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38條,問題是:「在聖事慶典中的言語和行動有何關係?」
「聖事慶典中的言語與行動緊密相連」,兩者缺一不可。當然,我們可以說,事實上那個行動本身,「象徵的行動本身已是一種語言」,因為它有意義。
不過,「但仍需要儀式中的言語來配合」,才能將那個意義更加明確地表達出來,使它彰顯活力,「使之充滿生命」。 因為需表達出這事是在作什麼、這樣作有何意思。
譬如領洗,主禮在領洗者的頭上倒水,並非因為水太多而要倒掉,也非因為領洗者骯髒;又或是說浸禮,浸下去不是因為天氣熱要涼一下,想要透心涼,並非如此。而是要領受洗禮,且這洗禮是「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因此洗禮時主禮同時會說:「我現在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你授洗。」
這句話不可以隨便改……抱歉我改口,不是「隨便改」,而是「不能改」!即使自認為有理由也不行,不可以改。因為這是教會定下來的「方程式」,必須如此說。因為這個禮儀不屬於個人的,雖然由我主禮,我只不過是教會的服務人員,我按照教會的規定來施行。
正如之前跟大家背過的聖經金句,保祿說甚麼?「我從主所領受的,我也傳授給你們了」(格前11:23)。 所以不是由我作主,就連保祿那麼厲害,也不是由他作主。
曾經有一位神父,不知為何,他非常謙卑地說:領洗的這些人,其實不是由我,而是整個教會來接納他,雖然我是神父,但整個教會都在場。於是他擅自改了那句話,說:「我們現在為你授洗,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 他將「我」改為「我們」。
這樣便不行了,因為他不是用教會定下的方程式、那句說話。為什麼呢?其實是有意思的,並非指教會定下的金科玉律不能改。背後的意思是教會表達出:因耶穌基督授洗,基督是教會的頭(元首),所以我現在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你授洗。意即現在是耶穌為你授洗,變成「我們」便脫離了這意思,意義便不明顯了,不清楚了,容易混淆。
後來事情變得很嚴重,隨後數十年由這位神父施行的洗禮都被認為無效,以致當中有些人作了神父也無效。而那些神父所祝聖的聖體也被認為無效,因為他們不是神父,更不是教友,沒有領洗。這點非常重要,對吧?
各位兄弟姊妹,讓我們記得,在聖事慶典當中的「言語與行動也不可分開,以實現它們所表達的。」因為表明了人的心,實際上他想做什麼,就透過言語和行動來表達出來。
好了,今天想跟大家背的聖經金句,是《瑪竇福音》第12章34節:「心裏充滿什麼,口裏就說什麼。」 我們也要記住,不單止在聖事中,我們平時行事為人也同樣,要小心。讓我們心裏充滿什麼?充滿基督,口裏就說耶穌基督。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38條:在聖事慶典中的言語和行動有何關係?//聖事慶典中的言語與行動緊密相連。事實上,象徵的行動本身已是一種語言,但仍需要儀式中的言語來配合,使之充滿生命。正如標記與它所「意指」的,是不可分開,同樣,禮儀中的言語與行動也不可分開,以實現它們所表達的。//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10 September 2025 at 22:30 UTC
- Length4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