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媒有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這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獨立製作錄製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與社會的交界之處,需要良好的溝通。 名字有「科學」,但不止於「科學」。不只是What,我們也在乎Why與How。我們用這檔節目,邀請你一起探索「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邊界、意義與可能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S5E09 ChatGPT更新後不好用?為什麼?分享英國SMC專家解析

    2 DAYS AGO

    S5E09 ChatGPT更新後不好用?為什麼?分享英國SMC專家解析

    ChatGPT 5 不好用?也許是因為它變「好」了? 8月初更新後,台灣不少使用者抱怨「沒默契了」「變慢了」「變笨了」,甚至急著想把它降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 這集我們試著從更新背後,看見開發者想解決的老問題:如何讓 AI 別再「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又能減少碳排放。但這樣的嘗試真的有用嗎? 這集,我們會分享英國SMC對這次ChatGPT更新邀請的科學家解析。 我們想和大家一起重視,AI不只是一項技術,也是商人生財的工具,更是關於教育、社會、制度的共同挑戰。 歡迎收聽本集《科學有媒有》。 ———————————— 《科學有媒有》是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製作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政策與社會的交界之處,始終需要良好的溝通。節目透過對不同科學議題以及科學傳播事件的討論,和聽眾一起了解科學、政策、新聞內容背後的生產過程,理解不同的科學溝通、科學傳播方式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表達你的喜歡,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對社會、政策重要的科學議題,同時也是在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也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本集出場:健銘,小童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8 min
  2. S5E08 這個狀況下,人可能故意傳播錯假資訊|大型數據與行為研究

    2 SEPT

    S5E08 這個狀況下,人可能故意傳播錯假資訊|大型數據與行為研究

    上一集我們提及,錯假資訊在有能力辨別資訊的人群中,擴散的效果會減弱。但有一種狀況,會讓有能力分辨資訊真偽的人,故意要分享錯假資訊。 這一集,我們從讀者的角度出發,討論另外一篇研究。這篇研究指出,當大家越是對資訊內容感到憤怒時,越有可能分享這樣的資訊,即使大家明明知道這是錯誤資訊。 情緒一向是影響資訊傳播的重要因素,但是所有的情緒中,「憤怒」幾乎是推動資訊傳播的佼佼者。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研究整理了來自Facebook的100多萬個連結,和來自Twitter近4萬5則推文後發現,錯假資訊很有可能正在利用人們的憤怒四處散佈。 憤怒,在這篇研究中,直指人們目睹他人逾越道德規範而引發的情緒,這會是激發人們行動、改變社會的動力,也可能成為人們轉傳錯假資訊的不安,如何看待媒體中的憤怒情緒?這篇研究為台灣讀者帶來什麼啟示? 歡迎你收聽這集《科學有媒有》。 ———————————— 《科學有媒有》是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製作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政策與社會的交界之處,始終需要良好的溝通。節目透過對不同科學議題以及科學傳播事件的討論,和聽眾一起了解科學、政策、新聞內容背後的生產過程,理解不同的科學溝通、科學傳播方式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表達你的喜歡,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對社會、政策重要的科學議題,同時也是在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也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4 min
  3. 【有媒有鳥 18】英國保育區復育棲地,用十年等一隻大麻鷺,怎麼做到的?(feat. Allen & 紅冠)

    28 AUG

    【有媒有鳥 18】英國保育區復育棲地,用十年等一隻大麻鷺,怎麼做到的?(feat. Allen & 紅冠)

    紅冠分享了一則外國人來台灣賞鳥的真實迷因故事。 第一天:車這樣停沒問題嗎? 第三天:有鳥!停車! 在英國或美國等國家,保育區邊界分明。紅冠提到的,是來自這些國家的賞鳥愛好者們,初次來到台灣的新鮮體驗。 延續上次紅冠和Allen從英國鳥展回來分享的見聞,這集我們繼續聊英國的保育與賞鳥文化。在英國,保育區多數由民間組織(如RSPB)透過募款「買下土地」並自負盈虧的模式來管理。台灣的土地制度與英國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土地管理與棲地復育挑戰。 在英國,是什麼條件讓保育團體可以用10年等一隻大麻鷺? 不論是英國還是台灣,兩地的賞鳥與野鳥保育狀況,都與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地理、制度差異有密切關係。歡迎你收聽這集,透過英國保育區的觀察,想像另一種保育工作。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製作這樣的內容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紅冠,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4 min
  4. S5E7 模型研究:錯假資訊傳播,也許是因為太理性?流量的遊戲,為何帶來媒體軍備競賽?抵抗錯假資訊,媒體素養有效嗎?

    26 AUG

    S5E7 模型研究:錯假資訊傳播,也許是因為太理性?流量的遊戲,為何帶來媒體軍備競賽?抵抗錯假資訊,媒體素養有效嗎?

    錯假資訊傳播,也許是因為太理性?流量的遊戲,為何帶來媒體軍備競賽?抵抗錯假資訊,媒體素養有效嗎? 一篇今年 6 月 18 日發佈在《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透過模型模擬給出了驚人的答案。這個研究設計了一場媒體競爭遊戲,獲勝規則,是盡可能獲取閱聽人的注意力和資訊擴散。 研究發現,在激烈的競爭下,最有效的策略竟不是揭露真相,而是快速散播假資訊。令人意外的是,這種行為在模型中被視為一種「理性」的選擇。研究結果解釋,錯假資訊氾濫,也許不是因為我們太不理性,而是因為在競爭壓力下,「扭曲資訊」成了贏得注意力的最佳手段,這也揭示了流量驅動的結構性困境。 錯假資訊的氾濫,真的是因為大家不理性嗎?或許答案正好相反。 本集「有媒有」,我們將和你分享這份模型研究的核心發現,邀請你一起思考:在資訊戰時代,我們該如何守護可信的媒體環境。 ———————————— 《科學有媒有》是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製作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政策與社會的交界之處,始終需要良好的溝通。節目透過對不同科學議題以及科學傳播事件的討論,和聽眾一起了解科學、政策、新聞內容背後的生產過程,理解不同的科學溝通、科學傳播方式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表達你的喜歡,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對社會、政策重要的科學議題,同時也是在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也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1 min
  5. S5E6 科學記者:不做標題黨,要有多努力?「人工生殖技術彌補基因缺陷,讓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嬰兒」這你怎麼報?(feat. 《康健雜誌》資深記者 邱宜君)

    19 AUG

    S5E6 科學記者:不做標題黨,要有多努力?「人工生殖技術彌補基因缺陷,讓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嬰兒」這你怎麼報?(feat. 《康健雜誌》資深記者 邱宜君)

    即使科學技術有爭議,若研究者有足夠多的機會,與公眾溝通解釋,媒體和輿論將是建立技術規範的助力,而非科學進展的阻力。 英國與澳洲研究團隊上個月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表全球首項粒線體捐贈的臨床計畫成果。這個研究共協助了22位帶有粒線體DNA突變的女性,接受人工生殖技術與粒線體捐贈,最終成功誕生8位嬰兒,包含一對同卵雙胞胎。這8位嬰兒的粒線體DNA突變比例,都低於導致臨床疾病的閾值。 經這項技術誕生的嬰兒,有來自三位個體的遺傳物質,類似的描述與胚胎研究,常常遭到強烈的倫理批評。 不過,這個研究卻沒有變成科學公關災難,有賴英國科學媒體中心(UKSMC)多年來協助這個科學研究團隊,在每一個有重要進展的階段,開放誠實地與參與記者會,解釋公眾疑慮。 本集,我們邀請在台灣報導這個研究的記者邱宜君聊聊: 報導複雜的科學研究,如何避免輿論對科學研究的誤解?對記者來說,不做標題黨,又要讓科學新聞傳遞有價值的資訊,如何動用一整個村莊的力氣?如果我們希望可以在台灣看見有價值的國際新聞報導,可以怎麼做? ———————————— 宜君寫的報導: 挑戰生命禁區!搶救粒線體缺陷,英國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訂製寶寶Fiona的blog:Playing the long game: lessons from the mito story我們的專家解析:「借助人工生殖和粒線體捐贈技術出生的嬰兒」專家意見 ———————————— 《科學有媒有》是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製作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政策與社會的交界之處,始終需要良好的溝通。節目透過對不同科學議題以及科學傳播事件的討論,和聽眾一起了解科學、政策、新聞內容背後的生產過程,理解不同的科學溝通、科學傳播方式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表達你的喜歡,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對社會、政策重要的科學議題,同時也是在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也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記者邱宜君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 12m
  6. 【有媒有鳥17】為何英國百萬會員鳥會,開始找不到新成員?賞鳥體驗與生態保育,是同一件事嗎?(feat. ❤️國際鳥導遊紅冠&中華鳥會 Allen❤️)

    14 AUG

    【有媒有鳥17】為何英國百萬會員鳥會,開始找不到新成員?賞鳥體驗與生態保育,是同一件事嗎?(feat. ❤️國際鳥導遊紅冠&中華鳥會 Allen❤️)

    在英國,一個擁有百萬會員歷史悠久的皇家鳥類保護協會(RSPB),為何開始開始面臨著尋找新會員的挑戰? 這是Allen和紅冠從英國鳥展回來後向我們分享的現況。即使賞鳥依然大受歡迎,但人們「加入組織、成為長期支持者」的意願卻開始降低。 其實不只是英國,在台灣,賞鳥和保育的連結,似乎也開始鬆動。賞鳥的人有了更多工具與資訊管道,這對保育社群而言,會有什麼影響? Allen在英國鳥展,觀察到當地的捐款倡議形式與台灣的差異;對紅冠來說,今年是他第9次代表台灣參加英國鳥展攤位,這些年來鳥展的人、議題、攤位發生什麼變化嗎? 這集,除了聊聊這個國際最大鳥展在做什麼,我們也會聊,在台灣或國際上,用賞鳥的興趣連結生態保育的鳥展,會在未來面臨什麼挑戰。歡迎點擊留言連結收聽!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製作這樣的內容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紅冠,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 5m
  7. S5E5 台灣漁業全球排名前五,  卻不在國際談判場|談科學可以不談政治嗎?(Feat.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 曾筱君教授)

    12 AUG

    S5E5 台灣漁業全球排名前五, 卻不在國際談判場|談科學可以不談政治嗎?(Feat.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 曾筱君教授)

    長期以來,許多重要國際談判場都缺少台灣。 台灣是島嶼國家,漁業全球前五,在海運業與造船業也有重要地位,但無法進入聯合國海洋大會。不僅讓周邊國家的海洋保育失去這個關鍵視角與支持,也讓台灣的青年與教育者錯失第一手的國際海洋保育資訊。 今年,在聯合國大會前夕,筱君將這個訊息帶到國際海洋科學家論壇。外媒關注到台灣的重要性,並邀她受訪。但此時受訪,可能會讓台灣青年失去進入海洋大會的機會,如果是你,會怎麼選? 海洋無國界,水是流動的;而國家的概念,意味著邊界。 在筱君的觀察中:在沒有國界的海洋,「國界」的存在反而更明顯了: 筱君與東南亞研究者探測深海數據時,在海水流動的蘇魯海,必須繞過中國劃設的國界;台灣的原住民與菲律賓等國的原住民族,雖對海洋保護有相似觀點,卻因國界隔閡,在國際保育談判中缺乏共同的代表聲音;帶著台灣的聲音與研究結果出席國際會議時,卻可能要承受壓力,只能以一個城市的身分出現(AKA「中華台北」)。 歡迎收聽本集,一起理解:當科學的海洋保育知識,要轉化成國際保育策略時,為何無法避開政治與國界。 如果你還想聽更多與海洋、與女性海洋研究者有關的節目,筱君與喜劇系科學節目Sky in the Wall一起錄製了《海女養成記》系列節目,歡迎收聽~ ———————————— 《科學有媒有》是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製作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政策與社會的交界之處,始終需要良好的溝通。節目透過對不同科學議題以及科學傳播事件的討論,和聽眾一起了解科學、政策、新聞內容背後的生產過程,理解不同的科學溝通、科學傳播方式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表達你的喜歡,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對社會、政策重要的科學議題,同時也是在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也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本集出場:Sinead,筱君老師,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9 min

Trailer

4.7
out of 5
172 Ratings

About

這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獨立製作錄製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與社會的交界之處,需要良好的溝通。 名字有「科學」,但不止於「科學」。不只是What,我們也在乎Why與How。我們用這檔節目,邀請你一起探索「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邊界、意義與可能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