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5:战国时期

1 铁器时代与各国变法:

1、公元前476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使得战争规模开始变得愈发残忍。为了适应新的时代格局,各国陆续在本国内推行变法改革。

井田制示意图

2、各国根据自己本国特点,推行了形式各异的变法改革运动,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在此,我们注重讲讲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本是魏国人,但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报复而投奔秦国,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先后推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变法改革运动: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

(一)首次变法:

1、把李悝的《法经》在秦国公布实施,增加连坐法,主张轻罪重刑,称为“以刑去刑”。

2、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依军功授田宅的新法。(尚首功)

3、实行奖励垦荒,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策

4、焚烧儒家经典,禁止私门请托、游说求官

(二)二次变法:

1、废除井田制,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的合法性,打破贵族靠分封垄断的土地的局面,此项举措促使中国早期的地主阶级诞生。

2、设立“县”级的行政单位,“县”级官员直接由秦王选出,这就是之后秦朝郡县制的雏形。

3、向东迁都,建都咸阳

4、按户按人口收缴军赋

推行变法的各国因此在诸侯纷争之中国力变得愈发雄厚,在战国末期,形成了七个大诸侯国并立的局面,他们便是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

诸子百家: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促使诞生一种特殊的贵族阶层——士,这类贵族既没有爵位,也没有封地,他们为了求生,只能游走各国兜售自己的才学,由此促使诞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1、老子:颠倒的世界与扭曲的哲学

老子(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的出关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当时的中国已经放弃了哲学,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于名利的追逐之上。在老子的认知中,世间的关系都是颠倒并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有与无、刚强与柔弱等等,体现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周游列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晚年更是编纂完成儒学的“五经”,其塑造的儒家学说更是成为了之后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3、墨子:向帝国挑战的剑侠

墨子(生卒年不详)

墨子服役者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墨家学派简直就是一支敢死队。墨子的队伍重视防守,他反对战争的方式是以各种眼花缭乱的防守方式来阻止战争。中国的机械与技术都因此得到了发张。墨子生前坚持“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可以说他是朴素的社会主义思想者。

4、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

孟子(前372年去世时间前289年)

孟子之所以是儒家的亚圣,因为他主要做了这三件事:把“仁”发展到了“义”;把“仁政”发展为更为具体的“王道”;强调“性善论”。除此外,孟子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去对待各位诸侯王,这种气度在之后的文人身上很少看到。

5、庄子:人在江湖与永恒的乡愁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应该是最有魅力的,他能够把激情与超脱完美地结合起来,为我们齐贵贱生死,用丰富的想象去慰藉人心。古代学子进京赶考时都会带着四书五经,但是枕头下面,一定还藏着一本《庄子》。

6、荀子:养在深闺人未识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荀子是把儒家嫁出去的人,嫁给了帝王,但是嫁的不太好,是个妾。他提倡性恶论,希望儒生能放下自己独立的人格,从剥夺经济独立开始,逐渐剥夺人的思想和行为自由。

7、韩非:折断的双刃剑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韩非强调“法”的威严性,主张“施不足以化,则除之”。他一生说“利”,但自己却死于“义”。为避免秦国吞并韩国,他主动出师秦国,却因一篇《说难》沦为阶下囚。在他临死前,更是用毕生才学写就两篇著名的散文——《解老》和《喻老》,我们所熟知的“塞翁失马”、“亡羊补牢”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两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