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網路電台

DaaiRadio

手指輕輕一點 全球聽見大愛 慈悲利他的人間美善訊息,啟迪省思的證嚴上人法語,清淨溫暖,就在大愛網路電台。 http://daairadio.tw/

  1. 【真心看世界】積累功德 轉習成善0820

    -12 H

    【真心看世界】積累功德 轉習成善0820

    一、【20250818人間菩提】積累功德造福緣 人間善惡並存,關鍵在於一念心;就像毒藥也能救命,只看如何運用。從慈濟「菜市場的五毛錢」開始,到如今街頭巷尾「富有愛心店」募愛,每一次銅板落下,都是善心的回響,也是慈濟人的起點。將善念化為行動,擴展至國際救援與醫療拔苦,這正是慈濟的源頭與價值。福慧雙修,善種子才能持續遍灑人間。 二、慈濟的愛一直在~習性可轉,正念養成──從八正道到四念處的生活修行 慈濟志工全球總督導黃思賢師兄分享,如何將佛法落實於生活,從習性轉化到正念的養成,進而實踐人間佛教。他指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說法並不正確,本性是清淨的真如,真正難改的是「習性」。習性源自慣性與習慣,例如貪戀、嗜好、脾氣,長久累積就成為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甚至影響生命延續。然而,好的習慣如早睡早起、日行一善,則能培養清淨與善念。 進一步談到「八正道」,開示以生活化的方式帶領聽者記憶——正念、正思維、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是起點,透過正思維引導,形成正確的見解與言語,再落實於行為與職業。最後以精進與禪定,使修行不退轉。這一連串的修道過程,實際上就是生活的指南。 佛陀教導「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提醒修行人面對身體的無常與不淨,不執著於快樂與痛苦,體會一切法無常無我。正因如此,我們不應固執己見或執著於對錯,而要以平等心對待人事,隨順因緣、守善不偏。 以生命故事來印證佛法的力量,例如陪伴病人與家屬的安慰,強調即使生命有限,也能在當下發揮價值。這樣的「守善」與「正念」,讓人不因外境的無常而絕望,而是把握當下,創造生命的意義。 最後呼應佛陀在《金剛經》中的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頭難免起伏,但不必執著。人人本具佛性,修行的目的在於覺醒與實踐。當我們將八正道、四念處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就能養成良善習性,轉化煩惱,落實人間佛教於生活之中。

    1 h
  2. 【真心看世界】守護全家的健康密碼0819

    -1 J

    【真心看世界】守護全家的健康密碼0819

    一、【20250817人間菩提】誠意正心凝聚愛 慈濟醫療志業深耕社區、關懷弱勢的行動實例,從各地慈濟醫院院長的見證中,看見醫療不僅是治病救人,更是慈善的延伸。醫療服務超越醫院圍牆,院長們帶領同仁深入社區關懷送暖,以實際行動守護長者與弱勢家庭。 證嚴上人回顧當初因花蓮醫療資源匱乏,而決心推動花蓮慈濟醫院的成立,雖不懂醫療管理,卻憑著「有心有愛」的信念克服萬難,因為「慈濟若不做,誰來做?」上人指出,醫療是最艱鉅的慈善,能真正拔除人生最大的病苦。 從當初的發心到今日的成果,慈濟結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並因教育培育人才,讓醫療與慈善並進發展。 上人強調志業不僅要普及,更要深度化,教育要深入研究,慈善要成為護法。全球慈濟人以點滴善款匯聚成愛的能量,推動醫療救人與全球慈善。 二、健康100分~《新手父母的育兒武功祕笈——寶寶手冊全攻略》 隨著少子化時代的來臨,每個孩子都被視為家庭的寶貝,但許多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後才真正開始學習如何當爸媽。花蓮慈濟醫院兒科醫師陳明群指出,現代社會缺乏「教會人成為父母」的正式課程,因此不少新手爸媽會感到焦慮,不知如何提供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所幸國家早已替父母準備了一本重要的「武功祕笈」——兒童健康手冊(俗稱寶寶手冊),幫助家長不至於手忙腳亂。 寶寶手冊的內容涵蓋寶寶成長四大面向:生長曲線、發育里程碑、語言發展、社交互動。家長可以依據手冊上的對照表,追蹤孩子的身高、體重與頭圍,避免錯過潛在疾病的早期徵兆。同時,手冊也提醒孩子在不同月齡應達成的粗動作與精細動作能力,例如「七坐八爬、一歲走」、「抓握、畫圈」等,並提供語言學習與社交互動的觀察指標,協助父母及早發現發展遲緩或自閉症等問題,及早介入療育。 此外,寶寶手冊還是疫苗接種的重要紀錄本。從新生兒起,所有疫苗施打紀錄都會被詳實登載,未來不僅是孩子入學的必備資料,也是出國或留學的重要證明。醫師提醒,若未依規定完成接種,小學甚至可能無法入學,因此六、七歲入學前的「黃卡檢核」至關重要。 更特別的是,台灣的寶寶手冊還收錄了大便顏色卡,協助家長透過日常觀察,及早發現如膽道閉鎖等疾病,提升早期治療成功率。手冊同時也提供實用的健康管理建議,包含營養、運動、睡眠等指引,並針對本土化需求做出調整,讓資訊更貼近台灣家庭的生活。 總體來說,寶寶手冊不僅是醫療紀錄工具,更是父母的育兒指南,協助新手爸媽從寶寶呱呱墜地開始,就能掌握孩子的成長方向,減少焦慮與不安,培養「頭好壯壯」的健康寶貝。

    1 h
  3. 【真心看世界】逆境是菩薩道場0818

    -2 J

    【真心看世界】逆境是菩薩道場0818

    一、【20250816人間菩提】 辛巴威因乾旱與貧困,居民缺乏安全水源與糧食,慈濟志工不僅鑿井供水、也設立供食站提供熱食,更用愛啟發當地人彼此扶持。 上人慈勉,行善不分宗教與貧富,只要有愛,人人都能付出;夫妻同修、家庭支持,更是成就大愛的重要力量。 馬來西亞慈濟人也同樣發心立願,成群結隊回饋佛陀故鄉,全力投入當地慈善行動,以實際行動實現師父心願。真正的典範家庭,能在村落中以善行感動人心,凝聚社區向善的力量。上人勉勵大家讓家圓滿、道更寬,為後人鋪好菩薩道。人間雖有苦與污濁,正因如此,才是菩薩最佳的修行道場。以愛化解苦難,以行動淨化人心,就能讓地球成為清淨美善的「慈濟村」。 二、 心蓮朵朵開~從古蹟到慢活空間——「鬥宅揀茶舍」的青年創業故事 「斗宅揀茶舍」是一間坐落於花蓮檢察長宿舍古蹟裡的愛心商店,由年輕創業者吳科星(藝名「五顆星」)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經營。這個空間原為日治時期檢察長的宿舍,後經花蓮縣文化局招標活化,成為結合咖啡、甜點、茶飲與藝文展演的文青聚落。五顆星原是職業軍人,退伍後因女友夢想開咖啡店,毅然投入創業之路。他們最初在花蓮博愛街老宿舍經營「豆仔商社」,後來隨著空間拆除與租約期滿,幾度搬遷,終於在古蹟宿舍落腳,並轉型為「斗宅揀茶舍」。 店名「豆仔」源於他們飼養的兩隻柴犬阿豆與小豆,柴犬元素也成為品牌特色,例如以柴犬棉花糖點綴的拿鐵、柴犬造型鬆餅等,廣受年輕顧客喜愛。營業時間則從早午餐到晚餐,讓顧客能在古蹟氛圍中悠閒體驗慢活。 創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古蹟空間的維護與限制,讓裝修與餐飲設備設置困難重重;加上疫情影響,他們必須整合資源,專注經營單一據點。但吳科星相信,挑戰是人生的養分,唯有面對並嘗試,才能創造新的機會。幸運的是,他不僅有女友的支持,更結合設計、餐飲、展演等領域的年輕朋友,形成專業分工的團隊,共同打造多元又溫馨的文化場域。 更特別的是,「斗宅揀茶舍」也加入慈濟的愛心商店行列,把公益與商業結合。透過這樣的平台,他們不僅傳遞美味與美感,更延伸善念,讓空間成為凝聚社區、分享愛心的所在。吳科星感性地說:「創業很辛苦,但只要一步步堅持下去,困難終會化為成長的契機。」 「斗宅揀茶舍」展現了青年創業與文化保存的融合,也見證了花蓮在地青年的理想與堅持。對於來訪的旅人,這裡不只是品嚐咖啡甜點的地方,更是一處體驗花蓮古蹟風華與青年創意的溫暖角落。

    1 h
  4. 【真心看世界】法在日常妙用中。環保、戲劇,人文最新~德澡法師 0815...

    -5 J

    【真心看世界】法在日常妙用中。環保、戲劇,人文最新~德澡法師 0815...

    2008年1月20日,德澡師父回到靜思精舍依止證嚴上人修行,也依著上人的期許,將生活所見所聞所感化為文字,為精舍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法在日常妙用中》結集了四十五篇文稿,希望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真實之路,成為檀施會讀者的心靈妙用。 歡迎點選收聽 0815 真心看世界 -人文志業 何健民師兄 -大愛真健康/環保走透透。方孟筠 -細說真人生/大愛劇場我們六個。林彥君 靜思小語『忙時不失道心,閒時不迷本性; 忙得快樂,閒得自在, 才能達到人生快樂的境界。』 【法在日常】荷擔法藏 本願不忘──《法在日常妙用中》自序 證嚴上人曾說:「會說話、會寫字,就會寫文章。」上人鼓勵人人都是人文真善美志工,「人文真善美所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為後代的法華著述。」而「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為慈濟立藏經」,這是上人對人人的期許,我深刻聽進心裡,也一直努力朝著這個方向盡心力。 「為別人寫歷史的人,其本身就是歷史。」出家前,我曾是慈濟中區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在社區寫了三百多篇文稿,見證慈濟的歷史足跡與社會脈動。感恩陳美羿老師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教導寫作技巧;感恩前中區人文真善美合心窗口陳彩招師姊給我機會磨筆功;感恩卓雲師兄常常幫我潤稿,美化篇章;感恩李玲師姊的讚美,讓我愈寫愈有力;感恩楊玉秀師姊教我文書處理及檔案、海報製作;感恩大中區人文真善美團隊的培育,及諸多善知識的引導。讓我從不會學到會,共同為慈濟留下真善美的篇章,讓自己從「不可能」成為「可能」,與不一樣的心靈風光。 二〇〇八年元月二十日,我回到靜思精舍依止證嚴上人修行,也依著上人「人人都是人文真善美」的期許,將生活所見所聞所感化為文字,為精舍的一人、一景,一事、一物,一草、一木,留下最真實的記錄,也見證精舍一甲子以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靜思家風」。 一晃眼,十七年過去了,盤點生活點滴,我寫了上百篇文稿,記錄聞法心得及精舍出坡作務等。聞法是修行的大事,也是我寫作靈感的泉源;身體力行是理事圓融的祕訣,也是我寫作的催化劑、生命力。 感恩證嚴上人天天法水的澆灌,讓我從行經的過程中,體會佛法的義理;在「以事顯理,以理啟事」的轉化中,漸漸理解上人所說法的妙用。「四神湯」是一帖法藥,讓我在少欲中,體會「知足」的快樂;在學習事理圓融中,領受「感恩」的智慧;在轉念中,獲得「善解」的歡喜;在輕安自在中,感受「包容」的慈悲。 「把證嚴上人的法拿出來用」,是自己成為自己貴人的法寶,及淡化煩惱、洗滌習氣的處方箋;妙法善用,就能成為自己待人處事的靈方妙藥。逾十七年所寫下的篇章,感恩慧命導師證嚴上人的法,像細細涓流注入我的每個細胞,日日累積,成為我慧命的養分;日日淨化,滋潤我乾燥的心靈。也希望透過文字無聲的力量,能引起共鳴,讓大家在修行的路上有所改變與成長。 二〇一六年,《慈濟月刊》開闢了「靜思精舍生活禪」專欄,〈抹香末,淨心境〉一文,是我與讀者首次的心靈相會;此文將證嚴上人的法與自己的生活體會結合,具有代表性和啟發性,也為自己的寫作注入一股強心劑。只要生活中有所體會為文,月刊都不吝給我機會與鼓勵,讓篇篇的心得陸續與讀者分享。 感恩月刊副總編輯呂祥芳師姊、編輯李秀玲師姊,為我潤稿,求真求實,就是為了好還要更好,讓篇篇都能成為讀者的心靈饗宴。這種求好心切、專業的態度,讓我非常感動也受益良多,也深感為慈濟留史、為精舍留足跡是自己責無旁貸的使命。 也感恩《靜思園地》網路平臺的慈拓師姊及編輯團隊,將我未刊登及已刊登於月刊的文稿,逐一編輯成《法在日常》專欄,並加上令人有感的照片,將百餘篇生活點滴與讀者結緣。 感恩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相助,結集了四十五篇文稿付梓為《法在日常妙用中》一書,希望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真實之路,成為檀施會讀者的心靈妙用。 證嚴上人的法簡單樸實,平易近人,非常生活化,「原來法就在生活」,這是我以前無法透徹的。之前我對有些佛學名相是一知半解,但透過事相的體會,就容易了解。就像「煩惱成菩提」這抽象的名相,乃透過拔草的過程,讓我體悟雜草並非菜的殺手,好好利用與共生,雜草也能成為菜的資糧;而苦與煩惱亦復如是,只要我們善解、超越,這個苦與煩惱反而成為我們慧命的營養素,讓我們超越煩惱成菩提,慧命增長,化為成佛的道糧。 這一路走來,我的心念單純,希望能為精舍的人事物寫下藏經。這四十五篇文章,都是精舍每一分子心靈風光的寫照;也希望透過文字無遠弗屆的力量,將上人的法傳到世界各角落,讓世人都知道,法法相傳,膚慰人心,並洗滌人人心中的垢穢,淨化己心也淨化他人,轉化利他。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做,就是最有力的真實道。做你所說,說你所做;如是我聞,如是我做,如是我感,如是我寫。聞法、說法、傳法、行法,就是入真實道的明燈,引領我們在菩薩道前行,航向成佛的彼岸。 《法華經.見寶塔品》中,佛陀感嘆化緣將盡,急於「募持經人」,徵問大家:「有誰願意來弘宣廣化《法華經》?」「到底有幾個人願意來承擔責任?」 佛陀殷切,募心募人。誰能體解佛心?證嚴上人相信自己在當時曾經向佛發心立願:「若我自己,應該有說:『佛啊,我願意!』」上人數度哽咽述說佛陀「為法求人」的迫切,其實這也是上人最殷切的心聲,聲聲呼喚「有誰願意承擔」。 憶念「我願意」的本願,本願不忘,這是一條勇於承擔、荷擔法藏的誓願之路。我相信自己在生世流轉中,也曾向證嚴上人說,「我願意荷擔如來法藏,願意荷擔上人法藏。」「我願意!我願意承擔」,就是我生生世世的本願。相信這顆「我願意」的初發種子,歷劫不壞。 文章轉錄自: 靜思園地 https://www.jsnews.org.tw/awareness/item/13457.html

    1 h
  5. 【真心看世界】真心換覺情0813

    13 AOÛT

    【真心看世界】真心換覺情0813

    一、【20250802人間菩提】智慧如光愛永恆 新加坡慈濟志工返臺尋根,回到花蓮靜思精舍隨常住師父出坡,體會生活禪的修行,並與 上人溫馨座談,分享這段日子的收穫,也將帶著 上人的法與感動回到僑居地持續實踐。 上人感恩志工走入人群關懷苦難,不論對象是貧或富,慈濟人都應用愛啟發善念。個人的力量有限,但透過團隊行動共善,才能真正發揮力量。 人生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所遇見的人事物,皆是啟發智慧的因緣。法不離生活,重點在於如何在日常中觀照、體會、活用,讓愛與光明在人間延續。 二、慈濟的愛一直在~真心換覺情 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以「真心為什麼換絕情」為引子,探討世間「真假」的本質,指出世間無常,真假皆隨人心與因緣而定。透過佛牙舍利、上人迎請舍利的故事,強調以真心恭敬對待法與修行。並提到自己對上人緣分是「生生世世」的福緣,不願輕易斷絕,提醒弟子莫因情緒或衝突而離開慈濟,應珍惜與上人的因緣。 他以佛法因果觀解釋人生來到世間多由「業力牽引」,但也可轉為「願力生」,加入慈濟便是切斷過去業緣、建立新願。以婚姻與生子比喻人生充滿「賭博」與未知,提醒行事需深思。演講中亦引述佛陀教誨:「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鼓勵眾人以當下的行動改變未來。 他指出佛陀在《無量義經》《法華經》中強調「因緣果報」,不僅有因與果,更重要的是「緣」與「願」的力量。上人一生「為佛教、為眾生」的願力始終不改,創立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後期更帶領大眾從心靈環保到深入《法華經》智慧修行。他提醒光有福報不足以解脫,需以智慧引導福報,避免福盡而退轉。 「真心換絕情」在佛陀時代亦曾發生,《法華經》開講前,佛陀觀機,認為部分弟子因緣未熟,恐執著反造業,故一度不願開示究竟法,直到舍利弗、彌勒與文殊勸請才開講。藉自身經驗,比喻人際因緣中,即使曾以真心對待,有時也可能遭遇翻臉或冷漠,因此更應守護自己的慈悲,不讓他人因對立而造業。 最後,他以佛法提醒,世間無常是常態,無論宗教名稱不同,只要行善助人皆應讚嘆。人生的圓滿來自願力與恆心,能長久不改初衷,才是真正的修行。

    1 h

Notes et avis

4,4
sur 5
11 notes

À propos

手指輕輕一點 全球聽見大愛 慈悲利他的人間美善訊息,啟迪省思的證嚴上人法語,清淨溫暖,就在大愛網路電台。 http://daairadio.tw/

Vous aimeri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