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episodes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由一言一吾发起,国内首个原创实地访谈类建筑人物短视频栏目,来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节目旨在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节目第一季邀请到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张永和,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等多位大师级人物,叙述当下世界建筑风貌的同时,给予人们丰富的灵感启迪。...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 一言一吾

    • Society & Culture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由一言一吾发起,国内首个原创实地访谈类建筑人物短视频栏目,来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节目旨在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节目第一季邀请到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张永和,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等多位大师级人物,叙述当下世界建筑风貌的同时,给予人们丰富的灵感启迪。...

    朱锫|自然之燃

    朱锫|自然之燃

    景德镇作为世界最重要的瓷都,素有“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名。千年来窑火不断,为中国古代宫廷乃至全世界,贡献了无数珍品美器。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景德镇以帝王年号得名。那时候,景德镇就已形成了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因此被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到了明清两代,景德镇设立御窑厂,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纪录片花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I-TALK
    人们千里迢迢来到景德镇,依山而建,择水而居,一生的劳作就是建窑做瓷。人与窑,人与瓷,劳作与生活,艰辛与喜悦……交织密缝,融为一体。
    纪录片截图  ©I-TALK
    “你要问瓷器从哪里来?它一定说我从柴窑里来。你要问砖想做什么?它一定说我想变成拱券。”建筑师朱锫从柴窑中找到了景德镇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材料:砖,又从柴窑中发现了景德镇最自然的建筑结构:拱券,受景德镇建窑所用的传统“挛窑”技艺启发,建造出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这样一座建筑。
    灵感之燃,恰恰来自于这片土地最平凡的生活图景。
    一言  吾
    自然建筑,从艺术中来
               吾               一                   吾
    在影片中,朱锫谈到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建筑哲学,受到艺术的启发,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人崇尚自然,在传统绘画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不论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还是高克恭的《雨山图》,都将自然置于建筑之上,虽然也有文明的建造物,但是在画面上所占的比例很小,包括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纪录片截图 ©I-TALK
    “绘画之所以这么吸引人,是因为它有很多留白。这种不完整的完整,才是建筑要追求的。我的自然建筑的很多理念,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和艺术的交流之上。”朱锫认为一座好的建筑应该“可息、可居、可游、可望”,御窑博物馆能够吸引人们走入,在里面感受到视线的变化、光线的变化,人们才会产生探索的欲望,遇见惊喜。
    纪录片花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模型 ©I-TALK
    景德镇人的生存智慧,带给朱锫很多灵感。人们的生活围绕着瓷和窑,窑火绵延不断,砖是窑的组成部分。这座城市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砖”。
    纪录片花絮 徐家窑 ©I-TALK
    砖的尺度很小,人手就能握住,而你把它一块一块垒起来时,它又能够成为柴窑这样的“建筑”。所以在朱锫看来:“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的创造,用最小解决最大,这也是中国人的哲学,举重若轻,以小搏大。”
    纪录片花絮 建筑师朱锫 ©I-TALK
    除此之外,砖也很有情感, 在景德镇有一个特别好的传统,持续了上千年。因为窑是“易耗品”,过一两年就要拆,拆完之后,当地人用碎砖来建造房屋,房屋老了再拆,掺上新砖再建。“每一块砖都记忆了某个时代的一些历史,我觉得它是有情感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御窑博物馆中砌筑起来的带着窑汗的砖,你会情不自禁地想去触摸,会想象这是源于落马桥、还是三宝,还是御窑,或者谁家的房子……材料都是拆旧复用的,你会有很多想象。”正如朱锫所说:“砖具有一种文化属性,它承载了这个城市人的集体记忆。”
    纪录片花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模 ©I-TALK
    一言  吾
    思考未来,古今与东西
               吾               一                   吾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屡获国际建筑奖项,亦展露了中国建筑的世界性。日前,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推出展览《重复使用、再生、回收:中国近代建筑展》(Reuse, Renew, Recycle: Recent A

    • 10 min
    上海天文馆 | 星辰在望

    上海天文馆 | 星辰在望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导览听起来犹如科幻小说的开场白。当你从上海市区驱车八十公里,最终抵达上海天文馆建筑入口的时候,梦幻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俯瞰上海天文馆的建筑,如同在观赏宇宙中星体的运行。这里没有一处直角,流畅的弧线宛如恒星的运动轨迹,试图呼应宇宙的几何形态。走入空间内部,你会遇见星空和宇宙不可言说的种种奥秘。正如上海天文馆主持建筑师Thomas Wong所说:“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创造一段体验”。

    • 12 min
    新片预告|星辰在望

    新片预告|星辰在望

    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创造一段体验

    • 1 min
    居之自然 | 摩西·萨夫迪的新住宅理想

    居之自然 | 摩西·萨夫迪的新住宅理想

    当代住宅的理想形态是什么?
    摩西·萨夫迪在1964年设计出成名作Habitat'67时,写下了最初的提案。50多年过去了,带着不断升级迭代的理念,萨夫迪在世界各地“实验”了多个Habitat栖息地系列住宅项目,其中包括位于中国秦皇岛的国内唯一个海碧台住宅。结合场所本身的特点,构建了一种让人即便身处都市,也能栖居自然的新住宅形态。
    当然,仅仅让人的身躯接近自然,显然是不够的。萨夫迪的Habitat栖息地还追求着某种精神理想:建筑如何赋予人们空间以外的价值?如何构建出一种新型社区?如何启发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在《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的新片《摩西·萨夫迪:居之自然》中,萨夫迪和Habitat栖息地的业主们,分享了他们的新住宅理想。

    • 15 min
    预告片 | 摩西·萨夫迪:居之自然

    预告片 | 摩西·萨夫迪:居之自然

    当代住宅的理想形态是什么?
    摩西·萨夫迪在1964年设计出成名作Habitat时,写下了最初的提案。50多年过去了,带着不断升级迭代的理念,萨夫迪在世界各地“实验”了多个Habitat住宅项目。Habitat与不同的场所对话,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更新,从而构建出一种让人即便身处都市,也能栖居自然的新住宅形态。
    今年5月,【一言一吾I-TALK】分别探访了美国波士顿的萨夫迪建筑事务所、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初代Habitat67住宅区,以及位于中国秦皇岛的海碧台住宅项目,与建筑师萨夫迪以及Habitat的业主们共同探讨“居之自然”的意义。
    在全球疫情无法消除的当下,Habitat贡献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一人一花园,户户可看海”,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被空间区隔。
    未来住宅的理想形态,是否正如萨夫迪为我们展望的那样呢?
    8月13日,敬请期待《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栏目新片《摩西·萨夫迪:居之自然》。

    • 1 min
    张永和:时间漫游

    张永和:时间漫游

    建筑师能否设计时间?
    带着这个疑问,《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自2019-2021年,陆续跟拍了建筑师张永和的2个建筑项目: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和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在上一期节目《张永和:建筑可亲》中,我们穿越施工现场,在未完成的时态中,体验了建筑的进程。
    新片《张永和:时间漫游》则聚焦完成后的建筑本体,以建筑师的主观视角,带大家探秘这两处即将与公众见面的新作。
    建筑师张永和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本 期 主 角
    张永和
    当代中国第一位具备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于1984年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自1992年起开始在中国实践,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多所建筑学校任教。1999至2005年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教授;曾任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4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伊利尔•沙里宁教授教席。2005-201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1-2017年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评委。
    建筑,为时空赋形
    地点: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2019-2021年
    张永和在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制造了一种物理空间与心理时间的错位,通过透视关系和建筑手法,改变了人对“大与小”、“远与近”的理解。用他的话来说:“就像在逛迷宫”。
    吴大羽美术馆的空间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大脑的处理几乎是跟不上的。在有限的空间,能够扩展出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这种体验或许来自于张永和对东西方时间观的深刻理解。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西方的时间观,强调的是时间的“物理性质”。时间是一个量化的概念,体现在建筑中,恰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纪念碑式的“永恒”;而东方的时间表达,在于“恒常”。事物瞬息万变,在变化中流淌的,是无法停留的“逝者如斯”。所以东方的建筑讲求“移步易景”,在有限的空间里体现出无穷的变化。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画家吴大羽的作品,也展现了时间的东方性。不仅仅是画作,吴大羽在《金刚》这首诗中写到:
    影子想骗过形体
    时间在嘲笑空间
    我没声又没踪影
    出入光阴的黑暗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这首诗是吴大羽对佛学的体会,而张永和却在里面读到了建筑——影子和形体、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张永和用中国园林中常见的九曲桥来诠释这种东方的时间观,本来20步走完的距离,在九曲桥上可能要花60步,每一折所带来的空间变化,目力所及的景观变化,都在心理上拉长了时间。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张永和的乌镇吴大羽美术馆,正是以西方的建筑手法,搭载东方的时间观来设计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张永和认为,“每一个个体又回到个体,变为一种跨文化的融合体……一种文化混血儿。”建筑也是如此。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十字院宅,一线风景
    地点: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1990-2020年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从图纸到建筑落成,跨度是三十年。三栋住宅(一二三号+宅)的构想,来自张永和1990年代的3张设计图纸,其中两分宅、十字宅的概念也分别体现在他过往的作品中。
    这个项目对张永和而言,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刚入行时,他关注的是建筑的“基本问题”,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他开始质疑这种准则,尝试新的手法。如今则又回归到建筑的本源,开始重新

    • 11 min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The Interview
The New York Times
Inconceivable Truth
Wavland
This American Life
This American Life
Stuff You Should Know
iHeartPodcasts
Shawn Ryan Show
Shawn Ryan |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Archetypes
Archewell Audio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