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不讲故事

EP6:你真的幸福吗?还是只是演得像?

节目简介:
本期节目由璇子、Lindsy 和 Joanna 共同录制。我们聊了聊“幸福”这个词的复杂性,从刷短视频到陪伴孩子,从正能量到自我一致,我们拆解了流行心理学给幸福贴上的标签,也探讨了什么是真实感、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目标。

时间段&内容摘要

00:00 开场自我介绍 +  今天聊的话题: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幸福吗?

04:15 两种幸福:hedonic  & eudaimonic(享乐式 vs 真善式)

09:55 刷短视频、点外卖、放空自己:心理资本耗尽下的大脑自我修复

12:40 为什么我们对孩子“纯玩”会焦虑?为什么放松也要讲“有意义”?

22:30 “你活得像你自己吗?”目标是谁给你的?聊聊自我一致性

33:00 自我分离的时刻:你达成了目标,但没有幸福感的瞬间

41:00 幸福不是完美,而是你允许自己活得真实

📚 延伸阅读与知识概念介绍

📘 文学延伸推荐

《庆祝无意义》(The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米兰·昆德拉

📚 心理学核心概念整理

1. Hedonic well-being(享乐式幸福)

来源: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指追求愉悦、避免痛苦的幸福观

通常通过短期的正向情绪感来评估(如快乐、满足、轻松)

常见行为:刷短视频、吃好吃的、发呆放松等

2. Eudaimonic well-being(真善式幸福)

来源:亚里士多德,字面意思为“与自身灵魂一致”

强调意义、自我实现、成长、价值感等长期满足

哪怕过程痛苦,也因为“值得”而幸福

3. Ego depletion(心理资本耗尽)

来源:Baumeister 等人提出的自我调节模型

指人在长期自我控制、决策压力下,大脑能量下降,变得更容易分心、疲惫、懒散

举例:你不是懒,你只是太累,所以下班只想刷手机

4. Self-alienation(自我分离)

出现在个体心理学与社会批判理论中

指你完成了许多目标,但内心觉得“这不是我”

当社会期待压倒个人愿望,我们容易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

也是幸福感低下的核心原因之一

5. 什么是Fun Morality(快乐的道德)?

这个概念由文化批评学者(如Barbara Ehrenreich)等提出,指的是:

在某些社会文化中,特别是美国主流中产阶级文化,快乐和轻松不再只是个人选择,而被建构成一种“义务”或“道德责任”。

表现形式包括:

要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乐观(哪怕疲惫也要笑)

社交场合要开朗、有趣,不要太“沉重”

连放松、娱乐都要看起来“活力满满”,不能“丧”

主持人

璇子:留美心理学硕士

嘉宾

Joanna: Joanna_lightspace的主理人;療癒型占卜師;美国心理学硕士

Lindsy:高年资心理咨询师,专注于青少年成长型困境和家庭关系;美国心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