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桥的诗词花园

夏木嘉微

那些美丽的过往也许我们会忘记,可是诗词记得。 这是一位妈妈用心制作的送给孩子的礼物,一档有诵读、有解析、有背景介绍、有拓展知识的诗词节目。 欣赏世间美景、品味人生百态,欢迎来到这个丰富多彩、充满了韵律与美感的诗词世界。 送给我的宝贝,陪你长大,也送给所有听到它的宝贝们。

  1. 画桥的诗词花园-静夜思

    2022/05/21

    画桥的诗词花园-静夜思

    床前到底是哪里呢 小朋友们好!欢迎来到画桥的诗词花园。你喜欢月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描写月光的《静夜思》吧~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刚看到时还以为是地面上结的霜。抬头望向那一轮清冷的明月,又低下头来思念我远方的故乡。 写这首的诗的时候,李白住在扬州的一个旅舍里,离故乡十分的遥远。秋夜里,他短梦初回,恍惚间把映照到地面上的月光看作是秋霜。清醒之后,他抬头望向夜空中那一轮明月,想到千里之外被这同一轮明月照耀着的故乡,此时此刻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想着想着,头渐渐低下来,陷入了沉思。从低头到抬头再到低头,这一系列的动作展现出诗人在这个秋夜里的内心活动,让这个场景鲜活了起来。全诗语言简洁直白,却意蕴深远,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让人在读的时候能够产生深深的共鸣。 这首诗的标题还有一个版本叫“夜思”,那不管是哪一个标题呢都概括了诗的主题,就是写夜晚的思念。第一句的“床”字流传比较广的有五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井台;第二种解释是井栏;第三种说是窗户的“窗”的通假字;第四种是本义,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床,坐卧的器具;第五种解释是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的坐具,可坐可躺。那么诗人的本意到底说的是哪一种,这个可能只有诗人自己才能选出正确答案了。 这首诗还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我们今天流传比较广的是明代的版本,而在宋代版本中,第一句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作“举头望山月”。宋代距离唐代年代较近,想来误传差错也较少,所以这一版可能更为准确。小朋友们,你更喜欢哪一个版本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写下你的想法,我们一起探讨哦~ 当然,我们很难确定哪一版更接近原版,不仅仅是这一首,还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诗,在千百年来的流传中,也许已经有很多是经过读者再创作的了。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无论是哪一版,它们都能够给我们带来极致的美的享受,这就足够了。 好的,我们今天就读到这里,下次再见啦,拜拜~

    5 分鐘
  2. 画桥的诗词花园-清明

    2022/04/05

    画桥的诗词花园-清明

    影响了后世的杏花村 小朋友们好!欢迎来到画桥的诗词花园。今天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我们一起来读那首最为著名的《清明》吧!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神情凄迷,触景伤怀。遇到一位牧童,询问他何处买酒浇愁,牧童伸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它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清明节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每年阳历的4月5日前后。《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草木萌动,气清景明,自然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等春季节日的节俗,归纳起来有两大节令传统:一是扫墓祭祖,二是踏青郊游。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天气容易发生变化的时候。在杜牧的这首诗中,赶路的行人在清明节这天就遇上了纷纷细雨,触景伤情,愁绪满怀。此时他不禁想要寻得一个酒家,一来歇脚避雨;二来借酒浇愁。正巧遇上一位牧童(我们想象一下也许这位牧童正骑在牛背上吹着牧笛),行人于是向牧童问路,牧童伸手指了指远处那个叫杏花村的地方(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在美丽的杏花深处,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面有一家小酒坊,在红杏梢头挑出帘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酒”字)。 然后呢?然后诗人就不再记述了,让我们自己去想象。行人有没有找到那个酒家呢?有没有喝上酒呢?有没有消解一点愁绪呢?不尽之意,尽在言外。 这首诗语言通俗,用“起”“承”“转”“合”的手法,逐步上升到高潮,到达高潮后,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千百年来,提到“清明”,人们便会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而“杏花村”也早已成为酒家的代名词。杜牧的这首《清明》早已成为最具标志性的一个文化符号,在每一个清明时节广为传诵,无数次唤起中华儿女深深的共鸣。 小朋友们,今天的诗就读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啦,拜拜~

    6 分鐘
  3. 2022/03/20

    画桥的诗词花园-咏鹅

    无忧无虑是童年 小朋友们好!欢迎来到画桥的诗词花园。还记得我们的《江南》吗?鱼戏莲叶间~欢快简单的汉乐府诗《江南》,你们读了有没有很开心呢?今天呀,我们再来读一首欢快简单的小诗,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咏鹅》。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一开头就连用三个“鹅”字,突出了吟咏的主角,非常的开门见山有没有?孩子的世界呢都是简单直接的,要说什么,直接来好了。那说明了主角,接下来就是描画主角的形象了。曲项向天歌,这位鹅先生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的方向引吭高歌,是不是神气得很呢?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先生悠闲地浮在水面上,时不时还用脚掌划水向前游,可是惬意得很呢。白毛对绿水,红掌对清波,这是当句对,就是一句中自成对偶,同时,白毛又对红掌,绿水又对清波,再加上“浮”对“拨”,这是单句对,也就是相邻的两句字词相对。这两句还有颜色对比,白毛红掌,浮游在绿水清波之上,色彩鲜明,相映成趣。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形象生动的白鹅嬉水图。 这首诗是七岁的小骆宾王应客人出题而作,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用清新欢快的语言,写出了白鹅的突出特征。整首诗自然、真切、传神,展现了孩子单纯美好的内心世界。 小朋友们~骆宾王观察白鹅是不是很细致呢?我们可以向他学习,多多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哦~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啦~拜拜~

    4 分鐘
  4. 画桥会客室-关于秋天的诗词-山居秋暝

    2022/03/19

    画桥会客室-关于秋天的诗词-山居秋暝

    于空山松林间,观朗月清泉。 本期嘉宾:娜扎嘿山居秋暝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描绘了宁静美好的山中雨后初秋傍晚的景象。“暝”是日落、黄昏的意思,指天色将晚。空山新雨,明月青松,石上清泉,这一切有如世外桃源。翠竹青莲,浣女渔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无忧无虑,怎不令人心生向往。这是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图,从高空到地面,从山水到人物,以动写静,层次分明,恬静适意,淡雅清新。 《山居秋暝》是王维后期的作品。此时的他,早已厌倦了官场的是是非非,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还精通音律,可谓多才多艺。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少年时便已名满天下,“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王待若师友”。但他很快就见识到了王权斗争的残酷,人生也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时光荏苒,他从“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翩翩少年,成长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佛系长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山水诗画,琴音袅袅。被敖陶孙形容为“秋水芙蕖,倚风自笑”的王维,令无数人心醉神往,如他的诗作一般,清丽绝俗,空灵、纯净、美好。

    11 分鐘
  5. 画桥会客室-关于秋天的诗词-天净沙·秋思

    2022/02/06

    画桥会客室-关于秋天的诗词-天净沙·秋思

    秋思之祖。 本期嘉宾:娜扎嘿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剧作文词豪放有力,内容显示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带有逃避现实、向往仙道的思想倾向。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郁郁不得志。在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在景情的交融中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这首小令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思,意象繁复密集,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而意象的表意又具有单一性,都是表达惆怅感伤的情怀。众多的意象被同一条情感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秋郊夕照图。 这首小令的开篇省略了系连词,直接以名词性意象的组合来描绘景物。“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暂时中断了语言的线性叙述进程,而使诗的语言更为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类似的诗句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马致远这首小令也受到了前人的启发。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篱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而同属元代的另一首无名氏小令《醉中天》就更相似了:“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文学作品历来模仿化用多,要超出前作,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眼光进行再创作,传达出作品独有的魅力。

    8 分鐘
  6. 画桥的诗词花园-中秋见月和子由

    2022/01/23

    画桥的诗词花园-中秋见月和子由

    劝勉、达观。 你好呀!我是晴雨画桥~上一期我们讲到,苏轼在连续两年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阳关曲·中秋月》这样两首中秋词之后,第三年又一次延续了中秋之约,那么这一次,他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佳作呢?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8年,也就是苏轼苏辙两兄弟上回长聚一年之后。这时候,苏轼在徐州,苏辙在南都,两兄弟天各一方,都相互思念着对方。苏轼写了好几首诗寄给苏辙,其中就有“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的句子,苏辙收到后也有一首长诗回赠,而苏轼这首《中秋见月和子由》就是和的苏辙回赠的那首。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说的是由于高耸的群山的阻隔,明月迟迟未能出现,但是已经能看到它发出的千丈耀眼的光芒。白毫在这里指月亮的白色光芒。银阙代指明月,一个涌字,形容月光一下子奔涌而出的样子。一杯酒还没喝完明月突然出现,纷乱的云像溃崩的波涛一样四处散开。接下来四句:“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把明月比喻为天公的眼眸,问是谁为天公洗这明月眸子,应是要用掉银河的千斛水罢。这样天公便能冷眼看这世上众生,照得我心里恬淡静谧。“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角尾”指东方,“萤火”指微弱的灯光,“舣舟”即泊舟,“鱼龙”形容灯火相连的景象。西南边如火闪动的星星像弹丸一样,东方星宿则光明熠熠如盘卧的青龙。今晚我集中目光看却看不见什么,点点灯光更衬出夜的清寒。是谁把船停靠在古汴水边,看一夜千盏灯火闪动,如鱼龙所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曲折的旅途无心追逐浪花,跟随歌板的节奏低昂地前进。随着点点灯火渐渐消失,我乘的小船也转到了前山,这山日夜经受浪的摇动风的环绕,岂能永远像初时那般坚固。明月容易低垂人也容易离散,待到归来和人邀酒再重看吧。“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屋前的月色愈发清冽美好,寒蝉在有露珠的草丛中不停地叫着。我卷帘推门进去屋里却寂静无他,只有我的孙子楚老在窗下咿咿呀呀地啼哭着。“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我们前面说过苏轼这首诗是和苏辙的诗而作,苏辙写给哥哥的《中秋见月寄子瞻》里有两句“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想到自己快40岁了还只是一个幕僚,感到有些悲观,所以苏轼劝解说:弟弟呀你在南都做事不要为贫苦感到羞愧,像你我这样对月题诗的又有几人呢。明早人间百事又会随着太阳升起而开始新的更替,而如今的一切仿佛是在梦中做了一回瑶台的客人。苏轼既是用兄长、又是用诗友的身份对弟弟进行劝勉,表达了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态度,也充满了对弟弟的深情。 这首诗十四联二十八句,属于诗中的长篇了。诗人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写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之事,情景交错,想象独特。诗中还表达了一种虽无奈但乐观的态度,世间万物都在盈虚兴衰间不断变化更替,可总体上它们并没有真正地消亡,没有增加或减少。用苏东坡自己在《赤壁赋》里的话来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何尝不是一种淡然和超脱呢。

    12 分鐘

簡介

那些美丽的过往也许我们会忘记,可是诗词记得。 这是一位妈妈用心制作的送给孩子的礼物,一档有诵读、有解析、有背景介绍、有拓展知识的诗词节目。 欣赏世间美景、品味人生百态,欢迎来到这个丰富多彩、充满了韵律与美感的诗词世界。 送给我的宝贝,陪你长大,也送给所有听到它的宝贝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