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episodes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是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共六卷,另有卷首一卷。

卷首 原病篇
卷一 上焦篇
卷二 中焦篇
卷三 下焦篇
卷四 杂说
卷五 解产难
卷六 解儿难

卷首为“原病篇”,引《内经》以求温病之原始。正文前三卷为全书的中心,专论温病。此三卷依次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卷四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二篇(原作一卷,后析为卷五、卷六)。

《温病条辨》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吴氏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吴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都是由浅入深,但六经是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由上入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治法上,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深圳岐黄中医学堂黄海涛医师整理了系列经典注音材料,推荐大家关注。

【黄海涛医师公众号】
纯中医黄海涛(puretcm),可关注后,订购中医经典大字注音本纸质版材料。

之前晓得各位医家对中医四大经典的重视,面对《温病条辨》时,心中不免觉得这个不够经典,就不愿意去读,在做毕业课题设计的时候,导师推荐《温病条辨》的宣痹汤,我想,在此之前,也是借此机会,应对《温病条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回想,在三和书院听柳长华老师分享《外经微言》后,赖老师读过后说:“原来听人说是伪书,看过后不再纠结。

记得,听刘老师有讲,有时候,医家过于强调某些理念,纠正时弊,他们的“过正”(偏执)言论,目的可能在于“矫枉”(调中);跟随赖老师学习了学院之外的《黄帝内针》、《五行针灸》后,逐渐放下成见,敞开怀抱,学习了思维导图之后,在思考方式上,也有所发散了,面对不同流派,更包容了。

初读《温病条辨》,我觉得作者以三焦来论证论药食,个人认为,这几乎是创造了新的处方用药架构。我想,就自己而言,也许不会去用这个理法,但不等同于《温病条辨》这本书不可读,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方面可能源自他人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一定是来自于经典本身。

在诵读《温病条辨》的过程中,我看到作者谈到当时很多患者被医生误治加重病情,心中是惭愧的,也许我的起步是从庸医开始,但不能放弃朝着往“明医”方向去努力,这是读前三卷的感受,到了第六卷,谈到《解儿难》的时候,内心被作者打动了,心中涌动的感受,形成了上述的文字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王治皓频道

    • Saúde e fitness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是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共六卷,另有卷首一卷。

卷首 原病篇
卷一 上焦篇
卷二 中焦篇
卷三 下焦篇
卷四 杂说
卷五 解产难
卷六 解儿难

卷首为“原病篇”,引《内经》以求温病之原始。正文前三卷为全书的中心,专论温病。此三卷依次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卷四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二篇(原作一卷,后析为卷五、卷六)。

《温病条辨》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吴氏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吴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都是由浅入深,但六经是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由上入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治法上,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深圳岐黄中医学堂黄海涛医师整理了系列经典注音材料,推荐大家关注。

【黄海涛医师公众号】
纯中医黄海涛(puretcm),可关注后,订购中医经典大字注音本纸质版材料。

之前晓得各位医家对中医四大经典的重视,面对《温病条辨》时,心中不免觉得这个不够经典,就不愿意去读,在做毕业课题设计的时候,导师推荐《温病条辨》的宣痹汤,我想,在此之前,也是借此机会,应对《温病条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回想,在三和书院听柳长华老师分享《外经微言》后,赖老师读过后说:“原来听人说是伪书,看过后不再纠结。

记得,听刘老师有讲,有时候,医家过于强调某些理念,纠正时弊,他们的“过正”(偏执)言论,目的可能在于“矫枉”(调中);跟随赖老师学习了学院之外的《黄帝内针》、《五行针灸》后,逐渐放下成见,敞开怀抱,学习了思维导图之后,在思考方式上,也有所发散了,面对不同流派,更包容了。

初读《温病条辨》,我觉得作者以三焦来论证论药食,个人认为,这几乎是创造了新的处方用药架构。我想,就自己而言,也许不会去用这个理法,但不等同于《温病条辨》这本书不可读,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方面可能源自他人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一定是来自于经典本身。

在诵读《温病条辨》的过程中,我看到作者谈到当时很多患者被医生误治加重病情,心中是惭愧的,也许我的起步是从庸医开始,但不能放弃朝着往“明医”方向去努力,这是读前三卷的感受,到了第六卷,谈到《解儿难》的时候,内心被作者打动了,心中涌动的感受,形成了上述的文字

    81 第六卷 解儿难 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81 第六卷 解儿难 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古来着本草者,皆逐论其气味性情,未尝总论夫形体之大纲,生长化收藏之运用,兹特补之。盖芦主生,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木也;草则收藏皆在子。凡干皆升,芦胜于干;凡叶皆散,花胜于叶;凡枝皆走络,须胜于枝;凡根皆降,子胜于根;由芦之升而长而化而收,子则复降而升而化而收矣。此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也。
      愚之学,实不足以着书,是编之作,补苴罅漏而已。末附二卷,解儿难、解产难,简之又简,只摘其吃紧大端,与近时流弊,约略言之耳。览者谅之。

    • 1 min
    80 第六卷 解儿难 万物各有偏胜论

    80 第六卷 解儿难 万物各有偏胜论

      无不偏之药,则无统治之方。如方书内所云∶某方统治四时不正之气,甚至有兼治内伤产妇者。
      皆不通之论也。近日方书盛行者,莫过汪 庵《医方集解》一书,其中此类甚多,以其书文理颇通,世多读之而不知其非也。天下有一方而可以统治四时者乎?宜春者即不宜夏,宜春夏者更不宜秋冬。余一生体认物情,只有五谷作饭。可以统治四时饿病,其他未之闻也。在五谷中尚有偏胜,最中和者莫过饮食,且有冬日饮汤,夏日饮水之别。况于药乎!得天地五运六气之全者,莫如人,人之本源虽一,而人之气质,其偏胜为何如者?人之中最中和者,莫如圣人,而圣人之中,且有偏于任,偏于清,偏于和之异。千古以来不偏者,数人而已。常人则各有其偏,如《灵枢》所载阴阳五等可知也。
      降人一等,禽与兽也;降禽兽一等,木也;降木一等,草也;降草一等,金与石也;用药治病者,用偏以矫其偏。以药之偏胜太过,故有宜用,有宜避者,合病情者用之,不合者避之而已。无好尚,无畏忌,惟病是从。医者性情中正和平,然后可以用药,自不犯偏于寒热温凉一家之固执,而亦无笼统治病之弊矣。

    • 4 min
    79 第六卷 解儿难 泻白散不可妄用论

    79 第六卷 解儿难 泻白散不可妄用论

      钱氏制泻白散,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治肺火皮肤蒸热,日晡尤甚,喘咳气急,面肿热郁肺逆等证。历来注此方者,只言其功,不知其弊,如李时珍以为泻肺诸方之准绳,虽明如王晋三、叶天士,犹率意用之。愚按此方治热病后与小儿痘后,外感已尽真气不得归元,咳嗽上气,身虚热者,甚良;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如风寒、风温正盛之时,而用桑皮、地骨,或于别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入面,锢结而不可解矣。考《金匮》金疮门中王不留行散,取用桑东南根白皮以引生气,烧灰存性以止血,仲景方后自注云∶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根勿取之。沈目南注云:风寒表邪在经络,桑根下降,故勿取之。愚按∶桑白皮虽色白入肺,然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实肝经之本药也。且桑叶横纹最多而主络,故蚕食桑叶而成丝,丝,络象也,桑皮纯丝结成象筋,亦主络;肝主筋,主血,络亦主血,象筋与络者,必走肝,同类相从也。肝经下络阴器,如树根之蟠结于土中;桑根最为坚结,诗称:“彻彼桑土”,《易》言∶“系于苞桑”是也。再按∶肾脉之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肺与肾为子母,金下生水。桑根之性,下达而坚结,由肺下走肝肾者也。内伤不妨用之,外感则引邪入肝肾之阴,而咳嗽永不愈矣。吾从妹八、九岁时,春日患伤风咳嗽,医用杏苏散加桑白皮,至今将五十岁,咳嗽永无愈期,年重一年,试思如不可治之嗽,当早死矣,如可治之嗽,何以至四十年不愈哉?亦可以知其故矣。遇见小儿久嗽不愈者,多因桑皮、地骨,凡服过桑皮、地骨而嗽不愈者,即不可治,伏陷之邪,无法使之上出也,至于地骨皮之不可用者,余因仲景先师风寒禁桑皮而悟入者也。盖凡树木之根,皆生地中,而独枸杞之根,名地骨者何?
      盖拘杞之根,深入黄泉,无所终极,古又名之曰仙人杖,盖言凡人莫得而知其所终也。木本之入下最深者,未有如地骨者,故独异众根,而独得地骨之名。凡药有独异之形,独异之性,得独异之名者,必有独异之功能,亦必有独异之偏胜也。地骨入下最深,禀少阴之气,主骨蒸之劳热,力能至骨,有风寒外感者,而可用之哉!或曰∶桑皮,地骨,良药也,子何畏之若是?余曰:人参、甘草,非良药耶?实证用人参,中满用甘草,外感用桑皮、地骨,同一弊也。

    • 6 min
    78 第六卷 解儿难 疹论

    78 第六卷 解儿难 疹论

      若明六气为病,疹不难治。但疹之限期最迫,只有三日。一以辛凉为主,如俗所用防风、广皮、升麻、柴胡之类,皆在所禁。俗见疹必表,外道也。大约先用辛凉清解,后用甘凉收功。赤疹误用麻黄、三春柳等辛温伤肺,以致喘咳欲厥者,初用辛凉加苦梗、旋复花,上提下降;甚则用白虎加旋复、杏仁;继用甘凉加旋复草以救之;咳大减者去之。凡小儿连咳数十声不能回转,半日方回如鸡声者,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近世用大黄者,杀之也。盖葶苈走肺经气分,虽兼走大肠,然从上下降,而又有大枣以载之缓之,使不急于趋下;大黄则纯走肠胃血分,下有形之滞,并不走肺,徒伤其无过之地故也。若固执病在脏泻其腑之法,则误矣。

    • 2 min
    77 第六卷 解儿难 行浆务令满足论

    77 第六卷 解儿难 行浆务令满足论

      近时人心不古,竞尚粉饰,草草了事。痘顶初浑,便云浆足,病家不知,惟医是听。浆不足者,发痘毒犹可医治;若发于关节隐处,亦致丧命,或成废人;患目烦躁者,百无一生,即不死而双目失明矣。愚经历不少,浆色大约以黄豆色为准,痘多者腿脚稍清犹可。愚一生所治之痘,痘后毫无遗患,无他谬巧,行浆足也。近时之弊,大约有三∶一由于七日前过用寒凉,七日后又不知补托,畏温药如虎,甚至一以大黄从事,此用药之不精也;二由于不识浆色,此目力之不精也;三由于存心粉饰,心地之不慈也。余存心不敢粉饰,不忍粉饰,口过直而心过慈,以致与世不合,目击儿之颠连疾苦而莫能救,不亦大可哀哉!今作此论,力矫时弊,实从数十年经历中得来。见痘后之证,百难于痘前。
      盖痘前有浆可上,痘后无浆可行;痘前自内而外出,外出者顺,痘后自外而内陷,内陷者逆也。毒陷于络,犹可以法救之;毒陷于脏而脏真伤,考古竟无良法可救。由逆痘而死者,医可以对儿;由治法不精,而遗毒死者,其何以对小儿哉?阅是论者,其思慎之于始乎!

    • 4 min
    76 第六卷 解儿难 痘证限期论

    76 第六卷 解儿难 痘证限期论

      痘证限期,近日时医,以为十二日结痂之后,便云收功;古传百日内,皆痘科事也。愚有表侄女,于三、四月间出痘,浆行不足,百日内患目,目珠高出眼外,延至次年二月方死,死时面现五色,忽而青而赤而黄而白而黑,盖毒瓦斯遍历五脏,三昼夜而后气绝。至今思之,犹觉惨甚,医者可不慎哉!十二日者,结痂之限也,况结痂之限,亦无定期。儿生三岁以后者,方以十二日为准,若初周以后,只九日限耳,未周一岁之孩,不过七日限。

    • 1 min

Top Podcasts In Saúde e fitness

Autoconsciente Podcast
Regina Giannetti, B9
Cartas de um Terapeuta
Thiago Queiroz
Huberman Lab
Scicomm Media
O Que Te Trouxe Aqui?
Hospital Israelita Albert Einstein
On Purpose with Jay Shetty
iHeartPodcasts
Sereno - Meditação e Relaxamento
Globo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