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简单点

Vol.30.【季节性抑郁】|看不见的阳光,看得见的影响

【本期关键词】

秋天、悲秋、季节性情绪障碍(SAD)、日照、血清素、褪黑素、内外向、文化心理、光照疗法

【本期金句收藏夹】

🍂 “有人看见凋零,有人看见沉淀;有人害怕冷清,也有人在此刻听见自己。”

💡 “季节性抑郁,不是懒惰,而是光照、生物钟与情绪的互动结果。”

🌱 “季节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整体身心系统的承受力。”

✨ “落叶是树木保存实力的方式,人也可以允许自己慢下来。”

🧠 心理学解析

  1. 生理机制
  • 秋冬日照减少 → 血清素活性下降、褪黑素分泌增加 → 更容易疲倦、低落。
  • 光照影响生物钟(视交叉上核),节律紊乱直接影响情绪稳定。
  1. 研究数据
  • Rosenthal 等(1984):高纬度地区 SAD 患病率更高,每增加 1 度纬度,风险上升约 0.2%。
  • 女性比男性更常见,比例约 4:1,可能与激素波动、日常户外活动时间差异有关。
  1. 个体差异
  • 外向者:社交是“情绪电源”,秋冬社交减少 → 情绪受挫更明显。
  • 内向者:安静、灰蒙的氛围反而像“保护茧”,让他们更能沉浸内在。
  • 遗传因素(如 5-HTTLPR 基因变异)、成长经历、当前心理状态都会影响敏感度。
  1. 文化心理
  • 中国古诗词的“悲秋”意象 + 流行文化的渲染,塑造了我们对秋天的潜意识剧本。
  • 社会节奏与自然节律的冲突:现代人被要求“全年高效”,却忽视了冬季本该放缓的生物节奏。

🛠️ 如果你也在秋冬感到低落,可以尝试:

  • 🌳 走出去:阴天的自然光也好过室内灯光;若能南下或去光照更强的地方更佳。
  • 🏃‍♀️ 保持节律:规律运动(快走、瑜伽)能提升血清素水平。
  • 🤝 维持社交:不必热闹,但别完全隔离,哪怕是一杯茶或一条消息。
  • 💡 光照疗法:每天使用光疗灯(10000 lux)20-30 分钟,研究显示有效率超 60%。 

🧵 跨代思考

古人早已用诗句道尽“悲秋”,现代社会却让这种低落加剧:我们一边承受自然节律的变化,一边又被要求维持不变的产出。理解 SAD 的多重成因,本身就是理解自我的过程。

🎧 适合分享给:

  • 秋冬总觉得疲惫、提不起劲的朋友
  • 想了解 SAD 背后科学机制的人
  • 内外向性格差异、文化心理爱好者
  • 需要实用方法来应对“低光季节”的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