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1. 4 DAYS AGO

    EP53|客家人為什麼離開中國?

    客家移民到全世界不是客家獨特的遷徙歷史,實際上,這是大航海時代以降,世界勞動力市場所牽引的結果。   節目筆記︰ 2'20" 客家分布於全世界的這個現象要放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海上絲路與全世界的大航海時代的脈絡中。 6'10" 中國不只是個大陸國家,也濱臨太平洋與南海,早在唐朝甚至更早的歷史時代,但透過海路與阿拉伯通商。 10'10" 15世紀鄭和下西洋時,已在馬六甲建立據點。至16世紀,中國與西方開始相互接觸。 16'00" 中國對外的海洋道路始終存在,太平時是通商航道,亂世則是出洋躲避途徑。明代滅亡時,大量戰爭難民與移民遠走海外,就是靠這一航海途徑與知識。 21'40" 16世紀葡萄牙佔領馬六甲,17世紀荷蘭佔領印尼亞加達,成立東印度公司,也佔領台灣,建立了熱蘭遮城(台南)。此時,中國尚可與重商主義國家對抗,華人也主動的前往東南亞發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蘭芳公司的羅芳伯。 30'10" 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後,開始向東方殖民。到19世紀初期,佔領了檳榔嶼、馬六甲與新加坡,並以此為基礎,向馬來半島內陸發展,並開始爭奪錫礦等產業。這形成了龐大的勞動力需求,於是對華南人口形成了強烈的吸引力。 37'20" 橡膠產業也需要大量人力,英國便大量引入華工。有人認為英國與華人之間的關係是合作的,但也有人認為是殖民奴役的,是值得討論的議題。 45'10" 客家在這個出國移民的潮流中,所取得的主要產業位置主要是礦業工人、農場工人或農人。雖然也不乏商人,但是商業網絡基本上仍掌握在漳泉潮汕與廣府人群中。 53'00" 客家離開中國,前往東南亞,主要是受到大航海時代以降的世界勞動力需求所吸引,而這趨勢也與源遠流長的海上絲路有關。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1/06/visiting-professor-ahn-yeol-2/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2. 12/27/2024

    EP52|邁向2025年,繼續拉近客家與大眾的距離。

    客座教授安烈炫在這一集播滿一年。上週做了年度回顧,這一集跟大家預告2025將要討論的主題。 包括:全球客家、宗教信仰、客家社區、文化再現、客家學術社群等。2025年起,播出時間改為每週一晚上7點至8點,歡迎大家繼續收聽,或/並閱讀每週文章。   節目筆記︰ 00'00" 對於客家的理解,很多人接觸到的是古代的事情,如客家起源、移墾歷史等,講到客家也只有硬頸和勤勞、節儉,但是客家還有許多議題值得討論。 01'30" 客家鄉親常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老一輩客家人引以為榮,但缺乏全球的視野,為什麼客家人會到全球各地?是什麼力量讓客家人到全球各地?客家人到全世界,不是很有冒險性嗎?為什麼又常說客家人很保守?客家人常說安土重遷,卻又以此為榮,顯然相互矛盾。 07'30" 對於全球客家的研究,可以是一種方法,進一步瞭解客家人是什麼族群。分佈在全世界的客家人,有很多不會說客家話。有人說「不會說客家話就不是客家人」,那麼這些為數眾多分布全球各地的「客家人」,算不算客家人呢? 08'15" 從六○年代本土化運動開始,社區開始受到重視。從陳其南擔任文建會副主委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近年的地方創生,鼓勵年輕人回到社區,地方社區慢慢產生轉變,客家社區的變化也值得關注。客委會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客語復興,都說明社區很重要。 13'20" 除了客家特色的義民爺信仰之外,閩客共有的媽祖信仰,伯公信仰,閩客之間有細微的差別。制度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客家人和這些信仰有什麼關係?這些制度性宗教對客家地區有什麼影響? 20'00" 講到基督教和客家的關係,常以客家人較少信仰基督教,就說客家人保守。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這樣的講法很有問題,是誰在說這樣的話。如果再放到海外來看,客家人信基督教的很多。 24'45" 海外華人常有原鄉信仰、故鄉神,但海外客家人還常有另外的在地信仰。 26'20" 文化再現指當代社會以各種方式呈現實際的文化,包括桐花、花布、各種傳統的或者新創的節慶,還有如博物館,各式傳播媒體、博覽會,食物、戲曲、歌唱等文化展演,也是一種文化再現的方式,也可以說是文化治理。 33'40" 器物背後通常有其知識和故事,在展示器物的同時,其實要展示其知識,如果沒有研究和呈現其知識,觀看者就會覺得莫名所以。文物有好的詮釋,才能夠再現背後的文化。 37'15" 客家學院和客家學術社群,是大家比較少注意的議題。還有不少民間的「文史工作者」也在從事客家研究,近年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推動的客家村史寫作計畫,目的之一也是在培養下一代年輕文史工作者。學會社團組織也是客家學術社群重要的一環。 48'30" 明年2025年的播出時間改為每週一晚上7點播出。時間有改變,節目型態沒有改變,一樣是廣播、Podcast、網路文章同步播出。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12/27/visiting-professor-ahn-yeol/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3. 12/20/2024

    EP51|客座教授安烈炫2024年度回顧

    這是2024年回顧專輯,三位主持人同場錄音,首先是回顧(2024)年度的節目內容,其次則是反省節目使用的多腔調客家話之挑戰及意義。 比較細節的部分是探討客家現象的學術分析之價值,並提出「解構客家文化刻板印象」的重要性,最後,則是展望2025年節目的內容。   節目筆記︰ 02'20'' 節目誕生的契機,客家文化會議的交談,帶來緣分。三位主持人長期在客家學院從事教學與研究,認為推出大眾科普客家知識,分享學術研究的成果有其意義。 05'15'' 客家學院不是客語學院,客家學院的研究涵蓋廣泛。 07'00'' 學術知識與生活知識常有距離。例如「客家人具有純正漢人血統」的說法。然而,這種觀點多源於過去流行的「純正血統理論」,並不完全符合歷史與現實中的多元族群特性。 15'40'' 解構社會對客家的刻板印象的必要性。例如,有些人認為客家男性大男人主義或不適合婚配(嫁夫莫嫁客家郎),需要解構其將地區特質或家庭特質「錯誤的轉譯成(客家)族群特質」的問題。 18'50'' 三位老師分別使用四縣腔、海陸腔和大埔腔,初衷是希望彰顯客家語言的多樣性。希望保護使用者相對較少的小眾腔調。 26'40'' 我們三位主持人都坦承,自己在客家話的使用上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因此也歡迎大家繼續給予指導與建議。 28'00'' 「講客電臺」的精神:既是「用客家話」講,也可以(使用非客語)來「講客家事」。  29'00'' 某些專有名詞,用客家話表達可能需要時間推廣。例如不會用客語說「滑鼠」。 33'30''「客新聞」的專欄提供了節目內容的「文字版」與「相關學術論文」。 36'00'' 關於文化心理學方法的肯定。 38'40'' 客家研究中「比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42'30'' 學術強調研究過程的透明性、公開性與嚴謹性(以及反思性)。 47'00'' 客家知識內容,常受傳播模式的影響。 47'35'' 明年我們計劃增加討論的議題有:海外客家研究、客家飲食、文化產業、博物館、客家知識機構。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12/20/visiting-professor-an-yeol/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4. 12/13/2024

    EP50|客語復甦的社會基礎

    長時期以來,客委會等公部門單位及民間團體,致力於客語復甦的努力,歷歷在目,相同的,從統計調查數字來看,客語能力的下滑也是清晰可見,這可能不是努力不夠的問題,也可能不是學習客語的工具是否足夠,而是我們有更根本的社會基礎需要改善。   節目筆記︰ 02'11" 救回客語的方法與努力之外,有些社會深層結構似乎更根本的影響著這些方法的成效。 我們進一步討論這個社會基礎的問題。 06'20" 調查資料顯示台灣客家民眾的客家認同增加(這會影響客家人口統計數字相對的增加),但客家話使用的能力卻下降。 08'40" 大眾運輸語言平等法,沒有被徹底執行,高鐵人員的廣播是一個例子。相同的有一些法規雖然存在,但執行得很表面,通常是因為法規沒有其社會基礎。 12'35" 一個家庭是否使用客語,決定於社會眼光,家庭語言並非獨立自決,學習或不學習某一種語言,要看有沒有社會支持。這也是社會基礎。(家庭語言經常是社會產物) 20'00" 法律本身並不會發生作用,契約之所以有效不在契約本身。 23'35" 法規的基礎如果只有程序正義,沒有社會基礎,沒有社會支持, 法規的美意總是會被扭曲。 28'40" 有沒有社會基礎,能不能得到社會的支持,是法規能不能實行,或有沒有效率的重要條件。 34'10" 執行單位以「對策」來對應上級的「政策」,也是缺乏社會基礎的原因。看不見的價值觀,成為更跟本的因素。 40'40" 立法院的表現也是一種國家語言發展法不被尊重,說明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社會基礎不足。多元族群文化的理念之社會基礎也不足。 44'40" 期待我們社會的多元文化的素養更精進。 48'00" 族群主流化理念的推展有一定的重要性。 48'45" 族群語言的復甦之可能性,與理性多元文化社會素養之完善息息相關。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12/13/visiting-professor-ahn-yeol/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5. 12/06/2024

    EP49|台灣母語友善環境下的客語發展趨勢

    自1988年客家「還我母語」運動,2001年客家委員會成立以來,推動各項政策措施和立法,母語環境逐漸友善,各項法制慢慢完備。 客語仍快速流失,但其速度似乎有減緩。本集探討客語友善環境的內涵以及相關政策措施。   節目筆記︰ 00'00'' 母語友善環境的內涵。 04'50'' 2000年公布《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捷運上有客語的播音,是母語友善環境的第一步。2001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 09'30'' 2001年客家電視台成立,用客語專門製作客家節目。廣播電台頻率由政府管制,30年前開放設台,「寶島客家文化電台」由客家人士集資設立。2017年政府出資的「講客廣播電台」設立。 14'40'' 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生活學校」,教育部在小學和中學有本土語言課程。學校從禁止說母語,轉變成提供學習母語的環境。 18'00'' 2019年制訂公布《國家語言發展法》,客語、hoklo語現在是國家語言。公務員學習客語、參加客語認證,尤其是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公務員,也是母語友善的重要一環。 21'00'' 客語認證,從初級、中級、中高級,現在有高級,客語不再只是方言,而且是國家認證的語言。客語認證也讓學習者瞭解大部分客語可以找到對應的中文字。 26'00'' 客語文字化是復振客語的重要一步。很多語言都是後來才有文字,並非一開始就有文字,先把文字發明好了,才開始來講話。 30'00'' 現在通行的華語並非一開始就獨佔中文字。民國初年的「國音運動」之前,一個中文字有各種讀音,使用不同地方語言的人,看到同一個中文字,會有不同讀音。民國初年後期的國音運動後,規定中文字要以北京腔為標準讀音,其他漢語從此成了「沒有文字的語言」。 33'50'' 客語的文字化,有的和華語共用同一個中文字,有的找回對應的古字,實在找不到的,就造字。但有些人對客語造字有所誤解,貶低客語的文字化,忘了華語也曾大量造字。 35'30'' 客語的聲望,是客語友善環境最後才發現,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環。語言聲望是很複雜的概念。一個語言的聲望包括實用性、有無文字,但可能還有很多內涵尚未發覺。 42'30'' 當代臺灣社會還是充斥著對客家人的歧視,尤其是在網路裡。前一陣子網紅以嘲諷客家人獲取流量,表示社會上存在不友善的環境,「微歧視」還是存在臺灣社會,以客語為母語的人,就越不敢講客語。 45'00'' 客委會近年推動族群主流化和族群素養,目前中小學有性別平等課程,大學通識課也有性別課程,但是並沒有族群平等素養課程。 47'15'' 客語友善環境,最開始是客家運動人士所爭取,客委會成立之後,成為政府政策推動重點,包括客語認證和客語生活學校以及客語文字化。最近的重點則是客語聲望的提升。但最終還是需要全民的族群平等素養的增進。     客新聞專欄:連結請點此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6. 11/29/2024

    EP48|國家語言發展法對客語有好處嗎?

    國家語言發展法對臺灣客語復興有其重要性,但客語仍須面對其他語言的強烈競爭,如果沒有客家社會有自覺且積極地參與,徒法不足以直接扭轉臺灣客語命運。   節目筆記︰ 00'00"國家語言發展法對客語復興有正面意義,但是客語不會因此而順利地復興。 04'50"國家語言發展法對於客語而言,首先就是語言的定位,客語成為國家語言之一;其次是語言的研究,包含語料及教材等;最後則是語言的教學推廣。 10'35" 中央與地方要設立專責單位,以辦理國家語言發展會議、撰述國家語言發展報告,建置國家語言資料庫,研訂標準化之國家語言書寫系,辦理語言認證等事務。 15'30" 基本上,發展法對對客語未來的影響是正面的。以人工智慧建置語言翻譯與生成為例,這工作所需要的大型資料庫,在此就有法源依據。。 19'00" 國家語言發展法使有固有語言都成為國家語言後,在眾多國家語言中,仍有強弱勢之差別,也一定會有資源合理化及競爭的問題發生。就像客語成為國家語言後,與閩南語仍難免有資源競爭及合理化配置問題。 27'30" 以客家庄竹北六家地區為例,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後,六家國小的客語開課多少會被閩南語課程影響及資源分配。 32'20" 語言復興要做的事情包含家庭、社區、公務機關、學校等,台灣公部門特別是客委會幾乎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了,然而客語前景仍然不看好,可見公部門的力量有限。家庭雙語之語言文化之建立,是一大關鍵。 45'30" 對個別國民而言,可以多了解在國家語言發展法下,可以從家庭與社區,更努力復興客語。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11/29/is-it-good-for-the-guest-to-be-a-visiting-professor-anliohyun-national-language-development-act/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7. 11/22/2024

    EP47|台灣客家人口的遷移和語言遺失

    以具體的資料,分析客家語言如何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向都市或其他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遷移、與其他族群通婚的過程中,面臨語言使用及傳承的困境。   節目筆記︰ 4'10" 整體來看超過3分之1的客家民眾曾經有遷離其出生地的現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遷移的比例也增加。 4'30" 重點區遷出時的年齡很重要,可以用來判斷其當時的語言能力,以及他在非重點區使用客語的潛力。 6'06" 因為教育而遷移的比例甚高,15歲以下,因就學而遷移的有20%左右。婚姻、教育、工作常是客家人口移動的緣由。 9'30" 人口遷移受其所處的社會條件影響很大,工作機會、醫療品質、教育素質常是基本的考慮。 11'00"「出生之後一直居住在重點區」的客家民眾,僅占54.8%。 15'00" 遷移後的社交圈、工作場所,都可能造成語言有變化。 17'00" 客家的族群內婚比例逐年下降。語言在跨族通婚的家庭中,日漸式微。民國97年夫妻都是客家的婚配約49.5%,103年約38.6%。客家與其他族的婚配則相對增加,例如103年與閩南的婚配是49.3%。客家的跨族通婚家庭語言為客語者低。 23'20" 家庭語言的選用,受社會影響很大,不易自主。 25'50" 近年來客家民眾有對於家庭中及外出「聽、說客語的機會」雖然因人而異,但整體來看是走向明顯減少的趨勢。 33'25" 100年到105年之間客家民眾與子女說客語的比例,從27.9%下降到20.2%。 35'40" 客家重點發展區客語能力的下降,有些是人口年輪推移的現象,例如60歲的語言能力,可能是10年前50歲人口的語言能力。 45'00" 15歲後才從重點發展區移出的這一群人口的客語能力較好,可能因為有族群意識的關係。 48'00" 客語傳承必須重視代間「語言接棒」這個關鍵。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11/22/visiting-professor-anlie-haohyun-taiwan-hakka-population-migration-and-language-lost/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8. 11/15/2024

    EP46|節節敗退但不肯認輸的台灣客語

    節目筆記︰ 0'00" 客語流失的情形嚴重,可謂節節敗退,但仍有不少年青人學會客家話,客語的復興,客家沒有認輸。 4'00" 客委會成立之後,2002便開始調查臺灣客語使用情況之調查,2009年更將語言使用調查納入客家人口調查項目中。其結果發見客家民眾的客語能力隨著年齡的下降而趨弱,客語與客家文化的流失,在都會區以及非客家聚落鄉鎮最為快速。 10'30" 2010年的調查的資料已經顯示,臺灣客家人中已有四成聽不懂客家話。1970年代出生者,客語尚有四成;1980年代腰斬;1990年代再腰斬,然後穩定在10%上下。再以2016的調查結果比較,隨著年齡成長,客語能力並未增加,呈現持續惡化的趨勢。 13'40"欠缺病識感是目前客語復興最基本的難題。 18'45" 跨族群通婚使得家庭語言改變,甚至社區語言也改變,再加上語言階層的現象,使得客語傳承十分困難。 32'40" 以第二語言的學習方式學會客語,而非所謂「母語」學習。學校教導客語成效雖然有限,但是卻是很好的機會,要善用隔代親職及教師的家庭訪視,能強化其教學效果。 42'30" 目前流行音樂的歌手把客語當成專業語言,努力地學習之下,客語也明顯地進步。這種專業語言,也就是成人教育形式的教學,也是應該鼓勵的語言教學與學習。 46'00"樂觀地預期臺灣客語會在10%客家人保住客語能力的基礎上,同時建置夠好的第二語言教學體制,讓專業者或其他相關人士,可以很快地習得客語。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11/18/visiting-professor-anlie-a-taiwanese-hakka-who-has-been-defeated-but-refused-to-give-up/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About

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More From 講客廣播電臺Hakka Podcast

You Might Also Like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