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episodes

新京报书评周刊播客上线!
每个挤一小时地铁上班的青年,都逃不过收听反向流行的宿命。
“反向流行”关注流行及另类流行,深聊、深描泛文化现象,温和又毒舌,清浅也深度,有趣但不只是猎奇。甜腻的,三俗的,硬核的,分析来者不拒。理论是灰色的,世界的经验与细节还远未被说尽。

反向流‪行‬ 新京报

    • Society & Culture
    • 5.0 • 2 Ratings

新京报书评周刊播客上线!
每个挤一小时地铁上班的青年,都逃不过收听反向流行的宿命。
“反向流行”关注流行及另类流行,深聊、深描泛文化现象,温和又毒舌,清浅也深度,有趣但不只是猎奇。甜腻的,三俗的,硬核的,分析来者不拒。理论是灰色的,世界的经验与细节还远未被说尽。

    租来的房子,住得下我的尊严吗?

    租来的房子,住得下我的尊严吗?

    如果有什么是当下年轻人共同面对的难题,住房问题一定是其中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长租公寓爆雷事件频发,哪怕是城市年轻白领群体,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毫无防备地扫地出门。据魔方生活服务集团魔方研究院数据,虚假房源信息多、频繁搬家和安全隐患是新生代租房的三大问题。
    与此同时,根据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仍有数十亿人口无法享有适足住房的基本权利,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城市贫民窟。
    作为全球性的难题,住房问题实际上由来已久。从恩格斯面对早期现代大城市发展导致工人住宅缺乏、住房条件恶劣而提出的《论住宅问题》,到马修·德斯蒙德在《扫地出门》中所剖析的系统性“驱逐”机制,当房屋日益成为金融工具,越来越多人所面对的是被迫搬迁、失去房产,甚至没有家园的境况。
    而住房问题,正如《保卫住房:危机的政治学》一书中所言:它从来就不仅是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无家可归也不是城市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是住房体系的一个主要部分。
    本期反向流行,我们就“住房、租房以及可不可以不买房”展开讨论。从我们各自的租房血泪史出发,聊到住房何以变成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又一个不稳定的地方。从买房的陷阱到家的“异化”,我们的话题延伸到住房何以从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沦为资本和权力游戏。最后,我们回到对“占有”的反思上。“敢于不占有,在不占有的前提下享受生活,精神昂扬地过好每一天,这也许会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的革命。”项飙在《扫地出门》的导读文章中写道。
    【本期主播】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青青子 / 张婷
    【返场主播】
    前媒体人:肖舒妍/徐悦东
    【后期制作】ayao
    【本期音乐】Sunday Morning – The Velvet Underground
    【节目时间轴】
    [03:25] 我们的租房血泪史
    [05:35] 血泪故事一:租约弃毁
    [08:10] 血泪故事二:房东闯入
    [09:00] 血泪故事三:室友不合
    [16:50] 血泪故事四:租房歧视
    [18:45] 租房小确幸,中国好邻居
    [24:30] 买房如何影响生活选择?
    [29:05] 买房背后的代际关系变化
    [30:22] 当住房被过度商品化
    [39:20] 去低线城市买房是替代性选择吗?
    [40:05] 住房全球化与无家可归者
    [44:30] 买房真的能带来幸福感吗?
    [48:20] 多样化住房体系案例:新加坡公共住房
    [51:35] 北京最低收入者租不起一居室
    [56:25] 家的“异化”:我们可以不占有吗?
    [60:50] 住房问题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
    【收听方式】
    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
    【互动方式】
    微博:@反向流行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 1 hr 11 min
    被性侵的“她们”:说出来比隐忍更可怕

    被性侵的“她们”:说出来比隐忍更可怕

    今年5月问世的《我们没有秘密》,是作家吴晓乐继《“上流”儿童》后出版的最新长篇小说。这是一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书,同样是一个关于未成年女孩被性侵的故事,同样是因性侵害而交缠在一起的友谊、爱情、亲情,还有对于受害者来说再也走不下去的人生。
    但不同于房思琪,《我们没有秘密》里的主人公宋怀萱没那么清醒,也没那么聪明,于是很多时候她看不清要恨谁,不断恨错人。也不同于完美受害者,小说里的宋怀萱显然不太完美,甚至有点讨人厌。
    本期反向流行,我们和吴晓乐从《我们没有秘密》聊起,聊到未成年性侵的文学与现实镜像。相比于新闻报道,文学在描写爱与暴力时能抵达怎样不同的境地?当亲密关系中的暴力问题频现,到底是爱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误解了爱?
    从文学回到现实,今年是林奕含去世的第五年。我们也聊到林奕含的书写所带来的改变,《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如何影响了人们对于师生性侵害的理解。而纪念她,阅读她,又如何让更多人与她站在一起,或者,至少在某个瞬间,和她一起快乐,也一起难过。(剧透预警:播客中会提及小说部分情节与人物关系)
    【本期主播】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青青子 / 张婷
    【后期制作】张婉琪
    【本期音乐】El Transcurrir de las Horas - Bosques de mi Mente
    【节目时间轴】
    [03:45] 《我们没有秘密》的故事梗概
    [06:00] 小说中有关女性成长的微妙时刻
    [07:10] 书名的由来:与读者玩的一个游戏
    [09:58] 为什么选择悬疑题材来书写性侵故事
    [12:55] 性侵受害者的情感困局:亲人与加害者
    [18:55] 写作中最艰难之处:如何书写受害者的不完美
    [20:13] 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最不同的地方
    [22:25] 晓乐老师的女校友谊往事
    [29:10] 现实里的艰难选择:有人隐忍,有人走上法庭
    [32:30] 说出来:不断重复创伤,还是收获疗愈
    [35:10] 法律无法承载性侵事件中那些暧昧不清的状态
    [40:25] 爱是嫉妒、不想忍耐,想要隐藏
    [45:15] 伤害你特别深的,一开始都有一个爱的元素
    [46:20] 公众对于性侵与性侵受害者的普遍误解
    [53:00] 林奕含去世引发的持续讨论与影响
    [57:30] 晓乐老师的经历:如何从法律系走向创作
    [64:15] 一个“严重”剧透:宋怀萱的复仇动机
    【收听方式】
    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
    【互动方式】
    微博:@反向流行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 1 hr 11 min
    社交媒体,俄乌冲突的另一个现场

    社交媒体,俄乌冲突的另一个现场

    自2月底以来,俄乌冲突引发全球性的关注。在有关此次冲突的讨论中,媒介、信息与技术的介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关键词。不少学者认为,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围观与参与的方式,也正在重新定义政治与战争的意涵。
    这也意味着,除了实体的冲突现场,赛博空间构筑了俄乌冲突的另一个重要现场。技术巨头的介入让我们审视过往有关技术中立论的迷思,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信息安全、技术伦理、全球化规则等问题。与此同时,如果政治的起源是仪式,那么在平民政治与社交媒体时代,泽连斯基是否真的意味着一种新的政治表演?而在针对俄罗斯的众多制裁与“取消”事件中,有关艺术与科学是否应该豁免于政治立场的问题再次浮现出来。
    本期反向流行,我们邀请到学者张笑宇,共同探讨俄乌冲突中的赛博现场。我们从此次冲突的报道与围观方式聊起,聊到军事与媒介技术如何影响并形塑了历史上的战争形态。我们也聊到科技巨头在此次冲突中的介入,以及背后更长程的技术变革与政治运行范式的变化。借由对于社交媒体时代的政治表演的讨论,我们延伸到不同政治体制背景下的政治理念脉络,以及去表演化的表演策略如何投射了人们对于共同政治生活的想象。最后,正如张笑宇所说,普通人虽然无法抵挡历史的巨轮,但仍然拥有相信的力量。
    【本期嘉宾】
    张笑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重建大陆》《技术与文明》等。
    【本期主播】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青青子 / 张婷 / 刘亚光/ 李永博
    【后期制作】张婉琪
    【本期音乐】Imagine- John Lennon
    【节目时间轴】
    [04:50] 技术如何改变了现代战争的形态?
    [07:00] 每一场战争都是一个巨大的赌场
    [09:35] 社交媒体让普通人有能力书写故事
    [13:25] 个体叙事取代了军事挺进式的报道
    [17:25] 如何缓解身处信息汪洋的溺水感?
    [22:20] “技术中立”的神话早在19世纪就破灭了
    [28:40] 技术从来就是复杂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30:33] 政治力量的变化影响了制裁的边界
    [33:05] 政治运行范式的变化与技术变革的力量
    [42:00] 大舞台与小剧场的政治表演一直都存在
    [44:05] 表演背后是支撑政治家的核心政治信念
    [50:40] 泽连斯基的去表演化技巧
    [53:31] 去表演化的表演策略更容易获得好感
    [55:30] 泽连斯基的政治表演与“祛魅”
    [57:33] “取消文化”与技术社会的背景
    [62:32] 科学与艺术应该是中立的吗?
    [67:35] 普通人无法阻挡历史巨轮,但拥有相信的力量
    【收听方式】
    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
    【互动方式】
    微博:@反向流行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 1 hr 12 min
    女性,如何免于恐惧地生活?

    女性,如何免于恐惧地生活?

    转眼来到2022年,从学校到家庭,从身体到情感,女性仍旧面临被凝视、被围猎、被攻击的现况。仅就过去的一个星期,成都中医药大学被爆出辅导员性侵学生,目前,学校发布公告,给予涉事辅导员开除处分。与此同时,国内某色情聊天室及其背后产业链被曝光,引发人们的愤怒与震惊。女性生活的安全感,是如何被一步步剥夺的?在性别平等尚未到来的时刻,女性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与自处?
    本期“反向流行”,我们邀请“女孩别怕”联合创始人、四年女性安全科普工作者童姥,共同探讨近年来有关女性安全的事件与议题。从人身安全到心理安全,从单身到婚姻中的各类安全问题,这场对谈中丰富了我们关于女性安全知识与解决方案的理解,也让我们再次反思,如何让女性免于恐惧地生活,不仅需要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更需要结构性的制度保障。
    【本期嘉宾】
    童姥,“女孩别怕”联合创始人、四年女性安全科普工作者
    【本期主播】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青青子/ 张婷 / 肖舒妍
    【后期制作】张婉琪
    【本期音乐】(片头)Always Together With You – Spiritualized (片尾)This Must Be thePlace - Talking Heads
    【节目时间轴】
    [02:50] 过去一年的女性安全议题
    [11:10] 公共空间的安全管理缺乏性别意识
    [14:35] 女性安全问题不止人身安全维度
    [15:25] 被忽略的从职场到家庭的财产安全
    [27:20] 女性在就医过程中的“耻感”
    [35:00] 就医中的性别尴尬
    [41:00] “女孩别怕”的读者群大揭秘
    [43:05] 社交媒体上的性别意识传播
    [44:30] 女性读者的“树洞”
    [47:40] 除了自我赋能,我们如何推动改变?
    [51:30] 在生活中的实用安全技巧
    [55:45] 危险发生时的防身术
    [65:21] 生活中如何建立安全感? 
    [78:30] 左邻右舍的守望相助
    [84:00] 童姥的安全意识建立之路
    【收听方式】
    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
    【互动方式】
    微博:@反向流行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 1 hr 25 min
    2021年,收割过流量与情绪的流行文化大事件

    2021年,收割过流量与情绪的流行文化大事件

    虽然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但我们仍然忘不了2021年我们所吃的大“瓜”。本期“反向流行”,我们为2021年的流行文化场域总结了“鱿鱼游戏”、“怀旧”、“取消文化”、“离婚”和“塌房”五个关键词。透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回顾过去精彩又充实的一年,并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大众心态的变化。只有回顾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本期主播】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徐悦东 / 肖舒妍/ 张婷 / 青青子
    【后期制作】张婉琪
    【本期音乐】(片头)The Highway Boys- 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片尾)John Williams - Harry Potter And TheChamber Of Secrets - Fawkes The Phoenix
    【节目时间轴】
    [04:00] 关键词一:《鱿鱼游戏》
    [10:25] 生根于韩国国情,又与全球资本相连
    [12:06] 新自由主义式的个人生存法则
    [16:20] 关键词二:怀旧
    [19:30] 《魔戒》与《沙丘》的对比
    [23:30] 《甄嬛传》作为宫斗剧的巅峰
    [32:15] 关键词三:《哈利·波特》与“取消文化”
    [45:30] 身份政治与性别划分的尴尬
    [46:30] 关键词四:“离婚元年”
    [48:30] 明星离婚从占用公共资源到公共事件
    [52:00] “吃瓜”群众对明星的观感正在发生变化
    [56:00] 关键词五:“塌房”
    [56:50] 警惕以“塌房”之名淡化犯罪事实
    [62:00] 从明星人设崩塌到虚拟偶像崛起
    【收听方式】
    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
    【互动方式】
    微博:@反向流行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 1 hr 12 min
    没有社交媒体的人不伤心?

    没有社交媒体的人不伤心?

    你还记得自己发出的第一条朋友圈吗?又或者,谁是你在豆瓣添加的第一位友邻?
    从最早的QQ空间到后来的双微时代,曾几何时,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的足迹见证过羞耻的“杀马特”岁月,也勾勒了一代人的青春往事。只是到了今天,社交成为每一个应用软件的基础功能,而我们却从最开始时的妙不可言,走向逐渐的热情退却。
    今年是微信上线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微博上线的第十二个年头。本期反向流行,编辑部的同事们聊了聊与社交媒体的纠葛往事。我们从各自与社交媒体的热恋期说起,聊使用的变化、平台的变化、生态的变化。我们发现,每一个个体的社交媒体使用历史背后,也是技术对生活的侵入史与重塑史。它不断改变着我们对人的期待、对关系的期待。
    最终,我们想要探究的是,在社交媒体批判蔚然成风的今天,人们最初想要联结世界的热情消失在哪里?而我们是否还能在数字世界中找回最初那份真诚的理解与摆脱肉身的自由?
    【本期主播】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青青子 / 张婷 / 肖舒妍 / 徐悦东
    【后期制作】张婉琪
    【本期音乐】(片头)Buster Poindexter - Hit The Road Jack,(片尾)还潮 - 春风不改月湖
    【节目时间轴】
    [02:45] 社交媒体的“热恋期”往事
    [13:20] 豆瓣的文艺青年往事
    [19:05] 从票圈达人到仅三天可见
    [31:44] 那些消失的社交平台
    [33:05] 年纪越大,越讨厌过量的自我表达
    [36:35] 朋友圈生态的变化,人的退场
    [38:05] 情绪无处宣泄,寻找互联网树洞
    [38:50] 娱乐产业入侵微博后的生态变化
    [41:50] 从有血有肉的人,到不断倒塌的人设
    [46:20] 直播间的数字劳动
    [48:15] 自愿进入“楚门的世界”
    [50:20] 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与潜水者
    [55:09] 来自“元宇宙”的提醒
    【收听方式】
    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
    【互动方式】
    微博:@反向流行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 1 hr 1 min

Customer Reviews

5.0 out of 5
2 Ratings

2 Ratings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Stuff You Should Know
iHeartPodcasts
Fail Better with David Duchovny
Lemonada Media
This American Life
This American Life
The Ezra Klein Show
New York Times Opinion
Freakonomics Radio
Freakonomics Radio + Stitcher
Soul Boom
Rainn Wilson

You Might Also Like

Talk三联
三联中读
忽左忽右
JustPod
声东击西
ETW Studio
东腔西调
大观天下志
岩中花述
GIADA | JustPod
无聊斋
教主_单口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