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毙了那只狗》学习分享

大家好,我是陈德文,是一名教练。 本次我们分享的书,书名叫做《别毙了那只狗》。 这是一本描述「增强理论」的书。作者凯伦·布莱尔是为具有突破性贡献的行为学家,也是位能灵活变通的动物训练师;她提倡的正增强原理及应用方法对训练领域影响甚巨。 本书的内容能够让专业训练师和一般猫犬的主人清楚知道,给猫狗的训练是鼓励猫狗改变行为,朝向我们希望的行为发展,而不是对猫狗的一种胁迫。

  1. 《别毙了那只狗》 podcast 15

    2022/07/23

    《别毙了那只狗》 podcast 15

    大家好,我是陈德文。我们继续《别毙了那只狗》一书的分享。今天我们要分享是关于记录与自我增强方法。 前面的文章里我们分享了大多数是关于塑形他人的方法,那么如何进行自我塑形呢? 市面上有很多针对自我塑形的训练计划,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因为「训练对象」总是知道「训练者」的意图,于是变得相当容易说出:「我才不在乎我的评量表上是否多放颗星星,我宁愿抽烟。」 自我塑形的方法对有些人可能管用,但有些人可能必须经历三、四次难熬的计划或者多次重复某方法之后才能成功,这类人其实能够成功改变习惯或戒瘾,但是他们几乎都不可能第一次就成功。类似催眠或自我催眠的方法可能对某些人大有助益,但也不是百分百有效。 我发现进行自我增强最有用的做法就是做记录。 我需要的是可以让我一眼看出进步的记录形式,所以使用了图表,这样对我自己犯下的小错的罪恶感才能略微减轻,因为我看了图表后发现,即使我出了小错,我现在仍比半年前表现的好多了,虽然要达到完美标准仍然长路漫漫,即使我出了小错,我现在仍比半年前表现的好多了,这个「看得到」的进步实证本身虽然没有什么增强作用,效果也慢,但它倒是提供了足够的动机,让我多数时候都能坚持下去。 监测自我塑形时有个成效非凡的方法:利用电脑做训练,在电脑程序里设计有趣好玩的增强方式,它可以使学习突飞猛进,而且整个塑形过程很好玩,这种应用正增强原则的方式已经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好的,本次分享就到这里,对内容想要展开更多讨论的同学可以留言或者发邮件,我会在后期的节目里更新和分享。 大家下周不见不散。

    3 分鐘
  2. 《别毙了那只狗》 podcast 14

    2022/07/09

    《别毙了那只狗》 podcast 14

    大家好,我是陈德文。 今天我们继续《别毙了那只狗》一书的分享。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内容是关于塑形法的训练游戏。 从训练游戏开始 即使我们知道塑形的原则也对它有所了解,除非自己进行塑形练习,不然还是无法应用它。 塑形不是一个用口头描述的过程,而是非口语的技巧,是一连串必须花时间进行的互动行为,有如舞蹈、跑步或冲浪,无法藉由阅读、想象或讨论而习得,我们必须实际行动。 『训练游戏』是发展塑形技巧时既简单又很棒的方法。 透过塑形训练游戏教授训练技巧,既有效,也可以成为娱乐,是一种很棒的派对游戏。 训练游戏至少要有两个人一起玩,一个扮演训练对象,一个扮演训练者,最佳人数目前我了解的是6个人,因为每个人在大家玩累之前至少有一次机会训练人或被训练,如果人数更多的团队也是可以玩的,因为在旁边观察的乐趣不逊于参与。 首先,让训练对象出去,由其他人选出一位训练者及要塑形的目标行为,例如在黑板上写下某人名字、上下跳或站在椅子上,然后把训练对象请回来,告诉他要四处走动,活跃一些,训练者则以吹哨子的形式增强任何有可能接近目标行为的动作;我喜欢加上一条规则,要求训练对象至少在开头几次被增强之后,必须回到门口重新来过,这样可以避免训练对象一动也不动,杵在最后一次获得增强的地点。 游戏中不能说话,但可以出现笑声、抱怨的哼声或其他情绪表现,达成行为之前不得出现任何提示或讨论。 训练游戏通常进行的相当快。训练对象会发现,以这种形式学习时多想无益,脑子里想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不断动来动去,多让哨声出现,你的身体不需要『你』的协助也能发现应该做什么,这对聪明的人绝对是很难忍受的经验。通常他们听见哨声时会定住不动,设法分析刚才做了什么,『不知道该做什么』和『不知道也没关系』的概念令他们大感惊惧。 增强式训练显示我们惯常出现的错误假设的危险——我们误以为『口语沟通最为重要』,而且以为『如果没有语言或至少意识到缺乏一些口语即无法学习』。 非口语的学习经验对于经常以口语指导他人的专业人士(如老师、治疗师或主管等)尤其有用,一旦亲身当过『动物』之后,对于那些出现塑形行为、但尚未理解应该做什么而容易出错的训练对象,你依然能够心生体量,甚至心有戚戚焉。 当小动物或小孩很有自信却猜错时,她可能爆发挫折及怒气,人类甚至可能因这种意外的失落落泪,此时你也将能够以耐心面对。 好的,本次分享就到这里,对内容想要展开更多讨论的同学可以留言或者发邮件,我会在后期的节目里更新和分享。 大家下周不见不散。

    5 分鐘
  3. 《别毙了那只狗》读书笔记 实战案例 2

    2022/07/02

    《别毙了那只狗》读书笔记 实战案例 2

    大家好,我是陈德文。 今天分享一则关于『正增强』的实战记录。 这是一件小事,但给我的启发挺大,从书中学到训练知识,在训练中运用是需要时刻保持教练之心和洞察能力。 事情是昨天带1周9个月的宝宝学习刷牙,到了漱口的环节,我们预期的行为是『宝宝含水到嘴里,然后咕噜咕噜漱口后,吐到洗手池中。』 实际在进行学习时,宝宝一开始是吐到了姥姥身上,结果我们都在大『笑』,看起来似乎很开心,结果宝宝『吐水到衣服上的行为』被增强了,之后几次都是刻意为之,她自己觉得我们是希望这样的行为增多。 好在太太即时制止,同时批判了爸爸作为家长这样引导孩子的不对。我当时也是很吃惊,因为增强理论我就和太太说过一次,也就说了一些关于增强的原则原理,和上一次关于吃饭的练习。 自己才察觉到在当时的训练和教练行为失当,整个人瞬间冷静并回归到当下。 这几天每天晚上漱口都是『到处乱吐』的行为,从训练者的角度看,自己好失职啊。 修正的办法很简单,但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在小朋友到处乱吐的时候,不反馈,不行动,甚至是扑克脸。 然后持续和小朋友说明我们的目标是『吐到洗手池的中央』,并且给予示范教学。 反复了3天左右,新的行动出现,然后及时给予正增强的反馈,不断提升这个行为出现的频率。 总算是没有搞砸事情。 好的,本次分享就到这里,对内容想要展开更多讨论的同学可以留言或者发邮件,我会在后期的节目里更新和分享。 大家下周不见不散。

    4 分鐘
  4. 《别毙了那只狗》读书笔记 实战案例 1

    2022/06/25

    《别毙了那只狗》读书笔记 实战案例 1

    大家好,我是陈德文。 今天分享一则关于『正增强』的实战记录。 周日带着太太和小朋友去超市,最后在回家路上,问小朋友要不要买「牛角包」(全称「爆浆牛角包」),小朋友非常兴奋的喊「要!」 小朋友在进商店看到牛角包后,也是非常兴奋,当下的状况,我判断小朋友对牛角包还是非常渴望的。 买完三个牛角包后回家准备吃午饭,奶奶准备好午饭后。开始进入吃饭程序,因为小朋友刚过1周岁8个月,吃饭还没办法自理,需要大人喂饭。 我们家里当前的分工是,奶奶煮饭,姥姥喂饭,妈妈负责生活起居,爸爸负责出去玩。 在吃饭的时候小朋友心心念念「牛角包」,每次吃一口饭都非常急切的想要吃到「牛角包」。 接着姥姥在喂饭的时候,喂一口饭,马上让小朋友咬一大口牛角包,然后等小朋友吃完再进行一次重复。 此时我给出了改进的办法:在小朋友吃完饭,嘴里没有东西了,才给她吃一口牛角包,但牛角包的量要减少。 这样的操作持续了15分钟,之后正常吃饭,到最后30分钟时间到了,结束午饭。 复盘整个过程: 增强物是「牛角包」,是当前小朋友想要的食物,小朋友喜欢某个食物的时期不一样,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后会失效,需要寻找新的增强物。 小朋友已经会出现的行为是「张口接饭」和「把饭吃到肚子里」,是构成「能自己吃饭」的终极行为的两个必要步骤。 一开始我们做的是在小朋友「张口接饭」的行为出现后,给予「牛角包」增强,增强了「张口接饭」的行为。 我和孩子妈妈讨论,我们应该在孩子「把饭吃到肚子里」的行为出现后,才能给她奖励「牛角包」,这样可以增加「把饭吃到肚子里」的行为出现频率。 同时取消「张口接饭」的行为增强,因为一个增强物无法传达两个信号。而且这个行为已经习得,不需要做高频率的增强,只要偶尔给一下就行,甚至在一顿饭的过程中不用给。 还有就是调整增强物的给予量,从「让小朋友自己咬一大口」改成「可以快速吃下去的一小块」,以此来提升增强物的使用次数。 接着就是观察训练质量,我们家的小朋友一般吃到4、5成,肚子里有点料之后,就开始东摸摸西摸摸,心思不在吃饭上了,我们就不再使用增强物来强化行为。 可以改进的地方: 接下来我的计划是设计一个「制约增强物」,初步想法是用「好好吃饭!」这个词。每次在出现「牛角包」或者其他增强物之前,要先给小朋友一个信号,然后再给她吃到好吃的。 还要把方法给姥姥说好,因为姥姥是主要的「训练者」,爸爸妈妈偶尔插手可能会影响训练品质。

    4 分鐘
  5. 《别毙了那只狗》 podcast 13

    2022/06/18

    《别毙了那只狗》 podcast 13

    大家好,我是陈德文。我们继续《别毙了那只狗》一书的分享。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内容是关于『塑形法十大原则』的第七至第十点。 原则七 当某个塑形方法没有进展时,改采用别的方法。 无论什么行为,只要训练者动动脑经,塑形出这个行为的方法不胜枚举。 拿教小孩游泳为例,如果目标是希望他们沉入水里的时候不会害怕、很自在, 有些老师在进行这个塑形任务的第一步时,可能会让他们在水中吐泡泡, 有些老师则让他们很快把脸浸入水中便马上起来, 而有些老师可能会让他们在水中跳上跳下,直到他们敢跳起来再沉入水中。 好的老师在训练时如果看见有个孩子对某个方案感到无聊或害怕时,他会该换方式, 同一个塑形方法不一定会对每个个体都管用。 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于不管用或成效不彰的方法极为坚持, 他们一心相信,同样的方法只要多做几次就会生效。 行为分析研究先驱莫里·西德曼博士主张 「训练时最重要的是理解训练原理,而非只是学习方法。」 主要理由在于,每个人都自有「方法」,但是真正管用的方法都的遵循训练原理。 原则八 不可无故中止训练,这么做将形成一种处罚。 在比较正式的情况下,例如授课或塑形出对象的某个行为时,在训练时间结束之前, 训练者应该专注在训练对象或课程上,这不只是礼貌或良好的自律行为, 它也是一种绝佳的训练技巧。 当训练对象试着获取增强物时,他与训练者已经有了一个协定, 如果这时候训练者开始与路人闲聊、接电话或做白日梦, 这个建立起来的协定便被破坏了,增强物停止出现并非由于训练对象犯了错, 这种做法造成的伤害可能比训练者单纯『错失增强物好时机』更加严重, 它可能处罚了一些当时出现了的良好行为。 原则 九 如果行为表现越差,请回顾所有塑形的步骤。 有时候已经训练良好的行为仍会变得很差,而且永远找不到原因。 修正这类退步最快的方法不是硬碰硬,不应该坚持训练对象的行为一定得完全恢复到令你满意为止,也不应坚持他得在完全回复后才予以增强。 正确的做法应是回想所有塑形的过程,并很快的重新经历所有塑形步骤,到新情境(二十年后,在公共场所、在雨中等等)中进行增强,每个步骤只要增强一两次就好。 这个技巧被称为「回到幼儿园程度」 考前复习功课或上台前翻翻剧本临阵磨枪正是这么做, 这种方法重复了原本的塑形过程,让身心都获得复习, 应用在动物或人身上都一样好用。 原则 十 在训练进展很好时停下训练。 每次塑形应该多久?答案取决于训练对象的专注力。 猫咪似乎在十多个增强物之后就会变得烦躁,所以训练五分钟可能已经是相当久。 许多人类课程大都在1小时左右,足球训练,研究生研讨会和其他不同训练则可能全天进行。 结束训练的「时机」比停止训练的「时间点」来的重要, 你永远都应该在训练进展很好时结束训练, 不但每回训练都应该这么做,而且每回训练到不同阶段(将该换训练下个行为时)也应该这么做。 你应该在训练进展不错时久告一段落——也就是说,只要达成了一些进步就停手。 最后达成的行为会记得最清楚, 所以你必须确定最后一个行为是值得增强的最好的表现。 但通常我们见到三、四个好的反应时,通常会兴奋过头而想一看再看或一做在做,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重来,设法重现最佳成绩。 但这只会很快让训练对象疲累,行为变差,不断出现错误, 接着就是纠正和破口大骂,最后搞砸了训练。 身为训练者,你得强迫自己见好就收,这需要有些胆识才做得到。 当然,行为的塑形与不断重复操练的方法完全相反,它不但可以产生稳定的进步,而且也是一种绝对不会犯错的训练方式。 它的训练进展可能极快,达成如此迅速训练成效的方法似乎有违常理, 它取决于你是否肯放下时间压力,特定设定目标和要求迅速进步的训练目标,完全看你肯不肯见好就收,这种过程很类似禅修。 有时候,你无法在每次训练时都挑最高点结束,或许学生付了一小时的学费,所以要求必须上一小时的课,较好的结束时机可能已经过去。 或者训练并不顺利,没有较好的表现,而且即将出现倦怠的问题, 此时聪明的做法是在结束训练之前给训练对象一定得可获增强的简单练习, 让他们记得这次练习整体是他们获得了增强。 好的,本次分享就到这里,对内容想要展开更多讨论的同学可以留言或者发邮件,我会在后期的节目里更新和分享。 大家下周不见不散。

    8 分鐘
  6. 《别毙了那只狗》 podcast 12

    2022/06/11

    《别毙了那只狗》 podcast 12

    大家好,我是陈德文。 今天我们继续《别毙了那只狗》一书的分享。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内容是关于『塑形法十大原则』的第四点。 原则四 针对某项行为采用的新增强标准时,暂时放宽其他特性的旧有增强标准。 学过的东西不会被忘记,但是处于吸收新技能的压力下,原来已学习很好的行为有时会暂时瓦解。 适应新要求的过程暂时干扰先前学成的行为,能力会短暂消失。 在新情境下,如果你因为训练完成的行为出错而苛责自己或其他人时,这是很糟糕的训练方式。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通常此类错误可以很快自我更正,但是训斥容易导致情绪不安, 而且有时容易被聚焦在错误上头,使得错误更难改掉。 原则五 永远抢得先机。 进行行为塑形时,必须事先完善计划整个行为塑形过程,这个是为了确保受训者突然大幅度进步时,你仍然知道下一个增强的动作是什么。 这类「突破性」的塑形表现随时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当然也看得到这种现象,许多高智商的动物身上也不例外, 我相信这是一个内在觉醒的例子,人或动物突然针对自己被要求出现的行为恍然大悟,于是便照做了。 当受训者突然出现大幅度进步时,训练者可能因此措手不及。 原本打算要从A行为训练成B行为, 可是受训者只是经过两次增强就突然表现出完美的B行为。 这时,身为训练者心中最好已经有个底, 知道接下来要做C行为和D行为, 否则你将会不知道接下来要增强哪个行为。 对训练对象而言,行为的突破通常是件令人兴奋的事。 就连小动物也似乎很喜欢「啊!我知道了!」的感受,而且他们常会冲来冲去, 表现出兴高采烈的样子。 因此行为出现突破时便成为能够迅速大幅进步的黄金契机, 如果训练者未做好准备,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 使得受训者一直维持在低水准的表现,除了浪费时间之外, 最严重的伤害可能是使受训者打消动机或感到厌烦, 于是对方将来训练的意愿便会降低。 原则六 塑形中途不可以更换训练者。 塑形过程当中撤换训练者将冒着让进度变慢的风险, 不管移交时多么仔细讨论过增强标准,但每个人的要求标准、反应时间以及期望进步的程度一定都有些许差异, 训练对象在适应这些个别差异之前,最终影响就是使受训者丧失被增强的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新水池症候群」。 每个训练对象当然可以有多位不同的老师,由不同的老师教授英语、数学或足球并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学习单一行为时,在塑形期间(或半知半解的期间), 逐步提高的增强标准最好能维持一致性, 每次必须由同一位老师负责塑形某一个行为。 有心向学的人即便在最糟糕的环境下也能学习。 塑形中途换人训练应该只有一种必要的情况,当然就是在训练持续停滞不前的时候, 若原本几乎没有形成任何学习,换人也就不会有什么损失。 好的,本次分享就到这里,对内容想要展开更多讨论的同学可以留言或者发邮件,我会在后期的节目里更新和分享。 大家下周不见不散。

    5 分鐘

簡介

大家好,我是陈德文,是一名教练。 本次我们分享的书,书名叫做《别毙了那只狗》。 这是一本描述「增强理论」的书。作者凯伦·布莱尔是为具有突破性贡献的行为学家,也是位能灵活变通的动物训练师;她提倡的正增强原理及应用方法对训练领域影响甚巨。 本书的内容能够让专业训练师和一般猫犬的主人清楚知道,给猫狗的训练是鼓励猫狗改变行为,朝向我们希望的行为发展,而不是对猫狗的一种胁迫。

「德文教练」的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