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的大结局。
电影巨辩「为了华语电影」专辑这期就画上了句号,各位听友,我们以后在别的节目再见吧。
本期继续讨论李安在《卧虎藏龙》之后的其他作品,重点是《断背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过我们也没有忽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老马和阿吴对《断背山》和《色,戒》的看法都存在明显分歧,我们并不试图说服对方,因为每当把分歧拆解到最细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某种底层观念的差异,以及艺术感知的差异,这是不可能统一的。
聊完李安后,我们重新梳理了对两岸三地若干重要华语导演的看法,讨论他们每一个人,是怎么处理脚下土地的历史和现实,怎么从不同的视角,分别推动华语电影的现代化转型。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
详细时间轴:
00:33《绿巨人》的失败原因
超英IP碎片化
新漫改时代的套路
尼克·诺特原本没有兴趣
选角失误
现代版的李尔王
弑父,弑了没有?
画蛇添足的漫画风
李安的反面教材
俄狄浦斯
李安多年压抑之后的爆发
希腊悲剧的精神
绿巨人不亲手弑父的原因
12:36《断背山》的爱情是否崇高?
男性情欲戏的突破
复盘奥斯卡输给《撞车》
李安的奥斯卡运
告别文明,退回荒野
和琼瑶小说有一比
夏慕斯:我们要四个泪点一个尿点
阿吴谈缺点,老马反驳之
拍得像异性恋?
恩尼斯的恐同
这份爱情是否崇高?
康德还是利奥塔?
妻子才是最大受害者
性的角度
额外劳动的角度
恩尼斯不是完美受害者
古典悲剧还是现代悲剧?
如果是杰克死?
女儿的原谅,打破代际循环
不是爽剧逻辑
仇恨谋杀
粉丝为何偏离方向?
父权对儿子的最后一次抹杀
48:59 《色,戒》里的人性不可测
除了关锦鹏,很难改好张爱玲
许鞍华也不行
杨德昌的野心
从胡安到刘奋斗
张爱玲修改二十年,到底在改什么?
幕后军师宋淇
李安理解了张爱玲,但……
张系国的政治帽子
李安的原始动机
电影改掉了同学的嘲笑
送戒指的几个版本
王佳芝的意识流
人作为个体,瞬间失控的状态
床戏为什么一定是三场?
《天涯歌女》这场戏
小说里的易先生是绝对的坏人
李安为什么把易先生人性化?
阿吴观点:王佳芝掉入另一种必然性的怪圈
老马反驳:王佳芝获得主体性的过程
不再是冲动,而是有意识的道德抉择
王佳芝准备承受自己行为的代价
张爱玲的终极讽刺
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反世界」
外部世界碾压「反世界」
应然和实然
艺术家还是社会学家
到底什么才是人性的不可测?
张爱玲和李安的解构对象不一样
解构民族主义叙事
攻击历史叙事的真诚
解构历史的抽象性
张爱玲和李安的「罪名」不同
科普上海麻将术语「辣子」
三个党都对这部电影不满意
三种历史记忆的对抗
张爱玲的沦陷区标签
阿吴驳「张爱玲厌女论」
1:49:06《制造伍德斯托克》绕过了美国文化核心地带
并非要正面强攻美国文化的核心
李安对西方反主流文化运动兴趣一般
为什么回避音乐节本身?
不想重拍那部经典的纪录片
选择一个小角度
拿到通行证,但迷路了
回忆录的真实性
主人公的同志身份
缺少历史特殊性
1:57:17《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信仰之跃」
五部最重要的3D电影
李安的美学发现
特效师为何骂李安?
杜可风骂摄影师
印度的法国殖民地
更加复杂的文化舞台
中国人的宗教态度
是关于信仰,但并非任何制度化的宗教
不问哪个更真实,而问更喜欢
道家哲学的阴阳转化
老虎的几种隐喻
克尔凯郭尔的「信仰之跃」
从理性跨到信仰
宗教,就是讲一个好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拍电影重要性的元电影
叙事嵌套结构的目的
两个版本的不平衡
更美好的故事vs更真实的故事
放弃本真,选择逃避?
如果把「派的哲学」应用到社会尺度
2:28:09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好像《色,戒》的延续
反了,为表现形式寻找合适题材
为什么电影一直是一秒24格?
李安的120格想法并没有错
追求沉浸,反而抽离
对电影语法的影响
原著是反战讽刺文学吗?
李安的第三部感恩节电影
橄榄球场是一个景观社会
真实经验无法穿透壁垒
后方世界的「超真实」虚假真实
消费主义和娱乐文化的盛典
英雄建构机制的三个步骤
简直就是《色,戒》的延续
从一个新的角度否定商业化的爱国主义
宁愿死,也要选择真实
绝非成长电影
影片的批判性是指向全民
李安一辈子最重要的命题
宏观虚假名义之下,个体如何探寻真实?
2:59:39 《双子杀手》的制度性失败
好莱坞的结构弊病
克隆人高概念曾经时髦
贝尼奥夫也是背锅来了
等待数字减龄技术成熟
天空之舞公司的冒险
李安难道不知道剧本不行?
为了做技术实验
核心创意过时
缺少哲学内涵
角色没有心理深度
太想抓住技术突破的窗口期
减龄大潮:《爱尔兰人》《廉政风雨》
3:12:11说李安融汇中西是误解
建立一个容器,引爆一个炸弹
或许是受到易卜生的影响?
掀桌模式
温情并不是他的世界观内核
压抑是他的发力点
把华语世界拽到全球化语境
批评美国人的孤立意识
3:19:56 李安的中原情结
为什么只拍「中原文化」?
三江五湖汇流入海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优等生
杨德昌的批判意识
李安和杨德昌的两个时间差
局外人视角从小萌芽
3:29:18 父权和家庭
家国同构
台湾电影的父权解体
父权的黑吃黑逻辑
大陆「第五代」弑父的悖论
背着沉重包袱的历史老人
和平转型
360度讨论父权
以家庭为单位
家庭的价值瓦解,然后呢?
东西方两种家庭模式: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情绪共鸣
不要再为集体标签争来争去
3:42:33李安不是女性主义者
李安说,我只是适合拍女人戏
女性主义
人文主义
和张艺谋的某种相似
《喜宴》金素梅的女性意识
金素梅的三种力量:策略、欲望、牺牲
前期:留在桌上,建立新的规则
王佳芝掀桌了
意识形态的自觉性
3:52:56为什么老是有人问李安是否同志?
徐立功说,我有三个证据
和范桑特电影的区别
《断背山》的直男视角
历史上曾经宽松
压抑的母题
身份认同的永恒流动
3:59:12改编的方法论
几种改编
主题移植
文化共鸣
用自己的心理框架去理解
把别人的故事变成我的故事
哲学理念的视觉化
三流小说和一流小说,哪种更适合改编?
4:05:34细说詹姆斯·夏慕斯
一个支持巴勒斯坦的犹太人
硬核左翼知识分子
伯克利的熏陶
见证了赫尔佐格吃鞋
焦点影业的高管身份
和李安的互补性
李安的西方文化把关人
从神经喜剧到再婚喜剧
哥伦比亚大学最棒的老师
博士论文研究德莱叶
阐释学的历险
形式主义和精神分析
观点:电影没有未来
观点:编剧不是艺术家
4:29:02李安与演员
面相学
好演员也需要指导
和外国演员的磨合
纯真和成熟的二元统一
王佳芝的特殊情况
希斯·莱杰看上去像配角
易先生是梁朝伟最好的角色
阿吴:但我想看梁朝伟演大恶魔
朗雄「五族共和的脸」
4:43:44最后几句话
李安的性格魅力
外表谦虚,内核尖锐
艺术和人生的几种关系:卡夫卡、张爱玲、李安
华语电影的本质,是处理断裂和离散
既有历史失忆症,又被历史绑架为人质
第五代的激进寓言体,后来重新调整了用途
不管怎么破碎,都要把它拼起来
王家卫把香港人的离散状态给美学化
杜琪峰是一种防御性的本土主义
以美学方式,抵抗历史文化的消亡
侯孝贤的形式美学,也是一种创伤后遗症
后期侯孝贤的超脱
杨德昌直面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牢笼
无家可归的蔡明亮,选择内在流亡
李安从来不搞东西方零和博弈
寻根,还是开枝散叶?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玉娇龙/断背山/王佳芝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Monthly
- Published31 August 2025 at 16:00 UTC
- Episode16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