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做客本期的绿洲电波,本周我们将结束上野动物园的这个话题!那么本期都有哪些内容呢快快来收听吧!
一、战后日本的 “受害者叙事” 与帝国历史的遗忘
1. 1945 年日本投降:裕仁天皇宣布《终战诏书》,二战结束。上野动物园的动物献祭行为被审美化处理为哀悼行动,“战争” 与 “帝国” 的联系被刻意割裂,日本民众被塑造成 “无辜受害者”,殖民主义历史被积极遗忘。
2. 去殖民化进程:盟军在 18 个月内拆解 “大东亚共荣圈”,上野动物园从 “帝国象征” 沦为二流动物园,影响范围大幅缩水。
二、上野动物园的战后重建与 “和平叙事” 构建
1. 古贺与 “动物园即和平”
1. 美国占领初期,古贺提出 “动物园即和平” 概念,试图通过重建动物园适应盟军的 “和平日本” 目标。
2. 1951 年,迪士尼 “小鹿斑比” 作为礼物引入,电影将日本民众塑造为战争受害者,强化 “无辜者” 形象,成为美国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
2. 动物匮乏与生存危机
1. 1945 年,动物园动物仅剩战时峰值的三分之一,长颈鹿死后甚至面临被宰杀食用的压力。
2. 饲养员在狮笼养猪、拍卖兔子筹经费,孩子用南瓜籽换门票,反映战后日本的物资极度匮乏。
3. 复苏与 “动物外交”
1. 1948 年起,古贺通过 “礼品经济” 与美国动物园交换动物,如用日本大蝾螈换回海龟、狮子等,形成 “动物外交”,上野动物园参观人数激增,1949 年超过 350 万。
2. 1948 年,日本第一所儿童动物园开张,旨在培养孩子的 “人性本能”,通过接触动物塑造 “和平、守纪律” 的战后新儿童。
三、大象狂热与国际政治博弈
1. “大象狂热” 运动
1. 1948-1949 年,日本儿童发起 “还大象给上野” 运动,媒体将其包装为 “非政治狂热”,实则成为古贺对抗 SCAP 政策的杠杆。
2. 印度总理尼赫鲁、泰国总理分别赠送大象 “英迪拉”“花子”,尼赫鲁借大象强调 “亚洲和平合作”,英迪拉的命名暗含文化纽带与政治期许。
2. 大象的象征意义:大象被视为 “魅力型动物”,其到来标志着日本战后正常化,同时暴露了日本对异国动物的殖民心理依赖,以及 SCAP、日本政府与民众的复杂互动。
四、熊猫外交与消费文化的巅峰
1. 1972 年熊猫康康与兰兰抵日
1. 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礼物,熊猫引发全民狂热,1973 年上野动物园参观人数达 700 万,排队三公里,衍生出大量熊猫商品,消费文化与政治象征深度绑定。
2. 熊猫被称为 “政治动物”,其国际移动由国家安排,而非商业交易,尼克松访华后,熊猫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符号。
2. 熊猫热的矛盾与反思
1. 熊猫因 “幼态延续” 特征(圆头、黑白毛色、拟人行为)激发人类保护欲,但过度关注导致兰兰因压力病倒,暴露动物园商业化与动物福利的冲突。
2. 繁殖压力下,康康与兰兰的交配被媒体大肆渲染,1979 年兰兰因怀孕败血症死亡,揭示圈养繁殖的技术局限与伦理争议。
五、生态现代性的反思与动物园的使命转型
1. 从 “娱乐” 到 “保护” 的转向
1. 1980 年代起,日本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动物园宣称 “保护优先于外交”,上野动物园启动人工授精繁殖熊猫,如 1985 年欢欢通过人工授精产仔 “初初”,但幼崽存活率极低。
2. 中川志郎提出熊猫热是 “生物学、历史学与消费文化” 的混合产物,动物园成为 “自然” 与 “文明” 冲突的缩影。
2. 深层矛盾与终极课题
1. 动物园将动物从原生环境抽离,既满足人类对自然的渴望,又制造了 “真实自然” 的幻觉,反映生态现代性中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保护的根本矛盾。
2. 节目呼吁打破 “文明优越” 观念,在 “人性时代” 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同共生,上野动物园的历史成为观察日本帝国叙事、生态政治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切片。
六、关键时间线与人物
· 1945 年:日本投降,上野动物园动物锐减。
· 1948 年:儿童动物园开张,古贺启动动物交换。
· 1949 年:大象英迪拉、花子抵日。
· 1972 年:熊猫康康、兰兰抵日,中日邦交正常化。
· 1985 年:欢欢人工授精产仔初初。
· 古贺:战后上野动物园园长,推动 “动物园即和平” 与动物外交。
· 中川志郎:1980 年代园长,提出熊猫热的生物学与历史学解释
欢迎大家扫描二维码加入听友群获取更多节目信息》〉》〉》〉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周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6月15日 UTC 14:12
- 长度1 小时 11 分钟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