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璇子
在这一期播客中,璇子结合亲身经历,从心理学的“理想情绪”理论出发,探讨我们对“快乐教育”的误解与反思。从PajamaDay到水仗日,美国小学为何如此强调“fun”?课堂上孩子太安静,怎么就成了“不够engaged”?当文化在告诉我们应该“感受什么情绪”,教育又该如何回应不同孩子的真实状态?
🧭 节目结构
00:30|开场故事:我家孩子在美国公立学校的一年“玩疯了”?
04:15|核心概念:理想情绪(IdealAffect)——文化偏好如何影响孩子的情绪表达
06:30|课堂对比:在美国太安静=不参与?文化误读下的“乖孩子”
10:00|活动背后的意义:为什么美国教育如此强调“开心”?
16:50|来自我们文化的反差:是不是我们太强调“有意义”?
17:20|文化滤镜下的教育反思:谁在定义“好的情绪”?
18:30|互动提问:你对快乐教育的看法?你的理想情绪又是什么?
📚 本期提及概念与研究来源
🧠 理想情绪(Ideal Affect)
作者:JeanneL. Tsai(斯坦福大学)
论文:Ideal Affect: Cultural Causes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2007)
核心观点:文化决定人们“希望感受到”哪种情绪,而非“实际感受”。
🔄 HAP vs. LAP 情绪偏好对比
High-Arousal Positive(HAP):兴奋、活力、外向(美式理想情绪)
Low-Arousal Positive(LAP):平静、安稳、内敛(东亚文化偏好)
📖 情绪表达与文化剧本(Cultural Scripts)
作者:Anna Wierzbicka
引用:《Cross-CulturalPragmatics》、《Emotions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观点:美国日常语言如“Great!Awesome!”等高唤醒表达,其实是文化情绪偏好的体现。
⚠️ 教育脆弱化与心理韧性缺失(Jonathan Haidt)
《The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2018)
《TheAnxious Generation》(2024)
观点:
美国社会过度强调“安全感”,孩子缺乏与不适共处的心理锻炼;
“fun-morality(快乐至上)”与社交媒体强化,导致焦虑一代的出现;
与播客中的“只鼓励高唤醒情绪”形成呼应。
💬 留言互动引导
我们常说美国是“快乐教育”,但你觉得国内有没有真正存在过“快乐教育”?
你听过的、经历过的“快乐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
📮欢迎留言告诉我——你小时候被鼓励的情绪是什么?
你希望你的孩子,体验哪一种“快乐”?
我是璇子,这里是睡前不讲故事中的中美文化观察。我们下期见!
Information
- Show
- Published26 June 2025 at 18:31 UTC
- Length19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