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 夏志誠主教3分鐘默想

YouthBoilingPoint沸點- 香港天主教青年媒體

[頻道於2024年12月2日更新為「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各位兄弟姊妹,為了福傳,為了我們的信仰成長,我會用這個時段跟大家分享《天主教教理簡編》。希望藉著每天約三分鐘,能加深我們對天主教會基本道理的認識,首先提升我們的理性,對天主的理解和認識;於是也更能夠被祂去使用成為福傳的工具。」--- 夏志誠主教分享|沸點製作|逢星期一至六早上6:30播放

  1. 11月12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91條:「為領聖體應作甚麼?」】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41 MIN AGO

    11月12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91條:「為領聖體應作甚麼?」】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91,問題是:「為領聖體應作甚麼?」 為領聖體先要作什麼呢?首先「要與天主教會圓滿地共融」。一般來說,基督教以至東正教的兄弟姊妹,不能領我們的聖體聖血。當然有些例外,比如他們在病危時,無法領受自己原屬教派的聖餐,且要相信聖體是真真正正耶穌基督的親臨。 回到我們自身,教友也首先要與天主的關係良好才可以領聖體,也就是昨天所說:沒有大罪。「覺察自己身負大罪的信友,先要接受和好聖事,才可領聖體。」 若你自己不知道,所謂「不知者不罪」,領了聖體便由他去。但當你後來反省,確實犯了大罪,便該要告解那個大罪,不會因冒領了聖體而罪上加罪。但若知道有大罪而領聖體,是不允許的。 除了罪的問題外,我們也要「收歛心神」。為什麼?因為我們要迎接主,如同迎接一位大人物來我家,我也要打掃家居,穿著整齊一點。我們心裡也要祈禱,守候主的來臨。 此外,我們還要「遵守教會所規定的聖體齋」,這個大家都清楚。但有時會弄錯,以為是彌撒前一小時不吃東西,實際上是領聖體前一小時。所以,當參與彌撒時,彌撒前十五分鐘不進食是可以的。病人則有彈性,十五分鐘的聖體齋也妥當。這規定不是指進食後到聖祭之間時間太短會影響聖體,而是表達出我們對聖體當中臨在的主耶穌基督懷有一份尊重。 這份表達也應呈現在我們「外在的態度(姿勢、服裝)」。夏天時大家要注意,不要穿得太隨便,要保持合宜。姿勢方面,有人會問:跪領聖體或是口領聖體哪樣比較好?在香港教區,口領、手領、跪領、站著領受,均相同且被容許。這些都是表達尊重的合適姿態,無須比較,按自己覺得舒服且心神「表達出對基督的尊重」的方式即可。 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是保祿對哥林多教友的警告:「無論誰,若不相稱地吃主的餅,或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體和主血的罪人。」──《格林多前書》第11章27節。 願我們都不是這樣的罪人。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91條:為領聖體應作甚麼?//為領聖體先要與天主教會圓滿地共融,且須處於天主寵愛的狀態中,自知沒有大罪。覺察自己身負大罪的信友,先要接受和好聖事,才可領聖體。還須收歛心神和祈禱,遵守教會所規定的聖體齋;外在的態度(姿勢、服裝),也應表達出對基督的尊重。//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2. 11月11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90條:「何時應領聖體?」】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1 DAY AGO

    11月11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90條:「何時應領聖體?」】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90,問題是:「何時應領聖體?」 可能有些弟兄姊妹會問:「每次彌撒都領聖體,因為彌撒中會有聖體與聖血,大家都會領受,不領會好像有點不好意思。」 那麼,教會的規定是什麼呢?教會鼓勵大家「每次參與彌撒都可領聖體」,但同時也有一些很重要的規定,尤其是要「做好應有準備」。 首先,領聖體必須是已領洗、已初領聖體的教友,這是基本條件。至於「做好應有準備」,是否一定要先辦告解呢?這並非絕對。 當然,若犯了嚴重的罪,也就是傳統稱為「大罪」,當然要先辦告解。為什麼?因為與主若沒有良好的關係,怎能如此親密,讓祂進入我們的心中呢?這明顯是矛盾的。因此,我們要轉向祂,透過修和聖事悔改,準備好心靈,才能領受耶穌基督。不過,若是犯了小罪,且有真誠的悔改心,所謂「上等痛悔」,因愛天主而發的痛悔之情,也可以領聖體,並非一定要告解。 但更重要的,並非法律條文,而是我們整個生活是否與在禮儀中所做的配合。當我領受耶穌基督,但我的日常生活是否體會祂的臨在?是否渴望與祂合而為一?這些才是更重要的。 關於每次彌撒都領聖體,是否真的每次都要領?有人曾致信教廷詢問,教廷後來給出了官方解釋:一天內因不同意向參與多台彌撒(例如第二台彌撒是婚禮,意向不同),如此可以多領一次。但一天最多領兩次,不可超過。 為什麼?是否領三次會有問題,難道會「中毒」?並非如此,而是避免信徒把領聖體物質化:認為多領就是多得神益,於是一天參與多台彌撒,甚至四、五、六、七台。為免造成誤解,教會規定最多兩次。 至於最少的要求,早在十三世紀初,也就是1215年召開的拉特朗第四屆大公會議,就訂定了規矩。規定信友每年至少領受一次,特別指在復活節領受一次聖體。 這些只是法律上的規定,弟兄姊妹們不要以為「只需在復活節領一次就足夠」。若我們與主有真正的愛的關係,願意親近祂,豈會滿足於只領一次,斤斤計較次數呢?這規定只因當時領受聖體的情況與今日有所不同。而且教會的規定是底線,各位兄弟姊妹,在愛內不應該只做最少要求。 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來自《若望福音》第6章56節: 「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90條:何時應領聖體?//教會鼓勵做好應有準備的信友,每次參與彌撒都可領聖體,並規定至少每年一次在復活節領此聖事。//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4 min
  3. 11月10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9條:「教會規定信友何時參與彌撒聖祭?」】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2 DAYS AGO

    11月10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9條:「教會規定信友何時參與彌撒聖祭?」】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9,問題是:「教會規定信友何時參與彌撒聖祭?」 很明顯,「每個主日」,大家都應當知道,但我想稍作解釋,為何是「主日」。首先,有一個舊約的根,舊約律法中並非「主日」,而是「安息日」。《十誡》當中有這樣的要求:「應記住安息日,守為聖日。」(出20:8) 聖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分別與其他平日不同。為什麼?因為天主創世──天主創世六日後,在第七日休息。以色列人以七日一循環的方式,紀念自己來自天主,要守為聖日,感恩和崇拜天主。 安息日的從原始也有更新的意思,再聆聽天主的聖言等等。這靈性更新的意思,一直延續到我們今天的主日:一群信友共聚、互勉。不過,我們不再稱之為「安息日」,而稱為「主日」。為什麼?因為安息日是從星期五傍晚到星期六傍晚,而主日則是「禮拜日」,但現在我們有提前主日彌撒,即從星期六傍晚開始,延續整個主日(星期日全日)。 為何改為「主日」?很簡單,因為耶穌就在這一天復活。主日是「一週的第一日」(瑪28:1),主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不僅是祂的復活,我們按照保祿的教導,也藉洗禮與祂「同死同埋」(《羅馬書》第6章)。於是,我們在主日一同共聚,一起聆聽聖經,領受聖體聖血等等,是為紀念並慶祝耶穌,以至我們作為跟隨祂的信徒,死而復活的深刻意義。 不但如此,這樣守主日的傳統,起源於初期教會。雖然聖經中未明文記載,但初期教會的其他早期文獻均有記載:首批基督徒在主日共聚一堂,他們一同擘餅、祈禱、聆聽聖言、接受教導等等。 除了主日之外,教會也規定信友應在「法定慶節」參加彌撒聖祭。何謂「法定慶節」?即是教會規定教友必須參與的節日。例如香港教區規定,信友必須參加聖誕節的彌撒。因為聖誕節常常不在主日,所以特別規定要參與。 與此相比,澳門教區除聖誕節外,還多了1月1日(天主之母慶日)及12月8日聖母無染原罪瞻禮,這些都是當守的法定慶節,同樣必須參加彌撒。 至於平日的彌撒,信徒雖然並非必須參加,但教會鼓勵大家多多參與。當然,透過參與彌撒,我們可以多聆聽聖言,與弟兄姊妹共聚,同時領受耶穌基督的聖體聖血,從中獲得豐富的恩寵。 今天邀請大家背誦的聖經金句很簡單:「一週的第一天」,來自《瑪竇福音》28章1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9條:教會規定信友何時參與彌撒聖祭?//教會規定信友在每個主日和法定慶節參與彌撒聖祭,更鼓勵信友其他日子參與。//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4 min
  4. 11月8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8條:「祭台有甚麼意義?」】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4 DAYS AGO

    11月8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8條:「祭台有甚麼意義?」】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8,問題是:「祭台有甚麼意義?」 祭台通常設在聖堂的前方中央位置,較高且顯眼,讓每位進入聖堂的人都能看見。「祭台象徵基督本身,祂親臨祭台」。基督是真人真神,祂時時刻刻也有兩個層面、兩個層次。祭台也如是,體現這兩個層次:作為人和作為神。 作為人的層次是向上,在耶穌基督身上。通過祂接納了生命當中種種的、來自他人的誤解、迫害、否認、出賣、離棄等等,或來自經師,或來自法利塞人等等,更甚或來自祂的門徒。祂卻在生命中完全順服並接受,將自己的整個人生獻上,成為祭品,深信天父的愛與安排,相信某種安排是最好的。祂完全服從,「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 因此,從人的角度來看,耶穌將自己獻上,正如《羅馬書》第12章1至2節所載「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 另一方面,耶穌基督也是神,祂的天主性層面是向下的。作為人,祂偕同並邀請我們奉獻自己的生命、生活給天主父。作為神,作為天主,祂「賜給我們的天上食糧臨在(感恩聖事的餐桌——祭台)」,也就是聖體聖血,滋養眾生,好使我們有力量與勇氣,一無所懼。 因為耶穌基督親臨我們當中,藉著祭台,經過主禮在祭台上祝聖的餅酒,陪伴我們走人生的道路,奔赴天庭。所以在兩方面:祭台同時代表著犧牲、祭獻,也代表著祝福、食糧賜予我們。 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與祭台息息相關,我選了《瑪竇福音》第5章24節:「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裏,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因為祭壇是我們將禮物獻給天主的地方,並領受天主的降福。若我們與弟兄姐妹關係不好,這份祭獻也會失去意思。 讓我們與弟兄姐妹和好後,才去領受聖體聖血:「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裏,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瑪竇福音》第5章24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8條:祭台有甚麼意義?//祭台象徵基督本身,祂親臨祭台:以祭獻的犧牲臨在(十字架的祭獻——祭台),並以賜給我們的天上食糧臨在(感恩聖事的餐桌——祭台)。//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4 min
  5. 11月7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7條:「感恩祭為何是逾越的宴會?」】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5 DAYS AGO

    11月7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7條:「感恩祭為何是逾越的宴會?」】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7,問題是:「感恩祭為何是逾越的宴會?」 首先,有飲食的成分──吃、喝耶穌的身體與寶血,因此稱為「宴會」。重點在於「逾越」,即彌撒,又稱為「逾越宴會」。 為何這樣稱呼呢?當然是因為這與耶穌有關,祂的最後晚餐,就是由逾越節的開始。但耶穌所繼承的,是源自猶太人離開了埃及、經過紅海,經歷了幾十年後進入福地後,以節日紀念「死裡逃生」:從一個鬆散的民族,經過紅海,進入福地後成為一個有組織、有規模的,並以天主為他們主宰的民族。 這正是「逾越」。 耶穌自己也「逾越」了,祂用一種方式預視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死而復活,這也是「逾越」。祂「以聖事的方式(祝聖麵餅和葡萄酒)實現祂的逾越,把祂的體血賜給(門徒)我們作飲食」,使我們也能吃喝祂的身體與寶血,與祂結合,從而得著力量實現我們的「逾越」: 耶穌基督死而復活,門徒都同樣死而復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斷氣而死時,門徒都萬念俱灰,某程度上也「死」了。 但當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親自向他們說「願你們平安」時,他們重新充滿喜樂與希望。這也是門徒的「死而復活」。 同樣,現今每一世代的基督徒,通過彌撒聖祭,領受耶穌基督的聖體聖血,我們一樣有力量去面對每一天大大小小的各種「死亡」,如捨棄自己的私慾偏情、面對罪惡的挑戰時,要更深的皈依耶穌基督,仰賴祂得到力量。 所以,聖體聖血給予我們這個吃喝的宴會,也給予我們「逾越」的勇氣與力量,因為耶穌與我們同在,進入我們生命的深處。這豈不是「逾越」? 好了,各位兄弟姐妹,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仍然來自《若望福音》第6章。這章很大篇幅講述了生命的食糧──聖體聖血的奧秘:「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若望福音》第6章58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7條:感恩祭為何是逾越的宴會?//感恩祭是逾越的宴會,藉此,基督以聖事的方式實現祂的逾越,把祂的體血賜給我們作飲食,使我們在祂的祭獻中與祂結合,並與其他信徒結合一體。//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6. 11月6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6條:「對感恩(聖體)聖事應實行何種敬禮?」】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6 DAYS AGO

    11月6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6條:「對感恩(聖體)聖事應實行何種敬禮?」】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6,問題是:「對感恩(聖體)聖事應實行何種敬禮?」 首先要說:「對感恩(聖體)聖事應致以至高的崇敬,即那只保留給天主的朝拜」。「朝拜」一詞意指我們要五體投地、唯獨對天主降服。 當然,這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來表達。譬如在舉行彌撒時可明顯看到,坐著、跪下,祝聖聖體時會跪下,《感恩經》時則站立。「不但在舉行感恩慶典時,也在感恩慶典以外。教會極細心地保存祝聖過的麵餅(聖體)」。 聖堂中一般會設有聖體龕,旁邊點有「長明燈」,燈長明不熄,這是告訴眾人此處安放著聖體。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讓人在此祈禱,與天主交談,與聖體中的耶穌對話、聆聽祂。「長明燈」通常在聖周四晚熄滅,持續到聖周六晚再次點燃。 另外,我們也會「把聖體送給病人或那些不能親身參與彌撒的人」。不止為他送聖體,還會盡可能朗讀和解釋當日的福音。因為聖體與聖言的關係非常密切:正如之前所說,聖體源自基督的說話及聖神的工作。因此,當我們送聖體給病人時,若條件許可(環境及時間限制另當別論),最好能有讀經和分享。 此外,昨天已提及,也有「明供聖體,讓信友隆重朝拜」,表達對聖體的敬意和熱忱。這也衍生出「聖體遊行」,近年逐漸多了聖堂復辦聖體遊行,雖然路線不長,可能只是在聖堂內或者繞聖堂幾圈,但仍是很好的。 另外也會邀請信友彌撒前提早回來,或是經過聖堂時,進來祈禱、「朝拜那保存於聖體櫃內的至聖聖事。」這都是非常好的習慣。各位兄弟姐妹,讓我們都抱持這樣的意識:每當進入聖堂都安靜下來祈禱,因為主耶穌真實臨在,聖體就在其中。 好了,今天邀請大家背誦的聖經金句,仍然是來自《若望福音》第6章35節,前天也曾背誦,但這版本是整節:「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不會饑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若望福音》第6章35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6條:對感恩(聖體)聖事應實行何種敬禮?//對感恩(聖體)聖事應致以至高的崇敬,即那只保留給天主的朝拜,不但在舉行感恩慶典時,也在感恩慶典以外。教會極細心地保存祝聖過的麵餅(聖體),把聖體送給病人或那些不能親身參與彌撒的人;明供聖體,讓信友隆重朝拜;舉行聖體遊行;邀請信友經常朝拜那保存於聖體櫃內的至聖聖事。//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7. 11月5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5條:「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會保持多久?」】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4 NOV

    11月5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5條:「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會保持多久?」】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5,問題是:「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會保持多久?」 「祝聖的餅酒形持續多久,基督的臨在就持續多久。」大家要注意,關鍵在於「形」──餅的形和酒的形。只要仍是餅形和酒形,看起來仍是一塊餅,聞起來仍是酒的味道,並已祝聖,那基督仍然臨在。 因此,通常我們不會保留聖血,因為酒容易變質(變醋),特別天氣炎熱時,要盡快領受基督聖血。至於聖體,也就是麵餅的形象,通常會保留一段時間,安放於聖體龕內或作朝拜聖體。因為餅的形象仍在,基督也就臨在,因為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這個餅就是祂的身體。而這仍然是麵餅之形,所以仍是基督的身體,祂真實地臨在其中,使得我們朝拜聖體。 然而,我們在朝拜聖體,朝拜基督時,也要時常記得聖體的本質來自於聖事,與彌撒(聖體聖事)有關。聖體本來不為朝拜,而是為了領受,是與耶穌基督合而為一。所以當我們朝拜聖體時,也要有這一份對耶穌的渴望,渴望與祂親近、領受祂。而且,當朝拜聖體時,我們也體會到主耶穌多麼渴望與我們親近,進入我們的生命,好讓我們領受。 所以,聖體是在禮儀中產生。若沒有彌撒,就沒有聖體,也就不會有朝拜聖體,也不會保留聖體。在早期教會,保留聖體主要是為了送給病人,並非用來朝拜。及至中世紀才逐漸發展起來的,這並無不妥,只是有其限制義。 聖體由彌撒──聖體聖事祝聖而來,又帶領我們回到彌撒中領受,通過領受聖體而領受耶穌基督,與祂合而為一。這是相當重要:聖體最終的存在是為了滋養我們每一位信者的生命,而不僅僅是為了朝拜,朝拜是為了合一。 好了,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是:「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們要「吃」,當然朝拜是由領受引申而來,但不要超越、掩蓋了「吃、喝」耶穌的身體和寶血。 「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若望福音》第6章58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5條: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會保持多久?//祝聖的餅酒形持續多久,基督的臨在就持續多久。//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8. 11月4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4條:「擘餅會把基督分開嗎?」】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3 NOV

    11月4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4條:「擘餅會把基督分開嗎?」】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84,問題是:「擘餅會把基督分開嗎?」 「擘餅並不把基督分開」,因為基督是「整個地、完全地臨在於餅形及酒形內」。不僅是完整的那個麵餅和那杯酒,更是「臨在於每一部分之內」。「每一部分」的意思是祂仍保持餅的形和酒的形。 正如昨日所述,聖體聖血的「質」已經轉變了,已非餅的質和酒的質,而成了耶穌基督的身體與寶血,但這「質」臨在於「形」當中。「形」與「質」毫是昨天提到的希臘哲學:萬物皆由「形」與「質」構成。 「質」已轉變,但連繫在「形」之中,即若這麵餅不再保持餅的形狀,從神學理論而言,就不再是基督的身體。例如,當許多信眾在場時需要分送聖體,我有時也會將很小的聖體再分成若干小塊,甚至四分之一小塊,這些小塊仍具有餅的形狀,因此仍是基督的身體,相等於領受了整塊麵餅之形所蘊含的聖體。 然而,若聖體成了碎屑,過於細碎,神學上則不認為那是基督的身體。不過,究竟有多細碎才不算,並沒有明確界定。因此,我們要以謹慎且懷著虔敬之心對待聖體,盡力表達尊重與朝拜。 所以送聖體時會使用聖盤,置於信友的口或手下方。彌撒結束後,主禮神父也會清理這些聖器及當中可能殘留的碎屑。反過來說,若麵餅不再保留其原有形象,也就沒有聖體臨在,不必擔心,但仍要尊重。 同理,舉另一例子:若一杯酒成了聖血,但長時間未被領受,變成了醋(酒放太久會變醋),神學理論上認為那已不再是基督的寶血。即使如此,我們仍應保持尊重的心。而非盲從所謂教科書教導這已不是基督寶血了,可隨意棄置,倒入溝渠,這是不恰當的行為。我們要盡量表達對聖體聖血的尊重與朝拜之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揀選的聖經金句很簡單,主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來自《若望福音》第6章35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4條:擘餅會把基督分開嗎?//擘餅並不把基督分開:祂是整個地、完全地臨在於餅形及酒形內,而且是整個地、完全地臨在於每一部分之內。//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4.9
out of 5
27 Ratings

About

[頻道於2024年12月2日更新為「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各位兄弟姊妹,為了福傳,為了我們的信仰成長,我會用這個時段跟大家分享《天主教教理簡編》。希望藉著每天約三分鐘,能加深我們對天主教會基本道理的認識,首先提升我們的理性,對天主的理解和認識;於是也更能夠被祂去使用成為福傳的工具。」--- 夏志誠主教分享|沸點製作|逢星期一至六早上6:30播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