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国内获批的PD-1/PD-L1产品已超过24款,其中20款为国产。适应证重叠、竞争同质化,使得企业在价格上被迫进一步让步。进口药通过本土化合作和剂型创新不断抢占市场,而国产药出海受阻,美国市场审评政策趋严、适应证范围有限,使海外收入贡献仍显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医保保基本的属性让控费成为必然。进入医保的创新药,不得不在不断降价的循环中消耗创新力。PD-1赛道的现状清楚地表明,创新药需要的不仅是进入医保的机会,更需要一个能够维系合理回报的价格底线。没有商业回报,就没有持续创新。正因如此,政策对商保的支持,成为重塑市场信心的重要举措。
在欧美市场,创新药价格虽然高企,却有完善的支付体系支撑。美国实行自由定价,商业保险在创新药支付中发挥关键作用,约40%的创新药费用由商业保险承担。这种市场化机制不仅让企业获得合理回报,也促进了持续研发投入。欧洲国家则采用价值评估定价模式,通过疗效和成本效益评估确定价格水平,将药物创新等级与定价直接挂钩,确保真正有价值的药物获得高定价。此外,海外广泛应用价格保密和量价挂钩等机制,既保护了企业的国际定价体系,又避免因首发国低价影响全球价格链条。
例如,英国通过保密折扣协议降低新药实际交易价格,提高成本效果比,同时保护药企收益。法国则采用量价挂钩,企业根据销售量返现给医保,而不是简单直接降价。这些做法既确保了患者可及性,也为创新保留了空间。
对比之下,中国目前的支付体系显得过于单一。医保承担了绝大部分创新药支付责任,商业保险覆盖比例低,价格保密和差异化支付机制尚未成熟。这种模式导致价格竞争恶性化,企业缺乏动力投入高风险创新。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必须在医保之外建立更多支付支点,以价值为导向引导价格形成。
创新药支付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既能保障患者用药可及,又能为企业创新留出空间的体系。医保控费逻辑不会改变,它需要守住“保基本”的底线。但在此之外,商保目录、多层次支付和价格保护机制,才是促进创新、实现收入快速增长,缓解研发投入带来的资金压力,为持续创新提供支撑的力量。
未来的支付体系,应当是医保、商保和患者共同参与的多层协同。医保继续覆盖普惠性的创新药,发挥规模采购优势;商保承担高值药的部分支付责任,设计差异化方案,让真正有突破价值的疗法得以生存;患者援助和慈善机制提供最后一层保障,使支付生态完整。
政策暖风已经吹起。7月的新政明确提出,通过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优化医保续约规则、推动医保预付制度等措施,为创新药开辟新的支付路径。这些举措不仅缩短了企业回报周期,更提升了行业的研发积极性。支付端的改革,最终将反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恒瑞医药等企业已经开始在商业化策略中引入商保合作,设计“双管线”布局:针对医保市场的仿创药和针对商保市场的高值创新疗法。
行业研究预测,到2030年,如果商保支付创新药的比例提升至25%,中国将出现多个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创新药单品。
从PD-1的价格博弈到商保目录的落地,中国创新药行业正经历一场支付逻辑的深刻变革。医保通过控费侧重“基金可承受+大众可及”,多元的支付体系通过强调“创新程度+临床获益”,这种差异化将引导行业从“跟随式创新”转向“突破性创新”。
只有当创新进入正循环,才能驱动行业走得更远,企业才敢于持续投入,患者才能真正受益。支付体系的重构,不仅是政策的调整,更是产业发展的新起点。未来,中国创新药将不再困在价格的夹缝,而是走向一个价值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周期。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September 9, 2025 at 12:00 PM UTC
- Length6 min
- Episode2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