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声色

Vol.11 探索厦门

声音

  • AliyunTTS

片段一:蔡塘

  • 音频:蔡塘村口向里。
  • 文本:走在蔡塘的农田中时,我经过一座古墓,墓口设置了两座超过两公尺高的雕像,分别是一男一女。这座墓位于一座山丘后方的红萝卜园边。一只可能是鹟科的鸟类,拍着翅膀来来回回飞。一些石雕动物包括马、鹿、狮子及其他一些毁坏的动物像,已经被土埋到颈部。这座墓似乎一只静静地待在这里没有人留意,所以也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早些年,走到这里的旅行家可能会找人把它挖起来,装箱运到哈佛的福格博物馆。魏先生告诉我,根据墓碑上的文字,这是清代胡氏家族的墓,由于地点偏僻,没有太多人来打扰它。
    ——[美]保羅·索魯《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

片段二:工人宫

  • 文本:厦门最大的建筑物之一是工人宫。中国其他城市也有这种师法苏联建立的社区活动中心(都是在一九五〇年代兴建的),但我还不曾进去参观过。我的兴致勃勃使魏先生感到困惑,他说可能不容易获准进去参观。根据我现在对中国官僚体系的了解,参观工人宫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走进去,根本不要管什么申请许可的事。中国的行政部门对这种申请总是慌慌张张、互相推诿,到最后基本上都是拒绝,而大模大样地走进去反而不太有人会管。
    ——[美]保羅·索魯《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

片段三:南普陀

  • 文本⑴:在听到我的杂文已经印成一半的消息的时候,我曾经写了几行题记,寄往北京去。当时想到便写,写完便寄,到现在还不满二十天,早已记不清说了些什么了。今夜周围是这么寂静,屋后面的山脚下腾起野烧的微光;南普陀寺还在做牵丝傀儡戏,时时传来锣鼓声,每一间隔中,就更加显得寂静。电灯自然是辉煌着,但不知怎地忽有淡淡的哀愁来袭击我的心,我似乎有些后悔印行我的杂文了。我很奇怪我的后悔;这在我是不大遇到的,到如今,我还没有深知道所谓悔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这心情也随即逝去,杂文当然仍在印行,只为想驱逐自己目下的哀愁,我还要说几句话。
    ——[中]鲁迅《写在〈坟〉后面》
  • 文本⑵:记得还是去年躲在厦门岛上的时候,因为太讨人厌了,终于得到「敬鬼神而远之」式的待遇,被供在图书馆楼上的一间屋子里。白天还有馆员,钉书匠,阅书的学生,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中]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
  • 文本⑶:1877 年 11 月 12 日,星期日晚上。南普陀的教堂只是美国归正会在厦门的一个传教站点,至今没有集会过。今天竟然有了三次集会,我们被纷至沓来的人围得水泄不通。本来打算做个简明扼要的演讲,中间插播一两首圣歌;但因为祷告本身充满神秘感,可能会吓到一些胆小迷信的访客,因此便早早散场,没做祷告。这种友好欢快的方式反而更受欢迎,很多人对于心灵的救赎不感兴趣。晚上,一些人聊天,其他人则学唱圣诗直至会背。此次教给他们的圣诗只是对基督教义的总结,而非对自我革新的祈盼。通过这种方式,圣诗十分有助于传递真知。
    ——[英]陆一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福建河流及道路沿途风光》

片段四:鼓浪屿

  • 音频:椰风寨的海浪声。
  • 文本⑴:鼓浪屿这个岛上有非常优美的住宅区,里面不容许任何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汽车、自行车、手推车都不行。从厦门码头搭轮渡过来只要五分钟,从岛上的制高点「日光岩」往下看,感觉很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或某个西班牙的城市。一大片陶瓦屋顶缓缓起伏,其间点缀着绿色树木和教堂尖顶。住宅区中心地带有三座基督教礼拜堂;这个岛上一度只住了外国人,包括荷兰人、葡萄牙人、英国人、德国人。二次大战期间这里被日本人占领,日本人走了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打了几场硬战,最后国民党守住了金门——从厦门往东看,那个属于中华民国的岛屿清晰可见。
    ——[美]保羅·索魯《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
  • 文本⑵:鼓浪屿的建筑法规严格而繁琐,在中国可说独一无二。建筑物不能超过三层楼,建材必须使用红砖或镌雕石,所有设计细节都必须获得建筑委员会审核通过。这里的建筑物是非常美观的旧世界设计作品,即使最新的建筑物——果菜市场和博物馆,也是精心打造而成。许多别墅正在进行修复工程,在维持原味的前提下改装成旅馆或民宿。
    ——[美]保羅·索魯《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
  • 文本⑶:隔着港口眺望厦门,我可以看到轻工业区和金融区已经往西扩展。据说厦门是中国最繁忙、发展得最快的城市之一。很久以前,厦门人制造雨伞、爆竹、筷子销到国外,现在他们生产的是自行车、玩具、骆驼牌香烟和微晶片。美国柯达公司也挹注重金,正在这里建立胶片制造厂。
    ——[美]保羅·索魯《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

片段五:鹭江与环岛路

  • 音频:嵩屿码头到第一码头的轮船上。
  • 文本⑴:船从十七艘黝黑的敌舰中间行过,停泊在厦门和鼓浪屿之间的海峡里。这边是断井颓垣,那边是崇楼杰阁。这边是冷清清地看不见一个行人,那边是熙来攘往地,市声从海面上喧响过来。领着通行证的旅客雇了舢板往厦门登岸去了,我呢,船在这里有六小时的碇泊,遂也雇着一只舢板上鼓浪屿去观光。
    ——[中]施蛰存《浮海杂缀》
  • 文本⑵:窗下展开一片黑暗的海水。水上闪动着灯光,飘荡着小船。头上是一天灿烂的明星。天没有边际,海也是。在这样伟大的背景里,我们的心因为这热烈的谈论而无法安静下来。有一次我们抑制不住热情的奔放,竟然匆匆地跑下码头,雇了划子到厦门去拜访朋友。划子在海上漂动,海是这样地大,天幕简直把我们包围在里面了。坐在小小划子里的我们应该觉得自己是如何地渺小罢。可是我们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一直昂起头看天空,星子是那样地多,它们一明一亮,似乎在眨眼,似乎在对我说话。我仿佛认识它们,我仿佛了解它们的语言。我把我的心放在星星的世界中间。我做着将来的梦。
    ——[中]巴金《南国的梦》
  • 文本⑶:从那里,我继续前往厦门岛东部,到他们所谓的「前线」,属于台湾的金门就在不远处的外海。由于过去两边之间偶尔会爆发冲突,东海岸的公路关闭了三十五年,不过最近终于重新开放。东海岸到处都是壕沟、掩体、防御工事,但也有很美的洁白沙滩,岸边是成排的棕榈树,海面上卷起美丽的浪头,可是放眼望去,居然一个人都没有。
    ——[美]保羅·索魯《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

片段六:手艺人

  • 文本⑴:他坐在一只低矮的凳子上,膝上放了块板子,上面铺着上好的亚麻布。她不受过往繁忙交通的影响,正在用驼毫制作的、蘸了印度墨汁的笔画图案,卖给熟练处理染色丝绸的人。此刻,他在为一位女士所穿的外衣的裙子边描直线。他既没有用尺子也不用圆规,但每个动作都呈现出了数学般的精准。一些已完成的作品绣上了花朵和花篮、小鸟以及人物,笔触细腻,不输于上等的平版印刷专家。
    ——[英]陆一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福建河流及道路沿途风光》
  • 文本⑵: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副日常景象,即中国人的剃头。起初这看上去很可笑,一个人在大街上剃头;不过你很快会习惯的,就像这片有趣的土地上有更多有趣的习俗一样。理发师通常既是巡回演员,又是哲学家。他把全部家当挑在肩膀上的扁担上,四处寻访他的常规顾客,并传播镇上的新闻,仿佛英国的剃刀互助会一样。他的家当包括两副盒子或抽屉,其中一副用来存放现金和剃刀,并作为剃头者的座位;另一副则是个小台子,里面是口锅,炭火始终燃着,上面架着装有热水的脸盆。他挑着这些家什来来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