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episodes

从动画『サクラダリセット』(重启咲良田)的几段对白展开的哲学音频节目。

Cover Art: Gracile

漫谈咲良‪田‬ Tang Syau | 唐逍

    • Society & Culture

从动画『サクラダリセット』(重启咲良田)的几段对白展开的哲学音频节目。

Cover Art: Gracile

    1.1 思考的目的是改变未来

    1.1 思考的目的是改变未来

    作者:唐逍



    Cover Art: Gracile



    BGM




    サクラダリセット (day time) / Rayon (Piano Cover by Shinya)



    アリウス / sakunoken



    秋晴れの空に / 蒲鉾さちこ



    海辺の Cafe にて / 蒲鉾さちこ




    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



    tangsyau.com/podcast/mx1a



    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我是唐逍。



    今天是我们第一期节目。我先解释一下「咲良田」,咲良田是日本轻小说『サクラダリセット』里面一个虚构的地名。リセット就是英语的 reset。サクラダ是咲良田这三个字的日语发音。这个地名虽然写作「咲良田」这三个汉字,但在日语中它读作 sa-ku-ra-da。这部轻小说在 2017 年改编成了动画和电影,「重启咲良田」。我也是先看了动画再去看的小说。



    「漫谈咲良田」这个节目并不是一个影评节目。我不会讨论「重启咲良田」里的中心思想和主线剧情。只是因为这部动画里的对话经常有意无意聊到一些非常哲学的话题,我就特别想借他们的聊天来展开一些我自己想要表达的哲学思考。



    我知道听到哲学这个词,不同的人会有非常不一样的印象。我自己在本科毕业的时候也写过一本叫作「另一种哲学」的书来表达我自己从中学到大学对哲学问题的一些想法。「漫谈咲良田」这个音频节目就是我的第二次尝试。和那本书一样,我仍然会用面对专业外读者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但是也不会故意降低叙述的严谨程度。换句话说,我既想做普及,也想做原创。



    对白:善与伪善



    我们第一期要听的一段聊天的主题是关于善和伪善。我想先播放这段出自动画第一集的日语原音。我当然知道不是所有的听众都能直接听懂他们在聊什么,大家可以当作这是节目里的一段间奏。让两位声优和中井雅子 (Rayons) 的配乐给大家养一下耳朵。下面有请悠木碧和石川界人。



    (相麻菫)神様がある青年に呪いをかけました。それは悲しんでる人を見つけると全身に苦痛が走る呪いだった。



    (浅井ケイ)えー、それは大変だ。



    (相麻菫)青年は自身の苦痛を避けるため、悲しんでいる人すべてに手を差し伸べた。



    (浅井ケイ)それで?



    (相麻菫)次に、神様は青年をコピーして偽者を作った。意志がなくて、本物の青年と同じように行動するコピー。偽者も、悲しんでる人全てに手を差し伸べた。神様は青年と偽者にそれぞれ名前をつけたわ。



    (浅井ケイ)どんな名前?



    (相麻菫)一方には善、もう一方には偽善。どちらが善でどちらが偽善だと思う?



    (浅井ケイ)本物の青年が偽善、偽物が善だ。



    (相麻菫)どうして?



    (浅井ケイ)本物は自分のために人を助ける。どちらが純粋に善かなんて考えるまでもない。



    (相麻菫)偽者は本物に従っているだけよ。



    (浅井ケイ)そんなこと問題じゃないさ。自分の為の行為は純粋な善ではないよ。



    (相麻菫)つまりあなたはそういうふうに潔癖だってことよ。正義感が強すぎるから自分を正義だとは認められない。ほんの少しでも不純物があると悪人のように考えてしまう。



    (如果你注意到录音最后有噗噗啪啪的声音,那是他们一边聊天一边走路的脚步声)



    女生一上来就讲了一个思想实验。她说上帝对某个青年下了诅咒,让青年一看到别人痛苦就会全身剧痛。青年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就会向这些痛苦的人伸出援手。后来,上帝又创造了这个青年的复制品。复制人没有自己的意志,也不会感

    • 14 min
    1.2 共情不是帮助他人的唯一动力

    1.2 共情不是帮助他人的唯一动力

    作者:唐逍



    Cover Art: Gracile



    Reference List



    BGM




    サクラダリセット (day time) / Rayon (Piano Cover by Shinya)



    春の兆し / 蒲鉾さちこ



    アリウス / sakunoken



    未来の話 / sakunoken



    秋、深まりて / 蒲鉾さちこ




    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



    tangsyau.com/podcast/mx1b



    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



    在上期节目里,我们听了「重启咲良田」动画里的一段对话,男生和女生在讨论善和伪善的问题。我首先拒绝了在抽象概念的层面展开讨论,我认为哲学思考应该关心的问题是怎样让我们在未来过得更好。我们区分善恶好坏的目的其实是判断另一个人会怎样行动。然后我分析了人们平时会怎样使用「伪善」这个词,也引入了「效果论」的思路。我所说的效果论意思是,只有当两个事物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表现和效果的时候,它们才值得区分;如果两个事物表现和效果永远一致,那它们就没有区分的必要。所以,只有那些在某些情况下行为表现不一样的人,才值得区分。如果在任何情况下,两个人的行为都一致,那就没有理由说一个人是善,另一个人是伪善。这就是上期节目我对青年和复制人问题给出的答案。



    有私心和关心他人并不排斥



    我能给出这个简单粗暴的答案,有一个讨巧的原因是,在女生提出的思想实验里,青年和复制人是由上帝按照某种完全确定的规则创造的,这些规则能够保证青年和复制人不会作出不同的行为。但现实世界里却并不是这样。如果两个人做好事的动机不一样,他们就很有可能在不同的情形下作出不同的选择。



    最简单的例子是,同样是看到老爷爷摔倒了,路人甲觉得老爷爷摔倒了那自然就该帮忙扶起来,而路人乙的思路是,这个老爷爷我认识,他是我们老板尊敬的老师,我把他扶起来,搞好关系,对我以后肯定有帮助。还记得男生说的话吗?男生说,为了自己去帮助别人就是伪善。在这个例子里,我们会认为路人甲是单纯为他人着想的利他行为,是个好人。而路人乙虽然也帮助了别人,但实际上这个帮助行为只是他想要跟老板搞好关系的手段,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帮助别人,而是在为自己打算。



    那么,路人甲和路人乙能不能用效果论的思路来区分呢?如果只看这一次行为,他们表现当然是相同的,甚至路人乙可能还对老爷爷更好一些。但是效果论并不只看某一次行为,我们需要设想,有没有一些情形,路人甲和路人乙会有不同的表现。也就是说,当扶起摔倒的老爷爷不能帮路人乙实现自身利益的时候,路人乙还会不会去扶他。



    其实这里的答案并不明确。有人可能会武断地认为,如果扶老爷爷对路人乙的自身利益没有帮助,那么路人乙就不会扶他。但其实也有可能虽然路人乙在扶老爷爷的时候有自己的小算盘,但当他遇到一个普通老爷爷的时候,也是会去扶的。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行为的动机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单一的,我们做出某个行动的原因和理由可能有很多。你看到一个人带着利己的目的去帮助别人,并不意味着如果利己的目的消失了,这个帮助行为也一定会跟着消失。利己和利他的动机完全可以同时存在,互不排斥。



    这样一来,在扶老爷爷的例子里就至少可以区分出三类人。第一类是路人甲,他是单纯地为老爷爷着想去扶老爷爷。第二类是路人乙的第一种可能,促使他去扶老爷爷最强烈的理由是他觉得这是老板的熟人,扶了他以后很可能对自己有好处。但是如果这只是个普通老爷爷,路人乙其实也会

    • 18 min
    1.3 比善恶更具体的道德特质(一)

    1.3 比善恶更具体的道德特质(一)

    作者:唐逍



    Cover Art: Gracile



    Reference List



    BGM




    サクラダリセット (day time) / Rayon (Piano Cover by Shinya)



    アリウス / sakunoken



    光舞う日 / 蒲鉾さちこ



    秋、深まりて / 蒲鉾さちこ




    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



    tangsyau.com/podcast/mx1c



    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



    在上期节目里,我们聊到人们作出某个行动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利己和利他的动机并不相互排斥。如果你仅仅因为对方有利己的动机,就觉得他不是什么好人,可能就是一种「道德洁癖」。如果我们把做好事的要求提得太高,很可能就会打消人们做好事的动力。比起做好事的动机有多纯粹,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人来做好事。共情这种机制连接了自我和他人的利益,是推动人们帮助他人的重要动力,但教育、模仿、习惯等等其他机制也可以推动人们做出利他的行为,所以共情并不是帮助他人的唯一动力。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另一个话题,究竟应该怎样理解人性善恶。



    古代人认为善恶是本质和本原



    古代有很多哲学和宗教都会讲人性善恶。比如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向善的本性,这种向善的趋势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孟子·告子上》)。孟子举的例子我们在上期节目已经提到了:看到小孩有危险,快掉井里了,人们自然就会去救。孟子认为这是人们的善良天性之一,恻隐之心。除此之外,人们还天生懂得羞耻、谦让和分辨是非。但是荀子却说,人天生就爱追逐利益,就爱声色犬马,就爱残害忠良,想要引导人们向善不能像孟子那样依靠人们的本性,而是必须依靠后天的文化教育(《荀子·性惡》)。



    我们会发现,孟子和荀子都把善恶放在了本质、本原的位置,通过这些本原来解释人们是行善还是作恶。后来人也一样。比如西汉末年的扬雄做了个调和,他说人性既有善也有恶,「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揚子法言·修身》)。东汉的王充和唐代的韩愈又把人分成三等,上品人性善,下品人性恶,中品人可善可恶。孟子和荀子还算各自说到了一些关键点,到后来就越来越无趣了。虽然有了新的说法,其实没有增加新的认识,只是在抽象概念的层面下结论。



    不只是中国人,外国人同样把善恶放在本质、本原的位置。比如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和摩尼教则讲述了善恶对立的世界观。他们认为世界上有善恶对立的两组神。而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上帝全善 (perfectly good),但又无法否认这个世界充斥着罪恶 (evil)。所以神学家有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解释全善的上帝为什么会创造一个有罪恶的世界,解释为什么很多人会犯下罪行。



    中世纪哲学最重要的两位神父之一、写下《忏悔录》(Confessiones) 和《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 的奥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早年就信奉摩尼教。起初他认为善恶二元论比上帝全善更符合直觉,听上去更有道理。后来,奥古斯丁成了早期基督教影响最大的神学家。他抛弃了善恶二元论,相信上帝全善。奥古斯丁在《论自由意志》里大概是这样解释为什么上帝全善却创造了会作恶的人。他说上帝并没有创造恶,所谓的恶只是对善的背离。上帝让人们拥有的是自由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自由意志 (free will)。人有了自由意志,也就有了作恶的可能 (De civitate dei 12.6; see Furley, 1999, p. 404)。



    说到这里我稍微跑个题。还有一种流俗的观点认为,善恶是对比出来的,如果没有恶也就无所谓有善。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我举

    • 15 min
    1.4 比善恶更具体的道德特质(二)

    1.4 比善恶更具体的道德特质(二)

    作者:唐逍



    Cover Art: Gracile



    Reference List



    BGM




    サクラダリセット (day time) / Rayon (Piano Cover by Shinya)



    想いが形づくるモノ / sakunoken



    秋、深まりて / 蒲鉾さちこ



    移ろう世界、過ぎゆく景色 / 蒲鉾さちこ




    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



    tangsyau.com/podcast/mx1d



    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



    上期节目我讲到在古今中外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里,善恶往往都处在本质、本原的位置。但是今天我们有了生物演化理论,有了现代心理学,就值得重新审视善恶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中的地位。我们在道德判断上的本能,归根结底来自生物演化。小朋友天生就能区分好人坏人,但这些由人类祖先从不同时期的演化积累而来的道德本能并不完美。比如共情这种本能,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能用传统的善恶框架对共情作出简单评价。在这期节目里,我会继续讨论另外三个与道德相关的人性特质,它们同样比善恶更加具体,也很难用善恶的思维框架来理解。



    不对称的公平意识



    首先是我们天生的公平意识。公平意识最朴素的表现形式就是平均分配财产,比如孔子就说诸侯「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



    在人们怎样分配财产方面有个经典实验,最后通牒游戏 (ultimatum game)。这个游戏是两个人一组。实验者出钱,比如出 10 块钱。由 A 选择这 10 块钱怎么分,B 选择要不要接受。如果 B 接受,两个人就按 A 的方案各自拿钱离开;如果 B 拒绝,两个人都得不到钱。



    如果这个游戏只玩一次,不考虑重复游戏的策略,那么按照只考虑自身财富增长的经济人 (economic man) 假设,哪怕 A 给自己分 9 块,只 给 B 分 1 块,B 也应该接受,因为如果 B 拒绝的话连一块钱也得不到。但实际上,如果 A 真这么分,B 很可能会宁可两个人都得不到钱,也不接受这样不公平的分配。我们会因为不公平的分配感到愤怒,在愤怒情绪的影响下就会做出拒绝的决定 (Xiao & Houser, 2005)。事实上有很大比例的分配者会选择接近五五开地分账。不管实验对象是现代化的国家 (Oosterbeek et al., 2004),还是亚非拉原始小社群 (Henrich et al., 2005),虽然分配比例有不小的差异,但拒绝明显的不公平分配和更倾向平均分这两个趋势还是基本成立的。



    2014 年我在「跨文化心理学」的选修课上实际操作过这个实验。当时有 6 名外国语学院和社会学院的同学和 1 位心理学系的老师参加。我请他们想象自己是分配者,提出总额 100 元的分配方案,把分给对方的金额写在卡片上,折好后交给我。我把交上来的卡片打乱,又分给他们,让他们选择是否接受这个分配。有 6 位分给对方 50 元,有 1 位分给对方 30 元。拿到 50 元卡片的 6 个人都接受了分配,拿到 30 元卡片的那个人选择了拒绝。当然,实验一开始我就说了只是想象 100 块钱,我并没有真的拿出几百块钱分给他们。最后通牒游戏还有独裁者游戏 (dictator game) 等等变种,也就是 B 只能接受不能拒绝,这里就不再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找资料。



    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个分配工作任务的实验 (Batson et al., 1997),可能会让我们看到公平意识的另一面。有两项实验任务,一项做对了有奖励,另一项则没有。接受实验的人两两一组,我们分别称为 A 和 B。在第一组实验里,实验者告诉 A 可以优先选择做哪一项任务,让 B 去做另一项。20 个人里有 16 个选择了自己去做有奖励的任务。在随后的问卷调查中,只有 1 个人表示最道德 (most morally right) 的

    • 17 min
    1.5 比善恶更具体的道德特质(三)

    1.5 比善恶更具体的道德特质(三)

    作者:唐逍



    Cover Art: Gracile



    Reference List



    BGM




    サクラダリセット (day time) / Rayon (Piano Cover by Shinya)



    夜闇に、風に紛れて / 蒲鉾さちこ



    落ちる葉、移りゆく秋の中で / 蒲鉾さちこ



    アリウス / sakunoken



    海辺の Cafe にて / 蒲鉾さちこ



    Reset / 滝澤俊輔 (Piano Cover by midor1o)




    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



    tangsyau.com/podcast/mx1e



    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



    前两期节目我希望说明的是,人们的道德本能比抽象的善恶观念更加复杂和具体。人们的共情能力、公平意识、规则意识、体面和羞耻的感觉,都会在一些情形让人行善,也会在不少场合引人作恶。这些具体而真实的人性超越了传统的善恶框架。这期节目,我们再讨论一个道德特质,集体内外的区分意识。



    集体间的合作与对抗,偏袒与歧视



    我们天生就会区分内外亲疏,甚至不需要血缘关系,也不需要长期在一起相处。我们学生时代都开过运动会,都会自然而然地为自己的班级加油,希望同班同学得第一。我还记得小学的英语课上办过分组比赛,就是按照座位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大家互相对抗的意识突然就被点燃了,很自然地就为自己这一组加油、出力,其他组一得分就会感到紧张甚至愤怒。不少心理学实验都发现,人们特别容易激发分组对抗的意识,光是发放不同颜色的衣服,甚至抛硬币分组就能让三五岁的小孩区别对待组内和组外的成员 (Patterson & Bigler, 2006)。



    还有一个写进教科书的经典实验充分展现了人们集体合作与对抗的本能。1954 年,心理学家 (Sherif et al., 1988) 找来 11 个 12 岁的男孩到国家公园去野营。他们一起爬山,一起寻宝,还给自己的队伍起了名字。一开始这些孩子并不知道,附近还有另外 11 个同龄的男孩,也是心理学家找来的,也在一起玩了五六天,也给队伍取了名字。两队男孩相遇之后,心理学家就让他们打棒球、拔河,开展各种对抗比赛,给胜利的一方授予奖杯。不久,两队男孩就互相争执,谩骂,进而发展到烧毁对方的队旗,深夜闯进对方的宿舍洗劫……心理学家把扭打在一起的孩子们分开之后,给他们发问卷,让他们评价自己的队友和对手。孩子们都对自己的队友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而对于对手就各种贬低。后来,心理学家设置了一些需要两个队伍团结起来才能解决的障碍,比如让他们一起清理堵住的水库。这些合作经历消除了男孩们的偏见,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憎恨对方。



    实验里的这两组男孩就像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在面对竞争的时候,大家对内很团结,觉得同伴都是好人,但对外就很容易产生偏见,冲突一点就燃。但如果有共同的目标,大家又能在沟通合作中相互理解。虽然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很多不周全的地方,但我觉得这类实验能够引领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了解的人类历史去展开思考。



    《左傳》里有句话,「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这种对外族的警惕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外人不像集体内部有长期的互利关系。比起没有固定店面的游商小贩,我们当然更有理由相信附近邻居开的小卖部。因为小卖部要和街坊邻居长期相处,而游商小贩卖了假货你就很难追究,所以对游商小贩更加警惕也很合理。但是这种警惕不能上升到仇视的地步,不能变成没有依据或者以偏概全地贬低陌生群体——然而,这样的仇视和偏见,不仅在历史上随处可见,直到今天仍然非常普遍。



    我倾向认为这种对外的仇视和偏见也是人类的本性,

    2.1 感到快乐比满足愿望更重要吗?

    2.1 感到快乐比满足愿望更重要吗?

    作者:唐逍



    Cover Art: Gracile



    Reference List



    BGM




    サクラダリセット (day time) / Rayon (Piano Cover by Shinya)



    想いが形づくるモノ / sakunoken



    哀愁と憂いの春に / 蒲鉾さちこ



    アリウス / sakunoken



    青空と君と / 蒲鉾さちこ




    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



    tangsyau.com/podcast/mx2a



    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



    在这个音频节目里,我会从动画「重启咲良田」的一些对话开始,有条理地分析和讨论伦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前面的 5 期节目,也就是第一章,我们从善和伪善的问题一路讨论下来,引入了目的视角、未来视角、效果论等等思维方式,也介绍了生物演化和实验心理学对各种人性特质的理解,为我们接下来的讨论打下了基础。从这期节目开始我们进入第二章,寻找价值判断的依据。



    我认为伦理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我们怎样过得更好」。这个问题我会粗略地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我们要讨论在不涉及人际关系冲突的时候,对某一个人来说怎样过得更好。也就是说,我们先不考虑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冲突,暂且只考虑某个个体的利益,在这样的前提下来反思怎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也就是我所说的价值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第二步,也就是第三章,我们再讨论怎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可能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的人们会觉得,我们认为的道德榜样就是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这样的生活就是道德上好的生活。如果是这样,就不应该从个人利益出发来讨论道德问题。如果你有这样的疑惑,请你思考一个问题:要做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是不是首先也要弄清楚对方的利益是什么,对他来说好的生活是什么。这是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服务的前提。所以,即使我们认为道德就是为别人着想,我们也要先讨论清楚个体的利益,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讨论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



    感受论和愿望论



    关于自我利益 (self-interest),或者说在只考虑单个个体的情况下「好的生活 (well-being) 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两种最基本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强调感受的好坏,我把它叫作「正负感受论」,对应英语中的 hedonism。你的感受就是你能感觉到的一切。这些感受当中,你喜欢的、感到快乐、享受其中的,就是好的感受、正面的感受;反过来,你不喜欢的、感到痛苦折磨的,就是不好的、负面的感受。Hedonism 经常被译为「享乐主义」,这和把 utilitarianism 译成「功利主义」一样,都在字面上造成了严重的误导。我认为叫正负感受论(简称感受论)应该可以避免错误的联想。按照这种观点,过得好就是正面的感受多,负面的感受少。粗略地说就是快乐多,痛苦少。



    第二种观点不是从感受的好坏出发,而是关心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说愿望的满足 (desire-fulfillment)。这种观点可以叫「愿望满足论」。过得好就是得到想要的东西,实现自己的愿望;过得不好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想实现的愿望实现不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快乐不就是愿望的实现,痛苦不就是求而不得,这两种观点归根结底不是同一回事吗?那我们来听一段「重启咲良田」的对话。这次的对话比较短,只有 21 秒。下面有请花澤香菜和石川界人。



    对白:风铃彩虹



    (春埼美空)そういえば、猫グッズが増えたんです。



    (浅井ケイ)風鈴か。久しぶりに見たなあ。



    (春埼美空)貸しましょうか?



    (浅井ケイ)風鈴て、たまに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Hysterical
Wondery | Pineapple Street Studios
Politickin' with Gavin Newsom, Marshawn Lynch, and Doug Hendrickson
iHeartPodcasts
The Ezra Klein Show
New York Times Opinion
The Viall Files
Nick Viall
Stuff You Should Know
iHeartPodcasts
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 with Ted Danson and Woody Harrelson (sometimes)
Team Coco & Ted Danson, Woody Harrel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