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4:當「過去」成為刻板印象——原住民族的當下與平等


今天我們要聊一個非常重要、而且與我們社會息息相關的議題。別擔心,我會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帶大家一步一步拆解一種可能藏在我們許多人心中的「隱形偏見」——原住民族被固定在過去的刻板印象

🌫 為什麼這是隱形的偏見?
當你聽到「原住民」三個字,腦海裡浮現的畫面是什麼?
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歷史課本裡的人物、穿著傳統服飾的古代部落場景,或是電影裡描繪的「古老形象」。這正是所謂的「Native-past stereotype」——一種把原住民族只放在歷史裡的集體想像。

問題在於,這種印象會忽略他們在當代社會的生活、文化與貢獻。事實上,今天的原住民族是工程師、醫師、藝術家、社工,他們在各領域都有傑出表現。然而,媒體、學校教材、甚至體育隊伍的吉祥物,卻持續強化「他們屬於過去」的訊息。

🧪 研究怎麼發現這個問題?
Dai、Fryberg 與 Eason 在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5) 發表的研究,設計了一個「原住民-過去隱含聯想測驗(Native-Past IAT)」,來測量人們潛意識中的連結。

結果非常驚人:

  • 在超過 38,000 名非原住民美國成人的樣本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把原住民族更快地與「過去」連結,而不是「現在」。
  • 當數據加權成全國代表性後,這個比例甚至高達 74%


換句話說,即便很多人嘴上說「我沒有刻板印象」,但在潛意識裡,大多數人仍然傾向把原住民族視為「消失在歷史裡的人」。

🔗 為什麼這麼嚴重?
研究發現,這種隱含的「過去聯想」不只是心裡的偏見,它還會帶來現實影響
  • 聯想越強的人,越傾向淡化原住民族今天面臨的歧視與困境,例如醫療資源不足、貧窮率和受暴率偏高。
  • 他們也更不願支持促進原住民平等的政策,像是:
  • 在教育中呈現正確的原住民族歷史與現況
  • 移除帶有歧視意味的吉祥物
  • 提供保留地公平的醫療與教育資源
  • 歸還神聖的部落土地

這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文化呈現 → 鞏固偏見 → 阻礙改革 → 再度強化刻板印象。

🌍 為什麼要在乎?
原住民族不是歷史的遺跡,而是美國成長最快的族群之一。他們在長期壓迫下仍展現出韌性與能動性。這項研究提醒我們:要推進平等,不僅要改變制度,更要正視潛意識裡的偏見,讓社會看到 「Native now, equity now」——原住民族正在此刻,他們的平等也必須在此刻

👉 在這一集裡,我們要一起思考:
  • 我們的文化環境如何不自覺地鞏固偏見?
  • 在媒體、教育和日常語言中,我們能如何呈現更多元、當代的原住民族形象?
  • 又該如何在個人層面,開始覺察並挑戰這些隱形的連結?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你對這個議題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許會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 參考文獻
Dai, J. D., Fryberg, S. A., & Eason, A. E. (2025). Native now, equity now: Implicit associations between Native peoples and the past predict reduced support for racial equ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36(8), 656–675.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51350958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