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 集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TheWeirdo
-
- 社会与文化
-
-
3.8 • 1,606 个评分
-
《不合时宜》是一档由三个生活在不同时区的(前)媒体人共同创作的播客节目。 微博: @不合时宜 TheWeirdo
-
不合时宜X李翊云:在中文与英文之间,在中国与世界之外
【主播的话】
十月下旬,一年一度的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落下帷幕。今年的主题叫做“必须保卫复杂”。文学奖组委会这样写道:在一切趋于简化和同构的当下,寄望每位倾心文学的青年创作者,勇于捍卫复杂之结构和叙事、感受和视野,最终抵达真实。
颁奖典礼结束的几周之后,我在美国拜访了知名华裔作家李翊云老师,她也是今年文学奖的评委之一。我好奇的核心问题是,她会如何理解文学当下所面临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保卫的究竟是什么。
在当今的世界文坛中,李翊云拥有非常独特的位置。上世纪七十年代,她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大生物系。九十年代,她赴美国留学,攻读免疫专业的博士。但在博士毕业的前夕,她突然决定,放弃成为一名科学家,而要成为一名全职作家。她入选了著名的爱荷华作家工作坊,开始发表英文小说,并在美国文坛声名鹊起。如今,她是美国文坛最知名、成就最高的华裔作家之一,斩获了包括麦克阿瑟天才奖学金、美国笔会海明威奖、福克纳文学奖在内的多项大奖,也不时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名单上。值得一提的还有,尽管她在中国出生长大,母语也是中文,但她所有的作品均用英文完成。
如今,李翊云除了写英文小说,也教英文写作。她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项目的主任,给一群聪明又富有野心的美国年轻人教授写作。我在普林斯顿大学见到她的时候,她刚刚结束了一天的教学。我们约在她的办公楼见面,隔壁不时传来学生们上下课的声音。在这一个多小时的聊天中,我们探讨了关于文学、语言、创作母题、身份认同、时代复杂性等诸多议题。对我来说,也像是上了一场精彩的写作课。
本期节目由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赞助播出。
【本期主播】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嘉宾】
李翊云:知名华裔作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项目主任
【本期剧透】
3:25 担任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评委的感受与观察
07:33 这一代的青年华语作家似乎都喜欢写生计问题
10:31 同时代的美国青年作家,他们的问题意识会是什么?
12:43 当下的世界文坛里是否也有“复杂性”需要保卫?
15:13 在思考和创作的时候,中文英文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17:00 “中文是一种模糊的语言”
18:31 拿过来就能用的语言,虽然有价值,但它是”像钞票一样的价值,没有原创的价值,不fresh,很dirty“。写作还是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
21:34 “kill time“的说法其实隐含了一个violent action,但人们用惯了就不会去细想了
23:35 写作是无限接近完美、但永远无法抵达的过程
25:47 语言大师托尔斯泰,用”transparent“来形容马蹄过桥的声音
28:00 Qing受到的启发:”你每天都在干什么?“其实是最核心的采访问题
30:51 写小说就是在写时间,时间是最民主的元素,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33:59 ”我不相信灵感,也不相信真的有writer’s block“
38:05 写一本书不难,要写一辈子的书才比较难。我的挑战就是要一直写下去
43:54 莎士比亚如何描写人的感情
45:00 区分story(故事)与situation(情境)
46:34 好故事的标准是什么?
50:23 写作是可以教会的吗?不能教写作,但可以教学生怎么“写句子”。写作课上还要花大量时间教阅读
55:58 在美国大学的写作课上遇到的中国学生,喜欢给老师解释“我为什么要这么写”
59:00 如何看待美国文坛的移民作家与移民文学?
1:00:04写完了一部作品的时候我反而会不开心,因为写作过程的太快乐了
1:01:38 我对学生说,你每读了一个在世的作家的作品,就得也读一 -
不时夜谈11|从乌克兰到加沙:抽象的战争与具体的人
【主播的话】
步入深秋,战火在全球的蔓延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迅速。乌克兰硝烟未灭,加沙轰炸声又起。世界似乎在加速进入一种失控的状态。从俄乌到巴以,近两年来国际冲突的烈度和惨度都在急剧上升,伤亡人数在越变越多,冲突发生的频度、升级的速度在加剧,成为国际头条的“门槛”也在越垒越高,越来越血腥。人们虽然担心,这种全球范围内各地此起彼伏、日益激烈的局部冲突,会成为我们的新常态,甚至还会滑向更大的深渊。但对世界大多数尚未被战火波及的人们来说,战争又仍然还只是一件抽象的、遥远的事,跟日常的生活并没有太多联系。
今年十月下旬,Qing去乌克兰呆了两周,在那边采访了许多人,士兵、医生、记者、政客、老师。他们中有的是普通老百姓,有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有的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有的是年mai的布查大屠杀幸存者,他们的共同点是,生活都被战争无情打乱。这次旅行发生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边,新一轮的巴以冲突刚刚爆发。若含分享了她在欧洲看到的游行现场,常老师也回顾了多年之前到访西岸的经历。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去理解战争?在宏大的叙事之外,或许可以先从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讲起。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王磬
【相关阅读】
《东部战线 Східний фронт》
乌克兰摄影师和志愿医护人员叶夫亨·提塔连科拍摄了一部延时纪录片。它描绘了2014年和2022年靠近前线的医护人员的生活。提塔连科跟随了一组急救人员,并设法窥探了他们的私人生活。
德国副总理Robert Habeck 谈以色列和反犹太主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ZvkkpJaVI
锡安主义 Zionism
又译犹太复国主义,是犹太人发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政治运动和犹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认同于以色列地重建“犹太家园”的行为,要让犹太人回到锡安,就是以色列的土地上,行使以色列国的主权,正如希伯来旧约圣经向他们所应许的。也是建基于犹太人在宗教思想与传统上对以色列土地之联系的一种意识形态。
反犹太主义
是一种意识型态,对于对仇恨犹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反犹太主义在世界上由来已久,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
【本期剧透】
01:12 在战火纷飞的10月,王磬为什么想去乌克兰?
12:13 战争的持续是抽象的,每一个因为战争而死去的人是具体真切的
24:48 一旦和谈变成一种可能,意味着你现在的牺牲都是“白费的”
38:02 普通人所承受的这些痛苦,最终能转化为大家所希望的那种胜利和自由吗?
43:27 面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我们处于一种希望知道哪边是正义方的焦虑中
01:03:19 除了选择人道主义或把道理讲清楚,没有别的可以做的事情
01:11:17 反犹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境,塑造了整个德国在战后的民族性格
01:17:08 无法阻止10 月 7 号的惨剧, 但是我们可以阻止今天几千名巴勒斯坦的儿童在难民营中死去
【本期音乐】
片头:土岐英史 - Darkness
片尾:土岐英史 - Darkness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文字】卓然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微博私信 -
为什么我们爱逛博物馆?从艺术到日常
【主播的话】
在欧洲生活,大家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逛博物馆。我们想聊聊逛博物馆这件事,就找来了一位朋友麦子,他不仅为卢浮宫打理中文新媒体内容,还经常带人逛卢浮宫。我们从最近在巴黎和阿姆逛的博物馆聊起,讨论了为什么艺术品的电子化已经如此完善了,我们还是喜欢亲身去逛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展?空间如何决定了我们跟艺术品的交流?而卢浮宫、大都会和故宫,为何最令我们印象深刻或向往。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逛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一大乐趣是……博物馆商店,也就是买周边。当年故宫博物馆就是因为周边破圈,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艺术机构和流行文化的跨界合作?艺术品成了可消费的、穿戴在身上的社交货币,如何理解这种表达?
或许,人们选择用艺术品周边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就是当代生活的本质,但这也跟艺术行业鉴赏和保育工作的严肃性并不冲突。
感谢国际潮流生活方式品牌CASETiFY对本期节目的赞助支持,本期节目我们将在评论区抽出一位听众赠送 CASETiFY 的宫里的世界联名手机壳。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孟常:微博@孟常
【本期嘉宾】
麦子,巴黎艺大艺术史硕士,卢浮宫中文新媒体运营
小红书账号:读艺术的麦子
【相关阅读】
CASETiFY携手宫里的世界推出联名系列,该系列包括融入《千里江山图》元素的《只此青绿》等多种选择。CASETiFY赋予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新时代的生命力,构建起了艺术和生活的桥梁,将艺术作品带到日常之中。我们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艺术家,但艺术带给我们观看日常的一种新的视角。
博物馆之夜
博物馆之夜是一项文化活动集结博物馆及各种艺文场所开放整夜藉以吸引新的合作伙伴。参访者会拿到一个全方位通行证得以参观所有展览及该区交通工具的优惠。 第一次的博物馆之夜始于1997年的柏林。这项活动广受好评,因此越来越多艺文设施纷纷加入,迅速的传播至超过120个欧洲城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之夜是每年的10月30日到31日,全城42家博物馆从晚间7点开放到凌晨2点,多媒体博物馆将播放音乐会、3D音乐和艺术影像的片段。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
二战后美国涂鸦艺术家,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是在1980年代活跃于美国的画家、雕塑家及街头涂鸦艺术家。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港台地区译为安迪‧沃荷,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皮埃尔·布迪厄
《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评判》提出“品味区隔”理论,艺术的消费最重要的标尺仍然还是艺术解读能力。他的研究揭示社会阶级如何决定一个人的喜好和兴趣,以及社会阶级间的区隔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对艺术的爱》一书是皮埃尔·布迪厄和阿莱恩·达尔贝勒在对欧洲几十个博物馆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后的报告。
【本期剧透】
04:15 什么是博物馆之夜?
12:34 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已经过去了5年,终于在今年年底将重新开放
26:18 每次进到博物馆都很晕,怎么去逛博物馆?
41:36 艺术史是什么,在研究什么?
57:19 美国的博物馆和欧洲博物馆有什么区别?
01:04:32 艺术和你产生了关联,你就可以真正去感悟它
01:18:36 我们希望艺术走向大众,就应该允许艺术成为社交符号、文化货币或者打卡点
01:39:24 热爱艺术,或许可以从手机壳上印上一个梵高星空开始
【本期音乐】
片 -
上海「变装」:一座城市的幽默、松弛和创伤
【主播的话】
上海万圣节现场占据了我们当天的社交媒体时间线。这期节目我们从上海的万圣节聊起,聊到过去一年里上海这座城市所经历的创伤和复原,以及为什么是上海,在略显沉寂的当下表达出了真正的创造、幽默和活力。
我们也都曾在上海、北京、成都以及大理不同城市居住过,因此节目也从解读万圣节,延展到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与精神,何为良好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青年们也很重要,我们如何对抗创伤与压力,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城市功能,生活需求的变化。这一切,也构成了一座座我们所处城市的精气神。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孟常:微博@孟常
【本期嘉宾】
孙哲,社会学学者,comupage发起人
早见Hayami,自由撰稿人,数字游民,播客 @鱼生皆假期 主播
【相关阅读】
《青年与中国的变迁》
本书中应用了角色的概念,联结社会与个人、用来分析其相互关联结构。书中在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年轻人”与”社会”之间.设置了“青年”这一角色类别作为中间项,并设定了由这三项组成相互关系的这样一种理论框架。然后以此作为分析模型,分析角色的结构化过程。
【本期剧透】
04:43 先介绍一下这几天上海的情况
23:53 街头的行动本身成为了脱口秀的精神,调侃、讽刺、幽默以及冒犯
29:05 社会抗议恰恰就是变装的内核
33:39 好玩背后是大家没有被消解的创伤
38:28 无论是万圣节,还是说其他的场景中或日常生活中,上海走出了伤痛吗?
52:27 我们能躲开社会群体面对无法解决、无法回应的压力创伤吗?
01:03:48 大理成为一种模式,成为一个社群,成为一种现象的话,它也是都市中产的外溢
01:16:54 城市生活成本是思考自己跟社会跟城市关系一个很好的指标
01:25:47 在上海生活的个生命力就来源于创伤
【本期音乐】
片头:大友良英 - Ah-ngor's Theme
片尾:大友良英 - Left Behind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文字】卓然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小🍠 @不合时宜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微博私信 -
幽默作为一种武器,当女性开始讲脱口秀
【主播的话】
最近几年,我们在荧幕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脱口秀演员。当一个女性开始幽默时,已经在决定反抗原本社会加诸于身的种种标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要谈论它。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从脱口秀开始,但不止于脱口秀。那些人生里的脆弱和与自己和解的瞬间,也是创作力迸发的时刻。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嘉宾】
西柚:媒体人,脱口秀演员和讲师
【相关阅读】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美国时代喜剧剧情电视剧。故事以生活在20世纪1950年代的犹太女性米琪·麦瑟尔为中心,描绘时代女性的成长与蜕变,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如何自我觉醒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该剧由瑞秋·布罗斯纳安主演。
【本期剧透】
04:59 从小白到脱口秀业余演员,再到女权社群工作坊
12:39 女权主义从书本走向日常生活,脱口秀如何成为桥梁?
24:15 长期被客体化的女性,选择在舞台上讲出自己购买幸福的经历
32:22 聊聊西柚喜欢的国内女性脱口秀演员
42:00 一个女性决定幽默的时候,她就开始反抗社会强加的那套标签了
51:50 海外脱口秀更聚焦于在传统中文语境下难以启齿的话题
01:04:47 表达就算被限制,它也会不断地生长下去
01:13:35 男人有资格讲女权脱口秀吗?
01:18:35 女性最终面对的不是性别差异,而是存在主义危机
【本期音乐】
片头:Louis Prima,The Witnesses - Five Months, Two Weeks, Two Days
片尾:Billie Holiday - Autumn In New York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文字】卓然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微博私信 -
柏林,一场大型生活试验 | 在异乡04
【主播的话】
断更两个月后,我们终于又回归了!现在这里和大家说声抱歉,过去两个月我们忙于处理生命中更加迫切的事情,导致了延更。
在某个意义上,这样一种手忙脚乱的状态也反映了在异乡开始新生活的某种力不从心。不过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会争取准时更新。也希望在经历了一段沉寂后,可以能带来更多沉淀下的内容和生命经验给大家。
这期节目我们和两位长期旅居德国柏林的朋友聊了聊柏林生活。我们聊到了移民生活的困境与安全网,也聊到了关于签证、移民政策、柏林城市的氛围等话题。录制结束后,其中一位嘉宾洁琪留言说:“在讲述我在异乡的生活时,其实我很想分享一个想法给听众,就是女性不要害怕。无论婚姻还是育儿,当生活这一片小舟被风吹到了我们始料未及的领域——异乡或者异于传统,我们内心能自生很强大的力量去move on. 用一种我们未曾设计过的方式去生活,把人生当成一场又一场的试验。“ 我很喜欢这段话,也送给正在听节目的大家。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嘉宾】
罗洁琪
财新前记者,现旅居柏林,柏林工业大学欧盟能源法和国际能源法硕士。曾获选尼曼学者,在哈佛大学访学一年。
孙谦
驻欧洲媒体人,曾参与报道卡塔尔世界杯和女足世界杯。
【本期剧透】
00:30 为什么我们节目停更了有一个半月之久
05:22 毕业后来到德国,是孙谦基于数据所作出的理性的决定
08:34 像蒲公英一样,洁琪被风吹向德国
18:17 自由是有代价的,我也愿意付出
22:46 在柏林,需要面临的很多问题在国内就不是问题
32:35 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在争取别人生来就有了的权利
43:31 不管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都可以找到属于你的一小撮人
46:00 德国是不是一个移民社会?
01:02:16 追求与附近社区真正的连接和交流
01:09:55 哪怕没有拿到永居,这个社会也有些权利可以给自己兜底
01:14:03 德国的小学生三年级以前是没作业的
01:38:35 根深蒂固的生存焦虑是异乡人需要处理的课题
【本期音乐】
片头:BeBop for Joey
片尾:回春丹-初恋(伴奏)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文字】卓然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微博私信
用户评论
国际舞台上,怎么保证你主张的正义是正义
目前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二战的基础之上的,战胜国就是正义的,都是圣人,战败国只有战犯。
喜欢主持人若含
很喜欢主持人若含,真诚又深刻,很打动我。
孟尝对巴以冲突历史了解太少了
前一阵子听到上海便装还对本节目挺感兴趣的,但是最近一期孟尝的观点让我对他完全丧失信心。你说以色列和美国应该带头主张停火,为什么不提起十月七号巴已经处于停火状态中?是谁违反了停火协议?以色列停火,哈马斯不停火,难道再一次上演历史?以前曾有过多次和解方案-为什么不提起Oslo?Camp David?同意女主播说的没有人的手是干净的。但这些和解方案都是西方国家提出的。难道没听说过?为啥巴勒斯坦没有主动提出和解方案?噢,因为它不停的向以色列开战。每一次发战,又打不赢。输了以后在联合国面前哭鼻子。巴以战争很复杂,那么我们应该做好了充足的研究准备再录节目。怎么感觉孟尝十月七号才开始对世界的这个角落开始注意。刷了刷抖音,看了几篇新闻就来装专家。全是观点,没有事实依据。西方国家不是仅仅是出于愧疚来帮助以色列,而是当中东没有了盟友稳住局面,中东必将战火不断,对能源市场照成冲击。看看乌俄战争中能源对欧洲的重要性,答案就显而易见了。这期里孟尝错误不断,逻辑漏洞百出。建议批判中东实事之前先多读书,相比之下其他的博主还是比较专业的,有一些有意思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