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不讲故事

睡前不讲故事

在说出口与没说出口之间, 我们试着重新听见彼此。 这里不讲童话,也不提供育儿标准答案, 只分享一些藏在生活角落、被忽略却真实的情绪与关系。 我是一位在美国生活的心理学学习者, 带着两个孩子,在跨文化的日常中穿行。 关于育儿、教育、运动、家庭与情绪, 这里是一个慢慢说话的地方。 每期睡前,不讲故事, 只想和你聊聊,我们看见了什么,又想说些什么。

Episodes

  1. EP7 “快乐教育”背后藏着多少误会?中美学校背后的惩戒与考核逻辑

    17 AUG

    EP7 “快乐教育”背后藏着多少误会?中美学校背后的惩戒与考核逻辑

    简介(Intro) 本期节目围绕中美两国的“快乐教育”展开,拆解几个经常被误解或标签化的教育议题。我们讨论了“快乐教育”的起源、误读与制度逻辑,揭示了美国学校其实并不“放养”,而是有严格的行为管理制度, 如ISI-InSchool Intervention/Isolation、ISS-In‑SchoolSuspension(ISS):校内短期隔离;Out‑of‑School Suspension(OSS):校外停课。我们还比较了中美在成绩评估制度上的差异——是从第一天开始累计,还是“一考定终身”?节目也反思了我们为何常把“教育=扫盲”,却忽视了教育的分层功能、社会流动性与家长的认知盲区。 🧭 本期结构 Part 1|01:00 - 14:30 “快乐教育”到底从哪儿来? 引用心理学中的 “Joyful Learning” 理念 对比美国90年代“Happy School”计划与中国“减负”政策 提及国内小学取消书面作业和考试的现象 讨论“没有作业 = 快乐教育”的误解及家长焦虑 指出“快乐教育”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不一,容易被包装或误解 课程设计多元化:开设 cooking class、园艺、手工、种植;课程不以学科知识唯一导向,而是结合实际生活技能;重视 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teamwork 与presentationPart 2|14:30 - 35:30 惩戒制度真的不存在吗? 惩戒体系详解:ISI(In-school Intervention)ISS(In-school Suspension)OSS(Out-of-school Suspension) 行为记录影响升学、考驾照 多色行为卡(蓝/绿/黄/橙/红)日常反馈 中学阶段常见“零容忍政策” 强调纪律、尊重、责任感的共同培养Part 3|35:30 - 57:30 考核制度背后的逻辑差异 美国从第一天开始记录成绩,重过程性表现 中国倾向一次定终身,成绩决定命运的“中考/高考”制度 家长焦虑源于对教育功能的不同理解 教育不应止于扫盲,更应关注能力建构、价值引导与社会支持结尾|57:30 - end 没有一种教育模式是万能的 教育不是“更优”的竞赛,而是寻找“更适合”的过程 无论专才还是通才,目标都是找到适合孩子与家庭的最优解 带着更多维的思考看待教育制度与文化差异本质上,没有哪种教育模式绝对更优。无论是专才还是通才,是偏实践还是偏学术,我们都希望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解法,而不是追逐某一种被宣传为“成功”的模板。 本期嘉宾: Lindsy: 高年资心理咨询师,专注于青少年成长性困境和家庭关系;美国心理学硕士 主持人: 璇子: 美国心理学硕士,现在美国某精神与行为健康医疗机构工作

    59 min
  2. EP6:你真的幸福吗?还是只是演得像?

    22 JUL

    EP6:你真的幸福吗?还是只是演得像?

    节目简介:本期节目由璇子、Lindsy 和 Joanna 共同录制。我们聊了聊“幸福”这个词的复杂性,从刷短视频到陪伴孩子,从正能量到自我一致,我们拆解了流行心理学给幸福贴上的标签,也探讨了什么是真实感、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目标。 时间段&内容摘要 00:00 开场自我介绍 +  今天聊的话题: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幸福吗? 04:15 两种幸福:hedonic  & eudaimonic(享乐式 vs 真善式) 09:55 刷短视频、点外卖、放空自己:心理资本耗尽下的大脑自我修复 12:40 为什么我们对孩子“纯玩”会焦虑?为什么放松也要讲“有意义”? 22:30 “你活得像你自己吗?”目标是谁给你的?聊聊自我一致性 33:00 自我分离的时刻:你达成了目标,但没有幸福感的瞬间 41:00 幸福不是完美,而是你允许自己活得真实 📚 延伸阅读与知识概念介绍 📘 文学延伸推荐 《庆祝无意义》(The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米兰·昆德拉 📚 心理学核心概念整理 1. Hedonic well-being(享乐式幸福) 来源: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指追求愉悦、避免痛苦的幸福观 通常通过短期的正向情绪感来评估(如快乐、满足、轻松) 常见行为:刷短视频、吃好吃的、发呆放松等 2. Eudaimonic well-being(真善式幸福) 来源:亚里士多德,字面意思为“与自身灵魂一致” 强调意义、自我实现、成长、价值感等长期满足 哪怕过程痛苦,也因为“值得”而幸福 3. Ego depletion(心理资本耗尽) 来源:Baumeister 等人提出的自我调节模型 指人在长期自我控制、决策压力下,大脑能量下降,变得更容易分心、疲惫、懒散 举例:你不是懒,你只是太累,所以下班只想刷手机 4. Self-alienation(自我分离) 出现在个体心理学与社会批判理论中 指你完成了许多目标,但内心觉得“这不是我” 当社会期待压倒个人愿望,我们容易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 也是幸福感低下的核心原因之一 5. 什么是Fun Morality(快乐的道德)? 这个概念由文化批评学者(如Barbara Ehrenreich)等提出,指的是: 在某些社会文化中,特别是美国主流中产阶级文化,快乐和轻松不再只是个人选择,而被建构成一种“义务”或“道德责任”。 表现形式包括: 要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乐观(哪怕疲惫也要笑) 社交场合要开朗、有趣,不要太“沉重” 连放松、娱乐都要看起来“活力满满”,不能“丧” 主持人 璇子:留美心理学硕士 嘉宾 Joanna: Joanna_lightspace的主理人;療癒型占卜師;美国心理学硕士 Lindsy:高年资心理咨询师,专注于青少年成长型困境和家庭关系;美国心理学硕士

    49 min
  3. EP5:从网暴到表态狂热:我们正在失去什么?

    18 JUL

    EP5:从网暴到表态狂热:我们正在失去什么?

    从一个“有辱国格”的“顶格处分”真实事件说起,反思大学如何逐渐从自由讨论的场所,变成压抑复杂性的舆论靶场。 📌 节目简介(Show Notes) 在本期节目里,我结合了正在阅读的《被宠坏的美国心灵》(The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聊聊近期频繁出现的“舆论审判式正义”现象。 从“call-out culture”到“virtue signaling(美德炫耀)”,从匿名群体中的情绪极化,到大学越来越倾向于用“处分”回应网络风暴——我试着厘清这一系列群体心理背后的机制。 你会听到这些关键词: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热衷于表态而非思考? 什么是道德羞辱的新生态? “顶格处分”是否意味着大学不再容许个体犯错? 当“美德”变成集体表演,我们是否还能看见人的复杂性?节目中也结合了某个真实案例(大连某高校对一位学生的处理决定),分享我的观察、阅读、愤怒、无力,甚至还有一点身体记忆:在读完那一章节的那晚,我真的闪到了腰。 时间轴 00:00 开场 &  读书缘起:《被宠坏的美国心灵》与身份政治 01:00 Call-out文化是什么?从反歧视工具到舆论清算 04:35 美德炫耀(Virtue  Signaling):表态高于事实 06:35 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匿名与集体情绪的暴力化 08:11 四大陷阱(Trent  Eady):教条、从众、斗争、反智 14:50 大学的使命:自由讨论还是惩罚不完美的人? 17:20 大连理工大学的真实案例引发的思考 22:42 美德通货膨胀下,谁还能看到人的复杂? 23:12 结语 &  提问 &  腰闪了的那晚 📖 本集引用书目 Jonathan     Haidt & Greg Lukianoff.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中译:《被宠坏的美国心灵》) Trent Eady: Social Justice Needs to Return to Its Roots思考: 我们是否还允许年轻人犯错,而不是一刀切地否定? 在道德表态越来越廉价的当下,“程序正义”还重要吗? 大学,是“审判场”,还是“教育场”?🎙️ 如果你喜欢这期内容,欢迎留言、转发,也欢迎你跟我聊聊:你曾经在群体中是否也感受到“不能不站队”的压力?

    24 min
  4. EP4: 稳定家庭”的代价是什么?从孩子作息看制度与性别的博弈

    11 JUL

    EP4: 稳定家庭”的代价是什么?从孩子作息看制度与性别的博弈

    主播:璇子|心理学硕士& 家庭观察者 📌 本期简介: 这一集,我们从一个日常的小问题“孩子放学间”出发,带你走进一个关于教育制度、家庭支持、职场性别分工和结构性默契的深度观察——当家庭被迫成为制度空缺的缓冲区,那些看似“稳定”的选择,背后可能正是个体沉默的代价。 🧭 本期导航 00:00 开场|什么是“放学太早”的制度困境 00:40 亚利桑那 K12 学制与日常作息解析 07:12 中美法三国学校制度与午休文化对比 14:25 放学后孩子去哪?家长如何接送? 17:08 家庭自救vs. 制度缺位 19:00 家庭系统理论解读牺牲与“平衡” 20:20 母亲的退出:一种结构性默契 23:45 “稳定”的代价与性别不平等的自然化 25:00 节奏、制度与亲子关系的拉扯 📚 本期关键词: K12 教育作息制度 青春期睡眠节律延迟(Circadian Phase Delay) 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s Theory) 母亲职场退出与“结构性默契” 制度沉默与社会性别分配 中美法学校时间安排对比 核心家庭 vs. 三代共育支持系统差异 家长的“中途接娃模式” 📖 本期引用与提及的理论/学者: PatriciaHill Collins(1998):传统家庭结构如何掩盖制度性分层 Few-Demo& Allen(2020):家庭系统的自我修复与女性牺牲机制 AnnOrloff(1993):家庭稳定性背后的国家照护责任缺位 家庭系统理论 Family Systems Theory:当外部支持缺位时,家庭内部如何重新分配责任以维持运转 青春期睡眠节律延迟 Circadian Phase Delay:说明青少年早起困难是生理自然现象 TAP(Temps d’Activités Périscolaires)计划,法国政府支持的课后活动安排 图一:2019-2021年根据最小子女年龄划分的父母劳动参与率(美国劳工部) 📝 听众互动: 你有没有被“接孩子”这件小事困住过? 你所在的国家/城市,放学时间对家庭意味着什么? 你觉得制度、家庭与个体之间,是否可能有一种更好的安排?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或者私信投稿你的真实故事。 💌 更多内容: 欢迎关注《睡前不讲故事》系列栏目,我们从家庭、教育、心理与社会结构的交界处,讲一些不那么温柔、却很真实的“故事”。 🧠 公众号同步更新|境内人 🎧 BUFF Insight 出品|结构观察 × 情绪经验 × 真实关系

    28 min
  5. EP3: 美国青少年体育三条路:运动如何改写孩子的人生轨迹?(一位中国家长的亲历观察)

    4 JUL

    EP3: 美国青少年体育三条路:运动如何改写孩子的人生轨迹?(一位中国家长的亲历观察)

    在这一期节目里,我分享了我和两个孩子在美国参与体育训练的一年经历。作为一位在国内创办儿童运动馆的母亲,我亲眼观察了美国社区体育、商业机构训练营和精英田径俱乐部三种路径的运作方式,也对比了中美在体育教育、资源使用和社会制度上的巨大差异。运动,不只是动一动那么简单,它可能是孩子通往归属感、自信心、社交圈,甚至升学机会的一扇门。 🧭 本期内容导览|Time Stamps 00:00 – 开场与本期主题引入 00:40 – 孩子运动背景与赴美后的延续 02:45 – 国内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现实困境 04:10 – 中美场地资源差异对比 05:12 – 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出路与体制限制 07:00 – 模式一:非盈利社区体育组织介绍(AYSO、YMCA、NJB) 11:00 – 模式二:商业体育机构如何运作 13:00 – 商业体育如何与大学升学通道挂钩 14:45 – 模式三:USATF田径俱乐部的制度与管理 19:00 – 学校场地如何对社区开放 21:50 – 国内资源封闭下的羡慕与难处 25:36 – Junior Olympic体系比赛流程(JO State→Regional→National) 26:28 – 数据、平台与大学教练之间的连接(Athletic.net) 30:25 – 体育升学通道的结构性差异 33:35 – “运动=分心?”观念的反思 35:20 – 体育的三重意义:升学、社会化、身份认同 37:00 – 团队感带来的社交与自信 39:35 – 运动是一扇门,它通往梦想 📚 延伸阅读|美国青少年体育关键词小词典 🏘️ 三种非盈利体育组织简介 AYSO(American Youth Soccer Organization)美国青少年足球协会,强调人人参与,广泛覆盖各社区。 YMCA Youth Sports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项目,注重社区教育与品格塑造。 NJB(National Junior Basketball)美国国家青少年篮球联盟,面向K-8年级的社区篮球平台。 🏅 USATF 体系术语 USATF (USA Track & Field):美国田径协会 Indoor Season:室内赛季(1–2月,200米封闭场地) Outdoor Season:室外赛季(3–5月常规,6–7月晋级) JO(Junior Olympic)赛事分级: JO State Championship(州赛) JO Regional Championship(地区赛) JO National Championship(全国赛) Athletic.net:统一成绩平台,大学教练可查询孩子的比赛表现与排名。 💬 想跟你聊聊 你家孩子喜欢什么运动?有没有坚持过、被打断过的经历?你是否也在犹豫孩子“要不要花时间去练体育”?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也欢迎把这期节目分享给朋友!

    40 min
  6. EP2: 美国的“快乐教育”真在养废孩子吗?——从理想情绪到教育文化差异

    26 JUN

    EP2: 美国的“快乐教育”真在养废孩子吗?——从理想情绪到教育文化差异

    主持人:璇子 在这一期播客中,璇子结合亲身经历,从心理学的“理想情绪”理论出发,探讨我们对“快乐教育”的误解与反思。从PajamaDay到水仗日,美国小学为何如此强调“fun”?课堂上孩子太安静,怎么就成了“不够engaged”?当文化在告诉我们应该“感受什么情绪”,教育又该如何回应不同孩子的真实状态? 🧭 节目结构 00:30|开场故事:我家孩子在美国公立学校的一年“玩疯了”? 04:15|核心概念:理想情绪(IdealAffect)——文化偏好如何影响孩子的情绪表达 06:30|课堂对比:在美国太安静=不参与?文化误读下的“乖孩子” 10:00|活动背后的意义:为什么美国教育如此强调“开心”? 16:50|来自我们文化的反差:是不是我们太强调“有意义”? 17:20|文化滤镜下的教育反思:谁在定义“好的情绪”? 18:30|互动提问:你对快乐教育的看法?你的理想情绪又是什么? 📚 本期提及概念与研究来源 🧠 理想情绪(Ideal Affect) 作者:JeanneL. Tsai(斯坦福大学) 论文:Ideal Affect: Cultural Causes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2007) 核心观点:文化决定人们“希望感受到”哪种情绪,而非“实际感受”。 🔄 HAP vs. LAP 情绪偏好对比 High-Arousal Positive(HAP):兴奋、活力、外向(美式理想情绪) Low-Arousal Positive(LAP):平静、安稳、内敛(东亚文化偏好) 📖 情绪表达与文化剧本(Cultural Scripts) 作者:Anna Wierzbicka 引用:《Cross-CulturalPragmatics》、《Emotions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观点:美国日常语言如“Great!Awesome!”等高唤醒表达,其实是文化情绪偏好的体现。 ⚠️ 教育脆弱化与心理韧性缺失(Jonathan Haidt) 《The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2018) 《TheAnxious Generation》(2024) 观点: 美国社会过度强调“安全感”,孩子缺乏与不适共处的心理锻炼; “fun-morality(快乐至上)”与社交媒体强化,导致焦虑一代的出现; 与播客中的“只鼓励高唤醒情绪”形成呼应。 💬 留言互动引导 我们常说美国是“快乐教育”,但你觉得国内有没有真正存在过“快乐教育”? 你听过的、经历过的“快乐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 📮欢迎留言告诉我——你小时候被鼓励的情绪是什么? 你希望你的孩子,体验哪一种“快乐”? 我是璇子,这里是睡前不讲故事中的中美文化观察。我们下期见!

    19 min
  7. EP1:《沉默的父亲节》:从节日冷清看“隐形父亲”的心理与制度困境

    20 JUN

    EP1:《沉默的父亲节》:从节日冷清看“隐形父亲”的心理与制度困境

    睡前不讲故事 在说出口与没说出口之间,我们试着重新听见彼此。 本期关键词:父亲节|性别角色|育儿文化|制度差异|心理健康 本集简介 今年的父亲节,又是“悄悄过去的一天”吗?我们小时候记得这个节日吗?作为妈妈,我们又有没有和孩子一起,为爸爸庆祝过? 在本期节目中,两位正在美国攻读心理学的学习者,从文化期待、社会制度、脑神经研究、到自己的育儿经验,聊聊为何父亲节总是如此沉默,也尝试重新理解“做父亲”这件事。 我们聊到了: 为何父亲在节日文化中常常“缺席”? 消费数据背后透露的情感结构 陪产假制度如何塑造父职参与 父亲与孩子间的“游戏敏感性” 神经科学视角下,父亲同样具备共情与情感连接的能力 被忽视的父亲压力、产后抑郁,以及跨国育儿制度的差异⏱️ 时间轴 Highlights 00:23|父亲节的集体“失忆”04:04|父亲节 VS 母亲节:357亿 vs. 220亿05:18|谁是默认的主要照顾者?06:36|42%父亲从未休过陪产假07:29|制度与文化的“共谋”11:22|为何我们很少说“父亲的压力”?12:04|游戏敏感性 ≠ 照护无能13:13|催产素也属于爸爸的大脑 16:00|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父母养育 19:00|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父亲与孩子的边界、规则建立20:45|父亲与孩子的高能量互动(Rough-and-TumblePlay) 26:15|每个人性格中都有男子气概和女子气概27:55|父亲也会产后抑郁,只是没人问33:41|北欧爸爸一年带娃假37:02|父母角色,是一种修行 📚 本集提到的研究概念 Play Sensitivity 游戏敏感性 Rough-and-Tumble Play 高能量互动:帮助建立儿童的边界感与社交规则 Oxytocin & Empathy 神经科学视角:父亲照顾孩子同样能激活共情系统 🎙️ 本期嘉宾 Lindsy心理学学习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叙事取向治疗实践者。曾在国家级心理健康机构服务,专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干预,关注创伤恢复、家庭支持与青春期成长议题。 璇子心理学学习者,少儿体能教育实践者,曾任世界500强企业管理者,育有两位青少年孩子,长期关注亲子关系、儿童情绪调节与跨文化育儿实践。 💬 留言互动 在说出口与没说出口之间,我们试着重新听见彼此。 你小时候记得父亲节吗?有没有为爸爸做过一件事让你印象深刻?如果你是爸爸,是否曾经经历过情绪无人可说的育儿阶段?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39 min

About

在说出口与没说出口之间, 我们试着重新听见彼此。 这里不讲童话,也不提供育儿标准答案, 只分享一些藏在生活角落、被忽略却真实的情绪与关系。 我是一位在美国生活的心理学学习者, 带着两个孩子,在跨文化的日常中穿行。 关于育儿、教育、运动、家庭与情绪, 这里是一个慢慢说话的地方。 每期睡前,不讲故事, 只想和你聊聊,我们看见了什么,又想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