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咲良田

1.1 思考的目的是改变未来

作者:唐逍

Cover Art: Gracile

BGM

  • サクラダリセット (day time) / Rayon (Piano Cover by Shinya)
  • アリウス / sakunoken
  • 秋晴れの空に / 蒲鉾さちこ
  • 海辺の Cafe にて / 蒲鉾さちこ

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

tangsyau.com/podcast/mx1a

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我是唐逍。

今天是我们第一期节目。我先解释一下「咲良田」,咲良田是日本轻小说『サクラダリセット』里面一个虚构的地名。リセット就是英语的 reset。サクラダ是咲良田这三个字的日语发音。这个地名虽然写作「咲良田」这三个汉字,但在日语中它读作 sa-ku-ra-da。这部轻小说在 2017 年改编成了动画和电影,「重启咲良田」。我也是先看了动画再去看的小说。

「漫谈咲良田」这个节目并不是一个影评节目。我不会讨论「重启咲良田」里的中心思想和主线剧情。只是因为这部动画里的对话经常有意无意聊到一些非常哲学的话题,我就特别想借他们的聊天来展开一些我自己想要表达的哲学思考。

我知道听到哲学这个词,不同的人会有非常不一样的印象。我自己在本科毕业的时候也写过一本叫作「另一种哲学」的书来表达我自己从中学到大学对哲学问题的一些想法。「漫谈咲良田」这个音频节目就是我的第二次尝试。和那本书一样,我仍然会用面对专业外读者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但是也不会故意降低叙述的严谨程度。换句话说,我既想做普及,也想做原创。

对白:善与伪善

我们第一期要听的一段聊天的主题是关于善和伪善。我想先播放这段出自动画第一集的日语原音。我当然知道不是所有的听众都能直接听懂他们在聊什么,大家可以当作这是节目里的一段间奏。让两位声优和中井雅子 (Rayons) 的配乐给大家养一下耳朵。下面有请悠木碧和石川界人。

(相麻菫)神様がある青年に呪いをかけました。それは悲しんでる人を見つけると全身に苦痛が走る呪いだった。

(浅井ケイ)えー、それは大変だ。

(相麻菫)青年は自身の苦痛を避けるため、悲しんでいる人すべてに手を差し伸べた。

(浅井ケイ)それで?

(相麻菫)次に、神様は青年をコピーして偽者を作った。意志がなくて、本物の青年と同じように行動するコピー。偽者も、悲しんでる人全てに手を差し伸べた。神様は青年と偽者にそれぞれ名前をつけたわ。

(浅井ケイ)どんな名前?

(相麻菫)一方には善、もう一方には偽善。どちらが善でどちらが偽善だと思う?

(浅井ケイ)本物の青年が偽善、偽物が善だ。

(相麻菫)どうして?

(浅井ケイ)本物は自分のために人を助ける。どちらが純粋に善かなんて考えるまでもない。

(相麻菫)偽者は本物に従っているだけよ。

(浅井ケイ)そんなこと問題じゃないさ。自分の為の行為は純粋な善ではないよ。

(相麻菫)つまりあなたはそういうふうに潔癖だってことよ。正義感が強すぎるから自分を正義だとは認められない。ほんの少しでも不純物があると悪人のように考えてしまう。

(如果你注意到录音最后有噗噗啪啪的声音,那是他们一边聊天一边走路的脚步声)

女生一上来就讲了一个思想实验。她说上帝对某个青年下了诅咒,让青年一看到别人痛苦就会全身剧痛。青年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就会向这些痛苦的人伸出援手。后来,上帝又创造了这个青年的复制品。复制人没有自己的意志,也不会感到痛苦,但是上帝让他复制青年的行为模式,所以复制人也会像青年一样帮助痛苦的人。

上帝为青年和复制人取了名字,一个叫善,一个叫伪善。女生就问男生,你觉得谁叫善,谁叫伪善?男生毫不犹豫就说,真正的青年是伪善,他的复制人是善。男生给出的理由是,青年帮助别人是为了自己,这就不是纯粹的善。女生追问他,那复制人不就只是复制了别人的行动吗?男生说这不是问题,为了自己去帮助别人才是问题,出于自身利益去帮助别人就只能是伪善。女生就说,你看,这就是你道德洁癖的地方,你正义感太强,稍微有一点不完美的东西,你就觉得别人是恶人。

区分善恶是为人际交往提供参考

我不知道这段对话有没有引发你的思考。我觉得,男生的观点是做好事的动机最重要。如果你做好事只是为了自己,那就完全不值得称赞,甚至连没有意志的复制人也比不上。

这段对话其实涉及到了很多伦理学的关键问题,比如什么是善,哪些原因会促使人们做好事,做好事的动机重要吗,在什么意义上重要……直接讨论这些问题很可能就会陷入空洞、无聊、陈词滥调。所以我想先提出一个整体上的思路。

当我们要讨论一个抽象问题的时候,应该首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我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之后可以做什么?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可能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从我的观察来看,人们讨论抽象问题的时候很少这样思考。有不少爱好哲学的人其实只是喜欢抽象思考本身,并不关心自己的思考可以怎样改变未来的生活。

这也就是我在《另一种哲学》那本书开篇就写到的「目的视角」和「未来视角」(p. 36)。这两个视角是相通的。目的视角是说,要想知道我们该怎么做,关键要想清楚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未来视角是说,因为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所以我们接下来做的所有事情都应该指向未来。我们应该关心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会对未来造成怎样的影响。

这两个视角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我们相信通过思考追求怎样的目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达成目标,运用我们的理性和逻辑去分析、论证,去与其他人争辩,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他人和世界,而这些认识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生活得更好。我认为这才是哲学思考的基础和归宿。

具体到这段对话中善和伪善的话题,我们就应该先思考:区分善和伪善对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区分还是不区分又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目的和效果,我们要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把善与伪善的问题处理成一个纯粹的概念讨论。

不难想到,区分善恶好坏最直接的用处是用贴标签的方式为人际交往提供参考。我们会在心里默默地判断一个人好还是不好,是真的好还是表面上很好。这些判断实际上是提前预判这个人未来更有可能怎样行动。而我平时怎样和他相处,就应该取决于我对他未来更有可能怎样行动的预判。你要信任谁、要警惕谁,都取决于这些判断。如果我把一个表里不一的伪善者当作真好人去对待,可能我就会在某一天吃亏。这就是区分善恶好坏最直接的实际用途。这样,我们就把什么是「善」这个抽象的概念问题转换成了一个更加根本、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怎样判断某个人更有可能怎样行动,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冲突。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更喜欢追问「是什么」,而未来视角并不直接关心「是什么」,而是从今后要「怎么办」反过来判断我们需要怎样的信息。比如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有人会因为大脑长了肿瘤而变得凶恶残暴,这和我们传统上理解的恶人是不一样的,那么这样的人到底是不是恶人?如果他接受手术切除了肿瘤,从一个凶残的人恢复成为一个普通人,是不是又变成了善人?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也各自能说出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从「怎样与这个特殊的个体相处」的角度来思考,需要了解的信息就是「这个特殊的个体在未来更有可能会怎样行动」,这是我们实际上会遭遇的问题,而不是他到底算是个善人还是恶人,这更多只是语言使用上的问题。关于未来怎样行动的信息才是重点,至于怎样给这个特殊的个体归类、分配一个名字,那是次要的问题,很多时候可以求同存异、各自表述,也可以回避不予讨论。

评价伪善的重点在行为表现

现在我们再来看那段讨论善和伪善的对白,我们的关注焦点就不再是善和伪善各自有怎样的评判标准,而是直接去看青年和他的复制人在「未来会怎样行动」这方面有没有区别。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青年和复制人做好事的逻辑,或者说他们选择这样行动的原因和理由。青年做好事的心路历程是:看到别人痛苦,自己就会全身剧痛;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就会去帮助那些痛苦的人。而复制人是:看到别人痛苦,就会伸出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