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要褶皱

有时见

这是一档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世界的播客节目。

  1. AUG 31

    vol.74 被遗忘了的早期养育,塑造着我们和命运的关系

    § 欢迎收听次要褶皱,这档播客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固定更新,其他时间不定期加更,欢迎大家订阅收听,也可以关注主播的公众号“有时见呀”,获取更多心理科普内容。 § 这一期单口,我想从心理学,尤其是早期养育的视角,拆解一下我们和命运的关系。 其实,命运没有那么玄乎,它可能是神话版本的早期养育。 当我们还是一个非常渺小的婴儿的时候,在我们的想象中有一个像地球一样宏大的乳房,我们的情绪感受完全被这个巨大的乳房所左右。 被喂养的时候,婴儿安全满足; 被拒绝的时候,婴儿绝望痛苦; 被逗弄的时候,婴儿讨好谄媚。 我们跟命运之神的关系模式,很有可能是我们在早期养育中学会的互动模式。 【Timeline】 00:40 情感层面相信的“命运” 09:07 “命运之神”是怎么来的? 14:25 个人和命运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24:50 如果不渴望命运的眷顾,那会怎样? 【关于节目】 次要褶皱,是一档通过普通人视角记录这个世界的播客节目。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朋友圈或者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推荐和评论。也欢迎关注公众号【有时见呀】,保持联系或者赞赏支持。 希望通过作品,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希望能听到作品的回声。

    30 min
  2. JUL 31

    vol.73 发现自己,并持续存在下去

    § 欢迎收听次要褶皱,这档播客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固定更新,其他时间不定期加更,欢迎大家订阅收听,也可以关注主播的公众号“有时见呀”,获取更多心理科普内容。 § 这一期单口,想聊一聊“持续性的存在”这个主题。 这期节目可以单独收听,也可以配合次要褶皱第72期节目《宿命和创造》一同收听, 因为在《宿命和创造》的那期节目里,有提及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时代、社会、家族代际传承,而不得不承受的一些无能为力的东西,这些东西是通过现实而逐渐内化到我们的心里,变成困住我们的牢笼,而面对这部分的困难,不仅仅需要对抗的能力,更需要我们重新恢复自己创造的活力。 那这期节目提及的“发现自己,并持续存在下去”,是作为宿命和创造之间最关键的衔接,是让真实的自我重新被发现,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然后毋庸置疑、不被摧毁的存在。 作为一个人持续的存在着,听起来很重要,但也很抽象,很遥远,因为通常在现实层面的存活显得更加紧迫一些,我们也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忽视自己的存在状态。 事实上,存在的状态,很影响一个人存活的状态。 一个还没有真正存在的人,它的存活状态大概率是很脆弱的,就像是没有打地基就盖起来的房子,经不起任何的风吹草动,也恐惧任何的风吹雨打。而这部分的脆弱,也很难被承认,常常是通过抑郁、强迫、偏执、麻木、掌控的方式在呈现的。这些看起来很强悍或者很虚弱的方式,都是为了掩护那个脆弱的内核。 所以,如果你时常感觉自己,有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自我怀疑、挫败、茫然、虚无的感觉,或许这期节目很适合你收听,也欢迎你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们听。 【timeline】 这期节目会包含3个部分: 【06:25】第一部分,我会先澄清一下这期节目里提及的“持续性存在”指的是什么?或许也能帮助大家评估自己的存在状态。 【16:55】第二部分,我会稍微讲一下持续性的存在本该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发展受阻的几种可能。曾经打断我们存在的那些方式,很有可能也塑造了我们现在跟自己的相处模式,也会塑造我们未来的人际关系,所以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对自己的觉察。 【43:53】第三部分,我会讲一下长程的心理动力学咨询在帮助个体重新发现自己,重新找回存在状态的一些底层思路。这部分不再涉及其他的路径,是因为持续性的存在,涉及人格层面的工作,我目前只通过长程心理咨询体验过这种深度持久的改变。如果大家体验过其他有真实效果的路径,也欢迎在评论留言分享。 【关于节目】 次要褶皱,是一档通过普通人视角记录这个世界的播客节目。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朋友圈或者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推荐和评论。也欢迎关注公众号【有时见呀】,保持联系或者赞赏支持。 希望通过作品,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希望能听到作品的回声。

    53 min
  3. JUN 29

    vol.72 分离是后知后觉的雨季

    § 欢迎收听次要褶皱,这档播客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固定更新,其他时间不定期加更,欢迎大家订阅收听,也可以关注主播的公众号“有时见呀”,获取更多心理科普内容。 § 这期节目是我的单口,想聊的主题叫做“分离”。 可能会聊到三种分离; 第一种是会再见的分离,类似于寒暑假; 第二种是可能会再见、也可能不会再见的分离,类似于毕业、分手、搬家; 第三种是确定不会再见的分离,类似于死亡。 很多时候,我们抗拒的不是分离,而是分离所激活的受挫、孤独、被抛弃这些糟糕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其实不是分离产生的,更不是因为建立关系就会产生的,它是无情才产生的。只是分离有的时候,揭示了无情的真相。 分离不一定是无情的,无情才是真的无情的。 而应对无情和分离,最好的解药是“爱”。而爱的第一步,是不害怕“爱”,不害怕“不会爱”这件事情。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转发推荐或者在评论区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时间轴】 02:37 会再见的分离 07:44 可能会再见、也可能不会再见的分离 15:37 确定不会再见的分离 【音乐】 《忆往昔》 【关于节目】 次要褶皱,是一档通过普通人视角记录这个世界的播客节目。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朋友圈或者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推荐和评论。也欢迎关注公众号【有时见呀】,保持联系或者赞赏支持。 希望通过作品,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希望能听到作品的回声。

    25 min
  4. MAY 31

    Vol.71 宿命和创造

    § 欢迎收听次要褶皱,这档播客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固定更新,其他时间不定期加更,欢迎大家订阅收听,也可以关注主播的公众号“有时见呀”,获取更多心理科普内容。 这期播客的文字稿也会发布在公众号上,有需要的听友可以搜索查阅。 § 这期节目是我的单口,想聊的主题叫做“宿命和创造”。这个主题在我心里酝酿了好几年,而最近终于慢慢找到一些感觉和体验,可以把它们言语化了。 第一个板块要提及的宿命,跟玄学无关,它是我们每个人命运里那些无能为力、很难撼动的部分,就像是走在一个泥潭里,让我们感到吃力、也真实存在的淤泥。我不觉得忽视它,就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快乐。 相反,讨论这个部分,或许能让我们真的有可能重启人生,进而在精神层面拥有一种真实的轻松愉悦,这也是这期节目第二个板块要聊到:创造的可能性。而我这里想提及的创造,不是一种故作轻盈的雀跃,更不是强迫性的假嗨,它是一种身心整合的状态,一种可以安稳降落的愉悦。而这种创造的前提,是人感受到真实的存在。所以我也从早期婴儿情绪成熟的理论入手,聊了一些发展真实自体的关键部分。 其实在生理性死亡降临之前,情感层面的生与死、宿命和创造的搏斗是一直在发生的。 而就像加缪所说的:“在隆冬里,我始终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时间轴】 01:12 关于宿命和创造的界定 04:11 关于宿命 28:45关于创造 47:43 播客提供的空间,以及人心深处的希望 54:40 结尾 【音乐】 a song for love 【关于节目】 次要褶皱,是一档通过普通人视角记录这个世界的播客节目。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朋友圈或者小红书、即刻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推荐和评论。也欢迎关注公众号【有时见呀】,保持联系或者赞赏支持。 希望通过作品,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希望能听到作品的回声。

    57 min
  5. APR 30

    vol.70 接受有限,依然在场

    � 欢迎收听次要褶皱,这档播客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固定更新,其他时间不定期加更,欢迎大家订阅收听,也可以关注主播的公众号“有时见呀”,获取更多心理科普内容。这期播客的文字稿也会发布在公众号上,有需要的听友可以搜索查阅。 �️ 这期节目是我的单口,想聊一个主题,叫做“有限”。 当外部大环境变得比之前艰难的时候,我们会避无可避的体验到更多的失望和挫败。有的时候,当这些情绪变得汹涌时,可能会让我们感觉强烈的绝望、无助、虚无。 但吊诡的是,本该起到调节/缓冲作用的心理机制,往往会放大现实中的困难。甚至很多时候现实层面的具体问题,是能够解决的,而心里的沮丧依然久久笼罩着。 我想妨碍代谢挫败情绪的,不是现实中的有限,而可能是心理层面的“全能自恋”。而它的反义词叫做:接受有限。 这期节目里我会具体讲讲自恋自然发展的过程,以及被打断的2种常见情况(过度保护/忽视)。在末尾会从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和来访的两个视角,分享关于全能自恋/有限的体验。 可能我们对于“有限”存在一些偏见和抗拒,害怕它,所以才会通过全能自恋的方式来防备它。但其实有限是一种很踏实的感受,它意味着边界,意味着我们可以做自己,意味着不用过度满足他人的期望,意味着适度独立、适度亲密,意味着解脱,意味着灵活,意味着存在。 【时间轴】 02:16 “全能自恋”加剧了我们的失望和挫败 09:02 “全能自恋”如何自然发展到“接受有限” 13:22 全能自恋发展被打断的情况一:溺爱 14:49 全能自恋发展被打断的情况二:忽视 19:39 承认自己的有限,承认他人的有限 【音乐】 《冷山》by岩贵 【关于节目】 次要褶皱,是一档通过普通人视角记录这个世界的播客节目。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朋友圈或者小红书、即刻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推荐和评论。也欢迎关注公众号【有时见呀】,保持联系或者赞赏支持。 希望通过作品,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希望能听到作品的回声。

    31 min
  6. APR 3

    vol.69 为不曾得到的丧失而哀悼

    【单口/清明加更】 有的时候,失去一个明确的人/事/物,这样的丧失是有指向性的,也可能是有具体的原因。比如丢钥匙、失恋、丧亲、失业等等,这样的丧失或许会让我们感到被剥夺、难过、懊恼、厌弃、退缩。但它是有着落的、有边界的。 因为,你知道你失去了谁;如果愿意,也能慢慢体会到失去的这些,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在体会的过程中,感受会膨胀、会塌陷、会转化,但不太会侵蚀自己。 而“不曾得到的失去”,是一种在幻想层面体验着丧失的情况,它可能是你以为你有、但后来发现原来没有;也可能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后来发现自己想要,但没有。这个时候,我们内心要经历2个层次丧失: ·第1层是现实中未能拥有的丧失; ·第2层是幻想层面也要面对这种丧失。 幻想层面的不曾得到的丧失,往往会激起比真实丧失更强烈的羞耻感——为曾经相信幻想的自己感到羞愧恼怒,甚至会导致一些深层的自我信念塌陷,使得人变得黯淡落寞。 为不曾得到的丧失而哀悼,是条艰难的面对真相之路。它的第一步是从承认“或许幻想中存在着某些落空”开始的。它可能通往自由,或者痛苦的自由,或者痛苦的不自由。 我不推荐大家一定要去探究。想探险的人,去探险;想守城的人,就守城。毕竟,人生数十载,可以有很多活法。 录制这期选题,只是因为:我们会有无数个起心动念的时候,在这些可能性的缝隙里,在清明这个时节,或许可以把选择的指针稍微晃动一下。花一点点时间独处沉默,去轻轻浅浅地哀悼一下那些曾经信以为真的东西。放心,不会惊扰太多。  注:本期节目的文字稿发布于公众号【有时见呀】 【关于次要褶皱】 次要褶皱,是一档通过普通人视角记录这个世界的播客节目。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朋友圈或者小红书、即刻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推荐和评论。也欢迎关注公众号【有时见呀】,保持联系或者赞赏支持。 希望通过作品,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希望能听到作品的回声。

    30 min
  7. MAR 30

    vol.68 再等等,再等等吧

    这期节目,主要从养植物、温尼科特的婴儿观察文献等角度,聊了聊等待这个主题。 这里的等待,不是一种行为,也不仅仅是一种能忍耐的能力,而是心理空间有余地的时候的心境状态,是我们在非常宽泛的生活里,心里期盼着一些事情发生,同时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具体期望什么,也没有具体等候时间的那种有点开放、有点活力、也没有特别焦虑的那种观察着、发现着的心境。 在我看来,这个心境像是自我发展的精神子宫。如果没有这个部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被催熟的。因为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去面对一些生活的真相或者命运的真相,必然会经历非常多苦闷的时刻。而这个过程中所激活痛苦、难过、迷茫、脆弱这些情绪,让我们想要快点摆脱这个状态,快点抓住一些东西。 这个时候,反而需要去守护好我们心里的那个坚定的、稳定的空间,给自己心里的小婴儿撑出一个自由的环境,让TA有时间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出选择。 【时间轴】 01:12 被植物藤蔓搭在衣服上的瞬间 04:53 植物教会我控制热情地等待 12:03 温尼科特的婴儿观察设置 25:20 等待是一种心有余地的心境 【给自己打个小广告】 如果你想要预约心理咨询或者初步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设置,可以在公众号【有时见呀】的菜单栏里,点击【预约咨询】和【知情同意】,获取更多咨询信息。 【关于次要褶皱】 次要褶皱,是一档通过普通人视角记录这个世界的播客节目。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朋友圈或者小红书、即刻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推荐和评论。也欢迎关注公众号【有时见呀】,保持联系或者赞赏支持。 希望通过作品,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希望能听到作品的回声。

    35 min
  8. FEB 28

    vol.67 梦和deepseek,都是自我探索的好东西

    这期节目想聊一个使用情景,就是: 当我们对自我探索感兴趣时,我们考虑想要通过梦来了解自己,而在分析梦的时候,我们想要更好的借助deepseek的功能,那我们该怎么做?或者要注意些什么呢? 对于基本没有社会支持的人,我们可以把ds当作免费的不合身的拐杖,通过跟ds聊可以帮我们澄清一些情绪,获得一些执行上的建议,我们从ds说的里面挑一些自己能做的,先做起来,先让我们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心理处境变得有支持,再说后面修正的事情。 而对于有社会支持的人,可以把ds当作自己的外脑用,但得到的诠释可以跟身边的朋友家人聊,一些过度的诠释可以被稀释,避免我们被困住。 梦和deepseek都是免费/便捷的信使,它们不是答案之书,不是思考的终点,而是自我探索的灵感库。 【Timeline】 0:25  选题思路 05:16  Part1:体验各种解梦后的小tips:     05:26  1.1越重视梦,梦越清晰     06:32  1.2梦的最终解释权,要回到梦者手里     11:19  1.3梦可以很深,可以有多种“对”的解释     17:39  1.4 不要太快找答案,多感受梦 21:47  Part2:梦的特质和用deepseek解梦的步骤     22:01 梦的重要特质:         22:05 特质1:梦是内在世界直观的呈现         23:22 特质2:梦的语言很凝缩     28:20 梦工作步骤:         28:47  第一步:记下最热乎梦(内容和印象点)         29:44  第二步:个人联想(感觉和联想)         30:32  第三步:背景信息(现实和梦的关联)         31:38  第四步:整理自己对这个梦的理解         32:05  发给deepseek的内容 33:14  Part3:借助ds解梦或个人探索的态度     33:27 第一:先人类,后AI     35:50 第二:要灵感,不要答案     39:35 第三:要执行的建议 40:53 总结:它们不是思考的终点,是站点。 【补充】 如果你想要预约心理咨询或者初步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设置,可以在公众号【有时见呀】的菜单栏里,点击【预约咨询】和【知情同意】,获取更多咨询信息。 【关于次要褶皱】 次要褶皱,是一档通过普通人视角记录这个世界的播客节目。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朋友圈或者小红书、即刻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推荐和评论。也欢迎关注公众号【有时见呀】,保持联系或者赞赏支持。 希望通过作品,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希望能听到作品的回声。

    47 min

About

这是一档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世界的播客节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