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她說

藍太太好生活

聊故事,談思維,分享在人生的過程裡,那些時間教我們的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HACE 1 DÍA

    S4E5 從科技新貴到漫活夫妻:穩紮穩打的轉型之路 feat. 慢活夫妻Dewi

    在創業的路上,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挑戰,也因此今天的訪談對我來說格外有意義,因為Dewi的分享實在是充滿了實際的策略與深刻的體悟,證明了只要有清晰的目標與不懈的努力,就能在看似不可能中開創屬於自己的漫活人生。 本集重點整理: Dewi和她的先生George,從高薪的科技業工程師轉型為YouTuber、理財講師及作家,共同創辦了「漫活夫妻」並出版了書籍《慢富》,這本書著重於金錢觀念而非艱澀的投資理財內容。 他們放棄科技業工作的契機,是因為工程師的工作時間長、工作密度高,需要輪班導致生活品質不佳,且難以與彼此交流,即使薪水比外面平均更高(約五到六萬台幣),但付出的時間與青春也很多。 兩人叛逆的性格,以及想擁有不同生活的單純想法,促使他們開始思考除了工程師之外的人生可能性。 他們意識到自己理工科背景訓練出的「標準答案」思維,可能限制了創造力,但這也讓他們的轉型顯得與眾不同。 創業時最大的優勢是年輕(約27歲)且沒有小孩,這讓他們能夠承擔風險,即使失敗也能重回園區工作。 在職期間,他們利用週末和假日的時間經營「斜槓」事業,將現有的一點精力投入其中。 僅花八個月就順利離職,部分歸因於當時自媒體競爭較不激烈,流量相對好做。 離職前,他們設定了明確的KPI:首先,在「財務面」預先存足一年開銷,確保不會餓死;其次,在「商業策略」上,建立並驗證了小型、可變現的商業模式。 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夫妻兩人「一起」投入,同步學習網路行銷、經營技巧和商業理解,減少了認知落差和溝通上的困難。 另一個關鍵是他們清楚對方的天賦與特質,並據此進行分工,各自負責擅長的部分,即使有爭執,也以主責者的決策為依歸,這種「理工科」的吵架方式,專注於方法而非情感。 他們選擇以「低風險的聯盟行銷」作為起家,因為不需要囤貨、投入時間成本低,且產品是別人的,只需負責銷售,省去了售後服務的麻煩。 Dewi分享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筆11元台幣的博客來聯盟行銷佣金,這證明了這種模式的可行性。 為了擴大營收,他們分析了佣金構成,轉向尋找「單價高」且「分潤比例高」的產品,最終發現「數位產品」(如訂閱制軟體、線上課程、VPN)因廠商成本較低,分潤更為豐厚。 作為沒有商業背景的「自媒體小白」,他們有三個有效的學習方式:第一是「模仿」成功的案例,拆解其流程並嘗試複製;第二是「學習」線上課程等資源,尤其在疫情期間更加便利;第三是尋找「支持團體」,與同行的創業夥伴互相討論、給予力量,因為創業之路很孤單。 雖然創業初期收入只有工程師時期的六成,但足夠養活自己,且這段不確定性與較低收入的時期,反而讓夫妻兩人目標更一致,同心協力「打怪」,在成長中沒有時間吵架。 Dewi與George的故事,再次印證了「準備好的一天永遠不會到來」,勇氣與縝密的規劃並存,才能讓我們在挑戰中穩步前行。我非常喜歡這種有SOP、能拆解、重數據的理工腦思維,也希望這次的分享能帶給您許多啟發。下期節目,我們將繼續追問Dewi這五年來的漫活生活,敬請期待!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7 min
  2. 29 JUL

    S4E4 簡報翻轉人生:從工程師到網站主編與特助的思維躍遷 feat. 《策略思維商學院》院長 孫治華

    上集我們跟孫治華老師聊了商業模式的重要性,那今天,我們要繼續深挖另一塊超實用的乾貨,那就是──簡報!因為一份好的簡報,真的能像孫老師一樣,徹底翻轉你的人生啊。 本集重點整理: 孫老師從一名不被聯想到簡報的網站工程師,轉職到數位時代的面試簡報,成功讓他的薪資結構在人生階段中增長超過60%,甚至達到100%到200%的成長,最終成為網站主編與特助,展現了簡報改變人生的巨大威力。 在商業溝通中,思維層次至關重要,孫老師將其分為執行思維、營運思維與策略思維,並強調在製作簡報前,務必先確定好對象與目的。 他以「降維打擊」的策略,應徵社群小編卻以特助規格準備了一份營運計畫書,內容包含對不同年齡層的分析、潛在商業合作、願望清單以及為公司創造的短期、中期、長期獲利計畫,成功讓面試官看到更高層次的思維。 孫老師分享的簡報核心理念並非傳統設計,而是將其拆解為三大面向:透過挑選好的字型來創造優勢、善用情境圖(特別是問題與成效的「最佳消費情境」或「Moment of Truth」)來觸動感性訴求並加速溝通,以及運用商業模組(如短中長期計畫、金字塔思維、飛輪效應)來提升視覺呈現並引導深層商業思考。 他提出,設定短中長期目標時,其最關鍵的內部目標是「信任管理」,而外部目標則是「問題管理」;因為只要員工願意朝目標前進、階段性產出能建立信任,並能有效解決問題,老闆便會給予支持,推動事業發展。 針對募資簡報,孫老師點出關鍵在於投其所好,找出投資人心中那個「拼圖缺口」,首要條件是展示可規模化的事業,並強調「服務高價化,商品規模化」;其次,投資人會尋找懂得花錢突破事業瓶頸的創業家,而非僅會賺錢的人。 最後,他提醒尋找好的投資人,除了資金外,更應注重他們能否提供方法,因為「錢是壓力,方法是鑰匙」,確保雙方的預期管理能達成共識,避免未來陷入困境. 聽完孫老師這集精闢的分享,我真的覺得收穫滿滿,也更加印證了我在將包租代管事業規模化、以及透過課程培育人才時所經歷的許多體會。希望各位聽眾朋友也能從中獲得啟發,讓你的簡報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是助你事業與人生邁向更高層次的利器!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0 min
  3. 22 JUL

    S4E3 掌握核心商業思維,解放創業人生!feat. 《策略思維商學院》院長 孫治華

    非常開心今天能邀請到孫治華老師來到我們的節目,與我們分享他寶貴的商業洞察。這集節目真是句句精華,我特別能感受到老師對於「商業模式」和「創業生活」的深刻連結與見解。 本集重點整理: 孫治華老師的專業轉型:老師起初是網站工程師,後來轉型成為簡報與商業模式專家,不僅輔導台灣新創企業進行募資簡報,更因此累積了豐富的商業知識與投資人洞察。他創辦了「陪伴講師訓」與「策略思維商學院」,旨在幫助中小企業主和主管建立良好的創業知識體系,擴大市場。 「專注」背後的「盲目」:老師提醒我們,台灣人雖然勤奮努力,但專注於前方時,卻可能因此忽略了全局。這種「專注」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可能變成一種「盲目」,因為創業光有「相信」是不夠的。 商業模式的核心定義:老師提到,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其核心在於企業在特定行業內的營運結構、獲利模式和成本結構,必須與其他公司不同。若財務或營運結構相同,則可視為同一種模式,這點讓我聯想到我自己的包租代管業務,銀行將我們的模式類比為航空業,正是因為其財務報表的結構相似,都具有高昂的初期投入和時間敏感性。 創業家的常見盲點:「優化思維」的陷阱:許多創業家常會想「做得更好」,例如把麵包做得更好吃或裝潢得更漂亮。然而,老師強調這種「優化」若未能改變成本結構、營運結構,或未聚焦於消費者「核心決策」要素,投入的資源便可能徒勞無功。創辦人往往會傾向優化自己最擅長或看到的所有細節,卻容易導致資源分散,失去產品或服務的「重點」。 跳脫「複製」的關鍵:老師建議,創業成功的要點在於識別並優化行業中「成本最重」的地方。如果能運用自身的人脈、知識、經驗、技術(尤其是人脈與關係)來有效降低這些重成本,就能創造獨特的競爭優勢,而非僅是「複製」同業的模式,因為複製性的企業通常賺的是「辛苦錢」。以我的包租代管為例,若能找到更便宜的家具上游供應鏈,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質感,就能顯著提高單一案件的獲利,縮短回本期並提升成交率。 商業模式如何改變生活:老師點出,一個真正有效的商業模式,應能徹底改變創業家自身的「生活模式」。當企業的營運結構優化後,組織就能達到「自動運轉」的水準,讓創業家不再被事業捆綁,擁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而不是終日忙碌、犧牲家庭。這句話真是說進我心坎裡,回想起我過去經營女裝時的艱辛,以及先生為支持我而辭職的經歷,更能體會箇中辛酸。 「好」的三個層次與「消費者有感」:老師將「好」分為三種層次:「自己覺得好」、「比業界好」,以及最重要的「消費者有感的好」。若不能達到「消費者有感」,無論多小的進步,都難以帶來倍增的效益。就像行銷中,將獎金集中創造一個「超級巨獎」才能瞬間點燃熱情,而非平均分配。 創造「新模式」與聚焦「目標」:創業家的核心價值在於「創造新模式」,而非僅是填補業界既有的「弱點」或「低谷」。我們要學會像汽車的發明者,不只思考「更快的馬」,而是創造出全新的解決方案。因此,我們應該聚焦於「目標」(例如學員生活因此改變),而不是侷限在既有的「方法」(例如線上課程本身)。 「相信」是行動的燃料:老師提到,光是「知道」並不會產生「行動」,因為多數知識會被遺忘。知識與行動之間最關鍵的橋樑是「相信」。這也印證了我自己的線上課程設計,除了知識傳遞,我們更透過線下實體操作,讓學員親手實踐,親眼看見成果,從而建立「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信心,這份信心才能促使他們真正採取行動並複製成功。 成功個案超越口​碑:一個事業要能永續發展,老師強調需要的是「成功個案」,而非僅是曇花一現的「口​碑」。成功個案是長期性的見證,它能像「網絡效應」般產生遠大於「一加一等於二」的效益,讓客戶自發性地進行轉介紹,大幅降低行銷成本,這也是我經營課程後深刻體會的效益。 老師以其工程背景的邏輯思維,將商業模式的精髓解釋得清晰透徹,讓我對「消費者有感」的定義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下一集我們將繼續請教孫治華老師,如何運用簡報這個強大的工具,來呈現這些深度的商業邏輯!敬請期待,下集再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0 min
  4. 15 JUL

    S4E2 解鎖溝通87%的秘密,從聲音聽懂人心 feat. 小大人表達學院創辦人 林依柔

    上一集,我深刻體會到聲音中蘊含著無數秘密,它能揭示人們背後的情緒、恐懼甚至不為人知的心聲。而這一次,我特別想追問依柔老師,她曾在TEDx演講中提出的「從聲音投射人生」這個極具衝擊性的命題,究竟如何透過聲音,讓我們看見甚至影響自己的人生呢? 準備好打開你的耳朵,和我們一起解讀聲音背後那些令人驚訝的真相,或許你也會對自己的聲音有全新的認識! 本集重點整理: 依柔老師從古典音樂背景出發,強調透過了解身體構造,每個人都能發出好聲音,並將音樂中揣摩作曲家心境、換位思考、投射情感的技巧應用於人際溝通,指出說話的音量大小、咬字清晰度與節奏快慢都像音樂呈現。 她解析聲音的三大元素:音量(影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與是否有被聽到,大聲可能代表興奮或在遠方,小聲可能表示說悄悄話)、咬字發音(直接影響理解力,與臉頰、嘴唇、口腔、舌頭等肌肉群的使用有關,可透過刻意練習矯正,也受牙齒構造、排列、換牙階段及老化影響),以及情緒(影響說服力與影響力,缺乏情緒的聲音會單調、平淡,導致不被重視,反映一個人對人生的盼望程度)。 藍太太補充,內容文字只佔他人認知與影響力的13%,而87%來自於非語言的部分,包含聲調、姿態、口氣、手勢及眼神。 針對男性創業家可能面臨的壓抑情緒困擾,依柔老師建議,若有改變意願,可學習透過簡單的「嗯」、「喔」、「對耶」等聲音給予支持與回應,這能在不費力的情況下提供豐富的情緒價值。 依柔老師指出,一個人的聲音習慣,如講話時音短而沉、肢體習慣駝背,或是不帶感情的回應,都能投射出其整個人生態度與狀態。她強調聲音很難偽裝與修飾,因為它「赤裸裸的」,可以揭示許多說不出口的秘密,甚至能從尾音判斷自信與否,或從語音中聽出一個人的意圖和特質。 依柔老師提醒應避免三種可能投射負面能量的聲音:句首的「嗯~」(代表習慣批評自己和他人,可能也是無意識的自我批判)、句尾的嘆息聲(反映做事情的勉強、猶豫或不情願,甚至可能散掉好運),以及過度自我肯定型的「對啊」(可能在自我肯定、尋求自我價值或整理邏輯)。 她建議,對一個人的聲音不應過於果斷論定,應給予長期觀察,因為聲音也可能反映當下的身心靈狀態。 依柔老師也介紹了專為國小學童設計的「小大人表達學院」暑期表達訓練營(7月9日及7月28日梯次),透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和分組互動,提升孩子的表達自信與人際關係,並指出孩子的聲音能反映其家庭安全感。 藍太太認為,從小精通聲音這項表達工具,對於孩子未來的影響力與人際關係將有莫大助益。 聽完依柔老師的分享,我感覺如同開了天眼,聲音不僅僅是文字的載體,更是我們認識自己、理解他人,開啟更深層次感知的關鍵。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8 min
  5. 8 JUL

    S4E1 聲音的奧秘與表達的力量 feat. 小大人表達學院創辦人 林依柔

    今天我們在《時間・她說》節目中,邀請到一位能用聲音改變世界的神奇人物——小大人表達學院創辦人林依柔老師,她將帶我們深入探索聲音的無限可能性,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與溝通。 本集重點整理: 依柔老師從古典音樂出身,主修鋼琴、副修大提琴、加修聲樂,她認為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自己的樂器,只要了解身體構造,就能發出好的聲音。 她強調古典音樂中揣摩作曲家心境、換位思考、投射情感的技巧,能應用到人際溝通,指出說話的音量大小、咬字清晰度與節奏快慢都像音樂呈現。 藍太太分享,內容文字只佔他人認知與影響力的13%,而87%來自於非語言的部分,包含聲調、姿態、口氣、手勢及眼神。 依柔老師闡釋,單調、平淡、節奏一致的聲音容易催眠聽眾,缺乏高低起伏與停頓會讓內容顯得千篇一律,難以抓住焦點。 音質也會影響觀感,就像不同樂器有不同音色,重點在於自我認知,即使音量較小的小提琴,仍有其迷人音色;她認為即使聲音有先天限制(如藍太太曾開過兩次喉嚨),也不代表不能擁有好的聲音。 依柔老師從高中朗讀比賽的經驗領悟到,她將彈鋼琴的技巧——包括表情術語、強弱變化、情感投射等——應用到朗讀古文,第一次參賽就贏得台中市第一名,這讓她明白所學技巧可以平行移動到不同領域,這就是一種創新。 朗讀的過程也讓她學會了真正的換位思考和傾聽,這對人際溝通至關重要,能放下自我,理解他人故事。 聲音其實藏著許多說不出口的秘密,因為聲音很難修飾與演示,可以從尾音聽出自信與否或委屈感。 依柔老師的表達教育系統核心在於「自我檢釋」,就像她以前練琴錄音一樣,透過錄音並回放聲音,檢視自己的用字、邏輯、內在感受、咬字發音和說話速度,從而聽見自己聲音中的「秘密」。 藍太太讚賞依柔老師的母親給予孩子空白畫布的自由,並提到藝術教育追求多元性而非標準答案,讓學藝術的人有更寬廣的道路。 聽完依柔老師的分享,我感覺如同開了天眼,聲音不僅僅是文字的載體,更是我們認識自己、理解他人,開啟更深層次感知的關鍵。期待在下一集,我們能繼續深入探索聲音背後的更多奧秘!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8 min
  6. 1 JUL

    S3E12 從生命低谷到內容創作高手的蛻變哲學 feat. 「熱情人生學院」執行長 Vito大叔

    今天我們邀請到Vito大叔,一位歷經中年失業、失婚低谷後華麗轉身的生命設計師,他的故事將帶給正在迷惘或低潮中的你,找到重新出發的勇氣與方向。 本集重點整理: Vito大叔曾是一位資深專業經理人,卻在46歲時因疫情非自願性離職,隨後又面臨失婚,人生一度跌到谷底,甚至開始領取失業補助。 他將這些委屈與苦悶轉化為力量,從在臉書粉專分享心情開始,逐步轉型為知名Podcast節目主持人(擁有三個熱門節目),也是一位已出版四本書的暢銷作家、講師,甚至成為資訊課程老師。 Vito大叔從過去以任務導向、像機器人般的工作模式,轉變為重視「人」的價值,透過採訪眾多來賓來尋找人生的意義,並透過學習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設計你的人生」課程,成為生命設計教練。 他體悟到,過去在大企業中像螺絲釘般的人生,雖然看似安穩卻可能與個人真正的生命設定背道而馳,更強調現今網路原生世代的年輕人,擁有更早追尋生命意義的勇氣與自我清晰度,不再甘於被「雞蛋糕模具」塑型。 對於身處低谷的人,Vito大叔暖心建議:「這不是你的錯,好好休息一下吧!」並將這段時期視為「老天刻意安排的一場長假」,鼓勵大家利用這段時間恢復元氣、整理思緒,就像GPS重新定位一樣,釐清現在的位置,並思考接下來想去哪裡。 在Podcaster的經營心法上,他指出多數人面臨「做不久」的困境,而自己能堅持三年多累積六百多集,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如他適合兩人對談),並將製作流程標準化(SOP),從前製到上架,讓30分鐘節目製作時間從三小時縮短到一小時,實踐「量變產生質變」。 針對「不知講啥」的內容瓶頸,他建議將節目設計如同「懷石料理」,有「主軸」也有多樣「配菜」,透過邀請不同領域來賓或自我分享來多元化內容;同時要懂得從市場回饋(收聽數據)去調整內容比重,保持靈活而非一味堅持,避免壓力過大而無法長久。 Vito大叔強調,內容創作需發展出「商業模式」,雖然可從興趣開始,但需獲得回饋;除了金錢,也可透過「搞冰友」(邀請來賓)來拓展人脈與流量,當流量提升後,商業合作機會(如口播、置入、帶貨)自然會出現,鼓勵創作者勇於嘗試。 他特別強調「熱忱」是內容創作不可或缺的要素,認為這能支撐創作者持續投入,就像跑馬拉松一樣,只要堅持在場上,即使一開始無法名列前茅,最終仍有機會進入排行榜並停留其中。 Vito大叔以他的節目「粉紅地獄新拉麵」為例,分享了多項經營上的調整,包括從一週一集增為一週兩集以上以提升流量,並嘗試不同訪談形式(如單人訪談後又回歸雙人主持)及趣味橋段(如「粉紅地獄新辣問」的真心話大冒險),不斷地嘗試與改變. 他說明了自己三個節目背後的多元經營模式:「粉紅地獄新拉麵」是純粹做開心,「分手99個理由」則帶有「社會倡議」的使命感,而「SN」則具備完整的「商業思維」,與出版社合作,計畫延伸線上課程、講座及書籍出版. 對於想成為內容創作者的新手,Vito大叔建議從最簡單的文字創作(FB)或圖像創作(IG)入門,再逐步延伸至Threads或Podcast,最終挑戰難度最高的YouTube(需要畫面和剪輯),並強調要依據個人手上的資源與擅長方式(如文字力、繪畫或口語表達)來選擇平台,選擇自身內耗較低、能持續的方式. Vipassanā(內觀)對他的內容創作產生深遠影響,讓他學會以「平等心」看待創作成果與數字,放下對結果的「貪念」與「執著」,真正做到「活在當下」,享受創作的過程,體悟人生比的不是輸贏,而是「盡心盡性」。這種覺察能力也讓他寫下《內觀覺察》一書,幫助自己與他人更清晰地面對人生。 Vito大叔的故事與實用建議,讓我深刻體會到人生低谷實是上天賜予的禮物,透過「自媒體」這個管道,我們得以與自己深度對話、釐清內心,進而活出專屬於自己、真正有價值的人生高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0 min
  7. 24 JUN

    S3E11 從谷底翻身到生命設計師的轉型智慧 feat. 「熱情人生學院」執行長 Vito大叔

    今天我們邀請到Vito大叔,一位歷經中年失業、失婚低谷後華麗轉身的生命設計師,他的故事將帶給正在迷惘或低潮中的你,找到重新出發的勇氣與方向。 本集重點整理: 他曾是一位資深專業經理人,卻在46歲時因疫情非自願性離職,甚至隨後又面臨失婚,人生一度跌到谷底,開始領取失業補助。 Vito大叔將這些委屈和苦悶轉化為力量,從在臉書粉專分享心情開始,逐漸轉型為知名的Podcast節目主持人(擁有三個熱門節目),也是一位已出版四本書的暢銷作家和講師,甚至成為資訊課程的老師。 他從過去以任務導向、像機器人般的工作模式,轉變為重視「人」的價值,透過採訪眾多來賓(超過300位來賓、製作超過600集節目)來尋找人生的意義,並透過學習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設計你的人生」(Design your life)課程,成為生命設計教練。 Vito大叔體悟到,過去在大企業中像螺絲釘般的人生,雖然看似安穩卻可能與個人真正的生命設定背道而馳,更強調現今網路原生世代的年輕人,擁有更早追尋生命意義的勇氣與自我清晰度,不再甘於被「雞蛋糕模具」塑型。 他以自身「五子登科」卻如「沙堆城堡」般脆弱的人生,以及在「老鼠籠」中不斷奔跑的經歷為例,說明跳脫框架的重要性,並最終選擇放棄對金錢、名聲等有形事物的追逐,轉而追求發自內心的成就感和喜悅。 對於身處低谷的人,Vito大叔暖心建議:「這不是你的錯,好好休息一下吧!」並將這段時期視為「老天刻意安排的一場長假」,鼓勵大家利用這段時間恢復元氣、整理思緒,就像GPS重新定位一樣,釐清現在的位置,並思考接下來想去哪裡。 Vito大叔提出了找到人生方向的三個關鍵步驟:「回望來時路」(盤點過去的經歷與資源),「搞清楚現在的位置」(活在當下,看清現況),以及「思考接下來要往哪裡去」(規劃未來的軌跡),強調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並在準備好後再重新出發。 Vito大叔從低谷翻身的故事,以及他給出的務實建議,讓我這位同樣經歷過事業低潮、身份認同迷惘的「生命設計師」深有感觸。希望今天這集節目能鼓勵你,無論身處何種逆境,都能勇敢地停下來,重新設計專屬於你、充滿喜悅與掌控權的人生篇章!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8 min
  8. 17 JUN

    S3E10 黃士豪的逆向財富工程,實踐「現在就快樂」金錢觀feat. Goodwhale執行長 黃士豪Will

    上週我們聊到黃士豪從小到大面對貧困與債務的經歷,今天我們要更深入探討他如何透過「個人財富逆向工程」,顛覆傳統對金錢的看法,讓「好生活」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終點線 本集重點整理: •黃士豪的「個人財富逆向工程」核心概念,是從「你想要的未來生活」反推「現在應該做什麼」,強調「站在未來安排現在」,而非讓現有資源限制你的想像。 •他發現,幸福快樂生活中有高達80%的要素與金錢無關,且「現在就能做到」,例如與家人好好說話、陪伴孩子,因此不應將快樂延遲到「退休」或「有錢」之後。 •黃士豪受巴菲特啟發,認為如果能將喜歡的事變成工作,就不需擔心「退休」概念,因為工作本身就是享受,無需擺脫。 •他批判傳統職涯中,個人收入上限由他人決定,且將金錢視為最終目的的做法,主張應重新定義金錢與職涯的關係。 •他提出「財富跑道系統」,強調投資前需有良好的「理財」與「配置」,並檢視主被動收入及「幸福價格比」的支出,而非單純追求性價比。 •他鼓勵「善用負債」而非逃避,將負債視為「借船過河」的工具。 •黃士豪指出,許多人受兒時限制性金錢信念(如「賺錢很辛苦」、「錢是萬惡之源」)所困,導致「財富容器」過小,因此需透過「個人財富能量系統」擴大財富容器並修補因情緒與能量造成的「漏洞」(如恐慌性交易)。 •他認為,當人們說「錢越多越好」時,其實是不知道「夠」是多少,且金錢只解決「因沒錢造成的不快樂」;因此應將追求「多」轉向追求「夠」,才能成為金錢的主宰。 •根據黃士豪的統計,多數人只需擁有約一億至兩億台幣的投資組合,即可過上夢想中的生活,無需成為巨富。 •他提供達到財務自由的具體途徑:透過良好理財,每月定期定額投入(如1.5萬至2萬元)於穩健標的(如S&P 500),並搭配適當槓桿,30-40年後極可能達到上億身家。 •黃士豪強調,真正的「賺到」並非最終累積的財富數字,而是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過程中,那數十年「不用為錢擔憂、好好活著」的珍貴光陰。 •他鼓勵聽眾運用「課題分離」,將財務課題視為一個已安排好結局(happy ending)的過程,用「已成功」的能量狀態去過當下生活,享受現在。 黃士豪的智慧,不僅是教我們如何理財投資,更是引導我們重塑對金錢、生活與幸福的定義。他鼓勵我們,既然知道最終是個「Happy Ending」,就該用已成功的狀態去過當下,享受生活。感謝黃士豪今天帶來如此深刻的分享,希望我們都能在自己的「時間・她說」裡,活出不設限的精彩人生。我們下期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3 min

Acerca de

聊故事,談思維,分享在人生的過程裡,那些時間教我們的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También te podría intere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