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媒有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科學有媒有

這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獨立製作錄製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與社會的交界之處,需要良好的溝通。 名字有「科學」,但不止於「科學」。不只是What,我們也在乎Why與How。我們用這檔節目,邀請你一起探索「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邊界、意義與可能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有媒有鳥系列 14】夏天去哪賞鳥?這麼這麼這麼熱,鳥還好嗎?(feat. 中華鳥會秘書長 Allen)

    11 HR AGO

    【有媒有鳥系列 14】夏天去哪賞鳥?這麼這麼這麼熱,鳥還好嗎?(feat. 中華鳥會秘書長 Allen)

    這集依然和中華鳥會秘書長Allen一起聊鳥。 炎炎夏季,該去哪裡賞鳥?Allen說,要麽留在家保護皮膚(?)要麽去山上或出國,總之聽起來,比起其他季節,夏天賞鳥,更考驗各位的金錢和時間。(雖然聽起來CP值不高,但這也正是許多鳥種的繁殖季節喔。) 還是因為熱,就連ebird的鳥類數量回報也有了變化,山區的資料變多,市區的資料不如從前,除了讓人看出來真的很熱,也凸顯公民科學的神奇之處。但當都市區的鳥類資料變少,卻又再次讓人擔心起都市鳥仔的生存。夏天,人熱鳥也熱,一身羽毛的牠們,在夏天過得還好嗎?氣候變遷又會如何影響他們?科學上,目前似乎還缺乏足夠的研究與資料證實。要怎麼辦呢?歡迎收聽這一集,了解夏天的鳥和鳥人。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小童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0 min
  2. S4E11 傳聞能治療失智的40Hz神燈💡魔力有極限嗎?

    2 DAYS AGO

    S4E11 傳聞能治療失智的40Hz神燈💡魔力有極限嗎?

    7/16有一場實體活動,我們邀請資深藥師,和大家聊聊「緊急事後避孕藥應否開放藥局購買」這個台灣已經討論近十年的議題。報名連結:https://neti.cc/23wNKBP ————————————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科學家為了減輕失智症帶來的照顧與經濟負擔,正不斷研究各種治療方式。藥物之外,如果想找一種非侵入式的治療方式,你可能會在網路上輕易找到「40Hz光照」這個關鍵字。 不過,40Hz的光照是否有延緩大腦退化的效果,目前的研究證據仍不足。我們昨天正好為此舉辦了記者會,專家解析現階段的研究證據供媒體夥伴參考。這集我們想和大家分享,在研究證據尚不明確的狀況下,仍然討論這個議題的原因。 妥善照顧長者,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讓照護更有效、讓患者生活更有尊嚴,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需求。在這樣的期待下,我們更需謹慎理解:科技的「有效」要如何判斷?從病患家屬,到研究者與產業,資源總是有限的。尤其當新科技常常伴隨著希望、焦慮,甚至是高昂的成本時,除了研究者和產業需要有效地設計與分配資源,更重要的是,負責任的、有證據的產品介紹或科學溝通,其實能幫助病患與家屬,把錢和時間花在真正有機會改善生活的治療方式上。 歡迎你收聽這一集,和我們一起為社會的慢慢變老,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做必要的心理準備。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即時了解台灣科學新聞實況🙇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硯芳,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Watty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4 min
  3. S4E10 和 AI 說謝謝也有碳排,有些問題碳排更高,如何選對模型、問好問題,兼顧禮貌和節能?

    24 JUN

    S4E10 和 AI 說謝謝也有碳排,有些問題碳排更高,如何選對模型、問好問題,兼顧禮貌和節能?

    7/16有一場實體活動,我們邀請資深藥師,和大家聊聊「緊急事後避孕藥應否開放藥局購買」這個台灣已經討論近十年的議題。付費報名連結:https://neti.cc/23wNKBP ———————————— 來自德國慕尼黑應用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期透過實際測量發現,大型語言模型(LLM)規模越大、推理能力越強,就會產生更高的碳排放量;問AI不同的問題,產生的碳排也會有所不同。 就連禮貌對AI說一句「謝謝」,也會讓電腦在運算過程中耗能。如果你是AI的重度使用者,大概到了這時候才因為節能而棄用AI,已經太晚了。但我們依然可以從「如何使用AI」的角度,聊聊怎麼在AI時代兼顧效率、節能,以及我們與AI間更永續的關係。本週我們分享這篇研究的同時,也會簡單介紹AI不同模型的運作方式,以及我們提供給AI的資訊,會如何影響環境與我們自身表達的準確度。 BTW,為了我們未來不要後悔,還是要在語言與互動中善待AI夥伴,一起互動出尊重友好的關係,更何況我們還有能力在「如何禮貌」中摸索出好方法。 一切都是修行啊各位!歡迎大家收聽本集,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忘我們依然是可以善用小腦袋的人類。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即時了解台灣科學新聞實況🙇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健銘,硯芳,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Watty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8 min
  4. 【有媒有鳥系列 13】 新進鳥友如何練習聽鳥音?不只是你,Merlin也在學|都是學語言嘛,本集有個心理學小建議(feat. 中華鳥會秘書長 Allen)

    19 JUN

    【有媒有鳥系列 13】 新進鳥友如何練習聽鳥音?不只是你,Merlin也在學|都是學語言嘛,本集有個心理學小建議(feat. 中華鳥會秘書長 Allen)

    我們上次和 Allen 聊了一個多小時,內容實在太豐富,所以決定分成上下兩集。上一集,我們談的是 Merlin 鳥音辨識系統背後的建構與資料來源;這一集,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聊聊新手鳥友怎麼學會辨識鳥音,而就算你不是專家,也能透過錄音參與聲音資料庫的建立,讓關心生物多樣性,慢慢變成更多人的日常選擇。 我們總說「看鳥」,但你有試過「聽鳥」嗎? 出於對鳥的好奇和愛,有些鳥友不只想看牠們的模樣,還想「聽出」牠們是誰。辨識鳥叫這件事,過去靠經驗、靠耳朵,但現在,像 Merlin 這樣的工具,正讓這項技藝變得更親民、更即時,也更好學。 鳥聲不只是背景音。如果你願意按下錄音鍵,就算只是錄下一段不認得的叫聲,也有可能讓這份聲音成為訓練 AI、識別物種,甚至補上台灣鳥音資料空白的重要一筆。 等一下,什麼是Merlin? Merlin大更新:是人工智慧,還是工人智慧? 初次賞鳥,你不得不知的APP:Merlin,ebird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小童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5 min
  5. S4E09 (除了溫泉蛋)地熱能源怎麼開發?在紐西蘭政府與毛利民族之間找找靈感

    17 JUN

    S4E09 (除了溫泉蛋)地熱能源怎麼開發?在紐西蘭政府與毛利民族之間找找靈感

    當我們談論地熱發電,多數人想到的是技術與能源。但與紐西蘭相似,在台灣,地熱更可能牽涉到土地、文化,以及我們如何定義能源與發展的關係。 這集,我們回顧5月的 Scicomm Today科學講座,當時我們邀請現職為紐西蘭貿易發展中心商務經理的旻真來現場,談她在紐西蘭觀察毛利族參與地熱開發的收穫。 旻真還十分熱情地邀請了來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的恭睿來現場,向大家解釋地熱的技術知識。 來自大梅部落、具備政策與國際經驗的旻真認為,對台灣的地熱能而言,技術不是唯一門檻,真正的挑戰是社會準備好了嗎。 節目後半段,我們也保留現場聽眾的精彩提問,從技術風險、探勘成本、政府角色、法規制度,到原住民族參與開發的現實困境,一起感受這場能源與社會交織的討論。 —————— 成為定期捐款人,每月可免費參加這樣的科學溝通講座,在影響台灣的重要科學議題中,與一線研究者對話。 如果你想親臨現場,又怕錯過活動資訊,歡迎關注訂閱我們的電子報,不受演算法影響,每月一次,接收活動資訊,以及對台灣重要的科學事件整理。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即時了解台灣科學新聞實況🙇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健銘,旻真,恭睿 剪輯後製:小童,Watty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0 min
  6. S4E08 談談食安|為何「風險可控」,我們還是不安?上個月:台灣開放全齡日本牛肉開放進口,進口豬測出極微量萊劑

    10 JUN

    S4E08 談談食安|為何「風險可控」,我們還是不安?上個月:台灣開放全齡日本牛肉開放進口,進口豬測出極微量萊劑

    本集,我們關注最近三起與台灣肉品安全有關的事件: 食藥署修訂規範,開放進口日本全齡牛肉;進口豬肉驗出含有萊克多巴胺引憂慮,儘管含量遠低於風險數值;歷經多年防疫後,台灣被認定為三大豬病非疫區。 表面上看,這些只是政策調整與標準判讀。但實際上,每一項風險判斷的背後,都是經年累月的研究、檢驗與實地考察。 我們觀察到,在類似進口豬肉的食品安全議題中,即使已有科學共識,標準再明確、風險再低,公眾情緒與科學證據之間仍存在落差。 本集節目,我們和你分享,台灣怎麼決定開放日本牛肉、怎麼評估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風險,這些判斷背後的科學依據和國際標準是什麼。 也想談談,當科學事實已表明「風險可忽略」、「風險可控制」時,為什麼消費者仍然感到不安?科學資訊公開後,怎樣才讓人找得到、看得懂、信得過? (*勘誤:台灣口蹄疫爆發於1997年,節目中的1996是口誤)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健銘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9 min
  7. 重新上架【有媒有鳥系列 12】 用AI做鳥音辨識:是人工智慧,還是工人智慧?(feat. 中華鳥會秘書長 Allen)

    6 JUN

    重新上架【有媒有鳥系列 12】 用AI做鳥音辨識:是人工智慧,還是工人智慧?(feat. 中華鳥會秘書長 Allen)

    如果可以看見技術發展的過程,你就會發現,在AI的高效與智慧之外,「人」依然有難以取代的價值。 Merlin的鳥音辨識系統在美國堪稱驚艷,但在歐美以外地區,其識別能力可謂天差地別。5月,中華鳥會帶來好消息,Merlin的鳥音辨識系統終於更新了。 這背後,AI幫了很大忙,但Allen解釋,這並非只是技術難度問題,而是當地是否有資料、有人、有資源,可以處理鳥音資料庫。 這裡面不只有人工智慧,更需要大量的「工人智慧」。 Merlin的AI鳥音辨識系統的成形,來源於鳥友們向ebird資料庫提供的鳥聲和圖像,由熟悉鳥音的資深鳥人們識別、歸類,讓機器學習後,不斷修正準確度,才能訓練出可以幫助鳥友更了解鳥類的辨識系統,進一步支撐生態研究與保育工作的資料基礎。 這可能是公民科學最感人的地方(嗯🙏善的循環_科技版) ———————————— 等一下,什麼是Merlin? 再聽一集?初次賞鳥,你不得不知的APP:Merlin,ebird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wg3zf99000v01xq97zh7ce5/comments🧡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5 min
  8. S4E07 一塊由澎湖漁民打撈的化石,如何讓世界看見台灣?丹尼索瓦人來台灣(feat.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質組研究員 張鈞翔博士 )

    3 JUN

    S4E07 一塊由澎湖漁民打撈的化石,如何讓世界看見台灣?丹尼索瓦人來台灣(feat.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質組研究員 張鈞翔博士 )

    最新的研究發現,一塊數十多年前在台灣澎湖海溝打撈上岸的古人類下頷骨化石,證實台灣目前所知最早的人類就是丹尼索瓦人。 這塊化石從漁民手上,輾轉經過私人收藏家、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實驗室,後來出現在許多媒體報導的版面,最近,它回到科博館,正在面向公眾展出。(非常推薦大家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看展出) 最開始發現這塊化石非同尋常的人,是科博館地質組的研究員張鈞翔博士。這集,我們前往台中科博館訪談張鈞翔研究員,了解這塊丹尼索瓦人下巴,如何改寫教科書。 古人類化石怎麼研究?人類學家為何要研究化石?在眾多研究中,為何這個研究能夠如此受到國內外媒體重視?身為台灣人,張博士在不同的跨國研究合作中,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嗎? 在休館的這天,除了有幸旁觀張鈞翔研究員如何為這塊下頷骨化石佈展,我們也看到了科博館的「後台」,博物館作為科學溝通的實體場域,有何特殊之處?歡迎你收聽這集! BTW,張鈞翔博士有一個用臺灣台語介紹科學以及科博館研究的podcast——「科博做伙講」,歡迎大家收聽!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張鈞翔博士,Sinead,曉彤,硯芳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5 min

Trailer

About

這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獨立製作錄製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與社會的交界之處,需要良好的溝通。 名字有「科學」,但不止於「科學」。不只是What,我們也在乎Why與How。我們用這檔節目,邀請你一起探索「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邊界、意義與可能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You Might Also Like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