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劲松+余雅琴:此刻回望,两位特约观察员眼中的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周 - 116

关雅荻·吾爱西尼马

本期嘉宾:

杨劲松,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特约观察员,一级编剧、文学策划、影评人、制片人

余雅琴,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特约观察员,资深媒体人、影评人、策展人

本期内容:

杨劲松和余雅琴两人每天都需要轮流在下午2点前提交观察报告,这种紧凑的工作节奏让他们感受到了类似报社记者的工作氛围。这种及时性的报道为电影展增添了一份新鲜感和即时性,让参与者和关注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电影展的动态。

今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在片单选择上表现出色。杨劲松特别提到,今年的"卧虎"单元质量极高,汇集了来自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电影节的优秀作品。这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也为中国电影人提供了与国际优秀作品直接对话的机会。这种高水准的国际影片集中展映,是平遥电影展的一大亮点。

余雅琴则从媒体人转变为观察员的角度,关注到了更多电影展的细节。她特别提到了大师班和创投环节的重要性。平遥电影展的大师班一直以来都是其特色之一,邀请的嘉宾阵容强大,内容干货满满,为电影人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关于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特色,两位观察员都强调了其对电影本体的尊重。与其他电影节不同,平遥电影展没有过多"虚头巴脑"的论坛,而是通过大师班和观众互动等形式,让电影人和观众之间产生更直接、更深入的交流。这种聚焦于电影本身的做法,让平遥电影展在众多电影节中脱颖而出。

在影片方面,两位观察员分享了他们印象深刻的作品。余雅琴特别提到了纪录片《黑箱日记》,这部作品不仅关注社会正义主题,还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一次放映后的交流环节中,一位观众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场面感人至深,体现了电影的力量和意义。杨劲松则对《苏莱曼的故事》印象深刻,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与中国当下的一些社会议题有着共鸣。

今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还呈现出了一个明显的特点:纪录片数量的增加。余雅琴观察到,今年的纪录片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固有模式。这反映了年轻创作者在纪录片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也体现了平遥电影展对多元化创作的支持。

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从年轻的新锐导演到资深的电影人,从国内创作者到国际大师,平遥电影展为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电影人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杨劲松特别提到,平遥电影展是国内电影节中代际最多元的一个,这种多元性为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颁奖典礼也是本次电影展的一大亮点。观察员们提到了一些意外的获奖情况和感人的时刻,特别是托尼·雷恩获奖时的场景,体现了电影人与观众之间的深厚联系。这些时刻不仅是对优秀作品的肯定,也是对电影艺术的致敬。

平遥国际电影展还扮演着培养新人的重要角色。比如第一届电影展时遇到的一些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新锐力量的创作者,如王一通、孔大山等。这些创作者从平遥起步,逐渐成长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力量,体现了平遥电影展在发掘和培养新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两位观察员认为平遥国际电影展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鼓励他们走出舒适区,探索新的创作方向。这种对新人的支持和鼓励,将为中国电影注入持续的活力。

总的来说,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展映优秀电影作品的

若要收听包含儿童不宜内容的单集,请登录。

关注此节目的最新内容

登录或注册,以关注节目、存储单集,并获取最新更新。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