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做客本期的绿洲电波,五一的时候为了做节目去了一趟久违的北京动物园,通过对于动物园这个机构的资料的阅读我发现,其背后的故事相当有意思。也就萌生了录制这几期节目的想法,那从这周开始我们将用三期节目我们来细细的聊聊,日本这个在二战时期极具野心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内的上野动物园的故事。
本周我们就透过日本上野动物园的历史脉络,剖析明治维新后日本如何借动物园构建“文明—野蛮”二元叙事,探讨其作为帝国权力展演工具的本质,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生态与文明的矛盾性。
本期关键内容
一、动物园的诞生:文明叙事与帝国野心的交织
19世纪日本的生态现代性:宇田川榕庵翻译《植学启原》,将“animal”译为“動物”,确立人在动物序列中的“理智优先”地位,为“文明—野蛮”二元论奠定基础。
上野动物园的建立(1882年):作为国家博物馆复合体的一部分,旨在通过隔离动物与人类,强化“日本民众代表文明,动物代表自然”的观念,成为明治政府塑造国民认同的工具。
二、权力展演:从分类革命到殖民象征
博物馆与动物园的功能:博物馆通过物品分类确立帝国秩序,动物园则将动物作为“文明征服自然”的象征,两者共同服务于“国民教化”与“西方对标”的双重目标。
动物战利品与殖民扩张:甲午战争后,上野动物园展出“活的战利品”,将动物与殖民征服绑定,强化“帝国自然观”——外来珍兽象征对殖民地的控制与声望。
三、空间设计与意识形态:玻璃、壕沟与权力帝国泡沫的幻象
玻璃的双重性:20世纪引入玻璃展柜,既制造“亲近自然”的视觉假象,又隔绝气味与触摸,隐喻帝国对“自然”的驯化与操控。
哈根贝克式无栅栏设计:以壕沟替代笼子,营造“动物自由”的错觉,实质是更隐蔽的规训,典型案例为1931年建成的猴山,融合自然景观与民族叙事。
四、战争阴影下的荒诞性 二战时期的动物园:战争导致饲料短缺、人员流失,动物园转向军国主义宣传,“动物战利品展”再度兴起,成为“总体战争”的动员工具,暴露出“生态现代性”的虚伪性。
延伸思考〉〉〉动物园如何成为现代国家“文明合法性”的证明?- 当“自然”被异化为权力道具,生态保护与帝国扩张的矛盾如何解?- 玻璃与壕沟的设计,是否预示着现代社会对“自然”的本质性疏离?
上野动物园 猴山
北极熊格雷特
小型禽鸟屋
下期预告:聚焦二战时期的上野动物园,揭露战争机器下动物园的畸形演变,以及帝国野心崩塌前的疯狂图景。
参考资料:《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上野动物园百年史》
欢迎扫码加入听友群,获取更多节目资源与深度讨论!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周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9日 UTC 23:30
- 长度55 分钟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