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望局

贾行家
大望局

社会与文化类播客节目。主理人贾行家,常驻嘉宾有作家周晓枫、作家东东枪、心理学者李松蔚、单口喜剧演员夏夏。不定期邀请各领域名人、学者作为飞行嘉宾,围绕某类文化议题进行多人对谈。 想要带你认识一些可爱的人,聊更多真诚的事儿。 🎧每周四更新。 收听大望局,大家一起旺!期待你的订阅,咱们评论区里聊起来✨

  1. 3 DAYS AGO

    50. 苗炜《文学体验三十讲》系列:文学没什么用,为什么还要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得到APP的会员熟悉苗炜老师解读的上百本听书;《三联生活周刊》的老读者多年来一直在阅读他的文章和特稿;在文学读者的印象里,苗炜被称为苗师傅,是优秀的小说家,更是专业的文学作品领读人;在作家眼里,苗师傅是自己最想把未完成手稿拿给他看的人之一。 近年,他连续完成了三季《文学体验三十讲》,以音频课程形式,从人生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分享阅读外国文学的见解。这个角度不容易,有真切实感要要比搜集信息难。据说,这门课和罗振宇的劝说有关:现在的人感兴趣的书多,就是看不过来,或者“看不明白”,需要有内行做一些转述性的服务。 苗师傅坚称“文学没什么用,大家不靠想象生活”,但是,在某些时候,“文学帮我们逃避”,帮我们保持一种敏锐的感受力,“看看人的处境……心灵丰富一点儿”。 《大望局》请到他来聊的是刚刚出版的第三季文稿《我终于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件“没什么用”的事倾注如此大的热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几乎相当于完成一件人生大事。 三年来,苗炜自己对读小说这件事的看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本期嘉宾苗炜,小说家,资深文化记者,《文学体验三十讲》主讲人 🎧时间轴00:02:02 小说是苗师傅阅读的主要领域吗? 00:05:19 为什么会开始喜欢读小说? 00:12:27 小说吸引人的原因是什么? 00:14:56 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值得写、值得读的? 00:22:09 哪些小说对苗师傅有触动? 00:30:00 《文学体验三十讲》想要提供给读者什么? 00:32:24 小说帮我们“逃避” 00:39:24 文学锻炼人们对于痛苦的耐受力 00:46:20 为什么要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00:52:09 文学的媒介 01:01:09 聊聊心理自助类的书 01:07:58 三联生活周刊的重读人物系列 ❤️本期海报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1h 22m
  2. FEB 5

    48. 周晓枫、李松蔚:讨好型人格展销会

    这个标题是周晓枫老师定的,属于《大望局》主播之间的闭门讨论。 晓枫老师堪称讨好型人格泰斗,身边只要还有一位朋友、乃至一位陌生人有悬而未决的需要,她就感到坐立不安。 我本来还想请一位风格我行我素的的嘉宾作为参照视角来批判我们,后来发现,这个主题要得以深化,还是直接请李松蔚来做学理上的阐释和归纳,结果,松蔚老师承认其实自己也一直在专业生涯里和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做斗争……于是,这是三个该人格持有者在反思。 这种人格是一种性格吗?我搜索到更学术化的描述包括“高自我监控型人格”“内心矛盾自我指向人格”等等,和这种人格最不像的是范德彪的那句台词:“咱俩以后好好处,处不好的话,你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自信。人的性格差异,真是有趣,往往是“基因装子弹,环境扣扳机”。 所谓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正确感知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我们这些讨好型人格的人仿佛活在一个“只剩下一丁点儿自己”的世界,又仿佛对这个世界感受得很深入,这是不是恰到好处的呢? 还有个悖论:为什么有许多人自诩是讨好型人格,但是大多数人又不觉得被谁讨好过?那么,是不是我们混淆了屈从和讨好? 谈话间,晓枫老师的很多妙论,我做了摘抄,转发时请不要忘记加上“——作家周晓枫”: 讨好型人格比那种全世界都要讨好他、他却不讨好任何人的人格可爱多了。 最后,你还是要讨好自己,一个人如果不会讨好自己,连自己都不爱,他怎么能够去爱别人。 讨好型人格最后是可以回撤的。讨好型人格都很自尊,我掏心掏肺,你当成下水,那我转身的时候也特别坚决。                                   👬本期嘉宾周晓枫,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李松蔚,心理学者,作家,得到课程《心理学通识》主理人 🎧时间轴00:00:56 为什么说晓枫老师是“讨好型人格泰斗”? 00:13:45 另一位讨好型人格松蔚老师 00:24:42 再聊聊什么是“讨厌型人格”? 00:29:55 那什么才是“讨好型人格”? 00:38:48 讨好型人格比不讨好型人格可爱多了 00:48:44 讨好型人格的特征 00:51:31 怎样和自己的“讨好”和谐共处? 01:02:57 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这样的人格体验? 01:08:20 写作中的“讨好” 01:14:07 给讨好型人格的建议 ❤️本期海报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1h 26m
  3. JAN 22

    46. 许知远和《十三邀》,以及和他对话的整个时代

    因为自己的名声,许知远不断陷入由关注和误会构成的漩涡。比如,坊间传说,有一种“许知远式问题”:苦大仇深地批判时代,追问人的使命。我很好奇,许知远自己怎么回答“许知远式问题”。本期是以这个恶作剧开始的。 本期的正经缘由,是许知远聊自己刚刚出版的五卷本《十三邀II:行动即答案》,收录了他三年来与几十位出镜嘉宾的对话精选。 热门节目《十三邀》是怎样出现的? 他为什么选择这些受访者,他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对此有一个我始料未及而又动人的回答。 这些对话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我发现,多年以来,许知远的创作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由声音构成的时代进行持续的对话,探寻各个领域的杰出者建立的边界,组合出新的东西。他也从被“许知远式问题”的冒犯里缓过来,接受了这个说法。 👬本期嘉宾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书店,文化出品品牌)创始人,访谈节目《十三邀》主创,个人播客「游荡集」 🎧时间轴00:00:38 许知远和《十三邀》 00:07:53 许知远如何看待“许知远式问题”? 00:13:31 今日世界有哪些独特的问题? 00:17:04 如何安顿自己? 00:24:22 一个人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00:27:34 许知远的人物小传 00:33:33 聊聊梁启超 00:41:29 我们可以使用他们身上的哪些智慧? 00:47:00 《十三邀》的嘉宾人选标准 00:59:41 《十三邀》给许知远带来了哪些变化? 01:02:10 对话的方法 01:14:29 写作的方法 01:19:57 哪些书对许知远意义重大? ❤️本期海报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1h 27m
  4. JAN 15

    45. 王太平、周扬:亲昵的“尔滨”背后,还有个悠远曼妙的哈尔滨

    上个冬天,哈尔滨迎来了喧闹的流量高峰,成就了一场“尔滨、南方小土豆、冰雪大世界大滑梯、洗浴中心和锅包又”组合而成的狂欢。 当时,《大望局》请来了两位老哈尔滨人:一位当然是我的老友、老乡,摄影家王太平老师,得到的朋友都熟悉。另一位是太平老师的好友、配音朗诵艺术家周扬老师,他在中国配音界大名鼎鼎,有一位金嗓导师,培养了许多播音人才,他的声音时常出现在央视大型纪录片和影视作品里。 那一次,他们两位使用乡音,用自己的记忆,为游客讲起:哈尔滨是一座是什么样的北方名城,三四十年是一幅什么样的“曾经”,她值得你在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节奏“往里走”。除了这些易于形成传播的符号和常见印象里的粗犷外在,她还有丰盈、细腻、深邃和妩媚。 去年冬天的哈尔滨热门到不需要推广,我把这一期一直扣留到今年冬天才播放,属于作为哈尔滨人的谋私。另外,黑龙江是极辽阔的好地方,江河,平原,边陲,湿地,森林、火山地貌,都值得看看。 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必须敬畏寒冷。你去之前,比置办棉服更要紧的,是准备一双鞋垫足够厚、鞋底做过防滑处理的鞋,以及一顶能护住耳朵的帽子,可以考虑戴口罩。黑龙江人比南方游客“怕冷”,因为晓得头上、脚下被冻坏是不得了的事。如果没有丰富的冰雪路面驾驶经验,汽车没有安装雪地胎,不要贸然尝试冬季自驾游。 👬本期嘉宾王太平,知名摄影家,哈尔滨人 周扬,配音朗诵艺术家,声音导师 🎧时间轴00:03:40 听三位哈尔滨人聊家乡 00:18:12 “哈尔京”人 00:23:57 他们印象中最美的哈尔滨的瞬间 00:34:21 来哈尔滨别再只吃锅包肉啦! 00:42:25 三位哈尔滨人对家乡的爱 00:49:56 来哈尔滨,这些地方更值得一去 00:54:55 来东北,必须敬畏寒冷 00:58:01 走出去了之后,再回望家乡又是什么感觉? 01:02:08 随着记忆节点,再聊哈尔滨打卡地 01:21:31 彩蛋:听周杨老师朗诵一段! ❤️本期海报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1h 22m
  5. JAN 8

    44. 六神磊磊《唐诗光明顶》:重新认领唐诗和金庸的价值

    六神磊磊在谈话中特地强调自己不是“作家”。但他一定是非常成功的写作者和内容生产者,一是在于他广泛的读者群和影响力,二是他持续输出的内容同时兼具知识质量、趣味性和通脱的、合乎常理的观点。不只是在今天难得,也一直很难。在他讲唐诗的新作《唐诗光明顶》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表达上有一个不可能三角,那就是政治正确、角度新颖、感情真挚,这三者几乎是不可能同时具备的。”六神磊磊长期以来的写作,庶几近之。 这次聊天的最高目标是请他道出这其中的秘密是什么。 其中还有三个问题: 前新华社记者王晓磊是怎样变成讲武侠、讲唐诗名满天下的六神磊磊的? 《唐诗光明顶》是他的唐诗光明顶的第二部,讲的是盛唐,他的讲法和别人有何不同,读唐诗的要点是什么? 他讲了这么多年的金庸,而且善于用金庸故事解读正在发生的事件,那么,众所周知的金庸武侠,还有什么我们没有体察到的独特价值?👬本期嘉宾六神磊磊,知名作家,媒体人 🎧时间轴00:03:16 “六神磊磊”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00:05:53 六神磊磊的儿时经历 00:17:08 什么时候选择了现在这种创作状态和生活? 00:20:08 什么时候开始对金庸产生了深刻的解读兴趣? 00:22:26 什么是表达上的“不可能三角”? 00:28:59 是怎样决定要开始讲唐诗的? 00:33:01 “唐诗三部曲”是怎么产生的? 00:42:43 李白、杜甫,六神磊磊更偏爱谁? 00:45:56 为什么是“唐诗”? 00:53:01 六神磊磊对哪个时期最有共鸣? 00:55:21 剧透:第三部“笑忘书”是什么含义? 00:58:11 六神磊磊的好书推荐 01:04:04 读金庸,有哪些独特价值? 01:14:17 写作之外的兴趣爱好 ❤️本期海报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1h 21m
  6. JAN 1

    43.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不现实”是怎么变成现实的?

    在豆瓣刚刚发布的图书榜上,年度榜首是杨素秋的非虚构作品《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读者们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本书? 一个天真的年轻大学老师,出于对政府部门如何运转感到好奇,报名到一个区文旅局挂职,一年里,她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要从零开始修建一座爱书人喜欢的图书馆,从此以后,她和形形色色的关系博弈,与条条框框的规矩周旋,理想和现实撞出了一连串火花,最终,她那些“不现实”想法居然大体实现了。 你发现这个故事为什么打动我们了吗?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最动人的情节之一,就是安迪坚持修建图书馆。这是精神世界对于人的共同召唤。 在11月2日的新精英生涯围读会上,大望局访问了杨素秋和古典,一起聊书里书外的那一年,探讨:怎样做成一件“不现实”的事? 👬本期嘉宾杨素秋,作家,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 古典,作家,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资深高管教练,得到课程《超级个体》主理人 🎧时间轴00:01:01 他们对这本书的感受 00:07:19 为什么要去碑林区挂职? 00:13:49 还有哪些不能讲的经历? 00:22:18 什么时候开始想建成一个自己理想中图书馆的样子? 00:29:09 还遭遇了哪些阻力和困难? 00:35:57 其中有哪些印象很深的人和事? 00:45:07 一个图书馆,对于公共生活也好,对于每一个爱书人也好,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 00:50:58 再回看,有哪些新的感受? 00:54:49 素秋老师如何看待生活? 01:01:22 接下来的写作计划 ❤️本期海报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1h 3m

About

社会与文化类播客节目。主理人贾行家,常驻嘉宾有作家周晓枫、作家东东枪、心理学者李松蔚、单口喜剧演员夏夏。不定期邀请各领域名人、学者作为飞行嘉宾,围绕某类文化议题进行多人对谈。 想要带你认识一些可爱的人,聊更多真诚的事儿。 🎧每周四更新。 收听大望局,大家一起旺!期待你的订阅,咱们评论区里聊起来✨

You Might Also Like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