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on air 交換日記

龍寶建設

《Lily on Air 交換日記》像是一扇溫柔敞開的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都市叢林中最動人的風景——那些被時光沖刷、被生活淬煉的人生故事。 在這個數位洪流席捲的時代,龍寶建設以一種溫柔的姿態,選擇了「交換日記」這樣一種具有年代感的媒介,彷彿在提醒著我們:在光速般快轉的現代生活中,依然存在著值得細細品味的溫度。 在龍寶建設文化館的靜謐空間裡,每一集節目都是一次深刻的生命對話。張董化身成為Lily,她不只是一個主持人,更像是一位細心的聆聽者,牽引著聽眾在記憶的長廊中漫步。節目以三段式的敘事結構,如同一首精心譜寫的生命協奏曲:先是受訪嘉賓的日記獨白,透過彷似老式答錄機的溫潤音質,喚醒塵封已久的情感記憶;繼之以真摯對談,讓每一個故事都能在交流中綻放光彩;最後以張董的回應日記作結,像是為每一段故事寫下最溫柔的註腳。 在這裡,「家」不再只是一個居住的空間,而是承載著記憶、夢想與情感的生命場域;「社區」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串連著無數家庭故事的情感共同體。 在podcast的形式之外,《Lily on Air 交換日記》更像是一封寫給時代的情書,見證著都市生活中的點點溫情。它提醒著我們: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依然有人願意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聆聽每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故事。這正是龍寶建設最動人的企業理念——用心打造不只是住宅,而是承載著真摯情感與生命故事的棲居之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isodes

  1. 日常草不草--姜樂靜建築師和Lily的交換日記

    AUG 12

    日常草不草--姜樂靜建築師和Lily的交換日記

    在這一集的《LiLy On Air》中,Lily邀請了相識三十年的老朋友——傑出建築師姜樂靜,一起回望那些被時光溫柔包裹的歲月片段。 三十年前,一個剛從東海大學畢業的年輕建築師,懷著滿腔理想與志氣,用飛機木製作了精緻的模型,插上牙籤當作移動的隔間,向Lily展示著四十幾坪空間的無限可能。那個場景至今依然清晰,那是夢想最初的模樣,也是友誼最美的起點。 從館前路的文化館設計,到法國南部茶館的浪漫時光,再到二十號倉庫的文創先驅實踐;從921地震後深入災區,用專業與溫度療癒潭南國小,到後來榮獲傑出建築師獎的肯定。姜樂靜用她的建築語言,書寫著一個時代的記憶。 最動人的是她對生活的態度——從城市搬到南投草屯,與夥伴們過著共居生活,親手種下的每一棵樹都頂天立地從自己的土地長出。她說,那是從小租房子長大的她,第一次擁有的踏實幸福。在那裡,她學會了料理,學會了在土地的節奏中找到內心的寧靜。 東海大學掃地時聽見的文學朗誦聲,至今仍在她心中迴響;三十年前用牙籤做模型的用心,如今轉化為對每個空間的深度思考。時光讓她更加沈穩內斂,但眼中對建築的熱愛,依然如初見時那般純真。 真正的成功,或許不在於得到多少掌聲,而是能否在日常的點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詩意。這一 次,讓我們跟著姜樂靜的故事,重新思考什麼是美好日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 1m
  2. 陪妳到現在--亦嬋和Lily的交換日記

    JUL 22

    陪妳到現在--亦嬋和Lily的交換日記

    什麼是真正的友情?就是當你回頭看人生路,發現有個人一直都在。 四十年前,Lily剛從國外回來,人生地不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台灣重新開始。那時候的她不會想到,因為表妹的介紹,會認識一個陪她走過大半人生的朋友。 亦嬋在榮總工作了三十年。當年Lily懷孕時,先生Peter常常出差,是她陪著她去產檢、陪她度過那些焦慮的日子。當Lily想創業賣Mary Kay化妝品時,是她介紹榮總的護理師朋友們來捧場。當921地震來襲,大家都嚇壞了,是她把朋友們找到家裡烤肉,用溫暖化解恐懼。 從家庭主婦到建築女老闆,從住院組到醫務管理部門,兩個人各自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著,但從來沒有走散過。 這集節目裡,你會聽到兩個老朋友毫無保留的真心話。他們聊起當年的青澀歲月,聊起台灣醫療體系的變化,聊起建築業的酸甜苦辣,聊起退休後的生活哲學。更珍貴的是,你會感受到什麼叫做「無條件的支持」——當全世界都勸Lily不要太累時,亦嬋從來不這樣說,因為她看得見她眼中的光芒。 人生路上,有人陪你哭、陪你笑、陪你面對所有的跌跌撞撞,這樣的朋友,一個就夠了。聽完這集節目,你會想起那個一直陪在你身邊的人,然後忍不住想打個電話給她說:「謝謝妳,陪我到現在。」 因為真正的友情,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是偶爾聯絡,而是一直都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8 min
  3. 彷彿若有光—Rebecca和Lily的交換日記

    JUL 1

    彷彿若有光—Rebecca和Lily的交換日記

    有些故事,像是夜空中安靜閃爍的星光,不張揚,卻能照亮整片黑暗。Rebecca的故事就是這樣,平靜得像一杯溫水,卻足夠溫暖融化冬日的寒意。 她從台北來到台中,當時的台中還像個青澀的少年,到處都是建設的喧鬧聲,七期像個未完成的拼圖,散落著各種可能性。Rebecca說,那時候要融入台中,得先學會在春水堂慢慢喝茶,聊天聊到茶涼了,才能談正事。這座城市教會了她什麼叫做慢活,什麼叫做人情味。 在台中,她遇見了她的先生董醫師、也遇見了張董那種近乎文人的建築堅持。她說,那種對品質的要求,對生活細節的思考,讓她第一次明白什麼叫做「家」的真正意義。 但真正令人動容的,是她後來走上的那條路。從紅葉村的風災重建,到街友的寒冬關懷,再到偏鄉孩子的營養午餐,她總是安靜地出現在最需要溫暖的角落。她不覺得自己在做什麼偉大的事,只是說:「我只是在做我自己。」 她的先生董醫師默默支持著她的每一個選擇,有時候還會開車載她去台東、去花蓮,陪她走過那些需要關懷的地方。她說,這是她最感謝的,有個人願意理解她的夢想,支持她的善念。 節目最後,她分享了一首泰戈爾的詩:「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黑暗。」 這句話像一顆種子,落在每個聽者的心裡...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hr
  4. 好雨知時節—陳國輝理事長與Lily的交換日記

    JUN 6

    好雨知時節—陳國輝理事長與Lily的交換日記

    在這座島嶼快速現代化的歷史洪流中,有些人選擇成為時光的織者,將美學的絲線悄悄編入社會變遷的經緯之中。本集我們走進國輝理事長的生命敘事,那是一個跨越兩個時代的故事,從威權末期的工匠堅持到民主社會的企業創新,從個人記憶的深層挖掘到集體文化的重新詮釋。 這個故事始於一個施工現場的細緻保護工程,在那個台灣經濟奇蹟剛剛起步的年代,當整個社會都在追求速度與效率時,他卻選擇了一種近乎偏執的工匠精神。那些被精心保護的施工路線,不僅僅是對物理空間的呵護,更像是對即將消逝的傳統手工業文化的最後致敬。從黑白印刷到彩色雜誌的大膽轉變,表面上是技術的躍進,實質上卻是一個世代美學覺醒——在那個連大型不動產開發商都還停留在黑白階段的時代,一本室內設計工會的彩色刊物,成為了台灣設計界現代化進程的象徵符號。 他的外祖父是清朝末代的文人,那個家族記憶中的藝術養分,經歷了日治時期的文化斷裂、戰後的政治動盪,最終在他這一代重新萌芽。這不是簡單的文化復歸,而是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對傳統美學精神的重新轉譯。當他將廚房從邊緣化的勞動空間重新定義為家庭情感的核心劇場時,這種空間概念的革命性重構,實際上映射著整個台灣社會從父權威權結構向平等對話模式的歷史性轉變。那些中島設計背後的哲學思考,不僅僅是美學選擇,更是對傳統家庭權力分配的溫和革命——在共享的烹飪與用餐過程中,重新建構家庭成員間的親密關係。 在資本主義邏輯主導的商業世界中,他創造了一個微觀的美學烏托邦。員工輪流插花、音樂分享、主題聚餐,以及連續十六年的廚藝競賽,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企業文化儀式,實則是對工業化疏離感的深層抵抗。在機械重複的商業運作中,他堅持為人性溫度留下空間,讓美學教育自然滲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這種企業文化實驗,呼應著台灣社會在經濟起飛過程中對人文精神的渴望與堅持。 從他與龍寶建設張董數十年的合作友誼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商業夥伴關係的建立,更是兩個不同領域專業者在美學理念上的深度共鳴。那本精緻的彩色雜誌成為了他們友誼的起點,也象徵著台灣設計界開放合作精神的萌芽。當整個社會還沉浸在封閉競爭的氛圍中時,他們選擇了分享與共同提升的路徑,這種胸懷在當時的產業環境中確實是一股清新的微風。 這不僅是一個設計師的個人史,更是台灣戰後美學現代化進程的生動縮影。在全球化浪潮與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尋找平衡,在商業邏輯與人文精神間構築橋樑,在傳統記憶與未來想像間編織新的文化敘事——這正是這一代台灣文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與生命實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1 min
  5. 潤物細無聲--王逸華理事長和Lily的交換日記

    MAY 15

    潤物細無聲--王逸華理事長和Lily的交換日記

    在臺灣經濟轉型的歷史長河中,企業家的慈善足跡往往成為社會進步的無聲見證。本集「LiLy On Air 交換日記」,從交談中,讓我們得以窺見戰後臺灣社會福利體系與企業慈善文化交織演變的動人圖景。 這個故事從一個簡單卻意義深遠的童年回憶開始—年幼的王逸華為小兒麻痺同學背起書包的舉動,宛如預示了她日後投身公益的生命軌跡。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份單純的善舉已然蘊含著臺灣社會互助精神的文化基因,隨著時代流轉,發展為今日更加系統化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 彰化喜樂保育院的六十餘年發展史,恰如臺灣社會福利體系的縮影—從收容小兒麻痺患者,到如今照顧多重身心障礙者的全方位服務,映照著臺灣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再到後工業時代的社會結構變遷。一位外籍修女變賣美國資產來臺服務的故事,則見證了戰後國際慈善力量如何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紮根、茁壯。 對談中,企業家吳春山慷慨資助喜樂保育院重建工程的舉措尤為動人。在當代資本主義強調效率與利潤的商業環境中,他「蓋到哪裡,付到哪裡;沒募到款,分二十年還,不計利息」的承諾,如同一股清流,衝破了功利主義的桎梏,展現了企業家精神中超越利潤、貼近人性的深層價值。 王逸華在各類公益項目中的參與,從臺灣身心障礙藝術協會到偏鄉沐浴車計畫,編織出一張連結企業與社會的緊密網絡。她「有舍才有得」的理念,折射出臺灣企業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在傳統價值觀與現代企業精神之間找到平衡,創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模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4 min
  6. 建築的溫度--劉偉彥建築師和Lily的交換日記

    APR 25

    建築的溫度--劉偉彥建築師和Lily的交換日記

    在城市的層疊脈動中聆聽建築的低語,一場穿越時光的對談在「Lily On Air 交換日記」中緩緩展開。劉偉彥建築師與Lily到的笑談間,彷彿編織了一幅臺中四十年來的城市織錦,每一針一線都蘊含著對土地的深情凝視。 從青年時代被臺中獨特氣質所吸引的初心,到如今對城市建築靈魂的哲思,劉建築師的回憶如同細雨打在城市的肌理上,滲透進每一條街道的縫隙。他描繪著眷村裡那位為學生烹飪午餐的師姑,柳川梅川的流水聲,以及麻園頭溪邊農村濃厚的氣息,這些記憶碎片共同構成了一座城市最原初的溫度。 「建築不應只是形式的展現,而應該是精神與形式的統一。」當劉建築師談及如何將建築空間設計成宛如螞蟻窩般恆溫舒適的場域時,他的聲音中帶著對生命場所的深切體悟。那不僅是磚石與混凝土的堆砌,而是與天地人神共鳴的詩意棲居。每一座建築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就如同人美真底的跳空大壁爐,讓天光灑落,溫暖凝聚著家人間的對話與情感。 在探討臺中建築的未來時,兩位對談者憂心著過度追求外來風格而忽略了在地生活需求。如北歐節能的玻璃帷幕大樓,在臺灣的氣候下卻轉變為耗能建築。這種矛盾映照出城市發展中的永恆辯證:如何在全球化洪流中保持自身的文化底蘊? 當對話觸及「宜居陽台」的城市創新,劉建築師的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他講述如何在草悟道設計中重現已消失的土庫溪意象,讓居民在現代建築中仍能感受到歷史的脈動與土地的呼吸。在他的視野裡,每座建築都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生命容器。 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如何讓臺中保持並塑造自己獨特的建築風貌,讓這座處於天時、地利、人和交匯處的城市,成為真正讓人魂牽夢縈的歸屬之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6 min
  7. 記憶博物館—Ann、Tony 和Lily的交換日記

    APR 10

    記憶博物館—Ann、Tony 和Lily的交換日記

    在台灣城市的垂直風景中,每個家都是一座隱形的記憶博物館,珍藏著代代相傳的情感密碼與生活哲學。《LiLy On Air》第五集如一幅精緻的水墨畫,緩緩展開Ann與Tony這對夫妻的生命軌跡,他們的故事如同細流,蜿蜒穿過時代的變遷,最終匯入關於「家」的永恆之海。 Ann的童年記憶根植於三合院的文化土壤,那裡有植栽的芬芳,有兄弟姐妹的嬉鬧,更有家族溫暖的庇護。這份早年的豐饒成為她靈魂的底色,在大學時期遇見那些放學後孤獨提著鑰匙的孩子身影時,激發出一股深沉的使命感。她和同學們在七十年代的台灣社會,為這些「鑰匙兒童」搭建起一座座臨時的「家」,這些微小的行動如漣漪般擴散,最終促成了整個國家課後照顧制度的誕生。 而來自香港的Tony則帶著海洋彼岸的視角,觀照著居住空間的哲學本質。他的聲音中帶著輕微的異國腔調,卻訴說著對家的本質最為純粹的理解:「飯店是短暫的,家才是永久的。」在他的回憶中,從加拿大獨棟住宅的廣闊花園,到台灣現代公寓的垂直花園,居住形式的轉變不僅是地理位置的遷徙,更是對空間與心靈關係的深刻思考。 節目中最為動人的篇章,是他們描述那些不期而至的自然訪客——在都市高樓的陽台上停駐的各色鳥兒,夜間飛臨獵食蚊蟲的蝙蝠夫婦。這些微小而珍貴的生命連結,在混凝土叢林中編織出一張看不見的生態網絡,似乎在無聲地印證:真正的家不僅僅是人為建構的空間,更是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命場域。 在Ann與Tony的對話中,我們聽見時代的迴響——從台灣七十年代的社會轉型,到現代都市生活的共享空間理念。他們的故事如同一條隱形的河流,承載著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在城市的地景中悄然流淌。家,不再僅是物理的建築,而成為情感的庇護所,記憶的容器,以及生命意義的載體。 就如同漢字中「家」的造字蘊含屋頂庇護之意,在這對夫妻共同編織的生活哲學中,我們看見了家的本質——一個能讓人卸下面具,回歸真我,與自然萬物共呼吸的永恆居所。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7 min
  8. 一生一課表--黎淑婷副校長與Lily的交換日記

    MAR 17

    一生一課表--黎淑婷副校長與Lily的交換日記

    「Lily on Air 交換日記」如同一座靈魂的橋樑,連接著不同生命的故事。當Lily與逢甲大學黎淑婷副校長的對話在錄音室中緩緩展開,空間與人文的邊界悄然消融,化為一場關於建築、記憶與歸屬的深刻對話。 八十年代末期,當台灣從農業社會急遽轉向工商業國家,當山河與街屋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之際,她選擇從世界建築之都返回故鄉,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思維。她娓娓道來的求學歲月—在中原大學時,女學生若穿裙子上課便被視為異類的時光—不僅是個人的回憶,更是時代的縮影,映照著那個渴望突破卻又受限的建築氛圍。 兩位女性在對談中彼此映照,如同兩個「八爪章魚」般擁抱著多重角色與責任。她們在生命的交叉點上相遇,分享著對空間美學的共鳴,以及對生活品質不容妥協的堅持。黎淑婷對於生活品質的堅持,進而影響到台中市的建築風貌,讓台中市每間房間不得小於兩平方米的規定,這不只是建築標準,更是她對人性尊嚴與生活質量的深切關懷:"我們為什麼要走回香港的標準?我們台灣的孩子,應該擁有更好的空間。" 「一生一課表」與「全球移動力」不僅是教學計劃,更是一種哲學,一種對每個生命獨特性的尊崇。在建築與教育的交織中,黎淑婷編織著一幅關於人如何與空間對話,如何在實體環境中找到靈魂歸屬的動人圖景。 當夜幕低垂,這場對話的餘韻仍在心中迴盪。台灣四十年來的城市蛻變,從追求量體的建設,到如今強調人文關懷與永續的發展,每一步都凝聚著無數建築人的理想與堅持。而黎副校長的故事,恰如一面映照台灣城市發展的明鏡,讓我們得以在快速城市化的洪流中,尋找那些為下一代謀求更美好世界的生活空間印記。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 2m
  9. 細節裡的幸福—柏瑞、巧玲與Lily的交換日記

    FEB 27

    細節裡的幸福—柏瑞、巧玲與Lily的交換日記

    十五年前,Ben一家從臺北南遷臺中,正值臺灣各大城市正經歷重新定位的關鍵時期。這段遷移不僅是地理上的變化,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轉向。正如Ben所言:「在臺中,不論是生活步調,整個氣候,人文氛圍,我們覺得這是比較適合生活的地方。」這番話中透露出現代都會家庭對「宜居」概念的重新思考。   龍寶建設的展示空間成為了這對夫妻尋居旅程中的轉捩點。在建商競相打造華麗銷售中心的時代潮流中,龍寶以簡樸實在的展示方式走出一條別徑。這不僅反映了消費者審美的變化,更暗示著建築業從純粹商品化走向生活場景營造的深刻轉變。Lily道出了這種理念:「我們的設計比較有溫度,而溫度在平面上看不到,反而是要真正住進去以後,親身感受才能體會。」   在Ben和巧玲的家庭生活敘事中,我們見證了一個家庭如何在城市空間中找尋並建構自己的歸屬感。從內外廚房的實用設計到防止西曬佈局的精心考量,無不體現著當代住宅設計如何回應家庭需求的細緻演變。而當Ben談到社區中的人際互動——COVID-19期間鄰居送來的烤鴨全餐、社區組織的登山活動、八段錦課程,勾勒出一幅都市社區如何在現代性中重建社群連結的圖景。   臺北與臺中的對比,成為了討論中的另一條線索。從Ben的角度看,臺北的急促節奏與單一「位置至上」的居住邏輯,與臺中更加注重生活品質與社區營造的理念形成鮮明對照。這種比較不只關乎兩座城市的差異,更是反映了臺灣社會對「何謂理想生活」的集體思考。   節目末尾,Lily說:「原來,幸福就藏在這樣的地方,就藏在日常之中、就這麼簡單。」這句話不只是對一期節目的結語,更像是對現代都市居民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找安定與歸屬的一種溫柔提醒。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0 min
  10. 初心即永恆--金鈴、舒民與Lily的交換日記

    FEB 11

    初心即永恆--金鈴、舒民與Lily的交換日記

    這是一則動人的醫者故事,深切刻畫了一位醫生與他摯愛家人的生命交響曲。在「LiLy On Air 交換日記」節目中,邀請到王舒民醫師和他的太太蔡金鈴分享他們的故事。這段訪談不僅展現了白袍背後鮮為人知的生命篇章,更揭示了現代醫者家庭如何在專業使命與家庭關懷間取得平衡。 從相識於大學舞會的青春悸動,到共同經歷多年的婚姻歲月,王醫師夫婦的故事見證了臺灣醫療環境的轉變。王醫師從醫學中心到開設診所的轉變,不僅是職業軌跡的改變,更象徵著回歸社區、貼近病患的深層選擇。在太太的分享中,我們看到了醫者家庭最真實的面貌—當丈夫在監獄義診無法及時趕回時,太太必須獨自處理孩子受傷的緊急狀況;當醫師忙於照顧病患時,家人往往必須默默承擔更多家庭責任。 然而,正是這些考驗與磨練,讓這對夫妻更加珍惜彼此相伴的時光。王醫師在診所的服務,不只是看診,更是對整個家庭的關懷;而太太的支持與理解,則讓這個家庭在醫療與親情間找到最美的平衡點。 這期節目不僅是一則醫者的故事,更是一曲關於堅持、付出與愛的生命頌歌,見證了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中,仍有人堅持以最細膩的心意守護著生命的價值。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3 min

About

《Lily on Air 交換日記》像是一扇溫柔敞開的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都市叢林中最動人的風景——那些被時光沖刷、被生活淬煉的人生故事。 在這個數位洪流席捲的時代,龍寶建設以一種溫柔的姿態,選擇了「交換日記」這樣一種具有年代感的媒介,彷彿在提醒著我們:在光速般快轉的現代生活中,依然存在著值得細細品味的溫度。 在龍寶建設文化館的靜謐空間裡,每一集節目都是一次深刻的生命對話。張董化身成為Lily,她不只是一個主持人,更像是一位細心的聆聽者,牽引著聽眾在記憶的長廊中漫步。節目以三段式的敘事結構,如同一首精心譜寫的生命協奏曲:先是受訪嘉賓的日記獨白,透過彷似老式答錄機的溫潤音質,喚醒塵封已久的情感記憶;繼之以真摯對談,讓每一個故事都能在交流中綻放光彩;最後以張董的回應日記作結,像是為每一段故事寫下最溫柔的註腳。 在這裡,「家」不再只是一個居住的空間,而是承載著記憶、夢想與情感的生命場域;「社區」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串連著無數家庭故事的情感共同體。 在podcast的形式之外,《Lily on Air 交換日記》更像是一封寫給時代的情書,見證著都市生活中的點點溫情。它提醒著我們: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依然有人願意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聆聽每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故事。這正是龍寶建設最動人的企業理念——用心打造不只是住宅,而是承載著真摯情感與生命故事的棲居之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