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

最让人心酸的是那些有违法前科的父母,为什么株连制度还是牢固地存在着?|赵宏 一席

赵宏,北京大学法学院公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如果一个国家惩罚机制的目标是为了“杀鸡儆猴”,那跟它相伴相生的一定是重罚和重刑。而重罚重刑或者过度预防,最终导致的一定是国家惩罚权的泛滥、惩罚权约束机制的松弛和个人权利保障的弱化。

作为行政法研究者,赵宏收到过许多当事人的邮件,述说他们被违法记录改变的人生:或是误入赌球App,或是一时冲动与人打架,行政违法记录就像刻在他们脸上的红字,让他们无处遁形。而一旦被拘留,就不能考研、考公、评优,甚至影响三代。

过去几年里,赵宏一直呼吁治安管理处罚记录消除制度。她多次撰文,提醒警惕公权力不受约束的扩张而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吞噬。

今年6月27日,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违反治安管理的记录应当予以封存,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或者公开”。

【时间轴】

02:07 犯罪是违法当中最严重的类型,而违法非常平常,闯红灯也是违法

03:45 行政违法记录几乎相当于现代墨刑,持续影响日常生活

06:29 分隔善恶的高墙并不存在,打破制度不公需要放下道德优越感

12:56 一不留神就违法了

16:30 “株连制度”下悔过的父母与无辜受牵连的子女

18:10 为什么这些人已经受过处罚,却还要对他们进行特别标记?

23:22 比起构筑恢弘的语词体系,法律工作者更该让法律配得上普通人的信赖

28:12 法治进步背后是很多人的努力,而法律最终影响到的也是每个具体的人

✨法律的最终目标是打破偏见、克服歧视,法律的修订也依赖于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平和的思想流动,和理性的碰撞,也许能消溶部分偏见,促使我们更加靠近公正。法律制度之下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处境,欢迎大家怀抱着体谅和关怀的心各抒己见,理性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