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臟來自另一個靈魂,我們還是原來的自己嗎?
在醫學的眼裡,心臟是一個維持循環的器官;但在人類的想像裡,它是情感、靈魂、甚至愛的所在。
每一台手術,都是與時間賽跑、和命運交鋒的戰場。我們邀請到 振興醫院院長、台灣心臟移植的開拓者──魏崢醫師。他帶領團隊完成將近六百例移植手術,曾親手守護一顆心臟六個小時,只為了給病人再一次呼吸的機會。在他的眼裡,每台手術不只是醫療,更是一場與死亡的博弈。
你將聽到:
- 第一顆心臟移植的故事:在壓力、失敗與地震中完成的開創手術。
- 細胞記憶的真實案例:病人術後口味、行為甚至靈異經歷的改變。
- 器官捐贈的倫理難題:家屬意願、文化禁忌與不同國家的制度差異。
- 死亡定義的思辨:從「心臟死」到「腦死」,當科學遇上宗教與哲學。
1988 年,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成功誕生。
在那之前,連續四例的失敗讓醫療團隊承受巨大的壓力。第五例病人上了手術台,恰好遇上台北大地震,所有儀器搖晃、病人命懸一線。即便如此,手術仍堅持完成,也為台灣開啟了心臟移植的新篇章。
然而,換心手術不只是醫學上的挑戰,更是生命哲學的拷問。
有人術後突然迷上了原本討厭的食物;有人聲稱看見了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孩子;也有人的器官被迫捐贈,心臟拒絕跳動,直到家屬誠心跪拜才重新復甦。這些故事被稱作「細胞記憶」,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心臟移植延續的,究竟只是肉體,還是還有另一份靈魂?
器官捐贈制度,更揭開文化與倫理的差異。
在台灣,即使簽署捐贈卡,仍需家屬同意;在新加坡與部分歐洲國家,則採「預設同意」──除非拒絕,否則每個人都是潛在的捐贈者。這些不同制度背後,反映的其實是社會對死亡的理解,以及對生命傳承的選擇。
更深層的問題是:什麼才算死亡?
當心臟停止跳動,我們會說人已離開;但隨著腦死標準的確立,死亡的定義開始動搖。是科學在劃分死亡,還是人類在追趕靈魂的步伐?
這是一場關於醫療、關於傳承,也關於靈魂的深度對話。
這一集,帶你聽見不只是外科醫師的專業,更是面對生命與死亡時,那些無法用數據與理性完全解釋的真實故事。
最後是來自9767的回信
當身體被疾病拖垮、走向終點時,愛情將面臨最殘酷的抉擇:
是選擇先一步推開伴侶,讓對方免於承受最後的痛苦?
還是緊握雙手,陪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哪怕留下的會是更深的傷痕?
📍我們非常需要你的回饋
這是我們第一次做節目,每一則建議或鼓勵都對我們很重要!
一分鐘填完的回饋表單,下集上架前還有機會抽中我們用心準備的禮物
回饋表單連結|https://forms.gle/R4YcEdLLLHjeLJKx6
📍雙週四中午12點更新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VYzVVn
Spotify|https://reurl.cc/eMLWmM
KKBOX|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1X1KdxC7ooHXd0nBG6
YouTube Music|https://reurl.cc/rErZEr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brave-again
YouTube |https://youtube.com/@againbrave?si=qvSONB2TkjUcbjbO
📍幕後日常
Instagram@再一次勇敢的瞬間|https://www.instagram.com/again.brave?igsh=cTR4dml2YW92Nmo5&utm_source=qr
匿名投稿你的故事|https://forms.gle/myi282mgBBjh59Cy7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Fortnightly
- Published21 August 2025 at 4:16 am UTC
- Length31 min
- Season1
- Episode10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