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不準,政策該怎麼辦?台灣經濟預測與全球不確定性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EP212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一、台灣與美國:經濟預測的準確性挑戰

上週,台灣主計處發布了2025年的經濟成長預測,數字令人振奮:預估經濟成長率達到 3.29%。2024年靠著半導體與人工智慧的帶動,主計處認為台灣出口將保持強勢。然而,面對川普上任後的貿易戰陰影、中東局勢動盪,以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這個數字是否過於樂觀?過去幾十年,主計處的樂觀預測多次因無法反映現實情況而被質疑。

例如:

  1.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主計處預測經濟成長率6.5%,實際僅為4.2%。
  2. 2001年網路泡沫:預測6.03%,實際不到1%。
  3. 2009年金融海嘯:預測2%,結果僅1.93%。


這些案例凸顯了經濟模型的侷限性。模型本身假設了「其他條件不變」,但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種假設根本站不住腳。舉例來說,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最近公布的11月非農就業數據超出預期,但市場對數據準確性存疑,因為家庭調查與企業調查的結果存在明顯矛盾。這背後暴露了統計方法與基礎數據蒐集上的挑戰。疫情後,全球各國的統計方式正面臨結構性轉型:從問卷調查轉向數位化,但數據品質仍未趕上經濟的複雜變化。

解決方法是什麼?

  1. 政府需要撥更多資金強化數據收集。
  2. 鼓勵統計部門與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大數據提升預測精準度。
  3. 確保數據透明化,並建立錯誤責任追究機制。


數據的可信度直接影響政策制定者、企業與投資人的決策。2025年這麼多不確定因素,大家更需要的是信心,而不是「過度美化的樂觀數字」。

二、歐洲的挑戰:巴黎聖母院的光輝與政治的陰影

12月7日,巴黎聖母院經過5年修復,斥資7億歐元重新開放,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法國總統馬克宏借此機會展現領袖風采。然而僅僅三天後,法國國會以331票的不信任投票推翻了米歇爾政府,顯示法國政壇動盪不安。這不是偶然現象,而是整個歐洲的縮影。

歐洲的根本問題在於:選民不願面對經濟現實。
美國與亞洲的產業競爭加劇,但歐洲多數國家無法削減福利支出,導致財政惡化。以法國為例,其財政赤字已超過GDP的6%,預計2025年經濟成長率僅1.7%。更諷刺的是,希臘的國債利率已低於法國,這意味著市場對法國政府的信任正快速下降。

法德作為歐盟的核心引擎,卻同時陷入政治與經濟危機:

  • 法國:政治極端化阻礙改革。
  • 德國:經濟引擎熄火,總理朔爾茨面對內外困局。


當川普即將上台,他的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成為歐洲的威脅。上週川普公開表示要對加拿大、墨西哥與中國加徵關稅,歐洲自然不會倖免。川普曾形容「關稅是最美的詞彙」,這句話可能預示著更多挑戰。

歐洲的出路在哪裡?

  1. 軟硬兼施的談判策略:如布魯塞爾增加購買美國天然氣、農產品與軍事設備,以換取貿易讓步。
  2. 推進雙邊協議:川普偏好雙邊協商,歐盟應迅速與美國重啟談判。
  3. 做好反擊準備:如若美國加徵關稅,歐洲需祭出對等措施,保護自身利益。


總結:面對充滿挑戰的2025

2025年將是多事之秋,台灣與歐洲皆是如此。
台灣需要更謹慎地看待官方數據的可信度,避免陷入「樂觀誤區」。歐洲則需在內外困局中,尋求突破口。無論是數據預測還是貿易談判,信心與智慧將成為關鍵。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若要收聽兒少不宜的單集,請登入帳號。

隨時掌握此節目最新消息

登入或註冊後,即可追蹤節目、儲存單集和掌握最新資訊。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