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斯如是Anthropod

Chenchen; Zhuo; Gaofeng
安斯如是Anthropod

“人类学”学科的英文Anthropology常被简称为ANTHRO,而这档节目名“安斯如是”就取自该词音译,我们解释为“人类学就是这样”。 这里是几位一起同过窗的人类学朋友。我们希望创立一个人类学中文空间,与你们共同讨论人类学议题,将人类学带入日常。 邮箱:chenchen0905@outlook.com

Episódios

  1. 23 DE JUL.

    EP04: 人类学博士和材料工程博士哪个更难找工作?

    在前几期节目中,我们探讨了一些与人类学相关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今天及往后的节目中,我们将继续拓展「安斯如是」的边界,邀请一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人生经验的嘉宾做客。今天来到EP04的谈话人是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材料工程系读博士四年级的张老师,他将与小牛展开一场人类学和材料科学之间的对话。这场对话并不完全从学科专业角度展开,而更多涉及到在人文社科和理工科,这两个截然不同领域读博士的研究体验和生活状态,我们也将从彼此的切身经验出发,探讨一些关于博士就业和人生规划的长线问题。 提到文科或理工科博士,大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刻板印象,通过今天的节目,大家可以验证一下哪些刻板印象是真的,哪些又是假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为正在考虑“读博”这条人生路径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引。 本期谈话人: 张老师 | 鲁汶大学材料工程系博士 牛老师 |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线: - 00:17 节目及嘉宾介绍 - 04:30 材料工程及人类学博士的一天是如何展开的 - 12:55 材料科学与实验室研究:测试材料性能与验证自己猜想的小战场 - 16:53 人类学也有课题假设吗? - 19:02 老板(导师)与“组”对于工科研究的影响、对老板的“向上管理” - 23:10 中国博士在海外研究时的“卷”与“躺平” - 28:20 “请假羞耻症” - 36:48 中国、比利时、美国生活及科研经历的对比 - 41:00 比利时人的“小国”心态 - 43:05 如何交到外国朋友:美食、语言、运动及共同爱好 - 48:30 小城鲁汶是“乌托邦”吗:医疗、教育、国际化产业 VS 糟糕天气、学习压力、50%的税收 - 55:41 当比利时选民右转,移民政策收紧,为何中国移民持欢迎态度? - 57:52 毕业后的职业规划:留欧还是回国? - 59:00 理工科博士的四种职业选择:高校、业界、专利律师、餐馆老板 - 66:01 寄语理工科博士:练好英语、保持“吸收”状态、差异化竞争 - 70:04 寄语文科博士:不要浪漫化没有走过的路——读博不是对走入社会或工作的逃避 背景音乐: Thomas Greenberg – Dream for Today Jay Crew/RJ Pasin – ok!

    1h13min
  2. 1 DE JUL.

    EP03: i人怎么做田野?

    上期节目中,我们讨论了人类学家在旅行途中的奇思妙想和反身性。旅行也是一种田野工作 (fieldwork),反之亦然。如果我们暂时从无忧虑的旅行中抽离出来,关注一下“刻板的”,“让人精神紧绷的”田野工作呢? 这期我们要讨论的是,田野工作的形态,i人和e人在处理田野访谈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请加入我们的讨论,看看人类学家是怎么样进入田野、寻找联络人、如何访谈以及如何灵活地伦理问题的。收听节目的你又有什么好点子呢? 本期谈话人: 小牛(老哥牛、牛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人类学博士生 小马(小马哥、马老师)|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Q(漆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人类学博士生 时间线: - 00:15 节目介绍 - 2:05 学习人类学的动机 | 对田野工作的”前“了解、对初学者的挑战 - 5:20 记者和人类学家 | 事件制作还是发现、民族志作为跨文化翻译? - 14:05 线人(报道者)和关系网 | 随机性、 “滚雪球”失败、善用社交媒体 - 21:15 双向倾听 | “不感冒的”本地人和外来的人类学家、找准时机暴露身份、反馈社区 - 27:50 性格的表演论和本质论 | 情景化的性格本质、访谈中的反馈、“空气突然安静”、社交边界的动态 - 43:00 研究伦理和获取同意 | 交朋友、保持透明、中间人、保持灵活 背景音乐: She Her Her Hers - Episode 33

    48min
  3. 13 DE MAI.

    EP02: 逃离田野、网红城市与本地漫游|人类学家旅游时

    上期节目中,我们梳理了一些关于“远方”这一概念的人类学讨论。有了“远方”,就有为了到达“远方”而做出的努力,在人类学的范畴内,我们统一称之为“流动”或“流动性”(mobility)。今天我们要谈到一种很常见,也很为大众所欢迎的“流动性”,即旅游。 从里斯本大街到瑶族吊脚楼、从摩洛哥司机到千岛湖船夫;人类学家旅游时在体验什么,请跟随我们的声音一起发掘。 本期谈话人: 小牛(老哥牛、牛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小马(小马哥、马老师)|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Q(漆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线: - 00:10 节目介绍和嘉宾介绍 - 02:00 驱使旅游的动力|逃离田野、漫游癖 - 06:00 旅游与好奇|人类学家的兴趣、旅游与田野/生活的界限 - 10:50 在家乡旅游|敏锐与钝感、人类学家与本地研究 - 16:00 少数民族文化|建筑变化与仪式、禁忌变迁 - 21:00 深度体验游|网红城市与当地经济;城乡变化、人口变迁与户口制度 - 29:00 消费与发展|被旅游困住的城市 - 37:00 旅游城市的另一面|游客印象与服务异化 - 40:20 与“本地人”一起旅行 - 43:00 人类学家的流动性是一种特权吗? - 47:00 “在路上”的状态,风险与不确定性 - 51:40 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 背景音乐: The Doobie Brothers – Listen to the Music Laufey - It Could Happen To You

    54min
  4. EP01:为什么要了解生活在遥远地方的人们?

    8 DE ABR.

    EP01:为什么要了解生活在遥远地方的人们?

    作为人类学的一部分,我们采用民族志方法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社区,揭示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一探索不仅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也让我们反思自身的视角。无论是国内的本土人类学研究,还是全球范围内的经典人类学著作,广为传播的作品基本都和“猎奇”或者“精彩的故事”有那么一些联系。从对原始部落的仪式研究,到现在非常常见的移民、宗教、医学等领域,对于不管是人类学家还是读者来说,这些研究对象都可以被广泛看作“生活在遥远地方的人们”。 我们在第一期节目就想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要了解生活在遥远地方的人们? 本期谈话人: 小马(小马哥、马老师)|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小牛(老哥牛、牛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Q(漆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线: - 00:15 节目介绍和嘉宾介绍 - 03:40 你心目中对“生活在遥远地方人们”的定义是? - 10:50 做田野时,你怎样与遥远地方的人们相处?会遇到怎样的问题与困难、融入的障碍? - 15:20 研究一群人与研究个体之间的关系 - 17:25 为什么了解“生活在遥远地方的人们”很重要?谈人类学的历史、好奇对于人类学研究的驱动力 - 22:35 仪式、萨满巫医、语言与人类学的日常化 - 29:30 人类学是否要被政治化;是否要用人类学推动社会变化 - 34:10 当我们在遥远的地方的时候,我们作为少数群体的生活经验是怎样的?我们是否要融入当地的文化、社会? - 37:00 移民与融入、边境、中心 - 42:20 遥远与本地之间存在共通性吗?存在怎样的共通性? - 45:35 生活在本地的舒适感,漂泊与home making - 50:35 本地与当地文化、美食,对味道的想象与怀念;现代化对生活状态的改变 - 54:50 “失忆症”,被锚定的记忆 背景音乐: V.K克 - Paper Plane's Adventure 郑兴 - 积雨云

    57min

Sobre

“人类学”学科的英文Anthropology常被简称为ANTHRO,而这档节目名“安斯如是”就取自该词音译,我们解释为“人类学就是这样”。 这里是几位一起同过窗的人类学朋友。我们希望创立一个人类学中文空间,与你们共同讨论人类学议题,将人类学带入日常。 邮箱:chenchen0905@outlook.com

Para ouvir episódios explícitos, inicie sessão.

Fique por dentro deste podcast

Inicie sessão ou crie uma conta para seguir podcasts, salvar episódios e receber as atualizações mais recentes.

Selecionar um país ou região

África, Oriente Médio e Índia

Ásia‑Pacífico

Europa

América Latina e Caribe

Estados Unidos e Cana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