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集

「臺文基地台」是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基地(臺文基)所經營的Podcast節目。與你分享關於寫作者和閱讀的新鮮事,將時下創作與閱讀的訊息發送給大家。

本月大村民|分享作家駐村的生活、計畫、創作及關注的議題。從駐村體驗聊到生命經驗,從創作歷程談到生活瑣事,讓讀者更貼近作家日常,也讓文學成為你我的日常。
隱藏版包廂|在臺文基地台裡的小包廂,作家與主持人聊些隱藏版話題!
已讀總是要回|主持人與受邀作家交換書籍閱讀,用「已讀」回應「交換」,在討論閱讀心得、分享觀點中,一起深入作品。

「臺文基地台」每週五更新,為你帶來精彩、有趣的創作故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臺文基地‪台‬ 臺灣文學基地

    • 藝術
    • 4.7 • 18 則評分

「臺文基地台」是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基地(臺文基)所經營的Podcast節目。與你分享關於寫作者和閱讀的新鮮事,將時下創作與閱讀的訊息發送給大家。

本月大村民|分享作家駐村的生活、計畫、創作及關注的議題。從駐村體驗聊到生命經驗,從創作歷程談到生活瑣事,讓讀者更貼近作家日常,也讓文學成為你我的日常。
隱藏版包廂|在臺文基地台裡的小包廂,作家與主持人聊些隱藏版話題!
已讀總是要回|主持人與受邀作家交換書籍閱讀,用「已讀」回應「交換」,在討論閱讀心得、分享觀點中,一起深入作品。

「臺文基地台」每週五更新,為你帶來精彩、有趣的創作故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特別企劃】文學與肢體的碰撞──談「成為人以外的」Ft. 黃宗潔教授

    【特別企劃】文學與肢體的碰撞──談「成為人以外的」Ft. 黃宗潔教授

    臺灣文學基地與雲門舞集舞蹈教室今年攜手推動「動起來讀—成為人以外的」聯名活動,現正於臺文基地展出好評不斷的〈成為人以外的──臺灣動物文學特展〉以文學擴展物種身體和生命經驗的策展概念,與雲門教室部分課程透過動物形象進行肢體開發、感官模擬、啟發換位思考的「生活律動」課程設計不謀而合。

    本集Podcast由主持人吳家恆以及該特展的策展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黃宗潔教授進行深度對談,除了與聽眾分享展覽策展理念及動物議題,帶領大家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互動,同時亦探討雲門教室透過動物形象進行肢體語言轉化的看法。

    臺文基地也期望透過這次的聯名活動,觸發文學與各種類型創作的合作與轉譯,並帶給觀眾文學與感官的饗宴,期待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親近、詮釋與感受文學,讓文學走進生活中。

    到底文學與肢體之間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生而為人,我們應該如何從動物的角度看待生命的多樣性呢?這集就讓我們跟著宗潔老師的腳步,一起來聊聊「成為人以外的」吧!

    • 37 分鐘
    S2EP12 - 【隱藏版包廂】臺灣可以貢獻世界文學什麼角色?Ft. 林巾力館長

    S2EP12 - 【隱藏版包廂】臺灣可以貢獻世界文學什麼角色?Ft. 林巾力館長

    臺文基地台的聽眾有福了!這一集我們迎來了開播以來「最重量級」的來賓,AKA國立臺灣文學館的新任館長──林巾力館長。巾力館長對臺灣文學有什麼樣的見解,對博物館又有什麼樣的想像?而作為創館以來首位女性館長,巾力館長期待自己成為什麼樣的館長、為國立臺灣文學館帶來什麼呢?
    這一集的【隱藏版包廂】,讓我們同為「師大臺文人」的值日生──鄭清鴻主編──的腳步,走進這一間線上小包廂,與巾力館長從相識談到論文、從文化認同聊到國際接軌、從文學轉譯談到作家駐村,推心置腹的「館長老實講」,還不快點聽起來嗎!?
    在主持人清鴻看來,總是活力充沛的巾力館長談到這些年所接觸的各種挑戰,其實源自於「臺灣文學可以為臺灣做什麼?」、「臺灣文學這個學科,可以為臺灣社會做些什麼?」的焦慮,因而國立臺灣文學館──具有研究、典藏、推廣、公共等複合任務的博物館──就成為了解決焦慮、實現理想、探索未知的重要所在,而許多的「怎麼辦?」,也在臺灣文學與社會的互動之間,找到答案。
    好奇巾力館長擘劃的藍圖嗎?臺灣文學如何擔負起「外交」的責任,向國際訴說臺灣的故事呢?而博物館又該怎麼落實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一起進入這間【隱藏版包廂】,聽聽館長怎麼說!

    • 43 分鐘
    S2EP11 - 【隱藏版包廂】為了創造明天的紀錄,今天就來駐村!Ft. 劉梓潔

    S2EP11 - 【隱藏版包廂】為了創造明天的紀錄,今天就來駐村!Ft. 劉梓潔

    自頻道開播以來,臺文基地台的聽眾,這兩年都聽駐村作家分享關於寫作、關於駐村、關於閱讀以及各種生活中的新鮮體驗,不過,你是否也好奇「駐村作家」是怎麼被選出的?什麼樣的寫作計畫會受到評審青睞呢?
    這一集的【隱藏版包廂】就讓我們跟著好久不見的值日生──陳栢青──的腳步,與在錄音當天正式卸下評審委員任務的作家劉梓潔來一場靈魂拷問,回答大家心裡共通的疑問:「為什麼不是我!!!」
    在2022年協助臺文基作家駐村評審過3次徵件的作家劉梓潔,多年來以文字創作征服大家的眼球,編導的作品如電影《父後七日》等,更是口碑與票房兼具,廣受喜愛;於此之外,具備豐富的文學獎項、補助案評審經驗,提攜後進不餘遺力。這次作客臺文基地台,特別自抽離「評審」和「老師」的角色抽離,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和大家分享她將如何設計一份駐村計畫,如何在眾多好手之間脫穎而出!
    不確定自己究竟適不適合駐村嗎?作家駐村到底在做什麼?跟文學獎又有什麼不同?投稿駐村該怎麼寫計畫,才能幫自己加分呢?一起聽聽即將成為「徵選競爭者」的強大對手劉梓潔怎麼說,知己知彼入住臺文基!

    • 35 分鐘
    S2EP10 - 【本月大村民】在寫作中體現個人、社會和生態的關係Ft. 王學慧

    S2EP10 - 【本月大村民】在寫作中體現個人、社會和生態的關係Ft. 王學慧

    這集蒞臨臺文基地台的是來自美國的作家王學慧(Laura Wang),她在2022年歲末住進臺文基繆思苑擔任駐村作家,帶著個人對「跨文化」、「跨語言」經驗的體悟,Laura將透過她在臺北學習插花的經驗,與讀者一起探索文字理解與五感體驗之間的變化。
    已在臺灣居住超過1年的Laura,目前正國際學校裡擔任化學老師,不過在教學之外,她也累積許多詩、散文、短篇及長篇小說創作,儘管華語讀者可能對「Laura Wang」或是「王學慧」不是那麼熟悉,但事實上,因家學淵源,Laura具備扎實的中文表達能力,創作則以英語為主,包括短篇小說「Teenage Demons」(《Lady Churchill’s Rosebud Wristlet》,2022)、「Fusion」(《Grist》,2019)等作品發表於文學報刊上,曾獲《Pigeon Pages》雜誌2021年短篇小說首獎的「This Delicate Stage(這個細緻的階段)」則透過富有詩意的魔幻場景,來與讀者探悉環境議題,令人印象深刻。
    為什麼1988年出生於美國的Laura會長時間學習中文呢?而她又為什麼會來到臺灣、來到臺文基擔任駐村作家呢?跟著臺文基地台的特約值日生──葉佳怡──的腳步,讓我們一起從Laura的生命經驗中尋找蛛絲馬跡,認識她的創作風格與文學觀點,也透過這段跨文化、跨語言的創作歷程,看見創作者與世界、與土地之間的互動關係,聊聊移民經驗、文學創作與五感體驗吧!

    • 39 分鐘
    S2EP09 - 【本月大村民】「回家的聲音聽起來像什麼」Ft. 蘇美玉

    S2EP09 - 【本月大村民】「回家的聲音聽起來像什麼」Ft. 蘇美玉

    左手創作影像作品,右手創作繪本,多才多藝的創作者蘇美玉,在歲末帶著全新的繪本創作故事來到臺文基駐村,透過十分詩意的命名──「住在月亮裡的魚」──這部作品處理的是世代、家鄉,以及母子之間的對話。
    其實美玉過往的幾部作品,包含在短片《回家作業》(2013)裡描繪關於知識、願望和親子之間的溫馨故事、紀錄片《魚路》(2020)則談到返鄉、養殖業與家庭的議題、繪本《起風的日子》則涉及了雲林口湖鄉成龍村的歷史記憶與經驗。透過不同媒介形式、從不同的方向出發,美玉與讀者一起探索了「回家經驗」。不過,從影視作品到繪本創作,美玉如何看待不同的創作經驗呢?而這段創作歷程又是如何回應美玉所關注的議題?
    什麼樣的機緣,讓美玉開始跟著田桑卿老師學臺灣漢文?獨立創作繪本時,又遇到了什麼困難呢?而繪本創作計畫「住在月亮裡的魚」,一方面介紹了臺灣早年戰爭時期的常民生活與文化外,繪本左翻與右翻時,也開展出不同的故事軸線,不僅只是增添閱讀趣味,也在長輩的生命形象、家族成員與命名等議題中加深了閱讀層次,讓不同年齡、不同生命經驗的讀者,都能在繪本產生連結與迴響。
    從《彙音寶鑑》、防空洞到都市空間的反思,美玉都在想些什麼?「住在月亮裡的魚」的發想緣起,與創作過程中的奇妙經驗,一起來聽聽這一集的【本月大村民】,和美玉一起聊聊這些與「家」有關的經驗吧!

    • 38 分鐘
    S2EP08 - 【本月大村民】黑黑的房子裡有什麼聲音Ft.鄭琬融

    S2EP08 - 【本月大村民】黑黑的房子裡有什麼聲音Ft.鄭琬融

    近年來十分受矚目的詩人鄭琬融,來到臺文基駐村了!!包含獲得了楊牧詩獎肯定的詩集《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2021),近年屢獲文學獎、創作補助的琬融,帶著她的「骷髏狀的人馬」組詩寫作計畫,在臺文基繆思苑裡,思考黑暗、女性與居住(或是處境)問題。
    在臺文基地台中,琬融與聽眾分享了「骷髏狀的人馬」的構想,原來,作為下一本詩集《黑夜的繭》(暫訂題名)中的第三輯(第一、二輯則分別是「暗光鳥」、「乾癟哺乳」),因此,「骷髏狀的人馬」將會在「自然/城鄉的邊界」、「女性身體」之後,談到在都市裡佝僂、掙扎生存的人們。
    與琬融來到臺北這個城市生活的經驗結合,在《黑暗的繭》中,詩人也嘗試從在臺北對氣候的適應、對居住空間的適應以及所見所聞等,去思考「黑暗」在深不見底的、避諱的、曖昧朦朧的抽象概念之外,是不是還有另一種「認識黑暗」的方向。例如「黑暗觀光」的概念,其實突顯了凝視黑暗的另一種方式。
    而回顧琬融在臺北的租屋經驗,與在臺文基繆思苑的生活體驗,也形成了極端的對比,在這樣強烈的身體與空間感受之下,「骷髏狀的人馬」將呈現出什麼樣的都市掙扎光景呢?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黑暗的繭》之間,琬融的思想軌跡又是如何鋪衍的呢?一起聽聽這一集的【本月大村民】,從自然書寫、黑暗觀光到電影《柏格曼的島》,詩人都在想些什麼?就讓我們跟著琬融一起用「五感」來「敘事」吧!

    • 42 分鐘

客戶評論

4.7(滿分 5 分)
18 則評分

18 則評分

BINBIN*

很有質感

訪談有設計,回答有誠意,很有質感的podcast

熱門藝術 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
閱讀前哨站 瓦基
哇賽讀心書
哇賽心理學
馬克說書
歐馬克
迷誠品
誠品 eslite
郝聲音
Caesar 郝旭烈
宮說宮有理-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