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之音|陽明交大-創新領航

IC之音竹科廣播|謝美芳主持
IC之音|陽明交大-創新領航

以發展BioICT做主軸的陽明與交大合校精神,其實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首任校長林奇宏認為,新一代教育4.0最重要的,是要能激盪創新。為此,合校初期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整合雙方對新學校的認同,接續啟動「一樹百穫計畫」,針對各項議題如新穎教學、科技趨勢、大學社會責任,乃至校歌校徽、校園美學等,擴大邀集師生與海內外校友共同腦力激盪,在100天後提出一份具有共識基礎的合校願景,也就是一份具十年展望前景的三年計畫藍圖。 另外,也將建構合校之後的校園新風貌包括:雙主體校區、產學共創校區和教學醫院群,建構產學共創新機制。陽明交大將以院系所及跨院研究中心為發展主軸,本著「以人為本、科學為基、科技為用、產業為體」的信念,堅定朝向偉大大學邁進,更要重新定義並發明未來。 「IC部落格-陽明交大 創新領航」專題系列節目,將從五月到七月每週一上午8:15 ,進行陽明交大系列學者專訪,見證合校之後的治學理念與風貌,敬請鎖定收聽。

  1. 2022. 06. 07.

    全台第一座「電腦文物」博物館在這裡

    「Beyond Computing Museum 台灣電腦資訊發展館」四月九號在陽明交大揭牌開幕,該館典藏1960至90年代於校園服役的大型、中型及個人電腦文物,揭示台灣資訊科技發展軌跡以及陽明交大資工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系友發起群募籌建博物館,開創全台灣第一座以「電腦文物」為主體的博物館。資工系主任彭文志表示,發展館數位典藏87件骨董,以「Beyond Computing」為名,自期衷於運算的本質,永不止息地超越自我、探索科技前緣。 彭文志表示,工程期間逢新冠疫情導致工期展延,系友展現強大的包容力及信心,全力支持策展團隊,「很感謝全體捐款人群策群力共同促成,讓這些培育無數資訊人才的退役英雄(骨董電腦),能以嶄新姿態再綻光輝。期勉我們以飲水思源的初心,攜手擘劃後運算時代:一個無限想像的未來」。 歡迎聆聽本集節目,邀請彭文志主任、范瑀真行政專員分享全台首座電腦博物館的精彩小故事。     資工系友及同學齊建全台首座電腦博物館   「Beyond Computing Museum 台灣電腦資訊發展館」(以下稱發展館)於四月九日在陽明交大工程三館揭牌開幕,該館典藏1960至90年代於校園服役的大型、中型及個人電腦文物,揭示台灣資訊科技發展軌跡以及陽明交大資工系(以下稱資工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開創全台灣第一座以「電腦文物」為主體的博物館。資工系表示,發展館以「Beyond Computing」為名,自期衷於運算的本質,永不止息地超越自我、探索科技前緣。 1960至90年代於校園服役的大型、中型及個人電腦文物,揭示台灣資訊科技發展軌跡以及陽明交大資工系重要角色,同時那些大型、中型電腦也是奠定台積電、聯發科半導體晶片運算的基礎。 資工系系主任彭文志談及「Beyond Computing Museum 台灣電腦資訊發展館」起源在2019年年底市府文化局有個電腦文物保存專案,而學校有許多大型電腦,隨即至工程三館地下室倉庫盤點此些文物,發現確實有許多文物,系友發起群募籌建博物館,將此些文物歷史呈現出來。 資工系保存了自博愛校區計算機中心時代(1961年)的電腦文物,透過與新竹市文化局合作,歷時半年盤點系上87件電腦文物,進行史料考察及人物訪談。在多位現職與退休教職員、系友及校友的協助下,完成數位典藏。這些電腦文物展出,學長姐感動外,在校生也感動,該系的光榮歷史值得系驕傲。 為妥善保存這些實體文物,主任彭文志聯合交大資工系友會(以下稱系友會)會長吳銘雄發起〈五○四○專案〉,號召系友於2020年「資工系五十週年、資科系四十週年」之際,齊心捐款興建文物展示空間。該專案由多位系友志願組成策略小組,推動募款策略制定與博物館規劃。 彭主任說,發展館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將地下室改造,第二階段將展間規畫,第三階段將公共空間接合,準備募款三千萬元。 當時學長姐都非常支持,而那時學長姐有從國外回來的,其中有位小朱學長朱俊有由美國回來,由於疫情即決定留台協助發展館,他即每天至陽明交大工程三館協助及監督該案,彭主任將其辦公室借小朱學長使用,小朱學長為資工系辦公室做了刷臉進辦公室的設施。 發展館策展人范瑀真表示,小朱學長在美國、德國慕里黑做過高級主管,已退休在美國西部有美滿家庭生活,他說要來上班,都以為他開玩笑,他很認真說,給他一空間,他每天騎著機車前來,並提供發展館的規畫及監督等工程。有次去台北聯強總部開會,小朱學長說,當時在交大博愛校區上課

    28분
  2. 2022. 05. 31.

    跨校區大規模南下上課的首例:藥學系

    陽明交大藥學系大一下新鮮人住在交大校區 截然不同的精彩大學生活 2015年,陽明大學獲准成立六年制的藥學系,每一屆有30個學生,是個小班制度的藥學系,2016年迎來第一屆的學生,今年6月11號他們即將參加畢業典禮,成為第一屆畢業生。 在課程設計上,學生在一到三年級會學習基礎科學、醫學、藥學專業知識,三年級暑假就會去考第一階段的藥師國考,系上的藥師國考通過率非常高,全國平均通過率30-40%,應屆的考生通過率從77-92.5%,已經是全國最高。四年級便開始接受臨床相關的課程,四下去醫院藥局裡實習,藥師工作包括調劑藥品、告知病人藥品使用方式等。五年級會先回到學校學習進階的臨床藥學知識,再到醫院作臨床藥學實習,參與一個醫療團隊,當中會有醫師、藥師、護理師、營養師等醫療專業人員,針對病人所需要的作最好的治療跟用藥方式。六年級時,系上會規劃進階藥學研究,希望學生具備研究、終身學習的能力,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有臨床藥學、藥物科學、藥物業界、藥事法規等研究,產出一份具有深度及廣度的學士研究論文。 藥學系還有一個制度,在七年的時間內拿到學士跟碩士的學位,換句話說,碩士只需要1年就可以取得,也鼓勵學生向上攻讀博士,醫學及藥學知識永遠在更新,所以終身學習的態度在醫藥方面相當重要。六年的時間很充裕,大一的學生來交大全職學習,會有更多時間開發、探索藥學以外的興趣,並住在交大校區。交大校區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家長也希望學生有機會到交大校區體驗不同的學術風氣,校方會協助學生搬移,從陽明校區搬到交大校區,大一下二月份搬過去,六月份再搬回陽明校區,這樣就不用勞煩家長搬家。當然一開始也有學生對於搬校之事無法理解,但經歷後卻覺得相當值得、非常充實,這四個月的時間會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學校會鼓勵學生必須花時間在課業上,因為大三學生暑假要參加國考取得執照,考上執照就是藥學系主要目標,否則就等於沒念。系上老師也很積極開通識課程,例如:藥學知多少,第一堂課由林滿玉老師上課,教學生初步了解什麼是醫藥,這是生活上重要的訊息,上課不用投影片,老師會請學生拿一個藥品說明書,讀懂上面的訊息、臨床及非臨床試驗的數據、臨床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等,學生以後在用藥之前,就會拿出藥盒裡的藥品仿單,仔細看過一遍。其他堂課由其他專家來授課,如台北榮總藥學部張主任、在地社區的藥局負責人講述社區藥局可以提供的專業知識。這門課就是要很接地氣,讓學生可以將課堂所學應用到生活上。 藥學系的宗旨即是發展前瞻的智慧藥學服務社會。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慧的應用是不可缺少的,和交大校區彼此配搭,學生可把握機會修不同的課程,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學校要訓練領導者,在課程安排上相當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在一個場合裡要有發問的能力,上台報告就要有像是在表演的氣勢,在未來的就業環境會有更出色的表現。培養的學生有藥學的專業、研究的能力、國際的視野、終身學習能力,到交大校區全職學習的機會,教到好的朋友,未來在社會上可以一起合作,即使是跨領域合作也很重要,未來也將持續進行藥學系來交大校區全職學習的計畫。 兩校合併、共融,邁向更好的未來,更多磨合,超越自我,未來陽明交大要培育學生成為仁者、智者、勇者,這是陽明交大最想要的終極目標。

    22분
  3. 2022. 05. 24.

    領先全球的3D幹細胞檢測製備,陽明交大ing

    本週邀請李鎮宜副校長分享 .陽明交大與山中伸彌、iPS細胞研究所攜手合作的幹細胞製備計劃開發背景和動機,以及技術核心內容和開發難度 .合作計劃目前的執行進度和既有的重大突破成果 .京都大學CiRA基金會預計今年派遣研發人員進駐陽明交大後,雙方展開的階段性目標,以及預期效應 .以實際案例和創新成果為例分享,團隊研究的亮眼成果,將如何展現在陽明交大合校後的醫工研究量能,同時發揮自動化幹細胞製備技術與符合PIC/S GMP標準的細胞工廠量能,而發揮台日雙方在次世代自動化3D幹細胞領域的製備方向上   領先全球的3D幹細胞檢測製備 生醫及半導體晶片的結合,創造出新的火花,運用創新的方案快速、便利、安全地解決人類面對未來的疾病,使用前期精準醫療方式,解決疾病的困擾。陽明交大李鎮宜副校長與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日本得主山中伸彌的團隊京都大學CiRA基金會合作,呈現出豐碩的研究成果。 CiRA團隊提供培養的高品質iPS幹細胞,透過陽明交大的半導體製程生醫晶片,得到新的立體成像結構,這種技術稱為細胞斷層掃描。藉由晶片,能夠看到新細胞的特徵,有機會加速掌握整個細胞的品質,這對於後續的治療以及再生醫學相當重要,這個方式便是具體地結合醫療跟半導體工程的專業知識,帶動新的領域。半導體製程的晶片也在一些新興領域如精準醫學、精準治療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李鎮宜表示:這方面的晶片技術現階段已經有新的公司在運作,只不過這些公司將這概念運用在面板製程;而陽明交大的構想是結合半導體產業,對於後續推廣的應用範圍更廣,之後可以透過軟體達到自動化控制,現階段的檢測需要相當多的人力從事不同的檢測作業,未來的檢測作業如果可以在晶片上透過生物檢測協訂,進行自動化檢測,在不同階段的量測,一定可以減少很多人為操作導致的錯誤,如此一來可不斷提升檢測品質,對於後續的治療有相當大的幫助。 回溯到3、4年前,李鎮宜副校長拜訪京都大學CiRA團隊,當時也和山中伸彌教授交流,山中伸彌提到在推廣整個細胞治療的過程中,他們所面臨的瓶頸,也許可以用半導體相關技術來協助,因此雙方便簽約合作,不湊巧的是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而合作延後。 直到去年年初,李鎮宜團隊裡有一位京都大學的兼任教授陳玠甫博士,他提到CiRA的團隊一直都希望與陽明交大再次合作,導入台灣半導體製程的生醫晶片,加速他們現有的整個治療。2021年一年日本只能有三位病患接受這類的治療,治療費用也需要4、5千萬日幣以上。因為這背後的嚴謹度相當高,這涵蓋六、七百道的檢測程序,這也是重要的合作原因。 CiRA團隊已運用研究成果來治療視神經,在台灣北榮團隊也已經有案例,如果能結合在前端細胞品質管控的話,更能提升後續治療上的效應,所現階段,要是可以和臨床醫療端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透過創新的生醫晶片,對於後續的推廣效益有很大的幫助。 國內頂尖大學除了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之外,應該要賦予另外的任務,開創另一個產業,過去幾年我注意到在矽谷每幾年就會有新創事業,年輕人可以藉此機會站上浪頭。 李鎮宜曾經讓很有企圖心的學生去矽谷學習,回來後企圖心便蕩然無存,因為台灣產業及整個社會的氛圍會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新創事業,幾個頂尖大學應該要鼓勵好的技術繼續推進,變成新的產業,讓年輕人持續投入、得以圓夢,所以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改善這樣的

    22분
  4. 2022. 05. 17.

    台灣校園少見的永續發展任務

    本週邀請陽明交通大學校務大數據研究中心 劉奕蘭主任分享以下議題: 1.以中心規劃或實際案例,分享配套作法/任務整體目標/實施綜效,或是與過去相較的不同特色。 2.實施以來遭遇的最大挑戰和解方? 3.希望如何藉此中心為國內外大學生塑造哪些成長與學習成果?或與其他大學相比展現出什麼樣的樣態或特色? 4.以實際效益說明校務鏈結永續發展任務的短中長期發展願景。 中心以數據分析提供資料作決策與創新 陽明交大校務大數據研究中心針對資料進行彙整、分析與闡釋,進而轉換成為有用資訊,提供各層級決策者參考,係大學有效進行校務推展之重要基礎。且以既有的傳統文化與合校的共識將學校聲譽與品牌核心價值提升。融合兩校區核心價值以建立、提升全校師生認同感,利用數位科技發展提升跨校區融合,強化校內外互動交流,達到推廣新校名名聲到國際。 陽明交通大學於全球高等教育環境來說,是一所全新的機構,其國際聲譽與品牌需重新建立,而聲譽與品牌的形塑奠基於一所大學的核心價值與目標,這個核心價值與目標是需要被全校師生、重要關係人等都認同、甚至共同創造的。 中心自成立以來,結合資訊技術與校務研究,針對校園學術與行政單位想要了解之議題進行探究與分析 (需求導向服務),持續地扮演提供客觀數據佐證、以利各單位進行決策支援的重要角色。 作為一級單位,在各單位的支援下,建構與管理校務資料倉儲;在有著完善的校務資料基礎建設之下,以服務與品質管理作為出發點,進行學生學習評估與學程評鑑、實行校務分析了解學校優劣勢,用以調整行政、教育、研究與國際化等方面之政策。 合校後,中心依然秉持著作為全校各單位決策支援之後盾,除了整合交大、陽明等校區的校務資料,也有新的任務與發展方向,因而在原有的業務基礎上進行組織擴編。中心受任評估與分析相關國際學術與教學聲譽與世界排名,透過數據分析結果,擬定未來學術品牌發展策略,提升學校在學術網絡上之聲量以及維持良好形象、展現陽明交通大學的亮點與特色。也與Ted Ask 紐約總部聯絡以Ted NYCU找尋議題,合作討論,兩校交流使用數位平台,現此平台正申請執照中,且有召集人將辦三場活動,讓師生及校友等都能共同參興,凝聚共識。 陽明交大也肩負實踐其大學社會責任使命,中心致力協助評估與分析本校於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的現況,建立大學實踐永續發展中長程策略,打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國際知名度與聲譽,藉以達成校務上、全球上之永續發展。 校務大數據研究中心用數位科技,發展跨校區活動強調合作互動校務的推廣,校務資料成為智慧校園,特在Line 中開發了兩個App,一為校園小幫手,獲取學校食、衣、住、行及健身、活動等訊息均在此App中可以了解。另一個App即是諮心好友,想要了解諮商室服務以及需要心靈問題解決都可以在此App中獲得。以去年推出交大校園即有六、七百人下載,學生均可以充分使用與了解學校的靜、動態。 至於永續發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17項目標(Goals)及169項細項目標(Targets)。17項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以消除貧窮、減少不平等、及對抗氣候變遷為核心,展現了永續發展目標之規模與企圖心。 為了與國際接軌,學校也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宗旨納入教研及校務運作等層面,自2020年起由中心負責蒐集與盤點資料,參與由英國泰晤士高等

    22분
  5. 2022. 05. 10.

    白袍醫師、醫師科學家、醫師工程師養成記

    本週邀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 陳震寰院長分享以下議題: 1.陽明交大預計成立後醫系的想法及時間表 2.想要透過後醫系培養甚麼樣的人才? 3.目前其他大學也申請成立後醫系,陽明交大後醫系和這些也即將成立後醫系的大學有何異同?   專業醫師、醫師科學家、醫師工程師的養成記_陳震寰院長 目前台灣每個大學提倡跨領域課程,現在是成熟的時機,陽明交大計畫4年後成立後醫系, B、C組可以開始招收大學畢業生,假設工程學生在大學四年完全沒接觸過醫學類課程,考上學士後醫學系,會讀得非常很吃力、遭遇重大挫折,因為要在四年內學完醫學領域的課程並不容易。 所以四年後才考慮招收後醫系學生,因為陽明交大要設計一套醫域的學程,開放給非醫學領域的大學生修習,修這學程有雙重好處,第一認識醫學、生命科學,培養跨領域的思維;第二,畢業後,學生若對醫學有興趣,可以攻讀學士後醫學系,因為本身已修了與醫學相關的課程,來讀基礎醫學時,自然銜接得上,得以順利畢業。後醫系讀四年,畢業後拿到醫學系畢業證書,有資格成為醫生,八年下來就具備雙學位。 醫師工程師組目前是六年制,畢業時不具備雙學位,但有第二專長─工程,在大一、大二時除了主修的醫學系課程時,還要讀電機、電資相關課程,讀得相當辛苦,將來招收大學畢業生,某種程度也是為了減壓,把讀六年的課程轉成讀八年的概念。 陽明醫學院1975年成立,創院院長為韓偉院長,畢業於國防醫學院,在美國從事生理、基礎醫學的研究,回國後,第一份工作是擔任中原理工學院院長,當時他成立全台第一個醫學工程學系,培養不少醫學工程的人才。 現任陽明醫學院院長陳震寰表示,陽明醫學院勇於實驗、創新,陽明交大未併校之前,陽明醫學系就已分為A、B、C三組,A組為傳統醫學系、B組醫師科學家、C組醫師工程師,B組和C組相當特殊,注重培養雙專長的醫師,B組的醫師會看病、也能作研究;C組的醫師具備工程的能力,結合醫學與工程,協助病人解決更複雜、困難的醫學難題,這兩組都已運作得良好,而好還要更好,這兩類學生將來會在醫學中心、科研單位服務。 校方希望醫師工程師將來可以創業,成為醫療產業的領導者,B、C組每年各招收十位的學生,這些都是稀有人才,也會比一般醫師組更辛苦,因為要學兩個專長。希望未來能招收大學畢業生,大學畢業前具備科學研究、醫學工程、工程專長等第一個專長,再來讀醫學,獲得第二專長,會較為合適,因此有了這樣的規劃。 每年這二十個學生是國家非常需要的人才,許多歐美先進國家也努力培養醫師工程師、醫師科學家,並提供全額的獎學金培育這類人才,陽明交大目前提供部分的獎學金,這些學生培養的時間也很漫長,不是讀了6年、8年就夠,醫師的訓練還要五年以上,攻讀博士的話還需要額外四年,當這些學生真正成熟,都快要40歲了。所以未來招收大學生的時候,會有額外的獎學金,一方面為了設計招收學士後醫學系的課程,另一方面希望募集到更多的資源,包括聘用優秀的師資、獎學金,讓學生讀書時無後顧之憂,這些都在規劃中,希望能夠在未來四年逐漸實踐培養國家稀有人才的願景。 目前已經有不少的畢業生,表現傑出,有一些已經在美國知名的學府聖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大學、杜克大學等工作,還有人在美國北方最好的醫院─梅約診所,擔任主治醫師,作人工智慧跟醫學的結合的研究,假以時日

    25분
  6. 2022. 05. 03.

    他返鄉防疫,守護東岸家園宜蘭

    本週邀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 楊純豪院長分享以下議題: .分享關於附醫作為 Covid-19指定專責醫院,所肩負起的責任與重擔;也以一路陪伴診治確診等實質案例和小故事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附醫作為畢業校友在醫學教育的延伸實證場域,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等不同階段,為東部民眾扮演的緊急救援等專業醫療成效和願景規劃為何? .請分享正計劃中的宜蘭附醫二期改建規劃內容:動機、改建架構和內容、醫療服務效益 .台灣東岸的醫療資源相較於西岸相對較不優渥,可否分享您帶領年輕醫師群服務地方民眾熱心不輟的心路歷程,以及地方民眾對您們的迫切需求和期待? 陽明交大附醫楊純豪院長:未來附醫將成一流醫學中心 國立陽明交大附屬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他還有二年半時間,是否能如期達成,不過未來國立陽明交大附屬醫院將朝向成為國內一流的醫學中心努力。 楊院長說,民國九十七年學校附屬醫院將原來署立宜蘭醫院成立,後床位不夠將延伸新院區,增加為580床,目前舊院區作為長照及年長慢性病為主,新院區則以急診、手術為主,現為宜蘭區域醫院,未來朝向醫學中心努力。14年間附屬醫院已有1300位員工之多。現區域醫院以健保數在全台排行49名仍不斷蓬勃發展中,功能完整的區域醫院。原為陽明附屬醫院現交大與陽明合併成為國立陽明交大附屬醫院。 唯一公立醫院國立陽明交大附屬宜蘭醫院在此次Covid 19疫情時擔任專責醫院,陽性病患都收治此,188位陽性患者,全國唯一未發生院內感染的醫院。 主要當初唐高駿院長、羅世薰院長都經過2003年Sars時期,因此他們接手時,即將疫情部分設計在選築中,目前是全國唯一有將疫情設計內醫院時,即在急診室、開刀房有負壓地區與設備,建築物內即設計在內,經手術後有疫情即可有獨立電梯進入病房,可以說一系列的防疫設計醫院,此設計系統有次評鑑委員還說此設施養蚊子要養到何時。其實大家都沒料到2003年Sars後,會在2019年12月Covid 19開放性肺結核病人。 記得2019年12月Covid 19由大陸武漢起,2020年春節後由武漢專機撒回的民眾,家庭部分由附屬醫院負責,其實當時照顧也不知會出現什麼情況,大家都不知,但在此收治188位未發生院內感染,也沒有因重症死亡病例,同時所有醫護人員沒有一個因治療此病打退堂鼓者。 2020年春節後1月警戒,醫院被成立隔離簡易所,Covid 19疫情剛開始時,大家都非常焦慮,到底是被照顧或被隔離或監視,人際關係十分複雜,疫情狀況也不是那麼明朗,只有靠互信及對醫護人員的信任,醫護人員也是首次遇到此疫情,每天都是受到挫折,不過都以堅持專業,不能沉淪或普世觀念,結果團隊發揮效率,至今都沒有第一線人員退出 其中第一批離開有位小朋友以臘筆畫了一幅畫,由窗戶看到每天穿著隔離衣醫療人員忙進忙出工作、搬運物品及運送食物等等,後送給醫院,小孩以此表達對醫院醫療人員辛苦表示感謝,拿到此畫時真是令人感動。 國立陽明交大是一個教學與研究的大學,合校後其附屬醫院也是教學與研究並進去進行,帶給的改變,如高量建構PCR,地方政府補助250萬元,將陽明校區PCR記憶體中心搬至附屬醫院完美給合,一天即可以檢驗1500個,將學校記憶體中心與現場PCR建構給合足夠服務疫區。 學校新竹、台北、宜蘭說近不近說遠不遠,隔離、採檢及壓制下來,防疫就如同作戰,陽性在外多就要多花資源,因此採檢隔離很重要,學校追求真理與理想,附

    22분
  7. 2022. 04. 26.

    陽明交大的FLOW雙語教育

    本週邀請陽明交通大學 蔚順華副校長暨國際長分享以下議題: .合校後的國際生主要來自哪些國家?概略人數或佔比? .請以精進雙語教學、英文網站、校內各項設施及服務的雙語化等領域的規劃或實際案例,分享配套作法/整體目標/實施綜效,或是與過去相較的不同特色。 .實施以來遭遇哪些挑戰和解方? .希望藉此為國內外理工科技大學生塑造哪些成長與學習成果?或與其他大學相比展現出什麼樣的樣態或特色?   陽明交大的雙語教育 蔚順華表示,教育就像撒種的工作,種子必須落在肥沃、鬆軟的土壤,經過澆灌,才能長成茂盛植物、結果的樹木,所以教育需要長期扎根才有成果;針對雙語教育、國際化等,首要的願景是建構與國際接軌的大環境、正面的生態系,方便國內外人才進出,交換知識,要建構這樣的環境重要的成分是雙語教育,提供全英文課程,使用英文傳輸的知識、理工、醫學等技術。   還要具備激勵的誘因,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大學的專業要與產業連結,透過國際化去提升專業領域,學校開的課程自然多且豐富,學生也願意修這門課。   下一世代人才培育方面,以展望國際為目標,學生具備世界觀得與國際接軌。蔚順華建議,學生在大學時期,每一學期至少可以修習一門全英文課,精進英文,同時與專業結合,進而影響國際舞台。   台灣國際化的資源相對豐富,就算不能出國,也能透過相關資源與國際接軌,這就是在地留學的概念,例如豐富的人才如國際友人、留學回國的人,相關資源像是科技網站的資訊、討論素材、知識,藉由創造在地環境,集中資源,讓本地孩子在地留學。無論有沒有走出國境,心中都早已種下國際化的種子,與世界接軌,流通人才、知識、技術。   目前陽明交大學生總數為2萬1千人,國際生又稱為境外學生,由外籍生加上僑生,共計1451人,佔總數的7%,外籍生比例以印度學生比例佔26%、27%最高,緊接著是越南、印尼、馬來西亞,還有非洲的國家、菲律賓、泰國、日本、埃及。外籍生主要以印尼、越南,新南向國家學生來源比例較高。外籍學生來台的目地分為兩種,攻讀學位及短期來訪,短期來訪的在一年內總數會比較多,不易計算。 新南向國家的境外生多到陽明校區,以學習國際衛生學程、藥理、或生命科學為主,如同醫用的外交合作。國際衛生學程最原始來自於外交部的ICPA國際合作計畫所提供的資金。這當中培養出不少優秀的人才,回國後成為醫療部的部長,有許多激勵人心的故事。 學校的環境要豐富、多元,創新的作法如下,第一,網站得照著國際化的思維更新,因為一些大學及公家機關的網站的介面,是以行政思維的想法打造的,國際人士不容易看懂,第二,打造出國際友善的校園環境,第三,須具備豐富的課程內容,吸引國際人士選擇,如華語文課程,半導體、精準醫療等課程,如何將這些內容轉換成國際化課程,是很好吸引國際生的條件。 陽明校區的國際衛生學程(International Health Program)每年都收一些非洲國家、蒙古的學生,陽明交大會提供雙語的教育、全英文的課程,讓學生從多面向來學習國際衛生,學程裡培養出的人才,有的在台灣被重用、或是返國成為衛生部長或重要的衛生人才。 過去的資通訊有非常多的電子人才回國成為電子研發人才,如馬來西亞,這些成功的故事可以激勵學生未來發展,對於學校國際形象有非常大的幫助。有些巴基斯坦、越南學生來台就讀,畢業回國後仍與

    27분
  8. 2022. 04. 19.

    陽明交大智慧醫院:digital twins

    竹銘智慧醫院首任院長唐高駿指出,竹銘智慧醫院代表交大的精神,交大有個竹湖,而第一任凌(鴻勛)校長對交大貢獻很大,字竹銘,即以此為醫院之名。智慧醫院規劃醫療服務4.0,在AI+IOT時代進行醫療服務,以及未來願景(vision) ,將成為第一家名符其實數位智慧醫院,以病人醫療服務為需求 。傳統的醫療服務都以醫生為主,以醫生時間、地點等進行,讓病人在醫院奔波於不安焦躁與恐懼中,而未來智慧醫院以AI+IOT時代醫療服務,即可透過無線裝置暨遠距服務與隨時監控健康狀況,服務病患。交大做ICT產業很多。 交大的強項即是ICT產業,範圍包括:「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電信業」及「電腦相關及資訊服務業」4種業。鑑於網際網路與通信科技蓬勃興起,帶動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發展。 40年傳統醫療模式要改變,以前的醫生都以專科為中心,專科醫師以其習慣、方便、時間等服務,現可利用科技來服務,更為人性化,就如同旅館一樣,還是要回實體醫院,以新竹市衛生局核准300床,有人說太小,其實認為足夠了,以科技方式醫院延伸出去,300床發揮至500床的效果。 其實新竹市仍需要傳統醫院嗎?申請時即說新竹市醫院已是超級戰區,後發現二公里範圍之內有馬偕醫院、南門綜合醫院、國泰醫院及台大新竹醫院,衛生主管單位都認為不需要傳統醫院,台灣醫院要有所改變。 因此竹銘醫院即要以全新醫院出現,雖然也將邀請台北榮總及台北和信醫院協助,但醫院自許為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醫院,而非數位轉型。從硬體結構、流程、動線、服務模式,甚至醫師書寫病歷的方式、資訊系統的架構都朝向數位醫院的方向走,這是傳統醫院不可能做到的。。台灣醫療以醫生為主,不容易讓醫生的看病習慣改變、書寫病歷模式改變,而且他們會都有紙本的包袱。 數位醫院架構有兩個部分,軟性部分是資訊系統,由陽明醫學院第21屆學弟蔡秉晃,是神經內科醫師且修台大電機博士,曾在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擔任五年的資訊室主任,對於未來醫院資訊系統非常了解。未來資訊系統需要跟著流程走。新流程如何走,也與永齡基金會的成員討論,因為台大癌醫設置之初參考多家國外醫院,訂出未來服務流程,落實資訊系統中。更重要的是,新的醫療服務流程同時也落實在硬體建築。 竹銘智慧醫院重點是什麼科,其實專科是醫生創造出,因為研究、教學或師徒制而生,有時也會有問題,專科不完全為病人需求設計,竹銘醫院將打破專科概念,以服務病人為考量點,配合病人如何流動, 透過通訊輔助。 如一位心臟的病患,心導管室即是血管攝影室,當患者腦血管也阻塞、頸動脈也阻塞,就會使用心導管室,但執行可能是心臟科醫師、放射影像科醫師或神經外科醫師,,血管室以病人為中心,讓不同科別醫師在此間可以做好檢查與處理。病患康復了,要復健及生活飲食改變,而造成血管阻塞是高三(高血糖、高血脂等)的問題,需要新陳代謝科醫師的照護,整合病人所需要的各科醫師建議,透過資訊系統輔助,真正以病人為中心,,病患無需奔波。 竹銘智慧醫院是交大人捐贈,將服務交大師生以及鄰近新竹市科學園區員工及民眾,以園區電子業員工的疾病發生心臟神經血管等,醫院規劃最重要的是重裝備,第一個是影像,第二個是手術室需要集中且設備不斷推陳出新,複合手術室(Hybrid OR)將手術術與血管攝影

    27분

소개

以發展BioICT做主軸的陽明與交大合校精神,其實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首任校長林奇宏認為,新一代教育4.0最重要的,是要能激盪創新。為此,合校初期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整合雙方對新學校的認同,接續啟動「一樹百穫計畫」,針對各項議題如新穎教學、科技趨勢、大學社會責任,乃至校歌校徽、校園美學等,擴大邀集師生與海內外校友共同腦力激盪,在100天後提出一份具有共識基礎的合校願景,也就是一份具十年展望前景的三年計畫藍圖。 另外,也將建構合校之後的校園新風貌包括:雙主體校區、產學共創校區和教學醫院群,建構產學共創新機制。陽明交大將以院系所及跨院研究中心為發展主軸,本著「以人為本、科學為基、科技為用、產業為體」的信念,堅定朝向偉大大學邁進,更要重新定義並發明未來。 「IC部落格-陽明交大 創新領航」專題系列節目,將從五月到七月每週一上午8:15 ,進行陽明交大系列學者專訪,見證合校之後的治學理念與風貌,敬請鎖定收聽。

무삭제판 에피소드를 청취하려면 로그인하십시오.

이 프로그램의 최신 정보 받기

프로그램을 팔로우하고, 에피소드를 저장하고, 최신 소식을 받아보려면 로그인하거나 가입하십시오.

국가 또는 지역 선택

아프리카, 중동 및 인도

아시아 태평양

유럽

라틴 아메리카 및 카리브해

미국 및 캐나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