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北大法国文学和社会学双学位毕业生,裸辞央企工作,选择走入战火与难民营之间的人道救援现场。在国际组织的岗位上,她选择最少人走的路——战区前线;与胡塞武装谈判,在玻璃震碎的伊拉克北部深夜应对空袭。这不是一部剧集,这是她的真实人生。本期我们邀请好友赵雅婷,聊聊从理想到现实的激跃,以及如何被极端远方的经历重新塑造,如何选择一个值得过的人生。
�时间轴:
00:27|初见雅婷:一个不太像“i人”的、爱裸辞的“天才少女”
04:00|从国企到国际组织:一次次选择“裸辞”的人。讲述自己因“不想要什么”而一次次跳脱体制的经历。“通过这种行为逼自己探索生活的可能性。”
06:55|梦境与现实:学文学、去战地。过上了柴梦想的“另外一种人生”。
08:09|体制内的荒诞日常:高考补习、背书与标签身份
“你是北大的?那就给我孩子补课吧。” 年轻的她困惑于得到北京户口之后得到的现实。
13:45|“上班如上坟”,小伙伴们各自裸辞的经历。
第一次出逃:“我不能接受我的价值卡在了高考那个瞬间。”
19:02|开启国际组织生涯,从纽约到中东:职场的分岔口,主动选择战区。
“别人选丹麦,我选中东。”
23:00|中东战区的女性身份挑战:被漠视,“似乎女性不应该存活在这样的社会里”
“我们的一把手是女性,跟政府交涉时,他们却只跟男性二把手说话。”
25:24|也门难民营:从好莱坞明星打卡点到真正理解难民世界
“世界第二大难民营容纳8.5万人,就像一个被围墙阻隔的城市”,接近性决定它成了明星慈善打卡点。
“有些孩子出生在难民营,之后从未离开过”
28:38|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眼中的世界地图按照冲突危机地区重新排列
“我们的工作是由政治问题导致的,但是我们的工作不是政治性的。”
32:48|战区生涯对心力和心智的消耗:伊拉克北部战区的日常
高频空袭、头盔、防弹衣,警报声。每天都要跑安全屋,“报平安”、“报位置”,空袭一周两三次。
40:29|难民工作的日常:装甲车通勤和吃到一年半前的烟台苹果
作为陕西人买不到一瓶醋,到回国在超市旋转跳跃,用食物衡量人间烟火的得失。
45:32|父母的态度转变:“去战区?!!为啥不能开个淘宝店?”
从抗拒到理解,从怀疑到信任
52:15|疫情封锁在伊拉克8个月:最难的是什么?
从孤岛到“云喝酒”求生存,与同事线上开party、搜罗方便面与酒。
58:14|《Friends》里的也门梗:也门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I will send my love, from 15 Yemen Road, Yemen”.
1:02:25|伊拉克到也门到利比亚:为什么再一次选择裸辞?
“一个人上山下乡也得有个头啊”
1:07:51|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极端现实的磨砺:对下线的想象没有现实可怕。
“和心理医生无法解释从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1:10:30|世界是立体的:全球还有1.2亿难民人口,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1:14:15|拿着一根与世界的Type D接口:令人疲惫的直男世界观
“不想被别人‘消费’我的工作”。
1:18:50|人生的下一站:瑜伽老师的养成之路和去日内瓦读博、“赚白人的钱”
1:29:01|极端远方如何塑造了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
1:32:18|人生选择的单一坐标:框架的单一导致存在性茫然
“我们忙着看别人在干什么,很少关注自己想要什么”。
“内观:这个世界由你的内心出发”。
1:36:18|当下追求的状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照顾好自己内生的念头,懂得去理解自己和更好的保护自己”
1:38:17|父母生活态度的影响:“这个世界在fit in她的设计。她的生活不为外界的改变而改变”。
1:42:06|苏轼和加缪: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44:32|最后一个问题:“你现在过的是自己所能选择的最好的生活吗?”
“不能说最好,但是值得过的生活”。
结尾预告:敬请关注的Slightly Open即将启动的“好好生活”系列,期待雅婷尼泊尔归来返场,和大家聊聊瑜伽。
�本期书影音推荐:
加缪和延伸的法国文学与社会学相关经典
《Friends》(特别是 Chandler 的“我去也门了”的梗)
�本期思考:
你的人生选择,是基于你“真正想要什么”,还是“别人都说这是好的”?
정보
- 프로그램
- 주기격주 업데이트
- 발행일2025년 6월 3일 오전 12:00 UTC
- 길이1시간 49분
- 등급전체 연령 사용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