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天下文化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40年來,天下文化持續傳播進步觀念。 在「天下文化‧相信閱讀」頻道中,我們每周皆會與您分享好書與具啟發性的精采觀點。商業趨勢、科普新知、工作美學、教育教養……等多元話題,將陪伴您利用零散時間自我成長、擴大視野。 邀請您訂閱我們的節目,無論您身在何處,「天下文化‧相信閱讀」Podcast將會是您充實自己的最佳夥伴! Believe in Reading Believe in Learn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19 小時前

    不要想著賣東西,就能締造無限商機《極限銷售》|天下文化Podcast 書房憲場-極限銷售特別篇EP01

    本週開始,會有天下文化Podcast 書房憲現場特別篇的系列節目, 將由主持人謝文憲與他的好朋友們,一同分享《極限銷售》這本書的銷售概念-不要想著賣東西,就能締造無限商機。 《極限銷售》這是憲哥的第十二本著作,對他來說意義非凡,不只是因為數量,而是背後投入的心血與長時間耕耘。 這本書是他過去14年來,一邊上課一邊熬夜寫作的結晶,也是他首度針對「銷售」這個主題做完整的著作。 憲哥在節目一開始便自問自答:為什麼以前從未寫過銷售相關的書,儘管自己的人生始終圍繞在銷售?從賣房地產、金融商品、科技服務到企業教育訓練課程,甚至他自己開的公開課程公司,其實本質都是將對方的錢放進自己的口袋,或者將自己的想法植入對方的大腦。 他也點出了一個現象:年輕人如果大學畢業後說要做Sales,常常會被家人質疑與反對,這行真的這麼不值得做嗎? 他今天邀請的特別來賓鄭均祥(大家都稱他小美),不僅是他課程的經紀人,更是言果學習的執行長,也是從2012年就見證他成長的重要夥伴。小美自小受父親影響,對Sales工作毫不排斥,甚至大學時就對業務產生濃厚興趣。在一次全校性質詢問未來誰想從事業務工作的調查中,全場只有他和旁邊的同學站起來,可見這份興趣並非人云亦云,而是源自對銷售價值的真實認同。 對小美來說,銷售不只是賣產品或賺錢,更是一種替對方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方式。他分享自己目前的職業生涯重心,是在企業教育訓練領域為主,與企業HR合作,根據需求推薦合適的講師與主題。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賣一個想像」,雖然商品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極具價值。 而他也觀察到憲哥的最大優勢在於:同時擁有B2B與B2C的銷售經驗,能夠從不同面向理解客戶需求,無論是快速成交的現場技巧,或是處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流程繁複的企業銷售,都有具體實戰經驗。 小美指出,一般市面上的銷售書通常分成兩種:一種是理論性強、但太學術;另一種是實戰經驗豐富、但缺乏理論基礎。而憲哥的書《極限銷售》恰好將這兩者整合,透過結構化的理論框架(如行為經濟學、心理學)與真實故事交錯鋪陳,使得內容既貼近實務,又具有學習的深度。他還舉出書中講到的「高階綁高階」、「捆綁銷售」等技巧,不僅讓人印象深刻,也強調這些技巧並非浮於表面,而是融合經驗與理論後的思考結晶。 關於這本書的「適用性」,小美特別強調,它並不侷限於任何特定產業。儘管書名是《極限銷售》,但其實內容涵蓋的是銷售的底層邏輯一套能夠影響他人、說服對方、建立信任的邏輯與方法。 他認為,就算不是做業務的人,例如企業內部的行政、財務、甚至錄音工程師,只要需要與人互動、需要說服他人、需要影響決策,就可以從書中學到有用的技巧。 節目最後,憲哥也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無論是講師、作家還是企業主,本質上都脫離不了銷售。他在節目尾聲感慨:「職業講師不就是sales嗎?」台上的說服、台下的成交、客戶的回購,無一不是靠著影響他人的能力。他也透露《極限銷售》超過十萬字,是他個人創作篇幅最多的一本書,過程中投注的情感與專業也可想而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7 分鐘
  2. 不是教你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事情,而是教你如何只做正確的事《少,但是更好 》|天下文化Podcast EP36

    1 天前

    不是教你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事情,而是教你如何只做正確的事《少,但是更好 》|天下文化Podcast EP36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介紹《少,但是更好》這本書,並以自己的生活哲學和經驗,解釋這本書提出的「專準主義」(Essentialism)概念。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時間管理或效率的書,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專注於少數真正重要的事,以更有紀律的方式生活,從而達到更高品質的人生。 郝哥一開始便指出,「少,但是更好」這句話與他過去十幾年的生活實踐完全契合。他認為,我們其實無法「管理」時間,只能選擇如何運用時間,留出空間給真正重要的事情。他用「精挑、減化、準確執行」三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的核心精神,也就是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專準主義者。 在談到「精挑」時,郝哥強調,人生中有太多的「瑣事」,我們必須學會辨別它們和真正的「要事」。他舉了許多例子,例如成功反而可能是失敗的起點。當一個人因為專注某件事而成功後,各種邀約隨之而來,如果一一接受,便會分散原本的注意力和精力,反而失去最初讓自己成功的核心。這也讓郝哥想到雷軍專注做一支手機、李昌鎬只專注下棋的例子,這些都是專準精神的體現。 書中用一張圖形象地說明:一個人如果同時做十件事,精力就被分散為十條短線,但如果只專注一件事,這條線就能拉得很長,直指目標核心。這跟拿破崙集中兵力突破敵軍最弱點的戰略如出一轍,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精準打擊。 書中同時也提到「成功會導致不成功」這個令人震驚但深刻的觀點。人們常常因為成功之後接觸更多機會與誘惑,反而背離了原本讓他們成功的那條道路,這是專準主義者必須時刻警惕的陷阱。 接下來,郝哥細細拆解書中三大核心精神。 第一是「精挑」,也就是學會選擇少數真正重要的事。他分享了從「我必須做」到「我選擇做」的轉變,這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他也引用了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進一步強調選擇的力量。 這一章節又包含五個策略:逃離、留意、玩樂、睡眠和嚴選。從主動空出時間、覺察內在需求、保持童心、重視睡眠、到只對最重要的事情說「是」,每一點都強調如何聚焦與減法思維。 第二部分「減化」是針對即便經過精挑後,仍然可能面對複雜性的挑戰。減化就是用更有力的方式,持續篩選與排除干擾。他談到的五個實踐策略——釐清、膽量、取消承諾、剪輯、與界限——是一連串幫助人們排除雜訊的具體方法。例如如何明確定義目標、如何勇敢地說不、不被沉沒成本綁架,以及建立屬於自己的界限。 郝哥也補充了個人經驗,例如他一開始經營Podcast時,設定的單一目標就是做滿100集,這種單純明確的目標,反而成為他前進的動力。他指出,當我們無法清楚界定什麼叫做「成功」,就很難專注,也難以完成任何目標。成功其實是一種由自己定義的狀態,而不是社會或他人標準的投射。 第三部分是「準確執行」,雖然這段在節目中著墨較少,但從前面鋪陳可以理解:一旦明確目標、去除雜音,就應該不被干擾地去落實。也就是說,專準主義不只是思考或策略,更是一種行動模式。 郝哥強調,這本書還有提供特別版「21天專準主義挑戰」的筆記與練習,讓讀者可以從閱讀走向行動,在21天內用書中的方法實際改變生活。他認為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從「知道」到「做到」,而這本書正是能幫助我們做出這樣轉變的工具。 透過郝哥的講述,聽眾也能感受到「少,但是更好」不只是一本書的標題,更是一種值得實踐的生活哲學。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3 分鐘
  3. 別人總是聽不懂你說什麼?真正的原因是你自己也沒想明白《看得見的高效思考》|天下文化Podcast 書房憲場 EP47

    2 天前

    別人總是聽不懂你說什麼?真正的原因是你自己也沒想明白《看得見的高效思考》|天下文化Podcast 書房憲場 EP47

    在這集《書房憲場》Podcast節目中,主持人謝文憲(憲哥)介紹《看得見的高效思考》這本書,並邀請作者劉奕酉老師,圍繞「思考與表達」的核心議題進行一場深入又實用的對談。 節目一開場,憲哥就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觀察:簡報是職場中最不公平的競賽。因為看起來簡單流暢的簡報,其實背後蘊含的是邏輯力、思辨能力、設計與表達等多重底層技術。而這一切的根源,其實都回到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是怎麼「思考」的?憲哥藉此引入了劉奕酉老師的新書《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並對劉老師在網路上源源不絕的讀書心得感到由衷佩服,進一步邀請他來談談背後的思維方式。 劉奕酉老師提到,「高效思考」的核心來自於「結構化思考」的訓練。他強調,這並不是什麼炫技工具,而是每個人本來就有的能力,只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地去培養它。劉老師的讀書方式,其實是透過邊閱讀、邊拆解資訊,並將之與自身經驗產生連結,因此他不單是在寫讀書心得,更是在讀別人的故事中誤自己的人生。這種高度內化的思維方式,讓他的產出自然且持續。 談到「精準表達」,書中提出一個重要公式:「有觀點+會表達=精準表達」。劉老師認為,許多人在訓練表達技巧時,其實忽略了更根本的問題——你到底想說什麼?很多人學了無數方法,但話講出來卻還是讓人聽不懂,就是因為他們根本還沒釐清自己的核心觀點。現在AI能幫你做很多事,但它不能幫你「思考」。你得先知道你想問什麼、想表達什麼,它才能幫你輸出。所以思考的根源,其實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進一步探討書中理論時,兩位也聊到了「黃金圈理論」(Simon Sinek)與「系統一、系統二」(Daniel Kahneman)。劉老師指出,這些理論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知識,而是與我們日常表達息息相關的工具。像是表達時,我們如果能讓對方用「系統一」(直覺式的思維)一眼就理解,那溝通的效率就會大大提升。但如果圖像或語言複雜,逼得對方必須用「系統二」(理性思維)來處理,那反而可能降低溝通效果。甚至有時候媒體會刻意製作一些誤導圖像,就是在利用系統一的思維盲點。 書中還舉了「時間管理」的案例來說明思考與表達的應用。憲哥分享自己每天會把最重要、最難的事放在早上完成,稱之為「先吃掉那隻青蛙」的策略。但劉老師進一步補充,這種做法雖然經典,但面對現代人「一打開門就有一尺厚青蛙」的狀況,其實已經不夠用了。於是他提出了不同的切角,像是用「簡單 vs 重要」來取代「急迫 vs 重要」,因為高效工作者往往所有事都很急也很重要,那就不如用簡單任務來帶動成就感,再推進複雜任務的完成。 這樣的觀點,也讓憲哥分享自己獨特的「團長策略」與「蔬菜原則」來處理時間與任務安排。團長策略是他掌控節奏、自己排定時間的方式,而蔬菜原則則像是從小培養的一種習慣:先吃掉最不喜歡的東西,後面就會越來越好—這其實就是優先處理自己最不想面對的事。劉老師聽完也認同,每個人有自己適合的時間管理方式,但重點還是:你有沒有一個清楚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否可以被清楚、有感地表達出來? 這集Podcast無論你是中高階主管、學生、創作者,或是單純想提升自己表達與思考的人,都能從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切入點。而那句「不是要學會畫圖、寫作,而是要學會怎麼思考、怎麼表達」,正是這本書與這場對話想帶給大家最核心的價值。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4 分鐘
  4. 對等關稅轉彎,金融市場大震盪?/對等關稅啟動,東南亞何去何從?|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30

    3 天前

    對等關稅轉彎,金融市場大震盪?/對等關稅啟動,東南亞何去何從?|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30

    摘要 一, 4月9日,川普宣布暫緩90天執行對大部分國家的對等關稅,美股出現了2008年以來的最佳表現僅一天後,相當比例的漲幅又被抵銷,但股市多空交戰確實愈演愈烈。 除此之外,美國公債開始出現拋售,10年期美債殖利率攀升到將近5%,為今年以來新高。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Nasdaq)下跌超過4%,蘋果(Apple)、輝達(Nvidia)和其他科技巨頭股價均下挫;與此同時油價下跌,交易價格低於每桶64美元。 J.P. Morgan認為,這顯示美國的全球避險地位出現動搖,「這週市場之所以混亂,是因沒有安全藏身之處」。美國前財長Lawrence H. Summers也在社群媒體貼文,稱大舉拋售表明「全球金融市場普遍對美國資產反感」。 川普的關稅反復無常確實讓金融市場不確定性來到頂點,全球金融市場進入一個難以捉摸的階段,我們要怎麼解讀? 二, 4月2日,川普公布的對等關稅清單中,東南亞九個國家中,六個國家的進口商品將面臨鉅額關稅,稅率從32%到49%不等,而歐盟僅20%。 沒有想到,美國再掀關稅戰,東南亞成最大重災區。作為今(2025)年的東協 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走上第一線,主導與美國的談判,希望以東協的集體力量,強化交涉籌碼。 眾所周知,東南亞曾是「中國+1」策略的最大受益者,如今全球供應鏈正轉向更分散的多元佈局 。關稅之亂後,所有商家都要供應鏈多元化,不只侷限在東南亞,你可能東南亞+1,再找一個可能非洲的再+1,阿拉伯的再+1,至少還沒這麼傷嘛。從紅利接收者到關稅戰前線,東南亞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 我們要怎麼解讀東南亞地區在關稅大戰後的狀態,會有什麼新的變化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6 分鐘
  5. 走出羞愧感, 你的價值不該由別人決定《擺脫羞愧的練習》|天下文化Podcast 讀本郝書 EP35

    4月11日

    走出羞愧感, 你的價值不該由別人決定《擺脫羞愧的練習》|天下文化Podcast 讀本郝書 EP35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哥介紹的書是《擺脫羞愧的練習》,作者是戴文・普萊斯。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並擺脫所謂「系統性羞愧」——一種來自社會價值觀的壓力,讓人內化成對自己的否定與自我厭惡。郝哥從一開始就引出書中令人共鳴的主題:「別讓標籤定義你,人生由你決定」,並對照自己曾經分享過的另一本書《正念之身》,強調這些書都有一個共通點:幫助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脫離外界價值對內在的干擾。 節目中,郝哥談到書中開頭提出的幾個問題,像是「你是否曾因變胖感到羞愧」、「是否覺得不夠環保會被批判」、「是否總覺得接受幫助就等於失敗」等等。他自己幾乎全打勾,也點出這正是系統性羞愧的症狀。系統性羞愧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壓力。書中定義它為:由社會價值觀組成的自我厭惡感。這種羞愧會導致情緒創傷、憂鬱、孤立與絕望。 作者將系統性羞愧分為三類:個人層次的「我不好」、人際層次的「他人不好」、以及總體社會層次的「人類不好」。而這三者背後的共通邏輯,是我們根據一種既定的社會成見來判斷對錯與價值。這些成見並不是絕對正確的道德,而是長久被灌輸後,讓人無形中自我設限、自我批判。郝哥也補充了「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這個觀念:雖然個人看似渺小,卻也是世界全部的其中之一;當你開始擺脫羞愧,從自我肯定出發,就能產生「影響權」——這影響不只是個人的力量,更可能擴散至他人與整個社會。 在探討系統性羞愧的起源時,郝哥引用了《人類大歷史》的概念——我們活在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裡。許多規範與標準,其實是人為設定出來的控制機制。例如我們現在習慣靠右走,是因為車子出現後,需要有交通規範;但如果退回沒有車的時代,人們本來就是走在馬路中間的。這樣的例子提醒我們,很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規則,其實是被建構出來的控制方式,目的是讓大家變得一致、好管理,這也就是羞愧的系統性來源。 他進一步舉出抽煙的案例說明系統性羞愧如何由產業操弄。1940年代女性大量吸煙,是因為當時香煙被塑造成女性解放的象徵;但當一位女性因為長期吸煙而罹癌提告煙草公司時,煙草公司卻以「這是個人選擇」為由卸責。這種把集體問題丟回個人身上的邏輯,與現今許多產業(甚至家庭、公司)將錯誤歸咎於個人一樣,是系統性羞愧的一種體現。 而書中也分析了五種造成羞愧的主流價值觀:完美主義、個人主義、消費主義、財富智商,以及個人責任。這些看似正向的觀念,實際上也可能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不必要的要求與壓力。例如完美主義會讓人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就像郝哥分享自己錄音過程中,為了追求完美,一句話反覆錄了兩個小時,最後反而失去原本自然的風格。Lizzo這位美國胖女歌手的案例也被提出,她被不同價值觀的人同時推崇與批判,反映出「完美」根本是因人而異的標準,根本沒有單一答案。 個人主義則是把一切問題都內化成個人責任,反而變成一種卸責的機制;如果我們總是以「我就是這樣的人」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情緒,便無法真正面對問題,也無法前進。郝哥借用《與成功有約》的概念說明,真正的力量來自於「主動積極」,當我們停止關注他人對我們的定義,而選擇從自我影響開始,我們才能真正跳脫羞愧的枷鎖,並影響他人與環境。 整體而言,這集Podcast不只是在說一本書,更是一場對現代人心理狀態的深刻剖析。透過書中的理論與案例,我們可以理解,許多讓我們感到羞愧、自卑、焦慮的來源,並不是我們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投射。我們能做的,是有意識地練習與這些價值觀保持距離,重新定義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自己」,從而找回內心的自由與真實的自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2 分鐘
  6. 和解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練習、練習、再練習《和解練習》|天下文化 書房憲場 Podcast EP46

    4月9日

    和解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練習、練習、再練習《和解練習》|天下文化 書房憲場 Podcast EP46

    在這集《書房憲場》Podcast節目中,主持人謝文憲(憲哥)介紹《和解練習》這本書,並邀請作者羅志仲,共同分享書中提到有關親子關係、家庭創傷與和解之間的故事。 羅志仲老師提到,這本書的部分內容源自他多年前在各種講座中分享的親身經歷,特別是與父親18年未曾對話的故事。他發現,每當他在演講中提及這件事,台下的聽眾總會放下手邊的事,專注聆聽,這讓他意識到這個議題的影響力。因此,他決定將這段經歷寫成書,盼望能夠引發共鳴,幫助更多人思考自己與家人的關係。 羅志仲老師回憶起當年與父親冷戰的起因。他在高中時,因為成績中下,卻在升高二時被安排進自由班,後來得知這是父母透過關係安排的,這讓他感到極度不滿,因為這與父母平日教育他的「做人要正直」相違背。 他的家庭氛圍偏向冷戰型,父母吵架後不會溝通,而是選擇沉默,這讓他在與父親產生矛盾後,也選擇了相同的處理方式,最終導致長達18年的冷戰。 談及這段關係的修復,羅志仲老師指出,當年他的妹妹與父親的關係也受到影響,甚至連他與妹妹之間也曾長時間不說話,這讓他開始思考,家庭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他逐漸意識到,如果想要改變這樣的循環,自己必須先做出改變,而不是期待對方先低頭。因此,他開始主動與父親對話,並透過學習溝通技巧,讓彼此的關係慢慢改善。 羅志仲老師也分享到,他曾經也對「為何是我先低頭?」感到不甘心,直到他的學長點醒了他,讓他理解到,與其等待對方改變,不如先讓自己變得柔軟,這樣才有機會打破冷戰的僵局。 憲哥也表示,這種思維方式讓他開始反思,夫妻或親子間的爭執,是否真的需要分出對錯,還是應該回歸關係本身,尋找真正重要的價值。 這一集Podcast中讓聽眾感受到親子關係中的矛盾、遺憾與修復的可能性,也鼓勵大家思考,是否有需要修補的家庭關係,而這一切,或許可以從自己開始做出改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7 分鐘
  7. 美國關稅開鍘,電動車產業變化?/ 金融市場動盪,華爾街裁員四起?|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29

    4月8日

    美國關稅開鍘,電動車產業變化?/ 金融市場動盪,華爾街裁員四起?|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29

    摘要 一, 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引起各國的譁然。講話內容表示對所有進口品實施全球通用的10%關稅,同時針對與美國存在最大貿易逆差的60個國家,徵收更高額的「對等關稅」。 開盤後的道瓊工業指數創2020年6月以來單日最大跌幅,S&P 500的市值也一天蒸發掉了大約2.5兆美元,那斯達克指數則創下自2020年3月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市場陷入低迷以來單日最大跌幅,恐慌指數 VIX 飆超 39%。 世界貿易組織(WTO)秘書長立刻提出警告,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發起的關稅攻勢可能導致今年全球商品貿易量整體萎縮約1%。英國首相Kier Starmer在回應媒體提問時指出,無論是在安全防衛或經貿領域,世界正經歷變動,面臨的不僅是短期戰術層次的操演,而是「新時代的開端」。 我們怎麼看待这个劇變?中國產業,尤其是電動車又會遭遇什麼樣的衝擊?或是反而拱大了中國? 二, 3月26日,金融數據公司Dealogic的初步數據顯示,1月1日至3月13日,全球投資銀行費用下降了6.3%,至168.3億美元(約225億新元),去年同期為179.6億美元。若與去年第四季度的199.6億美元相比,跌幅則更明顯。 包括摩根大通(JPM.N)和美國銀行(BAC.N)在內的華爾街銀行已經開始了針 對表現不佳員工的年度裁員行動,而高盛集團(GS.N)和摩根士丹利(MS.N)則計劃在未來幾周內裁員。 3月27日最新消息是匯豐(HSBC)在投資銀行家即將得知獎金金額的當天解雇了他們,並且沒有給許多被解雇的人發放獎金。這表明該行在新任行政總裁Georges Elhedery的領導下對成本控制採取了更強硬的策略。 不確定的川普、不確定的前景,金融市場也迎來了衝擊,我們怎麼解讀後續發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5 分鐘
4.8
(滿分 5 顆星)
739 則評分

簡介

40年來,天下文化持續傳播進步觀念。 在「天下文化‧相信閱讀」頻道中,我們每周皆會與您分享好書與具啟發性的精采觀點。商業趨勢、科普新知、工作美學、教育教養……等多元話題,將陪伴您利用零散時間自我成長、擴大視野。 邀請您訂閱我們的節目,無論您身在何處,「天下文化‧相信閱讀」Podcast將會是您充實自己的最佳夥伴! Believe in Reading Believe in Learn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你可能也會喜歡

若要收聽兒少不宜的單集,請登入帳號。

隨時掌握此節目最新消息

登入或註冊後,即可追蹤節目、儲存單集和掌握最新資訊。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