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集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入选“苹果播客2020年度编辑推荐”。

跳岛FM 中信出版·大方

    • 图书
    • 3.7 • 883 个评分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入选“苹果播客2020年度编辑推荐”。

    201 人均社畜的年代,我们还需要“卡夫卡式”的卡夫卡吗?|乒乓台

    201 人均社畜的年代,我们还需要“卡夫卡式”的卡夫卡吗?|乒乓台

    本局对打选手:于是、竞菲

    1924年6月3日,弗兰茨·卡夫卡去世,他的挚友马克思·布洛德无视他要求烧掉自己所有原稿的遗愿,为世人保留下了这位保险公司小职员的伟大作品。卡夫卡生前留下的作品不多,除了一些短篇,就是三篇没能写完的长篇小说。而百年以来,研究他、纪念他的作品层出不穷,远远超过他留下的笔墨。人们始终对卡夫卡保持着好奇,他笔下对生活的敏感与厌倦,在2024年仍然能引发共振。

    卡夫卡逝世百年之际,本期「乒乓台」,于是和竞菲从2024版德剧《卡夫卡》聊起,回顾影史上卡夫卡世界的纷繁样貌。在这部七集迷你剧中,卡夫卡不再是人们印象里那个总是瞪着一双忧郁的黑眼睛,眉头间满是愁云的瘦削青年,这一版的弗兰茨·卡夫卡不仅会在房间里跳来跳去做早操,时不时还会放声大笑。如此俏皮的卡夫卡脱胎于何处?一百年来,传记作家和编剧导演们对卡夫卡作品及人生的描画有何演变?当“卡夫卡”已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成为一种形容、一个符号,该如何在荧幕上还原那个名为“弗兰茨·卡夫卡”的肉身?

    在卡夫卡给知己菲丽丝·鲍尔的信中,他说:“我没有文学方面的兴趣,我就是由文学构成。”在卡夫卡去世一百年后,让我们跟随镜头,重新接近并想象卡夫卡和他的文学世界——他是讨厌上班的小职员、他是爱游泳的布拉格青年,他是永恒的儿子,他是文学,他是卡夫卡。


    【本局单打选手】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本期书影】

    《卡夫卡传 》[德] 莱纳·施塔赫
    《卡夫卡》 Kafka (2024) 大卫·沙尔科

    【本局精彩回合】

    03:09 卡夫卡的未完成状态:写作比作品更重要

    05:21 2024迷你剧版《卡夫卡》:“文青”主创如何重构卡夫卡的作品和人生

    14:38 1991索德伯格版《卡夫卡》:最帅的一版卡夫卡!

    20:51 回味卡夫卡的布拉格:城堡、故居、父亲的商店

    24:17 《致父亲的信》与卡夫卡永恒的“儿子心态”

    29:31 2024版迷你剧复现了卡夫卡被弱化的犹太身份

    34:01 如何理解“文创化”的经典改编?

    40:46 三版影视剧改编如何处理《城堡》的未完成结尾?

    46:23 档案、城堡、克拉姆:成为隐喻符号的卡夫卡名词

    48:13 奥逊·威尔斯版《审判》:被 “美国式的好心肠”毁掉的杰作

    55:45 “社畜”卡夫卡:人人都是国家的小职员!

    62:19 德剧之外,还有哪些让人着迷的卡夫卡作品

    64:22 推荐环节:《不解之词》《卡夫卡的卡夫卡》&《人生切割术》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莱纳·施塔赫 (1951- ):德国传记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人,现居柏林。毕业于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尤以卡夫卡研究著称。

    丹尼尔·卡尔曼(1934-2024):生于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特拉维夫,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

    大卫·沙尔科(1973-):作家、导演。他凭借《无名节目》(Sendung ohne Namen)在奥地利声名鹊起,被认为是德语世界中最具风格影响力的一代电视制片人之一。
    乔尔·巴斯曼(1990-):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是一名瑞士演员,活跃于电影和电视领域,在2024年迷你剧《卡夫卡》中饰演卡夫卡。

    马克斯·布洛德(1884-1968):捷克裔以色列作家、作曲家和记者,1884年5月27日出生于布拉格,1968年12月20日逝世。他是卡夫卡的朋友和文学遗产的保管者。

    菲丽丝·鲍尔(1887-1960):卡

    • 1 小时 11 分钟
    200 从巴别塔到GPT,我们翻译他人也翻译自己|金雪妮x亚历

    200 从巴别塔到GPT,我们翻译他人也翻译自己|金雪妮x亚历

    本期岛上主播:何润哲
    语言模型不断迭代,翻译技术日新月异。新闻头条赫然写着“ChatGPT们正在取代人工翻译”,社交媒体充斥着外语系学生的哀嚎。在AI席卷一切的今天,翻译是如此便捷,有时候甚至会产生语言已经不再构成藩篱的错觉——直到多邻国打卡的提示音响起,才发现“口音警察”仍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指指点点。当我们对外国人竖起大拇指赞“你~中~文~真~好~”时,也在异国街头被追问"Where are you actually from?" 从巴别塔到GPT,人类交流沟通的渴望从未止息。
    本期跳岛,身为法语译者的主播何润哲,请来了两位有着奇妙语言经历的嘉宾:从事中英双语文学翻译的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生金雪妮(Emily),和新书《我用中文做了场梦》的作者意大利人亚历(Ale)。
    作为双语母语者的金雪妮,从小就在语言中迁徙,也在翻译《氯水人鱼》的过程中找到共鸣;;在电影学院学习中文的亚历,发出“写作是母语,电影是外语”的感叹。以肉身穿梭于语言之中,他们如何处理语言间的“时差”?与语言近身搏斗的他们,如何在翻译与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声音?从学习语言,到使用语言,再到融入一种语言,究竟有多远的距离?





    【时间轴】
    02:15 “用中文做了场梦”的亚历:六年时间从零到出书
    05:35 拥有两种母语的金雪妮和她的“语言时差”
    08:07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个性吗?换一种语言就换一种人格?
    13:06 隐喻化的翻译:从中到英是翻译,从讲话到发微博也是翻译
    14:47 写作也像一种翻译:没有了面具,我害怕展现自己
    19:44 金雪妮与《氯水人鱼》:翻译带来的交流不仅仅只在纸面上
    21:36 “灵犀计划”:翻译的主体性在哪里?
    27:05 编辑和规范化会影响我们在文字里的“口音”吗?
    34:37 从如何翻译“龙”谈开来:翻译的第一步是踏出小世界
    36:52 “我只是有口音,我不是蠢”:口音究竟如何限制了我们对他人的认知
    40:22 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 :语言和身份为何总是紧紧相连
    47:13 当外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脏话果然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51:58 用学外语的心态重新审视母语,能让母语保持新鲜吗?
    58:56 两种“自我翻译”的训练
    65:57 Language Brokering:给爸爸妈妈当翻译,让我偷窥成人世界的一角
    73:32 荐书环节:静静的《冬牧场》& 拓宽英文的刘宇昆
    75:49 “我们都是提塔利克鱼,从海上爬到陆地上进化长出脚的鱼,我们不分国界,不分彼此。”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书名
    《你一生的故事》[提塔利克鱼]姜峯楠
    《氯水人鱼》[提塔利克鱼]宋玉 金雪妮 译
    《水母没有耳朵》[提塔利克鱼]阿黛勒·罗森菲尔德 何润哲 译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提塔利克鱼]亚历
    《冬牧场》《我的阿勒泰》[提塔利克鱼]李娟
    影视
    《降临》[提塔利克鱼]丹尼斯·维伦纽瓦
    《旅行者的需求》[提塔利克鱼]洪常秀
    人名
    姜峯楠Ted Chiang(1967-):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杰斐逊镇,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华裔科幻作家。
    洪常秀(1960-):被誉为韩国作家电影第一人,诞生于韩国独立制片运动,是目前韩国最具实验精神的独立电影导演。他是韩国第一代留学导演,善于将国外学到的实验电影精神融会贯通到本民族的电影之中。
    伊莎贝尔·于佩尔(1953-):出生于一个典型的法国巴黎中产家庭,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13岁投身演艺事业。她在演艺生涯里获奖无数,1996年获得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2005年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以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09年特别艺术

    • 1 小时 16 分钟
    199 再谈门罗:这一次她在故事里遇见了自己 |但汉松&童末

    199 再谈门罗:这一次她在故事里遇见了自己 |但汉松&童末

    本期岛上主播:筱狸

    7月7日,在加拿大作家、诺奖得主艾丽丝·门罗逝世近两个月后,她的小女儿安德莉亚·斯金纳(Andrea Skinner)通过媒体揭露,其继父,即门罗第二任丈夫杰拉尔德·弗雷姆林曾在1976 年对9岁的她实施性虐待。1992年,斯金纳将这个埋藏已久的秘密告知了母亲,但门罗并未对此表示同情,甚至在短暂分居后选择继续弗雷姆林共同生活。

    残忍的事实令无数人震惊、感叹且困惑:作为读者,我们如今该如何看待门罗和她的作品?继一个月前的“门罗故事会”之后,本期跳岛FM,主播筱狸请来了作家童末和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但汉松,一起从这起作家丑闻聊起,再次回到门罗与她的作品,细辩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与边界。

    终生书写女性故事的女作家,原来一直隐藏着和她的作品同样黑暗的秘密。社交网络上,“文学只是一种巧言令色”标语式地刷屏,“取消门罗”的呼声如荒原上的火星四处蔓延。当门罗原谅了不该原谅的人,我们还应该“原谅”她吗?

    激愤之余,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有些难堪的事实:门罗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道德有污点的作家。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应当受到创作者道德水准的影响吗?检视作者不完美的良心,究竟是中国人老话说的“知人论世”,还是一种无谓的苛求?而当门罗——如同她之前的许许多多人一样——选择将所有的行动力和天才保留在文学的边界之内,我们又可以如何校正和警示自己?


    【本期嘉宾】
    童末,写小说与评论,作品有长篇小说《大地中心的人》、短篇小说集《新大陆》等。现居北京与贵州。
    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

    【本期主持】
    筱狸,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时间轴】
    00:13 艾丽丝·门罗丑闻事件始末与其生平简介
    02:20 嘉宾在知晓门罗家庭丑闻后有何感受?
    03:51 第二次蜜月,第三次死亡:与门罗再次猝然相遇
    07:40 阿特伍德,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等作家对门罗事件的回应
    14:21 作为女性作家前辈偶像的门罗“塌房”,对我们有何警示
    16:24 反对取消门罗的两条原因
    17:38 为什么说门罗从来没有文过饰非,也不是巧言令色?
    26:00 内部视角下的门罗:细节、丰富、心灵史
    29:02 当阅读时遭遇两难的“门罗时刻”,我们只能咀嚼"痛苦的愉悦"
    32:17 为什么门罗所有的行动力都仅局限于写作之中?
    37:01 门罗的故事在多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
    45:26 关键词一“厌女”:门罗笔下的女性是怎样的?
    55:11 关键词二“家庭破坏者”:很多时候家庭秩序反而是施害者
    58:04 现实中门罗的一些婚姻家庭生活细节与创作经历
    1:13:23 寻求“完美的良心”?作家里没有完美的道德样板
    1:18:38 当门罗原谅了不该原谅的人,我们还应该原谅她吗?


    【节目中提到的】


    人物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美国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剧作家、编剧。 代表作品有《人间乐园》《他们》和《奇境》等。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使女的故事》《圣约》等。
    雷蒙德·卡佛,“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代表作有《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等。酗酒成性,曾因骗取失业金被指控,伤害并抛弃了最爱他的妻子玛丽安。
    诺曼·梅勒,美国著名作家,凭借《夜幕下的大军》和《刽子手之歌》两度获得普利策奖。酗酒、吸毒、家暴,长期负债,结婚六次,有数个私生子。
    保罗·德曼,比利时解构主义评论家及文学理论家。

    • 1 小时 23 分钟
    198 不止要伍尔夫的房间,还要狄金森的花园|王柏华x周玮

    198 不止要伍尔夫的房间,还要狄金森的花园|王柏华x周玮

    本期岛上主播:肖一之

    炎夏已至,你还打算出门看花吗?你又有多久没有仔细观察一朵花的开放?你是否想过,从花的视角看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20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给出了她的答案。这位受过良好植物学教育的“非典型”19世纪维多利亚淑女拥有当地最美的花园,也写出过无数花草诗。

    本期跳岛FM,主播肖一之邀请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王柏华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周玮,一起探访狄金森的花园,聊了聊狄金森诗歌中的花卉意象,以及如何从博物学角度解读她的诗歌。

    狄金森的后半生是与诗歌和她的花园一起度过的,但封闭不意味着孤立,钥匙一扭,阁楼小门的背后也有无限的自由。飘散着花瓣的诗行间,是诗人默默成长的春天。堇菜、水晶兰、龙胆草、蒲公英……狄金森的诗歌里,各类花草随处盛放,与诗人的灵魂摇曳共振。当我们进入狄金森的花园,便也拥有了一种诗意的“花思维”:世界是恒久的娱乐表演,而我们终将化为孤岛。


    【本期嘉宾】
    周玮,自然文学译者,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柏华,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

    【本期主持】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2:14 传奇诗人狄金森的“不传奇”人生
    06:56 狄金森终生不嫁的原因:为爱情or为自由?
    19:35 学习观察一朵花,就是用昆虫的视角去看花
    27:54 植物学是19世纪淑女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8:09 狄金森的植物标本册(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官网查看扫描版)
    31:53 “园艺大师”狄金森:“她的花比她的诗歌更出名”
    32:35 狄金森钟爱的林下野花:堇菜与水晶兰
    46:41 《穿过黑暗的泥土,像经受教育》:女诗人的成长是一种“独自狂喜”
    49:29 流苏龙胆与狄金森的对应关系:职责、使命与北方气质
    51:22 “岭南十大功劳”:植物的名字给译者制造了多少左右为难
    56:02 狄金森的“花思维”:用花的方式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59:40 博物学视角下的狄金森极光诗:“世界是恒久的娱乐表演,而我会化成孤岛”
    67:09 嘉宾推荐狄金森诗歌:《蒲公英苍白的管子》《开花是成就》


    【节目中提到的】

    【诗歌】
    F1565 “The Dandelion's pallid tube”
    The Dandelion's pallid tube
    Astonishes the Grass,
    And Winter instantly becomes
    An infinite Alas —

    The tube uplifts a signal Bud
    And then a shouting Flower, —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Suns
    That sepulture is o’er.

    F1565 “蒲公英苍白的管子”
    蒲公英苍白的管子
    震惊了草地 —
    冬天瞬间化为一声
    无尽的呜呼 —

    管子举起一朵信号花苞
    而后,一枝高呼的花 —
    恒星的正式宣告
    棺椁结束 —
    (王柏华译)



    F559 - Through the dark sod as education

    Through the Dark Sod - as Education -
    The Lily passes sure -
    Feels her White foot - no trepidation -
    Her faith - no fear -

    Afterward - in the Meadow -
    Swinging her Beryl Bell -
    The Mold-life - all forgotten – now -
    In Extasy - and Dell-

    穿过黑暗的硬土 – 如教育 –
    穿过黑暗的土层 – 如教育 –
    百合通过了,确切无疑 –
    感觉她洁白的脚 – 不惊慌 –
    她的信念 – 不畏惧 –

    自此以后 – 在草地上 –
    摇动她的绿宝石铃铛
    霉灰-生活 – 全忘记 – 此刻 –
    在山谷中 – 狂喜 –


    F520 “God made a little Gentian —”
    God made a little Gentian —
    It tried — to be a Rose —
    And failed — and all the Summer laughed —
    But just before the Snows

    There rose a Purple Creature —
    That ravished all the Hill —
    And Summer hid her Forehead —
    And Mockery — was still —

    The Frosts were her condition —
    The Tyrian would not come
    Until the North — invoke it

    • 1 小时 10 分钟
    197 为什么悬疑剧里需要更多的“致命女人”?|何袜皮x朱宜

    197 为什么悬疑剧里需要更多的“致命女人”?|何袜皮x朱宜

    本期岛上主播:于是

    女性、悬疑、推理,这三个关键词放在一起,你会想到什么?
    美艳女警探?无辜受害者?悬疑剧中的女性似乎总是作为剧情的装饰品而存在,难以找到自己的主体性。悬疑犯罪类作品中,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女性角色?

    本期跳岛FM,主播于是请来了编剧朱宜和悬疑类公众号“没药花园”的创始人何袜皮,来一起聊聊悬疑推理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更多可能性。

    从《心灵猎人》到《穆赫兰道》,经典的悬疑叙事背后是对人性不同面向的观照。受害者为何沉默?施害者为何坠入犯罪的深渊?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脉络深入复杂曲折的故事,找到最终的真相?而那些抽丝剥茧、追凶探案的形象为什么往往由男性扮演?“完美”的女性受害者之外,我们仍需“不完美”的女杀手、女警察、女侦探走入荧幕,打碎作为陪衬的美丽花瓶,让生命的力量在未来的故事中恣意生长。

    【本期嘉宾】
    何袜皮,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文化人类学博士,公众号“没药花园”创始人,出版有《和没药花园一起推理》《易碎品》等。
    朱宜,编剧,在上海纽约之间跑来跑去。作品有《我是月亮》《长生》《杂音》《世外》等,在世界各地以多种语言上演。

    【本期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等作家的作品。

    【时间轴】
    02:51 悬疑犯罪是一个“男性题材”吗?
    07:52 从“艳尸”看古早流行文化中的性别意识
    08:53 阻止更多女性受害者站出来的社会文化背景
    11:57 安·伯吉斯与她的犯罪心理侧写
    15:44 朱宜在监狱工作坊遇到了“最好”的一届学生
    21:21 看过太多讲追凶的悬疑剧,我们可以从凶手的角度讲故事吗?
    25:48 “悬疑剧提供的的是日常生活之外的极致体验”
    27:36 天才侦探存在吗?神探叙事如何催生了阴谋论的流行?
    38:56 为现实中的“致命女人”们画像:女性为何杀人?
    42:42 为什么说我们需要在悬疑剧里看见更多的女性凶手?
    49:46 从霹雳娇娃到落魄中女,影视剧里的女侦探形象正在改变!
    51:36 也谈“防狼技巧”:我们对女子防身术的复杂感受
    01:01:52 何袜皮就新版“天使脸杀人案” 的说明


    【节目中提到的名词】



    人物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其代表作品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等。
    大卫林奇,美国导演、编剧。代表作有《穆赫兰道》《双峰》等。
    马修·麦康纳,美国演员。代表作有《伯尼》《真探》等。

    书籍
    《易碎品》《和没药花园一起推理》何袜皮
    《凝视深渊》【美】安·伯吉斯
    《心理神探:我与FBI心理画像术》【美】 约翰·道格拉斯
    《女巫的子孙》【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斜屋犯罪》【日】岛田庄司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 柯南·道尔

    剧本
    How to defend yourself? by Liliana Padilla

    影视
    《心灵猎人》《大白鲨》《穆赫兰道》《杀死伊芙》《你》《新鲜》《难以置信》《纽约灾星》《东城梦魇》《查理的天使》《杀死比尔》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Viann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崔崔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 1 小时 6 分钟
    196 和汪民安聊上班: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不劳而获|独上阁楼

    196 和汪民安聊上班: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不劳而获|独上阁楼

    本期岛上主播:柏琳
    当2024年的你在早高峰的地铁上默念“这个班是再也上不动了”的时候,可曾想到,早在1953年,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就在巴黎的墙上写下过:« Ne travaillez jamais» (“永不工作”)的口号。
    在本期嘉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民安教授看来,拒绝工作与其说是一时的社会情绪,不如说是高竞争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现象。
    本期「独上阁楼」,已经做了七年自由职业者的柏琳便请来汪民安,一起聊了聊他在新书《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中提到的这个似乎有些不切实际的愿望:“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不劳而获。”
    人一定要上班吗?上班是意义感的唯一来源吗?有没有可能,现代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做得太多了”?汪民安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有不去做的潜能” 。当工作伦理成为一种普遍的怀疑,我们还能否想象一个“弱竞争”的社会,想象一种人人能通过工作本身获得意义感的未来?

    【本期嘉宾】
    汪民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著有《尼采与身体》等。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时间轴】
    01:03 北京地铁晚高峰的“班味”让人崩溃
    03:15 对工作感到虚无,是更大的生活的一部分
    04:46 虚无主义可以是积极的吗?尼采给了一种思路
    09:51 “躺平”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结果
    14:42 法兰克福学派否定资本主义,不如个体直接退出游戏
    18:44 人类真的不能选择不做“狗屁工作”吗?
    21:37 “躺平”和“闲下来”有什么区别?
    24:33 工作不分贵贱,却分“有意义”和“低价值”?
    25:35 “有意义的工作”的两种类型
    36:08 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分别都怎样理解“情感劳动”?
    44:14 自由职业不自由:“灵活就业”的临时性陷阱
    50:21 不要忘记,“人有不去做的潜能”
    54:42 内卷时代,不妨想象一个“弱竞争”的社会
    60:14 愿大家都能拥有在谋生之外,也能谋意义的工作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书名
    《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汪民安
    《毫无意义的工作》/[英]大卫·格雷伯
    《心灵的整饰》/[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美]杰玛·哈特莉
    《精英的傲慢》/[美]迈克尔·桑德尔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英]齐格蒙特·鲍曼
    《倦怠社会》/[德]韩炳哲
    人名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 德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主要作品包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和《悲剧的诞生》。尼采以其对传统宗教和道德的批判以及对“超人”(Übermensch)概念的提出而闻名。1890年因精神崩溃被送入精神病院,1900年在魏玛去世。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 德国哲学家,以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闻名。他认为人类行为由无意识的意志驱动,强调悲观主义和生命的痛苦,对尼采等后世思想家有深远影响。
    居依·德波(1931-1994): 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电影导演和作家,国际情景主义的创始成员之一。他的著作《景观社会》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影像和消费文化对人类生活的控制。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著作《启蒙辩证法》和《否定的辩证法》探讨了启蒙运动的两面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工业。
    格奥尔格·黑格尔(1770-1831)

    • 1 小时 6 分钟

用户评论

3.7(满分 5 分)
883 个评分

883 个评分

hey2222222222

唉,本来看了评论还在想能差到哪去,结果

真的醉了,我喜欢的余明锋老师都听不下去,这主持人真的不懂讲话,绕来绕去的,两个人思想都不是一个层次的,挺着真的很累

你说的对行了吗

新四大名著的妄论

绝对的精致主义。从这两个人的话语里让人觉得“主流”并不代表好,读书读得“小众”才可称为文学。余华自己也没有说跟鲁迅相比这类话的吧,前面听得挺好,到后来完全完全生理性的不适。审美的高下并不应该看传播程度来区分。

star😈

一般

主持人的声音让人非常难受,急促,声尖,短暂

@@categoryName@@类热门播客

忽左忽右
JustPod
贝望录
Withinlink
东亚观察局
东亚观察局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TheWeirdo
忽左忽右中国版
JustPod
杯弓舌瘾
JustPod

你可能还喜欢

Talk三联
三联中读
忽左忽右
JustPod
蜜獾吃书
蜜獾吃书
东腔西调
大观天下志
没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新媒体部
声东击西
ETW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