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文化沙龙

纽约文化沙龙

nyshalong.com

  1. APR 2

    0213:“女权五姐妹”十周年——女性行动主义与社会变革

    本次活动由纽约文化沙龙与围炉联合举办。时至“女权五姐妹”事件十周年,我们邀请酷儿女权主义活动家李麦子,带领大家参与讨论一系列有关女性行动主义与社会变革的话题。李麦子因2015年参与“女权五姐妹”行动而广受国际关注,她长期致力于LGBTQ+权益、妇女权利和性别平等等社会议题,并在纽约继续从事相关倡导与研究工作。 活动形式: 热身游戏:《李智慧生存游戏》,沉浸体验东亚女性困境重重的一生。 嘉宾分享:李麦子将围绕自身经历,探讨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参与社会话题,并结合自身在国内外的行动经验,分享她的成长和实践。 圆桌讨论:参与者将被分为小组,在李麦子的引导下围绕当代中国媒体环境、性别议题的发展趋势、社交媒体上的女性独立声音等展开深入讨论。 讨论话题: 1,年轻人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参与社会议题与行动主义 2,大环境倒退严重的情况下,持续行动还有意义吗? 3,中国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女性独立账号的封杀与性别议题的传播,生育政策的压迫,媒体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和偏见……) 4,“女权五姐妹”十周年:十年间中国性别与平权运动的进展与挑战 李婷婷 又名李麦子,是中国著名的酷儿女权主义活动家之一,“女权五姐妹”成员之一。该团体是中国一群女性活动人士,她们在2015年国际妇女节前因计划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发放抗议性骚扰的贴纸而被捕。这起逮捕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李婷婷的倡导工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LGBTQ+权益、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她参与了提高中国家庭暴力、性骚扰和对边缘社群歧视意识的运动。 李婷婷被《外交政策》评为全球100位思想家,并入选BBC 2015年百位女性名单,突显了她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影响力。 李婷婷在纽约居住,她继续在那里从事活动和倡导工作,并经常就中国及其他地区的人权和性别平等问题发声。

    35 min
  2. MAR 23

    0212:透物见人——海昏侯墓考古发现离我们的“近”与“远”

    海昏侯是近十年内中国最知名的考古发现之一 。作为当代保存最完整的汉代高等级墓葬,海昏侯墓的发现,包括115公斤的黄金、珠宝玉石、青铜剑、孔子屏风、竹简等让它一度成为社会文化新闻的热点。在奇珍异宝背后,隐藏着墓主人刘贺跌宕的人生。他少年世袭昌邑王爵位,17岁仓促地被拥立为皇帝,短短27天后遭到罢黜,几经贬斥,最终以海昏侯的身份逝于江西南昌。在汉昭帝逝世后的权利真空期,他既被迫又主动地走入政治旋涡的中心,须臾间人生起伏辗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被废的皇帝。除了海量的财富外,刘贺的随葬品以何种方式呈现了这位汉哀帝的一生?实物材料为我们认识历史开启了怎样的新视角?考古学能否呈现出数据之外关于人的故事?在本次讲座中,曾两次参与发掘工作的耶鲁大学在读博士周琪将与我们分享这项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我们将借用学术界“透物见人”的概念,透过海昏侯墓的发掘成果和刘贺的人生经历,一起探索考古、历史与人生的相互映照与隐喻。同时,如果你对考古领域的其他话题感到好奇,我们也希望和大家探讨这一行业与现实生活的链接。 主讲人:周琪 本科毕业于中国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现为耶鲁大学考古学博士候选人。在国内求学期间,参与过早期秦文化遗址发掘与调查,辽宁红山文化全覆盖式调查。大学期间担任西北大学驻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志愿服务及大学生讲解员队伍的队长。2018至2021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工作期间曾参与二里头遗址贵族墓发掘,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的研究与复制,山西大河口西周贵族墓发掘与保护,江西海昏侯墓发掘,河北行唐故郡中山国车马坑发掘与复原,三星堆2021年度实验室发掘筹备等工作。她的博士研究方向为青铜时代的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游牧考古,博士期间在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参加田野发掘,2025年夏将在蒙古国领导石板墓的发掘项目。

    1h 59m
  3. MAR 23

    0209:在美國報道「最熟悉的陌生人」

    持槍的華裔政客,搞「文藝復興」的灣區碼農,為Shein送快遞的專車司機,為特朗普拉票的「川妹」——當我們被「華裔」的身分概括定義,我們是否知道「我們」是誰? 2月15日,端傳媒將與紐約文化沙龍合作舉辦一次紐約的線下端小聚,歡迎你報名參加! 過去幾個月,美國——這個我們所在的國家,正在經受一場深刻的變革,甚至我們此刻還在理解和消化被改變的生活和自己,揣摩將會降臨在我們身上的更多挑戰。 作為以往容易被邊緣化、被看不到的華裔居民,我們也被捲入這一輪歷史轉變的深處。無論是在這個國家的邊境還是核心,無論被這個社會視為底層還是菁英,無論身處紅藍紫政治光譜的哪一個錨點,我們似乎都被「華裔」的身分捆綁著,與美國和自己不斷相遇、碰撞、和解,然後重新來過。 端傳媒的記者、編輯和撰稿人,在這風起雲涌的幾個月裡,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紀錄在地華人和華人社群的多種樣貌——在新英格蘭維護「美國優先」並名聲大噪的政客新星,拿著遞解令在紐約顛沛流離的走線移民,在灣區掀起「文藝復興」的非典型碼農,從各地趕到阿米什社區為特蘭普掃票的「川妹」,不投票的「最美華裔媽媽」…… 這些深刻且細膩的報道背後,有真實鮮活的人物,也有我們對身份認同、族群關係和美國社會變遷的記錄和觀察。 當我們被「華裔」的身分概況定義,去擁抱利用這個標簽,我們是否知道「我們」是誰? 我們還是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嗎? 我們會是彼此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嗎? 我們仍會是彼此的陌生人嗎? 在這場對話中,我們會分享自己在現場和田野的工作與反思,更期待與你一起審視「我們」與外界和內部的多面關係,一同擺脫刻板印象的侷限,傾聽彼此聲音,用更敏銳的報道、更豐富的敘述,讓彼此從陌生走向真正的理解與聯結。 主講人: 端傳媒資深編輯:楊靜 端傳媒特約記者:龚珏 端傳媒特約撰稿人:郑怡嫣 端傳媒特約撰稿人:鲁漪文 主持: 端傳媒總編輯:甯卉 联合主办: 端传媒 端傳媒以原創調查報導和數據新聞為特色,致力於以新聞專業的立場,深度解析大中華地區及國際事務,為全球華人提供中立自由的專業新聞。

    1h 56m
  4. MAR 23

    0208:何谓失智症?

    如果你看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定会对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绎的阿兹海默症患者,以及他眼中记忆倒转、时空撕裂的世界印象深刻。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报告,阿兹海默症是美国第六大死亡原因。根据阿兹海默症协会的统计,到2050年,85岁以上人群中大约三分之一会患有某种形式的失智症。在纽约,随着医疗进步、人口寿命提高,每五人中就会有一人不是阿兹海默症的患者,就是其照护者。 与失智症的快速增长相比,人们对于它的病理和诱因的了解还相当有限,早期诊断和根治方案都有待突破。作为潜在的患者和照护者,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期沙龙,我们邀请到了非盈利机构阿兹海默症关爱服务CaringKind的社区建设副总裁石蔚靜,来向我们科普: 何谓失智症dementia? 失智症与阿兹海默症的区别? 阿兹海默症发展的几个阶段。 阿兹海默症的病理学、临床治疗与预防手段。 失智症照护社区可利用的资源。 本次活动免费。感谢CaringKind对本次活动的无私支持! 关于CaringKind: 阿兹海默症关爱服务的宗旨是为受到阿兹海默症及相关失智症影响的个人和家庭创造、传递和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服务,并通过研究的最新进展来减轻阿兹海默症的影响。我们还通过为失智症患者及其亲友和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多方面的计划和服务,在社区中提高公众意识,并与研究中心合作以及倡导公共政策来实现我们的使命。 主讲人:石蔚静,资深硕士社工、阿兹海默症关爱服务社区建设副总裁

    1h 53m
  5. MAR 23

    0207:高耀洁逝世一周年追思会

    高耀洁,中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艾滋病防治活动家,被誉为“中国防艾第一人”。高耀洁以其勇敢揭露河南“血祸”真相和长期致力于艾滋病防治及患者救助的贡献闻名于世,晚年因受到迫害而流亡美国,在纽约度过了余生。2023年12月10日,高耀洁在纽约辞世,享年95岁。 在高奶奶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邀请两位分享嘉宾举办关于高奶奶的追思会。我们将邀请作家林世钰将分享她所亲历的高奶奶在纽约的晚年生活。我们还将放映王利波在高奶奶生命最后时刻拍摄的纪录片《道·別》。 为了表达对高奶奶的缅怀与追思,本期沙龙免费(名额有限,请使用文末链接注册)。感谢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林世钰和王利波对本期沙龙的无私支持。您可以在活动前后免费参观博物馆(周日开馆时间为11AM-4PM)。 分享嘉宾:林世钰 媒体人,作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法学院,曾在北京媒体行业工作多年。2013赴美,先后在媒体、教育、公益等行业工作过。目前专注美国华人口述史写作,先后出版了《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新冠之殇:美国华人疫情口述史》、《潮平两岸阔:留美学生口述实录》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好书(非虚构类)。 纪录片:《道·别》 (To Say, Farewell) 片长: 88分钟 导演: 王利波 制片人: 王利波、刘星辰 片花:https://youtu.be/5Gh0yyr7RKc 故事简介: 纽约曼哈顿一间公寓里住着一位96岁的独居老人,她是82岁时被迫从中国流亡到美国的中国民间防艾滋病第一人——高耀洁。这位老人漫长而坎坷的一生宛如一部动荡的中国近代史。影片记录了高耀洁人生最后三个月的孤独时光。 2023年12月10日,高耀洁在纽约离世。 导演:王利波 纪录片导演,影像艺术创作者,现居纽约。 电影作品: 2024 《道·别》 独立纪录片 2019 《治疗》 实验剧情片 2016 《熵》 独立纪录片 2013 《三峡啊》 独立纪录片 2009 《掩埋》 独立纪录片 奖项: 作品《掩埋》 2009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优秀纪录片 2010 香港华语纪录片节 长片组冠军 2011 澳大利亚齐氏基金 推动中国进步奖 2011 香港华语纪录片奖 环保组金像奖 作品《三峡啊》 2010 第一届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 入选提案 2011 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 最佳提案 2013 香港国际电影节 评审团奖 2013 台湾南方影展 首奖 关于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 自1980年成立以来,MOCA通过保存和介绍200年来美国华裔以及其子女后代的历史、遗产、文化和多种经验来庆祝美国华人生活史。作为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MOCA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保持了社区的中心地位,同时获得了全国的参观者们和会员们的关注。MOCA一如既往的努力响应当下时政、讲述不起眼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聚焦具有政治意识的问题并提供开放式对话和动态项目的平台。 MOCA通过突出这个移民社区的故事来为叙述美国华人故事提供了更充分、更细致和分层的帮助。

    55 min
  6. 11/25/2024

    0205:与中国民族学擦肩而过——人类学家劳弗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中国远征(1901-1904)

    在被称为“美国人类学之父”弗兰茨•博厄斯(Franz Boas)的策划下,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二十世纪初进行了第一次中国远征(Jacob H. Schiff China Expedition,1901-1904)。博厄斯派到中国的“取经人”,是通晓汉、藏、满、蒙、梵语和波斯语等十余种亚洲语言的德裔犹太人伯特霍尔徳•劳弗(Berthold Laufer,也译为“劳费尔”)。年轻的劳弗不辱使命,1904年为西方世界带回来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学收藏。然而博厄斯野心勃勃的亚洲研究计划、这批中国收藏以及劳弗的学术生涯,都随着1905年博厄斯从自然历史博物馆愤然辞职而前途未卜。博厄斯为什么会对中国感兴趣?劳弗眼中的中国与博厄斯看到的中国是否一样?当劳弗把中国带回来的皮影、鸽哨和《御制耕织图》摆在展厅里,当时的美国观众买账吗?这批收藏后来的命运又如何?在本次讲座中,供职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的薛茗博士将回顾百年前的这场中国远征,一个远征者在“人类学家”与“汉学家”之间摇摆的一生,以及美国早期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失之交臂的遗憾。 薛茗博士的新书《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今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活动结束后将举行签售会。 图书介绍: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纽约打卡的热门景点。然⽽,很少有游客会专门去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 77 街的⼈类学展厅——尽管这里是美国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类学博物馆之⼀。哪怕很多到博物馆来考察的学者也不知道,这里收藏的⼀些佛像、面具、神衣和法器是有“灵性”的。本书通过介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五件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藏品——萨满的神衣、《西游记》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太阳⽯及“镇馆之宝”独⽊⾈——来讲述这些⼈类学藏品背后的故事。⼗九世纪世纪末到⼆⼗世纪初,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导的⼀系列远征为美国带回了丰富的⼈类学收藏。⼀百多年后,这些收藏如同“时间胶囊”,既拥有⽆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接受着现代⼈类学“去殖民化”“去西⽅中⼼主义”目光的尖刻审视。全书在探索⼈类学藏品命运的同时,也融⼊了⼈类学家的故事,并探讨⼈类学博物馆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 主讲人:薛茗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2014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她的研究关注物质文化、物质宗教、博物馆人类学、社会变迁等主题,长期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从事热贡唐卡艺术和唐卡艺人的研究。学术研究之外,担任纪录片导演、策展人、非虚构撰稿人。纪录片《画唐卡的女子》(2019)曾入选玛格丽特•米德国际电影节(Margaret Mead Film Festival)、世界遗产电影节(Heritales: International Heritage Film Festival)、亚洲研究学会电影节(AAS Film Expo)等。中文非虚构作品曾发表于三联《新知》杂志、澎湃思想市场、腾讯谷雨、飞地、《生活》月刊等媒体平台。她的最新非虚构作品《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由上海三联书店于2024年出版。

    1h 53m
  7. 11/25/2024

    0180:写作亦在场——寻找语言:在国境、学科、身份之间的探索

    程扬扬曾从事十余年的粒子物理研究,认为基础科学是寻找和描述自然的语言,粒子物理是“为宇宙撰写历史”。她自2017年在《原子能科学家公报》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发表《科学家的公民义务》(The Civic Duties of Scientists)一文之后逐渐转型公共写作,并开始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卫报》(The Guardian)等主流媒体发表时事评论、书评和其他文章,书写主题围绕中国事务、中美关系和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等。在写作中,她逐渐学习怎样塑造自己的声音,反思母语的影响与限制,重审自己与故乡的关系,并尝试在写作中实践自由,履行学者的社会职责。 程扬扬将从她的个人故事开始,依次分享她为何开始写作,为何用英语写作,展开至她与母语中文的“纠结”关系,并解释将英语作为“一个‘逃亡’的空间”的状态是怎样的。观众将从她的分享中了解一些“方法论”——在陌生的世界和动荡的时局中寻找找到声音、找到自我、自我赋权的方法论。 在谈及写作动力之后,程扬扬还会分享“如何不害怕写作”和“如何写的更好”,这个部分不仅关于非虚构写作技巧,还会向观众解释怎样面对跨语言表达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写作中突破性别、国籍、种族和社会偏见。 本期活动由 在场 · 非虚构写作奖学金 联合举办,是系列讲座的纽约站。 关于在场 · 非虚构写作奖学金: 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 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是面向全球華語寫作者,結合獎項、課程與社群培育的非虛構寫作支持計畫。 「在場」特別鼓勵寫作者走進身處時代的現場。時代的現場不必然宏觀,也可能來自身邊微小的人、事、物;走進也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進入,更指寫作者對議題有長期耕耘和深刻理解。 我們希望在場的寫作者,對所處在的故事,有非寫不可的強烈動力;也因而,這一現場的書寫與填補空白,非你不可。 在場於每個人,是一種立場選擇,它以寫作為行動,改變我們自身與世界的關係。在場於我們彼此,是從單次的獎金、編輯、出版支持,延續成為一個互助、開放、可持續的創作者網絡。 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需要人人共建。期待與你一起在場,一起努力。 主讲人: 程揚揚,耶魯法學院研究員,物理學博士,多家英美報刊特約作者 主持人: 小杨,流行文化播客《疲惫娇娃》主播

    1h 46m
  8. 11/25/2024

    0200:百期特别活动与11周年聚会

    七月,我们迎来纽约文化沙龙的11岁生日,和第200期活动。 2013年的独立日,十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坐在Jersey City的一个客厅里,听一个初到纽约的上班族滔滔不绝地从科学、宗教、文化、哲学等角度探讨“时间”这个概念。彼时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看似随心而发的活动,竟然会延续十几年。它在喧闹繁华的城市里或许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烙印,在过往匆匆的纽约客中也只是茶余饭后的某次消遣。但我们相信它给每一位有交集的朋友心中激荡出了涟漪,暂时跳脱出了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轨迹,看到了不曾想象的风景。 2016年,在沙龙第100期特别活动时,我们承诺在未来每隔100期活动,都举办一次大型的聚会,回顾发生在沙龙的上一百次碰撞、灵光与火花,为我们的好奇心喝彩。时隔8年,第二次聚会如约而至。与上次不同的是,我们这次不再请一位特殊嘉宾,而是将讲台交给你。 我们采用类似开放麦的形式。我们将召集十位主讲人,每人用5分钟时间来介绍一个概念、理论、观念、方法、流派、事件……我们希望你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点切入,以一种未曾想过的视角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可以小到方言中的专有词汇、小笼包的地区差异、奇特的当地法律、微妙而普适的心理现象……当大家随着你往下深究,就会发现它们可以牵连出如此奇妙而深刻的世界滤镜。你是一个导游,带领我们走入一段尚在探索中的小径,叙述一个尚未成为陈词滥调的故事。 我们为此次活动提供轻食、零食、饮料。你还可以参与有奖竞答,测试你的知识面。现场还将售卖沙龙定制的旅行套装。 我们已经确定了主讲人名单!由于报名踊跃,我们决定将阵容拓展到17人: 被困在时间里的人——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症状和照护 by 黄芮 神经多样性与不被看见的教育创伤 by Shinong Ji 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女预言家——从古希腊神话到哈利·波特 by 孔海陆 偏见从哪里来? by JC(Jiexin) 性别气质 by Luffy 禅宗佛教如何治愈我的抑郁并打开新的认识世界和创作之门 by 张宁夏 流浪的美国工会:从矿工到咖啡师,同一场运动 by 滕文哲 相对论允许时间旅行吗?by 李雅博 中国民歌爵士化的努力 by Dean Guo 零元购:畅游中美的“加州第一谣言” by 刘怡 日光之城:纽约的快与慢 by 黄浩立 时间抹不去的边界线 by 付波儿 被培训异化的教育,如何面对 by 马竞 现代人的“时间”与生命的异化 by Freya Guan 灵魂暗夜的守夜人——黑暗时代的女性 by 陈璐 差之毫厘-从马里奥赛车的一个技巧谈起 by 何鹏宇 当时间被抽走,起点和终点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by 李茜 另外,我们也将原先两小时的活动拓展到三小时: 14:30 进场 15:00-16:30 开放麦 16:30-17:30 有奖竞答,自由交流

    1h 35m

Ratings & Reviews

4.1
out of 5
32 Ratings

About

nyshalong.co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