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与软银 "星际之门" 计划调整分析及全球 AI 算力影响
一、计划调整过程
1. 项目启动与初期规划(2025 年 1 月)
2025 年 1 月,OpenAI 与软银集团在白宫宣布联合发起 "星际之门"(Stargate)AI 数据中心项目,初始投资达 1000 亿美元,计划 4 年内扩展至 5000 亿美元规模。项目旨在构建覆盖全美的算力帝国,首批 10 座数据中心计划建于得克萨斯州,后续扩展至 20 座,目标是支撑 200 万枚 AI 芯片同时运行,打造全球最大的 AI 基础设施网络。当时特朗普政府将其称为 "历史上最大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项目",预计创造 10 万个就业岗位。
2. 进展停滞与目标缩水(2025 年 7 月)
六个月后,项目推进严重受阻。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负责落地的新公司至今未签署任何正式协议,原计划 4 年内扩展至 5000 亿美元的宏伟蓝图已大幅缩水。当前目标调整为 2025 年底前在俄亥俄州建立一座小型数据中心,规模较最初规划缩小多个数量级。尽管双方 1 月曾承诺 "立即" 启动千亿美元投资,但实际进展远低于预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项目已陷入停滞状态。
3. 关键时间节点梳理
- 2025 年 1 月:项目启动,宣布初始投资 1000 亿美元,计划 4 年扩展至 5000 亿美元
- 2025 年 2 月:软银以 300 亿美元注资 OpenAI,创初创企业单笔融资纪录
- 2025 年 5 月:OpenAI 放弃转型为营利性公司,重组计划受阻,影响软银后续投资
- 2025 年 6 月:甲骨文披露与某客户签订 300 亿美元云服务协议(后证实为 OpenAI)
- 2025 年 7 月:项目目标大幅缩减,仅计划年底前在俄亥俄州建立小型数据中心
二、分歧焦点分析
1. 选址与基础设施控制权之争
双方在数据中心选址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软银希望优先使用其支持的能源公司网络及 SB Energy 旗下的可再生能源资产,而 OpenAI 则更关注电力供应稳定性和建设速度。据知情人士透露,OpenAI CEO 奥尔特曼急于为 ChatGPT 下一代产品储备算力,对软银强调的长期基础设施控制权不满,认为这延缓了项目进度。
2. 资金节奏与战略目标冲突
软银董事长孙正义奉行长期主义投资策略,希望通过控制基础设施获取长期收益,而 OpenAI 则需要快速扩张算力以维持技术领先。软银为筹措资金不得不举债并抛售资产,导致投资节奏缓慢;而 OpenAI 为加速算力储备,不得不绕开软银单独与其他运营商签约。这种战略节奏的差异成为合作裂痕的核心原因。
3. 治理结构与决策机制矛盾
项目治理结构设计存在缺陷,软银负责财务而 OpenAI 负责运营的分工模式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此外,软银持有 "星际之门" 商标,但 OpenAI 试图将其独立建设的数据中心纳入该品牌,引发知识产权归属争议。双方在合资公司股权结构、利润分配等关键条款上也未能达成一致。
4. 外部压力与融资环境恶化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增加了数据中心组件采购成本,导致项目融资谈判遇阻。据 36 氪报道,软银与多家贷款机构的初步谈判因经济波动和 AI 服务成本下降而未能取得进展,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埃隆・马斯克此前质疑的 "他们实际上没有钱" 的言论也被证实部分属实。
三、新合作动态
1. OpenAI 与甲骨文的战略合作
2025 年 7 月 22 日,OpenAI 宣布与甲骨文达成协议,未来三年将支付超 300 亿美元,租用 4.5 吉瓦容量的数据中心。这一规模相当于两座胡佛水坝的发电量,足以为约 400 万户美国家庭供电。甲骨文已开始在得克萨斯州阿比林市交付首批英伟达 GB200 机架,部分设施已投入运营,支持 OpenAI 的早期训练与推理任务。
2. 多元化算力供应链构建
除甲骨文外,OpenAI 还与 AI 云服务商 CoreWeave 签订小规模合约,这些交易的总容量已达 4.5 吉瓦,接近 "星际之门" 年初承诺的年度目标。OpenAI 强调 "星际之门" 是其整体 AI 基础设施平台,包括与多家供应商的合作,这标志着其战略从依赖单一合作伙伴转向构建多元化算力供应链。
3. 与微软关系的微妙变化
尽管微软仍是 OpenAI 的主要云服务提供商,但 OpenAI 通过新合作获得了更大自主权。微软已放弃 OpenAI 只能使用微软云服务的独家权利,允许其与甲骨文等其他供应商合作。这种变化既缓解了 OpenAI 的算力压力,也为微软减少了资本支出负担,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四、对全球 AI 算力布局的影响
1. 算力供应链权力重构
OpenAI 的多元化策略削弱了软银的独家合作伙伴地位,甲骨文等第三方运营商崛起,推动算力供应从 "垂直整合" 向 "水平协作" 转型。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转变将打破少数科技巨头对算力基础设施的垄断,促进更开放的市场竞争格局。
2. 美国 AI 领导力的强化与挑战
"星际之门" 项目虽遇阻,但 OpenAI 通过与甲骨文的合作仍巩固了美国在 AI 算力领域的领先地位。新增的 4.5 吉瓦数据中心将直接创造超 10 万个建筑与运维岗位,强化美国在 AI 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优势。然而,项目暴露的电力供应、土地审批等问题也显示美国在大规模算力部署上仍面临挑战。
3. 全球算力竞争格局演变
这一变动可能引发全球 AI 算力军备竞赛。欧盟 "GAIA-X" 计划、中国 "东数西算" 工程等将加速推进,各国可能加大对本土 AI 基础设施的投资。值得注意的是,OpenAI 已开始将 "星际之门" 模式推向海外,与阿联酋等国家洽谈合作,试图构建全球性算力网络,这将进一步复杂化全球 AI 竞争格局。
4. 算力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
项目停滞揭示了超大规模 AI 数据中心建设的固有挑战:电力需求激增(4.5 吉瓦相当于 400 万户家庭用电)、芯片供应紧张、地缘政治风险等。未来算力布局可能呈现 "规模节点 + 区域优化 + 边缘计算" 的混合模式,而非单纯追求超大规模集群。绿色节能技术、分布式算力调度也将成为行业发展重点方向。
AI 算力发展展望
OpenAI 与软银的合作裂痕反映了 AI 发展中速度与稳健、创新与控制的永恒矛盾。"星际之门" 计划的调整不仅是单个项目的挫折,更是全球 AI 产业从狂热扩张转向理性发展的缩影。未来,如何平衡算力需求与能源约束、技术创新与商业利益、企业合作与地缘政治,将是所有 AI 参与者需要面对的核心议题。
在这场算力重构中,甲骨文等传统企业的崛起提醒我们:AI 竞争不仅是算法模型的较量,更是基础设施、能源供应、生态系统的综合竞争。对于中国等后发国家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有望在分布式算力、绿色算力等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August 3, 2025 at 6:56 AM UTC
- Length4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