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暑期文旅市场的激烈角逐中,广东交出了一份“人次与金额双第一”的喜人成绩单——全省旅游人次同比增长5.32%,旅游消费金额同比增长2.72%,均领跑全国。
记者梳理发现,这份成绩单既是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更是广东省近年来坚持推动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匹配新消费需求的系统性成果。广东打出一套扎实有效的“组合拳”,从政策引导到市场创新,从科技赋能到区域协同,为全国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东样本”。
政策引领,市场迎新机
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文旅产业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文旅被明确列为优势产业,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激发市场活力。省、市两级政府多次发放文旅消费券,直接惠及游客,显著降低旅游成本,激发消费潜力。
今年暑期,由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清远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广东夜经济暨暑期消费促进活动”,以“粤夜粤美”为主题,聚焦夜间经济和新消费场景,通过“粤夏海岛音乐会”等特色活动,重新塑造滨海旅游、跳岛旅游等一批沉浸式文旅品牌,让广东文旅实现从“等客来”到“引客来”的转变。
产品提质,精准对接新需求
广东的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简单的数量堆砌,而是紧扣市场脉搏,推动产品和业态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型。
针对消费者对深度体验和文化内涵的新需求,“粤式精品”旅游项目连番推出。通过评选“广东省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等,广东文旅引导市场从传统观光向体验型、沉浸式旅游转变。暑期火爆的“海岛游”“精品小团”“酒店套餐”等,即是优质供给匹配消费新需求的直接印证。
来自广之旅的数据显示,今年开渔节系列产品收客人数同比增长超380%,乡村生态游、荔枝采摘游等农文旅融合产品增长400%。新开发的湛江遂溪、揭阳惠来、南沙万顷沙等开渔线路反响热烈。
为满足游客对个性化、高品质体验的需求,旅行社产品创新也从提供标准路线,转变为提供“管家式”全链路服务。2025年广之旅暑期私人定制包团规模较2024年增长超20%,客单价提升25%——在产品框架内增加优质讲解、旅拍、特色体验等可选服务,由旅行定制师根据游客需求组合出更符合预期的行程,实现了文旅供给从“卖资源”向“卖服务”的升级。
广东还深度融合“岭南文化”,推动“非遗+旅游”“艺术+旅游”“文创+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构筑了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武文霞点评:“广东注重文旅融合的持续深化,各地文博系统、旅游景区都非常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深挖。”
科技赋能,智慧文旅提升体验
作为科技大省,广东将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入文旅产业,显著提升服务效能与游客体验。
依托“粤省事”等数字政府平台,广东持续整合文旅资源,为游客提供信息查询、预约预订、导览讲解等“一站式”服务。
广东省文旅厅提出,要“加快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这极大优化了预约、入园、消费等环节的便捷度,解决了旺季景区拥堵的痛点。
与在线旅游平台的合作,是广东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智慧营销”的关键一环。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更精准地洞察消费趋势,并据此推出定制化营销活动,实现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对接。
区域协同,打造湾区“留客法宝”
广东立足大湾区整体发展,通过区域协同增强文旅吸引力,实现资源互补、客源互送。
广东联合港澳共同推广“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合作开发跨境文旅产品,协同打造“休闲湾区”“健康湾区”品牌。跨区域资源整合极大地丰富了产品供给,提升了对国际国内游客的吸引力,成为大湾区“留客”的重要法宝。
武文霞认为,广东文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展现出三大亮点:文旅融合持续深化、科技赋能成效显著、业态创新活力强劲。尤其在“非遗+体育”“赛事+美食”等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尽管如此,武文霞认为广东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有提升空间。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全省范围内的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等地文旅资源的联动与互补。
此外,应加强对中小市场主体的扶持,鼓励创新的同时,营造更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
通过持续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东文旅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区域协同、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必将在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上步履更稳、更显成效。
文 | 记者 刘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