南半球唠嗑局

豆豆姐MM和豆豆哥MM

我们是豆豆姐和豆豆哥,生活在新西兰,工作在新西兰,旅游,交友,打麻将,喝小酒,爱生活,爱故事。 和你一样,有烦恼,有快乐 – 每周准时,我俩陪你一起唠唠嗑!

  1. 10 AOÛT

    EP28.全是牛羊的新西兰为什么是发达国家?人口520万却能出口近700亿的数字经济, 小国的全球化秘诀是什么?

    新西兰,一个人口还不到深圳三分之一、面积和广西差不多的国家,人均 GDP 却高达 4.8 万美元,稳居全球发达国家行列。 一个羊比人多的地方,如今能造火箭、写出全球爆款软件、为《阿凡达》做特效;一个海域面积是陆地 16 倍的“蓝色国度”,本地人却常常吃不到自家的龙虾和鲍鱼。 本期《南半球唠嗑局》,我们带你走一遍新西兰 160 年的经济进化史——从草地到太空,从卖羊肉到卖代码,它是怎么把“小国”玩成“全球化玩家”?这不是一篇 GDP 排名榜的解读,而是一部 “小国如何玩转全球经济” 的真实案例。 时间轴:1:38 淘金热:一块金子如何“吸”来人、资本和技术,奠定国家经济发展基础 3:15 疯狂基建:34 岁财政部长的豪赌,怎么把一个散点小岛连成“国家网络” 5:28 冷冻肉传奇:一船羊肉打开全球市场,羊比人多成了新西兰的标签 10:30 “天堂”到“地狱”:失去英国市场后的经济崩塌 12:25 服务业崛起:GDP 72% 来自全球化的“出口型服务” 15:17 火箭故事:Rocket Lab 从车库飞到太空 18:00 海鲜出口与本地人的餐桌:为什么本地人反而吃不到自家龙虾和鲍鱼 24:10 种子王国与农业展:从 GPS 播种到全球最大农业展,农田也是高科技舞台 28:27 数字经济新赛道:2.1 万家科技公司,出口 686 亿人民币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点赞、转发,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哪一段最颠覆了你对新西兰的印象?下期,我们就带你走进支撑这一切的“隐形引擎”——新西兰的制度、福利与多元文化,看看它们是怎么让这艘“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依然稳稳前行。我们下期见!

    34 min
  2. 2 AOÛT

    EP27. 30岁不结婚却读博,女博士到底惹了谁?

    有人35岁重返校园,身兼母亲、上班族与全职博士生三重身份;有人辞去国内稳定的铁饭碗,只因一部电影突然明白人生不该止步;有人踏上求学路,只因一句老师的鼓励、一颗未熄的好奇心。 本期《南半球唠嗑局》,我们请来了三位在新西兰读博的“非典型女博士”,聊聊她们背后的那个“为什么”:为什么在生活已趋稳定之后,依然选择跳出舒适区?为什么愿意为一个不一定“有用”的兴趣坚持四五年?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成为自己”这件事? 我们不讲励志鸡汤,只记录那些她们在黑夜中依然发光的瞬间。这不是一场“女博士”的人生秀,而是三位女性如何用行动回应自己内心呼唤的真实故事。 时间轴: 01:18|从育儿妈妈到大学职员,从美食旅游到教育科研,每个人都选择了“一条不太标准”的人生路径。 04:23|都已经有很稳定的生活了还为什么决定读博?有的为了给自己一个“不是母亲”的人生章节;有的,只是突然觉得,人生不能就这么过了。 11:53|重返校园后的冲击与崩溃:育儿、工作、读博叠加、语言障碍、学术压力并行,她们分享那些“快撑不住了”的时刻,以及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18:08|“女博士”= 强势、难搞、太聪明?她们拆解社会标签,反问一句:为什么放在男性身上这些词就变成了“优点”? 23:34|如何看待年龄焦虑、催婚与时间成本?“读不读博你都会30岁,那为什么不做一个正在实现梦想的30岁?” 25:24|自我认知:不是为了变得更优秀,而是为了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博士不是身份光环,而是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深度旅程。 30:13|如果有无限时间与金钱,你最想做什么?有人想普及心理学,有人想重拾童年的美术梦,有人想回非洲为孩子们做点什么,还有人只想把眼前这场博士读完,因为“不想中途放弃”。 39:09|发光的人,也照亮他人她们对未来说:“谢谢你曾经的勇敢选择,我希望我们都能坚持到底。”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点赞、转发,或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哪个瞬间最让你动容。 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

    44 min
  3. 18 JUIL.

    EP26. AI时代,数据分析师还有未来吗?裸辞来新西兰做数据分析真的可行吗?

    什么是数据分析师?裸辞在新西兰从头做数据分析可行吗?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 Nina:一位35岁裸辞来新西兰、从会计/风控/销售管理经理转行为数据分析师的华人妈妈。没有学历、没有经验,她靠自学、主动输出项目、精准求职,一步步拿下心仪职位。 数据分析师的真实工作长啥样?AI会不会让这个岗位消失?哪些“软实力”比技术更“值钱“?本期我们聊聊转行、成长,以及那些让你在职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细节。 精华摘要: 1:03 裸辞来新西兰,从零开始读市场营销,第一份工作竟然是疫情期间打电话“劝人隔离”? 3:22 没有学历、没有经验,她如何靠一份自学做出来的Excel报告“逆袭转岗”数据分析? 6:32 什么是数据分析师?她用一句话打破刻板印象:不只是取数工具人儿,更是“用数据说人话”的沟通者 9:49 数据分析师找工作是广撒网还是小精专?超实用求职建议 11:20 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项目到底是怎么做的? 26:25 数据分析师的软实力是啥?她总结了6个关键词:共情、聆听、影响力、讲故事、自我驱动、项目管理 57:32 AI来了,数据分析师会被取代吗? 1:13:11 关于终身学习的“底层动力”:不是因为不够好,而是相信自己可以更好!《南半球唠嗑局》「不一样的人生」系列:不是所有转行都要光鲜亮丽,也不是所有职场路径都按部就班才算“成功”——她用自学和行动,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打开了数据分析的大门,把每一份工作都做成了自己的作品集。 喜欢这期内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那个也在gap中、想转行、也在默默学习的朋友。记得关注Nina的红色账号“新西兰数据分析师Nina”。

    1 h 16 min
  4. 4 JUIL.

    EP25.小心!带苹果入境,新西兰罚你1700元 | 全球最严海关入境检查

    躺平的鸟、被宠上天的牛羊——新西兰的生态环境,脆弱到连救只刺猬都得三思:你救的是命,还是不小心破坏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为什么入境新西兰不能带水果?为什么鞋子必须刷底,帐篷也要如实申报? 本期我们请来了Florenz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专业毕业的生物安全员和生态教育工作者,带我们一起探索新西兰:这个没有蛇、却异常“脆皮”户外天堂,是如何靠一套极致较真的生物安全体系运作起来的。 从果蝇入侵引发的城市级封锁到鸟类医院里醉酒的木鸽,她用自己在田野、码头、森林里的第一手经验,帮我们重新认识“100%纯净新西兰”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坚持。 这一期,我们聊的不只是”环保“两个字,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你可能从没在意过的生态抉择:保护自然,其实不是喊口号,而是从“刷一刷鞋底”这样的举手之劳开始的。 🕒 精华摘要: 02:05|新西兰的生态有多脆弱?80%植物和70%动物为全球独有 03:55|带病毒的土壤、外来病菌,会毁掉一个山谷的植物系统 06:10|曾经的国宝鸟灭绝后,那些靠它传播的植物也跟着没了 07:49|什么是“生物安全员”?他们的日常工作竟然是抓蚂蚁、监测果蝇 11:06|果蝇入侵事件始末:如何应对一个苍蝇的“城市级封锁” 15:24|躺平的鸟?因为太舒服了,完全没遇过天敌 21:33|鸟类医院趣事:因吃太多醉酒而被送进医院的木鸽 25:04|奥克兰城市公园牧场揭秘:牛羊住C位,人类让路 31:47|你乱喂面包,鸭子和鸟可能连飞都飞不起来 37:10|为什么有人救刺猬是“错”的?不是所有善意都能拯救自然 38:42|猫也有可能是新西兰野外的“暗影杀手”? 42:37|一只入侵鸟的生态“统治力”:新西兰动物都不太会卷 45:06|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 🌱这期节目之后,如果你开始留意鞋底的泥土、背包里的水果、甚至宠物猫夜里的行踪,那我们就达到了目的。守护我们的大自然,不是要你成为科学家,而是愿你多看一眼脚下的土地,多想一想生活方式的选择。因为,所谓“纯净”,其实是无数微小但坚定的选择堆出来的。感谢Florenz也感谢愿意一起刷鞋底、保护小动物的你。 Cornwall Park, Auckland, New Zealand ❤️ 豆豆工厂感谢你的时间和收听,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记得点赞、转发、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最有共鸣的瞬间~

    50 min
  5. 26 JUIN

    EP24. 没人教我怎么在新西兰留学生活,还好我遇到了她...

    有人以为,留学就是语言考试和学历镀金。但其实,真正的留学,往往从迷路、社恐、不敢开口说话开始。看不懂的公交线路、写不出的“教授你好”邮件、还有那个说不出口的“我有点撑不住了”的瞬间——这些我们以为的“小事”,其实就是异乡生活的全部。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梦娉老师,她是坎特伯雷大学国际学生体验辅导员,用自己十年的经历,把“帮助留学生”这件事,做成了终身志业。 她说:“每一个刚来的留学生,都是一棵连根拔起、重新种下的小树。我的工作,就是陪他们在异乡重新扎根。” 精华摘要:01:33 第一次出国教中文:新西兰这是在地球哪里?03:12 坎大“国际学生体验辅导员”是干什么的? 05:59 留学生从下飞机开始的每一步支持:住宿、银行卡、公交卡…… 12:09 开学典礼邀请警察来讲“怎么报警”:安全感是最重要的欢迎仪式 14:04 你不知道的坎特伯雷大学支持系统:学生支持服务中心、健身房、学术技能中心 20:43 中国学生常见的问题与挑战:语言、文化、心理压力 23:48 中国人都在读什么专业? 25:29 商学院的学生反正很惨? 30:20 在国际高校工作感受如何? 37:51 震撼的学校文化:老师给我跪下, 护士给我跪下 40:33 “我在寻找我能创造的社会价值”——她眼中工作真正的意义 42:50 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共处经验:中国 vs 印度学生真实挑战 49:36 People will never remember what you say to them, what you did to them, but they will always remember how you made them feel. 54:24 如果对 25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坚持下去,一切会变好 55:30 关于能量管理:为什么她选择健身、读心理学、不看电视? 58:25 “你散发什么能量,身边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金句分享: “每一个刚来的留学生,都是一棵连根拔起、重新种下的小树。” “信息差,才是留学生刚来最难熬的地方。” “优秀不只是文凭和技能,是你能不能让别人也变得更好。” “我们每个人的价值,不该只定义在‘我成就了什么’,而是‘我带来了什么改变’。” 《南半球唠嗑局》「不一样的人生」系列,记录那些在南半球,靠真诚与共情,重新定义“留学意义”的普通人。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记得点赞、转发、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最有共鸣的瞬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1 h 2 min
  6. 20 JUIN

    EP23. 淄博烧烤今年还有热度吗?当地方性被研究,吃是如何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

    有人为了一碗麻辣烫排上两小时队,也有人为了一串烧烤专程飞到淄博 —— “吃”早已不只是生理需求,它正在成为我们选择旅行目的地的核心理由。越来越多的人踏上旅途,不是为了景点,也不是为了打卡地标,而是为了那一碗面、一口汤、一家传说中的老馆子,走进一座陌生城市。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它?一间餐厅,一个老字号,凭什么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窗口”?而米其林榜单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经济与身份认同? 本期节目,我们走进一位真正的“吃货博士”的世界——她叫小黄,正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攻读“美食旅游与目的地营销”博士学位。她用味蕾、数据和访谈,从东亚米其林榜单到东南亚街头小摊,探寻“地方性”如何被一间餐厅具象化,甚至带动一整个地区的旅游形象。 🕒 精华摘要:01:15|原来旅行的目的地,不一定是城市,而是一家餐厅? 03:45|鱼尾狮公园vs辣椒螃蟹:哪一个才是真·新加坡记忆? 04:47|吃进嘴里的那一口,其实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11:50|“地方性”到底是啥?听她用餐厅讲文化、讲人情 15:08|你敢信?米其林榜最早竟然是为了让大家多开车、磨轮胎… 16:10|研究“吃”有实效性吗?它如何反映社会与时代的变迁 17:44|她为什么要研究“吃”?这份选题背后的兴趣与坚持 19:02|她怎么看待米其林榜单?不是追星,而是解构 24:28|食物背后的传承:从街头摊主到百年老店的生命力 27:56|从“坚决不读博”到“坚定读博”:她的选择如何发生转折 29:49|研究像走迷宫?她靠什么找到那束“光” 32:30|读博以后,她变了?她说:现在说话都有依据和逻辑了 40:30|怎么才算会吃?她的美食判断力,是怎么修炼出来的? 42:10|认真吃饭这件小事,才是通往幸福的正经大事 💬 金句分享: “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景点,但每个地方都有能讲故事的餐厅。” “我不只是研究食物,而是通过食物,研究这个社会如何被讲述。” “就算世界都说没用,只要我喜欢,我会一直做下去。” ❤️ 喜欢这期内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那个也总是“一边吃一边看攻略”的朋友。

    46 min
  7. 12 JUIN

    EP22. 喂牛吃巧克力的新西兰畜牧业有多神奇?人均4只羊的国家里,一个中国女孩的11年"出逃式转行"

    你知道吗?新西兰牛羊肉的出口比例高达80%。这里的牛羊基本都是草饲,富含 Omega-3、铁和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能量包"。但你吃到的每一块肉,都不是简单的"风吹草地长出来"的结果,而是动物福利、环保理念、食品安全和供应链逻辑共同作用的成果。 这一期,我们请来了 Judy :一位扎根新西兰畜牧业的中国女孩。她曾在上海做高管猎头,11年前选择"出逃式转行",搬到这个人口只有500万、却拥有2000万只羊的国家,开启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行业里,Judy 学会了如何和不同文化沟通,如何争取信任、站稳脚跟。她说:"我不是为了迎合,而是为了在这个行业里活下来,争取话语权。" 《南半球唠嗑局》不一样的人生系列 —— 记录那些敢于跳出舒适圈,在南半球重新书写人生轨迹的勇敢故事。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一样的路,关键是要有勇气走出第一步。 🕒 精华摘要 02:20 Judy的“出逃计划”:从上海高管猎头到新西兰畜牧业 06:40 东亚的“天天有急事” vs 新西兰的“松弛感”:她如何找到自己的节奏? 10:25 2000万只羊、人均4只?新西兰畜牧业的震撼数据 14:54 草饲 vs 谷饲:营养、口感、营销策略全解析 18:26 牛羊也要“身心健康”:听音乐、吃巧克力、科学运动 21:05 每头牛都有“简历”:从耳标到健康申报,溯源系统揭秘 26:50 不是所有肉都能出国:环环合规才配得上出口卫生证明 38:04 国内哪些超市能买到新西兰牛羊肉? 39:00 华人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导的行业站稳脚跟? 55:11 她在农场上看到的:顺应自然,也能高效盈利 61:00 “牛羊放屁税”背后的环保思维 62:05 素食、环保、屠宰:她如何看待“吃肉”这件事? 💬 金句分享: 在新西兰工作,还是以自己的生活、家庭、还有自己的心态方面为主导。新西兰的牛羊每天都挺开心挺自由的,在农场上,不只是让他自己走来走去就可以了,有时候牧场主也要跟牛羊有一些互动。新西兰的出口肉类,它是禁止使用生长促进剂类的东西。牛羊在进入加工厂出口前,必须佩戴耳标,确保从出生到入厂前的完整溯源信息,包括其曾经生活过的牧场。农场主还需要提交动物健康状况申报表。❤️ 豆豆工厂感谢您的收听!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转发、评论!

    1 h 15 min

À propos

我们是豆豆姐和豆豆哥,生活在新西兰,工作在新西兰,旅游,交友,打麻将,喝小酒,爱生活,爱故事。 和你一样,有烦恼,有快乐 – 每周准时,我俩陪你一起唠唠嗑!

Vous aimeri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