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发布联合气候声明,合作延续但减排承诺未升级:象征意义多于实质?
📰事件概览
时间:2025年7月24日
地点:北京
发布方: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欧盟委员会气候总司
事件:在本周的中欧气候合作高级别对话中,双方达成联合声明,强调继续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但声明并未增加新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或承诺,引发了各方对其“象征性大于实际行动”的质疑。
🧭前因简析
1. 地缘博弈背景
l 中欧近期关系复杂微妙,尤其在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贸易壁垒争议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气候合作成为为数不多的“缓冲区”。
l 欧洲方面希望在全球碳治理中继续联合中国,以对冲美国气候政策不稳定因素(例如特朗普政府回归、EPA法规削弱)。
2. 2023–2024年中欧对话成果积累
l 双方已建立气候与能源对话机制,中国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欧盟则力推“气候外交”深化。
l 中国作为《巴黎协定》的重要参与方,曾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但外界对其行动路径和时间节点持续关注。
📄声明要点内容
本次联合声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模块
内容要点
共识重申
双方重申对《巴黎协定》的坚定承诺,强调将加强在减排、适应与气候融资等领域合作。
多边合作
呼吁在即将召开的 COP30(2025年底,巴西贝伦) 前,推动“雄心更高”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制定。
市场机制
双方同意继续就 碳市场(ETS)建设经验 和 互通性技术问题 进行技术对接。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治理
强调加强甲烷等短周期气体治理,支持中欧研究机构建立常设沟通机制。
企业与城市合作
鼓励推动中欧企业在绿色转型、ESG信息披露、绿色供应链等方面深化对接。
📄各方反应
l 欧盟方面(内部人士匿名)
Ø 态度谨慎乐观:认为声明维持了中欧气候对话的连续性,为未来联合提出NDC保留了空间;
Ø 现实主义:承认目前经济压力与选举因素制约欧盟在气候政策上的进一步激进。
l 中国方面
Ø 将声明视为**“务实合作范本”**,同时强调发展中国家的转型路径应保持多元;
Ø 表示将在适当时候更新NDC,但未给出具体时间表。
l 国际评论
Ø 普遍认为声明“缺乏新意”,例如英国《卫报》称其“未对全球减排路径形成实质推动”;
Ø 国际环保组织对中欧未更新目标表达“失望”,呼吁其在 COP30 前提出具体数值。
🧩深度解读
1. “延续合作”与“升级承诺”的张力
我们先来聊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中欧这次联合发声明强调了继续合作,但并没有给出任何新的减排目标。**为什么会这样?
从欧盟角度看,内部确实面临多重压力:
Ø 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之后,绿色党派影响力下降,一些成员国希望把经济优先放到更前面;
Ø 加上法国、德国等国家国内通胀、能源安全问题仍在持续,使得他们在气候政策上变得更加谨慎。
而中国这边的考虑也很实际:
Ø 一方面,官方重申对《巴黎协定》的承诺没有动摇;
Ø 但在当前经济复苏压力下,特别是制造业与能源结构调整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中国不太可能在国际场合轻易“自加约束”。
所以中欧都处在一个“不愿撕破合作氛围,但也不想轻易升级承诺”的状态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份声明更像是**“维稳”而非“突破”。**
2. “象征性合作”的意义
那你可能会问,如果没有实质承诺,这次中欧发声明到底有什么意义?
答案是:象征性的东西,在国际博弈里,往往非常重要。
目前,美国的气候政策方向正经历巨大摇摆——EPA想撤掉温室气体“危害认定”,特朗普重返白宫的可能性也让很多国家担心美国气候政策的可持续性。
这时候,中欧联合发声,传递了几个重要信号:
1. 全球两大排放大国、也是全球产业链主导者,仍然坚持多边主义和气候治理的大方向;
2. 表明中欧愿意在技术、市场规则、金融工具等“非敏感领域”继续深度绑定;
3. 对企业、投资者和国际观察者来说,这是一种稳定器:虽然全球气候局势复杂,但中欧不会在关键议题上彻底对立。
从这个意义看,哪怕这份声明没带来“量”的突破,它也起到了维系“气候合作基本盘”的作用。
3. 对企业与投资者的影响
对我们日常关注 ESG 的朋友,尤其是企业和投资者来说,这份声明里其实也埋了几个值得留意的点:
比如提到的“碳市场互通”与“绿色供应链合作”。
这是什么意思?简单讲,中欧可能会在以下方面推动更多协同:
l 技术标准的互认:比如碳足迹核算、产品碳标签等;
l 数据披露:未来中欧之间的ESG披露可能逐步趋同,为跨国公司降低“双重合规成本”;
l 企业项目参与:声明鼓励企业在绿色制造、甲烷减排、ESG审计等领域合作——这可能为中欧双方企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
尤其对出口欧盟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说,这是一种“政策方向信号”——你可以预期碳合规和ESG治理在中欧贸易中占比会越来越高,所以现在提前布局,有助于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4. 展望:COP30前哨战?
最后我们从战略层面再看远一点:这次中欧声明虽然“口气不大”,但可能是为年底的COP30气候大会打前哨战。
l COP30将在2025年11月于巴西贝伦举行,是巴黎协定之后的一次重要“承诺更新大会”;
l 多边组织正努力推动各国提交“更雄心”的2035年前路径计划;
l 所以这次中欧声明,有可能是“预热”——先定下合作框架,再视国际与国内局势,在COP30前做出更明确表态。
从历史经验看,类似的操作其实并不少见。2021年中美发布《格拉斯哥联合声明》也是先讲合作,几个月后中国就提交了新版NDC。
所以这一次中欧声明虽无数字,**但不代表无动作。**未来几个月可能才是关键窗口。
🎤结语
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拐点的当下,中欧没有选择对抗,也没有急于承诺,而是选择在对话中寻找可延续的合作空间。
尽管我们可以对这份声明的力度提出质疑,但它所释放出的信号很清晰:合作的大门仍然敞开,制度对接、技术协同仍有巨大空间。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种预警,也是一种机会——提前理解规则、布局绿色能力,未来就可能在中欧绿色贸易和碳合规之间,走得更稳。
我们也会持续关注 COP30 前后各方是否真正拿出“更有雄心”的行动。
如果你喜欢这一期内容,欢迎点赞、转发,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你对这份声明的看法。
我们下期再见。持续关注Sustainability ING。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July 26, 2025 at 11:00 PM UTC
- Length9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