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 episodes

墙裂坛:用另一种方法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墙裂坛里的每个人都有个撞墙的梦想,想把金融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撞开,希望和你一起解除思想上的自我隔离,一起讨论、一起解惑~

墙裂‪坛‬ 墙裂坛

    • Society & Culture

墙裂坛:用另一种方法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墙裂坛里的每个人都有个撞墙的梦想,想把金融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撞开,希望和你一起解除思想上的自我隔离,一起讨论、一起解惑~

    银行现在究竟有多难?

    银行现在究竟有多难?

    本期我们来聊聊银行——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银行。
    在大家的印象中,银行就是钱袋子。当经济体、企业和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它。银行就是经济这架大机器的汽油,整个国家经济运转要靠它。
    银行这个行业的存在感一直很强,至少在二战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为首位的这近一百年里,它是C位(在和刘院长的《摸爬滚打:中国银行业40年》的播客专辑中,也正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和这段历史)。
    它也曾经在高光位意气风发。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著名的“银行赚钱都赚的不好意思”?是国内一位前股份制银行行长在2011年,也就是13年前的一段话。
    但后来被过度演绎。原话是这样的:“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靓丽,尤其像今年,整个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经营压力很大,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这段话零零后的小朋友们应该没听说过。但在那个时候——2010年前后十年,是中国银行业最高光的时刻。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银行也是。但即使是在那个高光时刻,这句话马上招来批判,不只因为听起来有点炫富拉仇恨;更是因为在大家的认知和理解里,银行怎么能赚钱呢?银行的钱是给实体经济用的,应该是支持大家的。
    可惜,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银行也是个企业。也有股东,也要养活员工,也要发展,所以也需要赚钱。
    而现在,在实体经济下行、大家都需要用钱的时候,却发现银行自己居然也更困难了——好像战场上的防卫部队,本来任务是照应前方冲锋陷阵,低头一看自己腹部居然也中弹,流血不止。但还是要掩护大部队,还是要完成炸碉堡的重任,所以快牺牲了但还是不能牺牲,甚至没有牺牲这个选项。
    我们这些年应该都有耳闻:中小银行非常困难,甚至濒临被重组的边缘。再看看商业银行核心经营指标之一——息差,几年来持续收窄,去年就已经降到二十年来最低水平。别说支持经济,看起来似乎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那该怎么办呢?
    00:04:38
    01 银行到底是不是一个应该赚钱的行业?如果是,该赚多少钱才是合理?“赚钱”和“支持实体经济”哪个更重要?
    银行从诞生开始就是为了赚钱,作为商业机构理所当然应该赚钱。至于赚多少——关键在于每家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能否找到合适的客群、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控制好自己的成本,最终才能获利。
    如马克思所言,平均利润率的概念仍然存在。随着竞争的加剧,银行业和市场上各经济主体之间也在竞争,资源配置基本上是平均率。
    但银行又和别的行业不同。其特殊之处在他要保护客户存款、和经济运转密不可分、且需要强监管。全世界都把银行都视为一个特殊行业——即使在这种“特殊期待”加持下,它仍然需要赚钱。
    银行具有特殊功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市场通过金融市场进行配置。尤其在我国,银行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仅需要符合市场规律,还需要满足国家经济体的长远发展需求。从此角度看,银行应该支持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这些是应该做的,与自身盈利并不矛盾。
    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在某些产品、服务或者某个时段、某些领域做一些让利——银行会自己评估和平衡,这个调整本身也是市场行为。
    00:09:22
    02 净息差为什么对银行如此重要? 而当前银行的息差

    • 45 min
    “旧质”生产力不work了, “新质”生产力如何来拯救?

    “旧质”生产力不work了, “新质”生产力如何来拯救?

    新浪微博、微博财经邀请《墙裂坛》做了一场直播,聊一个高大上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大家还没熟悉几天,书店里都已经有了不少《新质生产力》为题的书——可见大家是多么渴望理解新概念。可能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大家现在关心经济支持政策的程度之高,迫切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当下问题的答案——我们转型变革阶段到底会走向何方?什么时候进入下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恢复,甚至再次腾飞?到底该怎么实现呢?金融该怎么使劲儿?
    讨论内容:
    1、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果有“新质”那“旧质”是什么?“新”在何处?
    马克思的生产力公式:
    ·      生产力 = 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      旧质生产力 = 便宜的体力劳动者+土豪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劳动对象
    ·      新质生产力 = 高水平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科学技术和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元宇宙
    新质生产力公式研制人王羽老师的公式:
    ·      生产力1.0 = 劳动力 + 劳动工具 + 劳动对象
    ·      生产力2.0 = 科学技术 x (劳动力 + 劳动工具 + 劳动对象 + 生产管理)
    ·      生产力3.0 =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x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2. 为什么旧质生产力不work了?或者换个问法:为什么“好日子”不能一直好下去?为什么经济不能无限膨胀下去?为什么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生产力一定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      似乎一切都是大自然设计好的。我们对大自然发展方向的解释是有矛盾的,别忘了“进化论”(演化论);还有 “退化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走向热寂。
    ·      其实有个挺简单的类比:为什么我们长到一定高度就不长了?为什么人类不能一直生长成大象的尺寸?为什么我们还会衰老和死亡呢?
    ·      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 West)在《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Scale):人类和机器一样:都是从外界获取能量,转化为身体内部机能所需,然后身体内部器官一起运转,最后让我们长大。而且这个长大的过程,并不是线性的。如果身体长大将近一倍,比如从一米长成二米,体内的细胞数量会增加一倍;或者体重增加一倍:但是我们需要吃两倍的饭和能量,才能保证身体机能的运转?并不用。只需要大概七成的能量增量,剩下的三成是“节省”下来的。这就是“克莱伯定律”(Kleiber's law):规模的经济性。
    ·      但人体是个封闭体,容量有限,所以规模效应一旦触达能量消耗的极点,我们就必然会进入“边际效益递减”的过程。熵就是“磨损”,对身体的磨损,要修复磨损,恢复秩序,我们就要投入更多的能量,如果能量投入跟不上“磨损”的速度,我们就停止了生长,进入了纯损耗的“衰老”过程。
    ·      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递减”:企业、经济体:发展—成熟—衰退:和人一样也有新陈代谢。“初创公司”和“发展中经济体”可以爆发式增长,而变成了“集团”和“发达经济体”之后的增长,只会越来越慢,开始内耗,并大概率走向减速。
    ·      但是经济是一个“开放系统”,理论上容量是无限的。当经济体发展“飞龙在天”,眼看着要“亢龙有悔”时,可以通过创新、颠覆式创新,再上一个台阶。几千年来,已经通过各种不可思议的创新做到了这一点:工业革命蒸汽机,电话电脑互联网,人工智能——每次技术发明,都给经济这架机器重新加了油。
    ·   

    • 1 hr 22 min
    繁花的烦忧:理性与情绪相随|上海话版.o1

    繁花的烦忧:理性与情绪相随|上海话版.o1

    文章首发在公众号“方出旭旭”:
    电视剧《繁花》海报“繁花”两个字的设计灵感来自鲁迅设计的《萌芽月刊》封面,是向鲁迅致敬。是该向鲁迅致敬!看着这两个在二维平面上静态的字,我总错觉它们是动的,一会儿是“繁花”,一会儿是“繁忧”,忘了“繁”和“烦”的区别。鲁迅一生烦忧,为中国、为中国人。我想,这样的设计是设计者或金宇澄、王家卫的隐喻吧?勿晓得。
    《繁花》,就我所知有三种表现形态,小说,话剧,电视剧。三者在社会上的反响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小说是原著,并且得奖,出版时和得奖时在文学界与沪语读者群有非常好的反响。话剧恐怕只在上海话剧爱好者中有反响。电视剧则不同,可以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反响,凡是能与《繁花》搭上边的,都来凑热闹。这与三者不同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有关。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自从各种现代流派产生,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已经完全改变,再也不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品类,再加上现代互联网、自写作、电视电影小视频等娱乐样式多元化,不同的小说品类其受众相对来说有很大的收缩。金宇澄虽然在文字上照顾了非沪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无奈他想叙述的内容不是当下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话剧更是早就成了象牙塔中的艺术,更何况内容上力图在舞台上再现原著的韵味,包括故事情节、不同人物的不同方言,虽然演员阵容不俗,表演也非常精彩,无奈没有什么社会关注度。电视剧则不同,相对而言更能为现代大众所普遍接受,同时,王家卫和金宇澄没有受原著束缚,叙述了一个为当代老老少少都关注的主题。这不是说,三种艺术样式有什么高下之分,就如同商品,市场大小与商品本身的质量、品味无关,而与商业模式有关。不同商业模式决定了不同的目标受众,决定了市场。
    营销方式上,小说和话剧完全是传统套路,也没什么声势,可以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营销策划。电视剧几乎运用了当下能有的所有手段,精心策划,尚未演播已经把市场炒起来了。考虑到小说是沪语写作,电视剧搞了普通话版和上海话版,吊足了两类受众的胃口。加上各种广告的插入,更是赚的盆满钵满。电视剧《繁花》带旺了黄河路,带旺了排骨年糕,带旺了和平饭店和宝总泡饭,反过来黄河路们也烘托了电视剧《繁花》的氛围,并导致小说《繁花》的脱销。黄河路是大家赚钱的地方,不应该把别人赚钱的路堵死了,强总、李李、卢美林犯了忌。电视剧《繁花》拍摄、营销策划、演播的过程像煞一条黄河路,可以说,《繁花》故事之外的营销,就是一场商战大戏。
    小说与电视剧很大的不同是,小说虽然是文字的,但却像是那个时代的风俗画,展现人物在特殊历史时代的日常,有些很平常,有些很奇特,也有小说该有的巧合情节。电视剧则浓缩了故事线索,就如同镜头中的服饰、布景,在在都是精心、刻意的安排。在电视剧中,玲子、汪小姐、李李都达至了她们商业的成功。范总、魏总,也取得了他们的成功。阿宝与爷叔的组合,更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逢凶化吉、无往不胜。剧中的人物几乎人人都是聪明过人、努力过人,但观众似乎更关注这些成功的人,而没有太注意那几个同样聪明而努力的失败者、失意者,比如强总、小江西。片尾,阿宝的旁白赞美了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完全正确。不是那个时代,不会有这样的精彩,爷叔一辈子集聚的一身能量只是到这个时代才爆发出来。但即使以爷叔的能量,最后也还是黯

    • 28 min
    宏观跷跷板:人口、日本、YCC和企业的命运

    宏观跷跷板:人口、日本、YCC和企业的命运

    终于把联储终于把鲍威尔“踢出群”了,毕竟对于他现在到底降不降息这件事,关心的人越来越少了。今天换个角度,聊聊其他同样值得注意的“叙事”:人口、日本、YCC、和企业的命运。
    ·时间戳·
    04:50
    人口增长反转三个案例:
    1.日本“奇迹小镇”—— 奈义町。只有5000多人,但却因其出人意料的高生育率而在日本乃至全球闻名。奈义町的总和生育率高达2.95,大多数发达国家生育率远远无法企及。这里发生了什么?
    2.以色列:生育率是2.98,远远高于更替水平,正统教派是6,即使是世俗犹太人的生育率也有2.3。为什么以色列可以做到?
    3.台湾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中大奖者的生育率变化,试图回答补贴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补贴对生育率确实有影响,但关键在金额——如果补贴能够覆盖到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全部成本,才有用。
    23:44
    但以上案例能否被复制?
    ·不如看看东南亚:人口结构非常自然且稳定。东南亚国家除了传统华人,并没有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大家自然、发自内心的生孩子,养孩子。加上主要国家社会体系和自然禀赋几乎让人不太愁吃穿。所以穷人也爱生孩子,富人也爱生孩子。
    ·为什么以色列可以做到?以色列犹太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全社会对提升生育率有巨大的共识——生孩子义不容辞。但以色列的女性究竟是人,还是工具?
    ·叙事的力量:这些年有太多媒体和叙事,不停强调“养不起”。此叙事一旦蔓延,让人更加不想尝试。但叙事会变:美国Tiktok上开始流行“Stay-At-Home Girlfriend”——“贤妻良母白女朋友”、“等待将来生孩子组建家庭”又变成一类流行叙事。

    ·生育不仅仅是经济或社会压力的问题,更多的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与敬畏。49:24
    日本的投资逻辑:
    ·中日投资的反向逻辑: “跷跷板”——已经反映到了资本市场的投资和定价中。
    ·“中国是价值陷阱,日本是增长游戏”。一个是value trap,一个是growth game,读起来朗朗上口,忘不掉了。
    ·“日经指数文艺复兴”:日本股市近40%到50%的投资者都是海外资本。
    ·尽管日本结束了负利率政策,但市场对其货币政策的预期依然偏软。即使有短期的涨幅,但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即使春季工资谈判中出现了5%的涨幅,也只是弥补了过去二、三十年工资不涨的缺口。日本经济的真正复苏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01:03:57
    关于土地和房地产:身边的故事:
    ·一家曾在广东强二线城市的服装制造企业,曾经风光无限,但由于疫情和多元化经营的失败,最终走向了破产。企业的快速衰败和庞大的空置资产让人唏嘘。
    ·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复杂关系:很多时候企业的决策并非完全出于自身的愿望,而是在各种外部压力下做出的选择。
    ·
    人生命运的“上限”与“下限”
    —  End  —
    专栏主播|郑朗 大卫 小跑
    编辑|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1 hr 18 min
    《摸爬滚打》第十二集:1993年震惊中外的“衡水百亿美元大案”:农行人心中的痛

    《摸爬滚打》第十二集:1993年震惊中外的“衡水百亿美元大案”:农行人心中的痛

    机会喷薄而出、一拥而上的荣景中,怎么少的了各种乱象和骗局?
    ·本期精彩时刻·03:20 蝴蝶的翅膀:汇率改革、分税制、国企改革、乡镇企业私有化—— 那些影响至今的改革。
    07:48市场中各种坑蒙拐骗:民国时期的存单、保险库黄金与珠宝、外国银行的大额存单、国外亲戚的遗产、虚假进口开证——只有你想不到。
    11:151993年震惊中外的“衡水农行百亿美元大案”,农行人的痛:本是一件很容易“对付”的事情,结果变成全球银行业知名大案。领导人大怒:“半壁江山没了!”。
    18:051993年中国外汇储备200多亿美元,衡水一案金额就达到100亿。十年后的2003年,外储达4000多亿美元,2014年6月1日达到历史最高39900多亿美元。
    ·延伸阅读·
    美籍华人梅直方、李卓明骗取衡水农行一百亿美元备用信用证案(案情)
    1993年3月底,经人介绍来到河北省衡水市,以“引资”为名,向中国农业银行衡水中心支行提交了虚假的“引资”承诺书,以及编造的美国亚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联)的简介等材料。
    谎称亚联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许多合作伙伴,以亚联财团的金票作抵押,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为衡水农行引入巨额资金;衡水农行只须开具备用信用证作为引资的必要手续,不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引入的资金不还本、不付息。
    此后,农行于同年4月1日和2日代表衡水农行工会下属的恒融实业公司与梅、李签订了三份数额分别为50亿、16亿、34亿美元的《合作引进外资投资开发协议书》。尔后,梅直方、李卓明向衡水农行出具了《开证委托书》。
    为了掩盖其诈骗真象,故意把英文本中“证明开具的汇票金额代表与给予亚联(集团)公司贷款融资相关的债务”一段内容不译。梅直方、李卓明在没有向衡水农行提供任何担保和抵押的情况下,骗使赵金荣、徐志国于4月5日开出了以亚联为申请人,衡水农行为开证行,莎物得投资(巴哈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莎物得)为受益人,一年期不可撤销可转让的200份总金额为100亿美元的备用信用证。4月6日,李卓明按梅直方提供的地点,将上述备用信用证寄给莎物得财务主管麦西华(加拿大人)。
    案发后,我国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并在有关国家警方和金融机构的配合下,使衡水农行开出的200份总金额100亿美元的备用信用证在信用证注明的有效期间内没有出现资金支付情况。
    资料来源:
    http://gongbao.court.gov.cn/Details/378b90a37dba0caecf4f4c7d5e71fd.html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32 min
    《摸爬滚打》第十一集:外商的尴尬时刻

    《摸爬滚打》第十一集:外商的尴尬时刻

    说话间已经来到了90年代初——我们的金融行业开始和世界有牵连,及后面恩恩怨怨,错综复杂缘分的开始。
    那时的中国市场是一个跃跃欲试、需求喷薄欲出、遍地是机会的市场,“蓝海”可能都不足够描述,简直就像孙悟空可以满地打滚随便吃桃的花果山。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到封闭了这么久、刚刚开放的花果山里找果子吃,应该也有很多不适应吧?
    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威慑力究竟有多大?所谓“巨变”,真的是一夜之间说来就来的吗?
    ·本期精彩时刻·
    02:23 外商的尴尬时刻:在贵宾室里挨冻、不敢进招待所、在首都跑步先“请示”
    11:21严谨的日本罐头厂给银行出的难题
    15:40在犹疑中开放:讲话打开最后闸门,经济活力如大潮般喷薄而出
    20:36经济很快就过热,进入了又一波“收”的循环,也为改革打下基础
    21:22邓小平南巡的背景:国际压力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25 min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 with Ted Danson and Woody Harrelson (sometimes)
Team Coco & Ted Danson, Woody Harrelson
Stuff You Should Know
iHeartPodcasts
Shawn Ryan Show
Shawn Ryan |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This American Life
This American Life
Magical Overthinkers
Amanda Montell & Studio71
The Viall Files
Nick Viall

You Might Also Like

知本论
知本论
起朱楼宴宾客
大卫翁
高能量
李翔李翔
面基
面基
厚雪长波
雪球官方账号
三点下班
李永浩,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