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不讲故事
在说出口与没说出口之间,我们试着重新听见彼此。
本期关键词:父亲节|性别角色|育儿文化|制度差异|心理健康
本集简介
今年的父亲节,又是“悄悄过去的一天”吗?
我们小时候记得这个节日吗?作为妈妈,我们又有没有和孩子一起,为爸爸庆祝过?
在本期节目中,两位正在美国攻读心理学的学习者,从文化期待、社会制度、脑神经研究、到自己的育儿经验,聊聊为何父亲节总是如此沉默,也尝试重新理解“做父亲”这件事。
我们聊到了:
- 为何父亲在节日文化中常常“缺席”?
- 消费数据背后透露的情感结构
- 陪产假制度如何塑造父职参与
- 父亲与孩子间的“游戏敏感性”
- 神经科学视角下,父亲同样具备共情与情感连接的能力
- 被忽视的父亲压力、产后抑郁,以及跨国育儿制度的差异
⏱️ 时间轴 Highlights
00:23|父亲节的集体“失忆”
04:04|父亲节 VS 母亲节:357亿 vs. 220亿
05:18|谁是默认的主要照顾者?
06:36|42%父亲从未休过陪产假
07:29|制度与文化的“共谋”
11:22|为何我们很少说“父亲的压力”?
12:04|游戏敏感性 ≠ 照护无能
13:13|催产素也属于爸爸的大脑
16:00|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父母养育
19:00|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父亲与孩子的边界、规则建立
20:45|父亲与孩子的高能量互动(Rough-and-TumblePlay)
26:15|每个人性格中都有男子气概和女子气概
27:55|父亲也会产后抑郁,只是没人问
33:41|北欧爸爸一年带娃假
37:02|父母角色,是一种修行
📚 本集提到的研究概念
Play Sensitivity 游戏敏感性
Rough-and-Tumble Play 高能量互动:帮助建立儿童的边界感与社交规则
Oxytocin & Empathy 神经科学视角:父亲照顾孩子同样能激活共情系统
🎙️ 本期嘉宾
Lindsy
心理学学习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叙事取向治疗实践者。曾在国家级心理健康机构服务,专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干预,关注创伤恢复、家庭支持与青春期成长议题。
璇子
心理学学习者,少儿体能教育实践者,曾任世界500强企业管理者,育有两位青少年孩子,长期关注亲子关系、儿童情绪调节与跨文化育儿实践。
💬 留言互动
在说出口与没说出口之间,我们试着重新听见彼此。
你小时候记得父亲节吗?有没有为爸爸做过一件事让你印象深刻?
如果你是爸爸,是否曾经经历过情绪无人可说的育儿阶段?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Information
- Show
- Published20 June 2025 at 00:09 UTC
- Length39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