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 | 周红
本期音乐 | 弹词开篇「新木兰辞」
丽调流派创始人——徐丽仙弹唱
- 编者的话
本期「书博士」节目,我们有幸请来了上海评弹团著名弹词演员周红老师,为大家赏析丽调开篇「新木兰辞」。周红老师1984年进入苏州市评弹团,1996年进入上海评弹团 ,是著名评弹艺术家余瑞君、余红仙的得意门生。她擅唱丽调,艺术功底扎实,台风端庄大方,说表富有特色,演唱韵味醇厚,角色塑造分寸感极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受听众欢迎。在公共传播中,苏州评弹具有软糯悠扬的刻板印象。建国之后,国有院团为了丰富评弹的人物表现,取得了许多有益的创新性突破,其中的代表就是徐丽仙老师的「新木兰辞」。与凄苦的传统丽调开篇不同,该作品塑造了花木兰这位北魏女性将领英姿飒爽的形象,对于彼时传统女性“温驯顺从”的社会规训也是一种反叛。周老师是丽调唱腔的优秀传承者,她和徐惠新老师合作的“文化评弹”别具一格,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相信通过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对丽调艺术的认识会更进一步。
- 周红老师的话
「还是评弹嗲」希望我来讲讲徐丽仙老师的丽调作品《新木兰辞》。作为一个学习丽调相对较多,也时常演唱丽调的演员,今朝与大家一道探讨探讨。一只开篇,演员唱的角度与听众听的角度有所不同。我也期待观众们能够通过这篇推文反映自己的意见,让我在今后再唱这只开篇时有所提高。
评弹名家徐丽仙老师与今天的评弹演员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经历。现在的评弹演员往往是初中毕业之后进入评弹学校学习,几年以后再到评弹团与前辈出去演出。而徐丽仙老师在九岁就开始了弹词的艺术生涯。丽仙老师唱功天赋极佳,音域高阔,但并非高亢激昂,而是如“云遮月”般的朦胧微哑。她入行既早,涉猎又广,歌也会唱,戏也会唱,小调也会唱。胸中“货色”多了,经验技巧也就丰富了。徐丽仙老师在唱《新木兰辞》之前唱过一只开篇,叫《花木兰》,现在还能在网络上找到。这只《花木兰》的唱词大约来自民国时期。丽仙老师当时的唱法采用中到快速的速度,偏向快丽调和书调一类的格局,《新木兰辞》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丽调早期的不少作品塑造的是悲剧女性的形象,如小飞蛾、杜十娘、敫桂英等。这类作品影响深远,因此直到现在,大家都觉得丽仙老师是唱悲剧作品的高手。她与越剧的戚雅仙、沪剧的杨飞飞、锡剧的梅兰珍并称为四大悲旦,可见得丽仙老师在刻画悲剧女性方面极为突出。而《新木兰辞》就是丽仙老师于悲剧作品中实现的突破。这只开篇是由吴宗锡老师为丽仙老师修改的。那么,为何要修改唱词?这要从评弹唱词与唱腔的配合说起。一般而言,评弹的唱词多用七字句,上呼与下呼对应,有时在当中加一句“凤点头”。丽仙老师的丽调音乐性较强,可以驾驭三字句、五字句、九字句,甚至十多字的长句。越是长短错落,发挥能力的余地越大,唱来越是动听。这只《新木兰辞》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原诗句尾多为入声韵,而且从头到尾历有几次换韵,并不适合评弹。吴宗锡先生是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文学功底相当深厚。由他来改这只《花木兰》,正是相得益彰。
唧唧机声日夜忙,木兰是频频叹息愁绪长。
惊闻可汗点兵卒,又见兵书十数行。
徐丽仙老师《新木兰辞》花费了相当大的心血。短短十分钟不到,便能听出唱词中情感的起承转合,字句和声腔的编排颇有独到之处。这只开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可称“闺思”,闺中独想,又或称为“惊闻”。开头“唧唧机声”,花木兰夤夜独坐织机,惊闻恶讯,突然接到点兵的军书,而家里兄弟年幼不能自立,父亲又年老体衰。徐老师以静谧平缓的唱腔起调,“叹息愁绪长”,宛如木兰面对家中苦况,束手无策,唯有叹息。
卷卷都有爹名字,老父何堪征战场。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兄长,
我自恨钗环是女郎。
东市长鞭西市马,愿将那裙衫脱去换戎装。
第二段则是“出征”。前面淡笔轻描,到了“卷卷都有爹名字”,一想到老父要出去打仗,不禁动情,特别要注意“有”字的心情表达。此处唱腔变换,即是木兰抒情的开始,现在看来正展露了丽调的独特唱腔。既知兵书写着父亲的名字,不能不出征,家里男性却老的老,小的小,“自恨钗环是女郎”,木兰心中感到不平、无奈。“换戎装”一句唱腔转为激越,木兰替父出征的决心便展露无遗,随即准备奔赴战场。整段当中抑扬顿挫,徐老师对唱腔的布局处理得相当适意,才将一首《新木兰辞》变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
登山涉水长途去,代父从军意气扬。
朝听溅溅黄河急,夜渡茫茫黑水长。
鼙鼓隆隆山岳震,朔风猎猎旌旗张。
风驰电扫制强虏,跃马横枪战大荒。
关山万里如飞渡,铁衣染血映寒光。
转战十年才奏捷,归来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镪,木兰不愿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早早回故乡。
第三段是“沙场”,其中最重要的要数“颦鼓隆隆山岳震”几句。然而,徐丽仙老师在 1959 年第一次唱这只作品时,并没有“颦鼓隆隆山岳震,朔风猎猎旌旗张,风驰电扫制强虏,跃马横枪战大荒”四句。周恩来周总理听过初稿之后评价道,这样处理长达十年的战争似乎有些轻描淡写了,一个小姑娘要在军营里征战十年,“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着实不容易。徐丽仙老师聪明机敏,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到这个意见后就同吴宗锡老师商量,加上了这四句词。四句一加,气势便陡然一增,大开大阖,过门中的衔接也有所改变。现在看来,这四句堪称整只开篇的桥梁,或说是这只开篇的眼睛,最是重要。丽仙老师在情境的呈现上也是动足了脑筋。琵琶“哒哒”两下敲击,模拟的是战场上金戈交迸,铜鼓擂响。
爹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
姐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姐来,欢呼舞欲狂。
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家喜气上面庞。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含笑出门寻伙伴,伙伴见她尽惊惶,
同行一十有余载,不知将军是女郎,
谁说女儿不刚强。
第四段便是“凯旋”,胜利归来。此处丽仙老师也构思了特别的处理,以描绘木兰激动欣喜的心情。“爹娘……姐姐……小弟……”,重重排比,铺陈出整个家庭中欢快的气氛。到了结尾,木兰“含笑出门寻伙伴”,好似门帘一掀,花木兰踏出门来。“伙伴见她尽惊惶”几句由男声来唱,而当时帮她伴唱的男声,例如周云瑞老师、张鉴国老师,都是弹唱俱佳的高手。据说,这几句的安排是吴宗锡老师的手笔。几句男声一唱,感染力更强,更能烘托出木兰的豪迈气概。最后一句“谁说女儿不刚强”一出,木兰的英姿豪情到此便淋漓尽致。
前面所讲,把这只开篇拆为四段来分析。假如这样边唱边想,心中有了情境,感情色彩才会表现得更加真实细腻。另外,徐老师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设计,同样值得一提。
这只《新木兰辞》开头有一句“可汗点兵卒”,这个“卒”字其实有些意思。“卒”字是入声字,应当短促有力,不能拖拖拉拉。但我也听过不少演员把“卒”字略微拖长,可能是为了稍稍凸显女性化的特质。而丽仙老师恰恰在这个“卒”字上动过心思,使得它与后面的“又见兵书”形成互相衬托。
我曾经听过丽仙老师教导学生的录音,其中提到这个字时,对它的形容非常精彩。我们苏州人有件传统工艺品,或白或青的鸭蛋壳上细细地绘着园林花草、小桥流水。丽仙老师正是把这个“卒”字比喻成这种描画过的鸭蛋,而“又见兵书”的“又”字则是一块衬托其下的红丝绒。这样一来,鸭蛋的硬与丝绒的软互相映衬,两边都瞧来愈发光彩夺目。倘若“卒”字一拖,前后两个长腔连在一起,听来就不那么熨帖。所以在唱腔的处理上,老先生都是独具匠心。
“卷卷都有爹名字”中的“爹”也值得我们注意。此处“爹”的唱法既非来自评弹惯用的中州韵(吴语拼音:ti1,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周一更
- 发布时间2023年7月3日 UTC 14:39
- 长度30 分钟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