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episodes

“卡壳”是一个收集不同声音的播客项目,专注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声音。“卡壳”将每期邀请到1~2位艺术家、学者、研究者作为嘉宾,与我们共同分享他们跨学科的创作、文本和思考。

卡壳 Cacotopia 卡壳 Cacotopia

    • Arts
    • 5.0 • 1 Rating

“卡壳”是一个收集不同声音的播客项目,专注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声音。“卡壳”将每期邀请到1~2位艺术家、学者、研究者作为嘉宾,与我们共同分享他们跨学科的创作、文本和思考。

    卡壳 | 居家:340m/s 第二期:我的MBTI人格

    卡壳 | 居家:340m/s 第二期:我的MBTI人格

    介绍:340m/s是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今年春夏,在国内许多大城市居家的背景下,美凯龙艺术中心的播客项目“卡壳”将继续收集艺术社群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不同声音,将这份综合了独白、对话和环境音视作一次独特的创作行动。每期的声音集群来自多位不同地点和身份的创作者,分享他们对同一主题的多样理解,作为对环境、工作、生活方式变迁的记录和见证。第二期的主题为“我的MBTI人格”。无论我们是否相信人格测试的结果,我们接收周遭声音与信息的方式,都允诺了我们在居家期间最小限度去选择日常的可能性。这一次,我们让参与者同时提供了音频作品和MBTI人格测试的结果——观测这些随机或非随机的联系,也许能成为当下生活中的一桩乐事?关于本期创作者与作品:王丽云(ENTP 辩论家),艺术从业12年,不辩不相识《一个有INTP朋友的ENTP与一个ISFP的对话》(从1:27开始)“信息是均匀的。”方晨初(ENFP / INFP 竞选者 / 调停者),喜欢植物(特别是带香气的)但容易把植物养不好。目前在一个独立艺术和出版机构努力做着一些围绕着“地方”的活动。《喳喳喳喳喳是鸟和植物的声音》(从3:16开始)毛晨雨(INFJ 提倡者),艺术家《上海幽灵》(从4:05开始)“《上海幽灵》以一个巫傩的出神仪式的过程为导引,在一架凌空于城市的装置上映现被毁伤的灵,仪式用来压制那些毁伤性力量,将灵导出。我相信仪式。”郭城(INTP 逻辑学家),艺术家《倒数》(从9:07开始)生日那天,我没有收到在拼多多团购的西瓜。为了找西瓜,我钻出了小区的警戒线,仔细确认它被偷后又钻了回来,继续数我的日子。盛文嘉(ESFP 表演者),杂志编辑《静态生活与动态测试》(从10:28开始)“隔离的静默生活里,体感像是静止了,而测试后却显现出变化。就像家里的花开过,被静置,又在视线之外败了。”任若溪(INFP 调停者),艺术家,策展人,佛系设计师《向内时刻》(从13:12开始)我每天最INFP的时刻,是早晨即将睡醒的几分钟。藏传佛教中把这段半梦半醒的时间理解成一种的“中阴”。对于我来说,是乌托邦和现实之间的忘川河,可以闭着眼睛打开听觉,在梦中逗留。我复刻了刚睡醒的时候的身边环境音,给它们加上些距离感,希望放大这种向内感知的力量。車宣橋(ENTP 辩论家),一个没有空间做展览的艺术家《日月交替时的声音》(从14:19开始)“一开始的敲打的声音其实是用手轻拍床在设备里的声音,象征错觉与黑暗也像是日落了劳作的人在给自己催眠缓缓睡去。靠后面出现的另一个更脆的敲打声是锤钉子的声音。‘我锤了一根钉子。在连续的矿体层中,细菌将铁沉积在地壳里。’”

    • 20 min
    卡壳 | 居家:340m/s 第一期:保质期

    卡壳 | 居家:340m/s 第一期:保质期

    340m/s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今年春夏,在国内许多大城市疫情居家的背景下,美凯龙艺术中心旗下的“卡壳”播客项目将继续收集艺术社群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不同声音,将这份综合了独白、对话和环境音视作一次独特的创作行动。每期的声音集群来自多位不同地点和身份的创作者,分享他们对同一主题的多样理解,作为对环境、工作、生活方式变迁的记录和见证。第一期的主题为“保质期”。保质期是一种美好的允诺,亦是模糊的界限。过期的事物并非朽坏,而是进入了一种叠加状态,让人无从判断,进退两难。当下种种非必要的红线让我们的生活成了一罐过期罐头,个中滋味,唯有品尝的人才能知晓。这一期,我们邀请不同背景的创作者用声音记录下生活的保质期,以纪念那些无法长时保存的瞬间。关于本期创作者与作品:金佐宁,独立策展人,音乐人类学者,水瓶座港女《SOK!》(从1:40开始)“在过去并依然进行中的52天+里,成为被塑料定义、鉴证、保存和确保所谓 ‘质’的上海plastik。”(建议佩戴耳机)汪润中,新晋家庭主夫,图像创作者,喝酒的人《WX:20220517》(从6:53开始)“我和太太在清点这段时间用完紧缺的和过期仍然在使用的物资,同时借此机会交流最近的情绪和感受。我录下了这一过程,但用软件屏蔽掉了人声,只留下了noise。”童义欣,艺术家《上海- > 北京》(从11:57开始)曹斐,艺术家《乌鸦叫做阿奶》(从14:17开始)我是云南的, 云南怒江的, 怒江泸水市, 泸水市六库, 六库傈僳族......’,最近我儿子突然rap出一段魔性洗脑的段子,让我非常惊讶,这不就是2006年我们去怒江的线路么?一种欲罢不能的地域化土味复兴在曲卷的现实当中野蛮生长,它逾越了地域本身的文化局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以意想不到的潮土抚慰了全体网民。徐思行,艺术家,有时翻译,有时写作《上个月之声》(从16:14开始)“将一段视频的音频部分提取,把后缀改为.raw,用Photoshop打开。将音频图片涂写成配图的样子,以.raw的格式保存,最后再将后缀改为.mp3。机器可能无法依靠数据序列进行审查,但真实的、人的耳朵总能识别。”冯航天,独立音乐行业从业者 《人造期限》(从22:20开始)“人类规定了‘最佳’使用期限以应对最实际的需求。物体缓慢地发生变化,过熟品将在竞争中面临淘汰。“人和爱情、冰箱里的香蕉和泛黄的抹布,在既定的规则下,随着人造的期限临近,慢慢消亡。“是生日,也是倒计时。”李素超,美凯龙艺术中心研究员《日常生活的实践》(从27:00开始)60天的riff致谢声音剪辑:秦嘉齐音乐:Bensound.com

    • 31 min
    杨庆祥:疲乏感恰恰切中了一个时代的症候

    杨庆祥:疲乏感恰恰切中了一个时代的症候

    在美凯龙艺术中心平日的线上和线下项目策划过程中,策展团队常常谈到当下环境正急剧变迁的现实,仿佛一种庞然⼤物正在离去,旧有的秩序已然搁浅。有时,我们会不仅想要寻觅这种当下的政治经济状况改变的关键之所在,也想要将影像创作的位置放在更宏观的语境下,去看80年代和90年代的历史和记忆在周遭的个体和人群的潜意识中的影响和位置,从而当代影像视为一种对时代脉搏的观察。本期,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老师进行这一期播客对谈。在《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中,杨庆祥曾将当代文学史划分为1980年代文学与“80后”写作这两个专题领域,前者是当代文学浓厚的历史意识生发、激荡的原点,后者则凝练了一代人成长经历中体悟到的问题。在本次的讨论中,我们无意再次详述文学史和社会史的划分,而是希望用“节奏”这个概念带出文学史中也许未曾被太多人探讨过的一个面向。描述所谓集体记忆,往往有其内在的难度。也许回溯文学史或当代艺术的历史,透过已经写成的史料,我们对于80年代起源和90年代可以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认知;但面对这个线索延伸出来的当下或未来,我们仍然很容易感觉到描述或设想的困难,更无论每个人对未来的预期之间的分裂是巨大的。也许杨庆祥将21世纪文学的基调定位在“对话”,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他在评论张悦然的《茧》时曾写道:“以对话的方式,通过对父辈历史的溯源,发现历史的罪的同时也发现历史的复杂,不回避这种复杂,并以坚决的爱的姿态去面对并拯救历史的罪。”我们回溯诸如复调、节奏分析这样的文艺理论时,也注意到多重声音、对话、喧哗所具有的那种特别强大的力量,也许只有如此,才能重建文艺创作与现实之间有意义地联动的节奏。03:08 用文学节奏衡量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时代10:26 80年代的“颓废”与今日的“颓废”,有何不同?12:45 延续着流动和生命弹性的90年代17:13 大众媒介对80后一代人的影响18:43 超越个体范围的集团性人口流动23:22 “回家”与“无家可归”:前现代与现代的不同叙事结构27:01 知识分子话语与国家官方意志,此消彼长的关系?28:47 “灵光一现”的知识分子时刻30:47 历史脉络中的“知识分子”的概念33:00 对话的伦理、结构和霸权、现代性危机40:08 怎样理解“对话性诗歌”及其召唤结构41:43 艺术的物质性,不只是简单的材料和工具 卡壳 :我们在平时的策划过程中,会提到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您觉得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是不是可从文学的节奏这个方向去谈?您曾写过《80后,怎么办?》,您是 1980 年出生的,90 年代和 00 年代初曾经是您的青春时代,那么如果用快慢去衡量的话,您会怎么去界定成长过程当中的时代的划分? 杨庆祥 :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生命的意志被激活了,非常有弹性和张力。人和人、人和世界之间那种节奏感,我认为是一种有弹性的节奏,就像一个年轻人,你把他身上的肉一按,“啪”地就给你弹回来了,充满了各种活力,而一个年纪大的人,你按下去肉弹不回来,凹下去了,这就是差别。那个时候就像一个真正的游戏的生命体,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各种力量,各种想象空间,各种向世界敞开的可能性。如果说有一个节奏,这个节奏应该跟时代的情绪,跟时代本身所营造出来的精神氛围密切相关。1980 年代的艺术张力跟我们现在艺术的张力是不一样的。有一个特别遗憾的地方,很多的作家,他还想用 19

    • 43 min
    Show Me Your Backend:与zzyw游走在计算的边界

    Show Me Your Backend:与zzyw游走在计算的边界

    计算无处不在。自上个世纪马克·维瑟(Mark Weiser)提出“普世计算”的概念后,计算渗透了这个世界的边角,也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的文化生产中。我们所面对的浏览器界面、手机软件乃至按下空调遥控器的那一个按钮,都变成了精心设计后的呈现。 计算具有双面性。当按下那些按钮的时刻,我们是否需要思考这些按钮从何而来,为什么出现在那里?鼠标在点击超链接们的瞬间,屏幕对面的我们是否同时也走进了一个单车道的小巷,失去了转向的机会。层层代码的迷雾背后,逃不掉的似乎是那些预设的假定和看似主动的被动选择权。 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需要保持警惕吗?在生活在纽约的艺术家组合zzyw(漆贞贞与汪洋),自成立起就一直以创作系统艺术与模拟艺术的方式去探索“可计算的”与“不可计算的”这两者之间的边界。今天我们很高兴地能邀请到他们,和我们一起从艺术的角度去探索这个问题,同时他们也会分享他们作为新媒体艺术家和研究者对当下的新媒体作品的看法。01:21 zzyw自我介绍 05:28 作为艺术组合的起始和组合名的由来06:25 组合定位的阐释和zzyw对“新媒体艺术”的理解11:17 系统艺术的定义与介绍19:56 作品ThingThingThing中的开放世界与构想23:34 美术馆是呈现新媒体艺术的最好场地吗?28:31 对于不同作品的理想受众讨论32:11 关于瑞士风格海报生成器Lenna与别的作品的差异40:06 作为艺术家组合,两人的搭配与分工47:01 漆贞贞和汪洋分别欣赏的新媒体作品57:42 zzyw不欣赏的新媒体作品59:50 关于人工智能与艺术作品本身观念不匹配的情况01:03:22 与惠特尼博物馆策展人的小插曲01:08:09 对于越来越多的运用人工智能作品的艺术品们的态度01:14:00 面对新型算法,艺术家会失业吗?01:17:50 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误解01:19:59 计算与不被计算,如何做选择? zzyw 是一个由漆贞贞和汪洋组建的艺术和研究团体。该团体生产软件应用程序、计算模拟和写作,用来作为研究计算性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影响的工具。zzyw曾为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文化和科技孵化器NEW INC的成员,他们也在纽约布鲁克林艺术与创新中心先锋工场(Pioneer Works)做过科技驻地艺术家。现在正在纽约的独立游戏机构Babycastles做驻地艺术家。他们的研究向媒体艺术项目曾展览于纽约新美术馆根茎(Rhizome),中国国家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浦东美术馆,纽约Knockdown Center等。除艺术家身份外,汪洋在白日间供职于纽约的罗克韦尔建筑设计事务所(Rockwell Group)的实验室部门,担任工程师与设计师。漆贞贞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计算媒体的同时,在攻读教育学(EdD)博士学位。 卡壳 :你们会怎么介绍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呢? 汪洋 :媒体艺术与研究者?(笑)网站上是这么写的。称呼我们为艺术家组合肯定没有问题,确实是两个人。但是组合前面的前缀可以再讲一讲,因为“新媒体艺术”这个词在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是在中文语境和西方语境下都有它自己的即有观念,也有一些可以澄清和可以讨论的部分。 漆贞贞 :可能“新媒体”这个词从90年代Lev Manovich的时期以来,用的已经越来越少了,这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它的语境愈来愈成熟,所以这个词也一直在演化。我们之前也讨论过,在新媒体艺术内部也一直在出现一些分支。我们的实践可能比较倾向于系统艺术或是模拟艺术。 汪洋 :有一个很好玩的例子,在我们2015年回国的时候,做了一些和艺术有关的工作坊,那也是第一次和简体中文的语境进行交流。结果我们发

    • 1 hr 26 min
    与游戏研究者和设计师聊聊现实主义、艺术评论和美术馆中的游戏作品

    与游戏研究者和设计师聊聊现实主义、艺术评论和美术馆中的游戏作品

    最近,国内各大游戏公司实行了最严格的措施控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再加上前不久又如幽灵一般出现的“游戏精神鸦片”论调,游戏这个如今比电影市场还大的产业颤颤巍巍地以诡异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与此同时,艺术界的媒体和机构对于“元宇宙”、“游戏媒介”、“游戏体验”、“人工智能”等概念越来越感兴趣,持续不断地推出各种工作坊、圆桌会议和跨界论坛,好像艺术和游戏本来就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单纯地从一个问题出发,那就是游戏是否能够从积极层面改变现实,实现某些社会功能,或者游戏本身作为现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在艺术界不是一个新问题,针对艺术介入现实的实践,学术界也曾经而且一直存在相当的争论。在游戏领域,功能游戏、严肃游戏等等概念也早已是老生常谈。我们本次讨论的话题并不是这种冠以某个形容词的游戏类别,而是想把游戏作为普遍意义上的存在,从本体语言的角度来探讨它与现实左右互搏的关系。为此,我们邀请了游戏研究者和游戏从业者,试图从内部刺穿概念的迷雾,呈现鲜活多样的事实和思辨。节目时间比较长,大家如果时间紧张,可以根据推送中的时间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收听。03:56 “游戏星球”项目简介(详情见“落日间”《游戏能否改变世界:现实主义游戏与一次社会实验》)05:22 “现实主义游戏”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基本内涵09:57 游戏处理的是更深层次的现实,以直指现代社会病灶的方式14:55 游戏最擅长的是传达历史感而不是历史知识,是一种戏假情真的东西。比如《女神异闻录5》中用虚拟世界所传达的现实感。17:12 在电子游戏时代之前(比如卡牌游戏和桌面游戏),我们应该如何寻找现实主义游戏的痕迹?18:31 从赛鹅图、大富翁展开,聊到游戏的社会性,从现实主义游戏过渡到了游戏现实主义。游戏是可以反映时代现象的,比如“内卷”,从魔兽世界到王者荣耀到氪金抽卡游戏再到吃鸡模式,玩家的主体性在一步步地退化。33:52 游戏作为狂欢节的替代品以及针对狂欢节的两种说法:狂欢节是反抗还是固化了权力结构?41:20 回到“治沙游戏”,刘梦霏分享关于这些游戏的评论45:30 游戏纸媒的消亡和游戏评论式微的关系;兼谈艺术评论与游戏评论的异同51:14 什么样的(游戏)评论是好的评论,以文学批评作为范本56:53 刘梦霏回应关于游戏纸媒和游戏评论的关系1:19:20 当代艺术展览中游戏作品的体验为何总是让人尴尬?1:35:18 艺术家做的游戏类艺术作品与作为市场产品游戏的区别:完成度1:40:01 游戏类艺术作品的重要一环:游戏体验转化为艺术体验刘梦霏 ,游戏研究学者、游戏化设计师,主要以历史的视角研究游戏的本质与社会影响。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任讲师,此外兼任国际期刊《游戏研究》审查委员、游戏的人档案馆(Homo Ludens Archive)馆长、游戏化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华电子游戏研究协会(Chinese DiGRA)前副主席、理事。2015年于北师大开设国内第一门研究生层面的游戏研究课程“游戏研究与游戏化”并于清华大学发起国内第一次游戏研究的国际会议“电子游戏在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叶梓涛 ,腾讯NExT Studios的游戏设计师,写作者,独立媒体实验室「落日间」的主理人,播客《落日间》的主播,知乎游戏、游戏设计方向优秀回答者,公布的独立作品有《剑入禅境Sword Zen》等。正积极推动电子游戏与人文、艺术、

    • 1 hr 47 min
    艺术家青海支教:“准备好的教案全改了”

    艺术家青海支教:“准备好的教案全改了”

    今年7月12日起,盘子空间邀请了6位艺术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进行了为期12天的小学艺术支教项目。本次支教得到了曲麻莱县当地教育局的支持。本期播客中,我们有机会远程连线7位当时正在曲麻莱支教的艺术家与负责人,包括陈天灼、关雲、马海蛟、王宇琛、萧涵秋、张婧雅、刘畅,与他们一起深入谈论当地小学与艺术教育。只言片语之间,这次短期支教中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逐渐凸显出来,和当地学生相遇,在双方心中都种下了新的艺术种子。对小朋友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From July 12th this year, Plate Space invited 6 Yushu Tibetan artists to carry out a 12-day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project in Qumarlêb County, Qingh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This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local education bureau of Qumarlêb.In this episode,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emotely communicate with the 7 participants who were teaching in Qumarlêb, including Chen Tianzhuo, Guan Yun, Hai Jiao, Zhang Yuchen, Xiao Hanqiu, Zhang Jingya, and Liu Chang. Between words and phrases, emerg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hort-term teaching to the loca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the artists.02:35 对曲麻莱县小学的印象12:47 学生的“苹果传奇”14:30 “高原圣托里尼的末日景观”17:13 艺术支教的契机18:45 支教老师的课案设计26:37 “艺术课里没有对错”35:03 学生趣事38:20 名叫“看着”的同学48:39 两所小学不一样的校风:“幸福一小“与“艰苦二小”53:17 当地老师的“临摹美术课”55:21 当地教育局的积极开放态度57:01 短期支教的争议:“彼此的交集没有太多利害去考量”1:08:53 “做一个艺术家,并不代表你可以作为好老师”1:14:19 当地访谈:小学老师对小孩的期望1:17:34 当地访谈:当地人的计划——“一棵松树的未来”1:18:53 “任何职业都需要特定的技能”1:22:03 回想小学教育:“感官层面的东西,兴许能留下”1:29:27 当地访谈:当地小学的课程配置1:30:31 长期支教计划1:32:53 当地访谈:当地老师的困境1:33:40 呼吁:地球上的一个宝贵的地方刘畅:前期五月份过来跟这个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做了一个沟通和交流,也把大家的方案给他看。以前可能都是那种政府之间的对接、学校之间的对接。我们其实算是一个民间组织,这可能是第一次能以这样的方式跟当地政府对接。其实他们一再的强调不要有什么基金会的背景,尽量能把这个事做到很单纯。当地领导还是一个挺开放的状态,他希望能有一些新鲜的东西能带给当地的小朋友。比如说艺术支教的这种形式。大家都知道这时间很短,能做的改变不是很多,但是一定是有改变的。张婧雅 :第一天来参观学校的时候,我真的没有想到这边的教育设施会这么好。学校除了教室、什么图书馆以外,还有一些蔬菜大棚,还有多媒体教室——那是一个可以完全把整堂课事无巨细地录下来,包括面部表情特写都可以捕捉到的那种摄像头的一个教室。我当时是很惊讶的。当我们老师真正开始去上课了以后,就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彩笔、颜料是没有的。他们那个美术教室,甚至有版画工具,但是只有版画刀和滚子。这个就意味着什么?就比如说我们做饭,只有菜刀,没有菜板,是不能做饭的。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还挺样子货的。关雲:这些小朋友虽然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但他们在我放音乐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的节拍,开始点头、拍手。他们的节奏感真的比我好多了。陈天灼 :他们外面是蓝色的简易彩钢板盖的房顶,然后屋身是白色简易彩钢板做的。我说这个应该

    • 1 hr 39 min

Customer Reviews

5.0 out of 5
1 Rating

1 Rating

Top Podcasts In Arts

Fresh Air
NPR
The Moth
The Moth
LeVar Burton Reads
LeVar Burton and Stitcher
99% Invisible
Roman Mars
The Book Review
The New York Times
Gastropod
Cynthia Graber and Nicola Twi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