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敲月下門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僧敲月下門

《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

  1. 舍利弗善巧渡化外道

    HÁ 1 DIA

    舍利弗善巧渡化外道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十二》 一日,世尊命舍利弗往舍衛大城,協助給孤獨長者建立精舍;舍利弗受命前往,事事參議。給孤獨長者向舍利弗尊者說:「有外道要求論義,應當如何處理?」又說:「此國人向來不知有佛,宜藉此因緣宣揚佛法的殊勝。」尊者觀察眾人受化因緣,設定七日後與外道論義。論義開始,外道要求以神通論勝負,其中赤眼婆羅門現種種神通,皆為舍利弗尊者所破,從而覺知自己所修並非正行,便向尊者請求依正法出家為沙門。 會中所有大眾都覺得十分驚奇、全神貫注地看著舍利弗,異口同聲稱讚:「這位論義大師無人能敵,如同牛王處在牛群中、超絕群倫。」所有大眾都心懷崇敬、目不轉睛地仰望舍利弗。這時,舍利弗知道大眾的心思及根性,即為他們廣為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在會大眾聽聞了四聖諦法,有人發了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心,有人發聲聞乘菩提心,有人發辟支佛菩提心,有人發無上菩提心;也有出家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或阿羅漢果。 論義大會結束,大眾相繼離開,有一些固執己見的外道,因為論義輸給舍利弗尊者,不甘心受屈辱,暗中祕密計議,欲謀不軌:「我們可以去給孤獨長者那裡,請求做工人,這樣就可以趁機殺害舍利弗尊者。」計謀議定以後,外道便去向長者說:「你現在已經把我們一切利益及供養都斷絕了,我們無處可去,請求長者憐憫我們,收留我們在這裡做工人。如蒙長者同意,我們便能留在家鄉;如果長者不允許,我們這些人只好分開,各自去其他地方。」外道再三苦苦哀求,連旁邊的人聽了都覺得不忍心。長者於是向舍利弗尊者轉述外道的意願,並說:「仁者!請您明察這件事應當如何做?」舍利弗尊者即入三昧,觀察這些外道的根器,知道他們不久將有證道因緣,於是說:「不用擔憂。」長者就錄用這些外道,分派工作,並依例給付工錢。 這時,舍利弗尊者化現出一人,在工人當中做首領。一段時日後,尊者觀察機緣已成熟,於是來到他們工作的場所,在一棵樹下安詳禪坐。那些圖謀不軌的外道,認為這正是好時機,各各竊喜,想要靠近,可是那位化人首領手執棍杖、驅趕他們去工作,使他們不能走近尊者。他們被驅策得疲苦不堪,於是向舍利弗尊者求救:「德行高尚的大尊者啊!救我!救我!」尊者回答:「你們都累了,可自行歇息。」那些圖謀不軌的外道說:「我們起了殺心,本來想謀害尊者的命,尊者也知道我們的心念,卻體諒我們工作辛苦,令我們自行歇息,我們實在是慚愧得無話可說。」 此時,舍利弗尊者知道這些外道心生後悔,也知道他們的善根已成熟,於是呼喚外道過來,為他們演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外道聽聞後,原先深深執著、如山峰般堅固的二十種身見,都以金剛智破除無餘,當下證得須陀洹果,並且說:「尊者!我們要依正法出家為僧。」 舍利弗尊者於是攝受度化這些外道為沙門,外道出家後漸漸進修、精持梵行,悟到無止盡的輪迴是苦,解脫生死煩惱方為究竟,最後斷盡一切煩惱,證阿羅漢果,他們的心平等如虛空,視珍貴的黃金與塵土無異,捨棄世俗利益,心得大清涼,堪受帝釋諸天一切供養。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知見。知見錯誤,在心外求法、心外求佛、心外求解脫,稱為「外道」;若能轉化知見,依正知見而行,即可成就聖果。五祖弘忍大師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10min
  2. 口出臭氣的國王

    18 DE NOV.

    口出臭氣的國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 一日,比丘們心有疑惑,便向佛陀請示:「世尊!為何提婆達多會對您生起極大瞋心,不聽從教化,終至墮落無間地獄,受大火燒身之苦?」佛陀回答:「提婆達多不只今生不受我告誡而造惡,以致遭受猛火燒炙,無法救拔,過去生中也是如此。諸位比丘!諦聽我說過去因緣。 從前有一個都城,國王名叫制底迦。制底迦福報具足,所以國內物產豐饒、國運昌盛,人民過著富足安樂、無所匱乏的生活。因為具足大福德,每當制底迦王就座之時,就有天人捧持寶座,讓他安坐在空中。 制底迦王有一位統理國政的重要大臣,大臣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出喜,小兒子叫眾愛。大兒子看見父親處理國事時,有時依循正法治理人民,有時卻違反法度,心中思惟:『我是長子,將來父親過世後,我就會繼承他的職位。到時候,我也難免如父親一般,有時依法行事,有時卻違背法度,如此便造了惡業,必將墮入地獄受苦。既然如此,不如現在出家修行,不是更好嗎?』因此,大兒子至誠懇切地向父親請求出家。父親應允後,他便隨佛出家修行。 後來,這位大臣過世之後,由小兒子繼承父業,也成為國家的重要大臣。他也和父親一般,有時以正法治理人民、有時非法行事。長久下來人民怨聲載道,指責大臣對百姓嚴酷無理。當時,有一位村民在城鎮間往來時,無意中遇見大臣出家修行的兄長。比丘問他:『請問您從哪裡來?』村民說:『我從某城來。』比丘聽見他來自故里,就向他詢問弟弟的近況,村民據實回答:『他做了很多非法之事,對待百姓苛刻嚴酷,大家怨聲載道,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比丘對他說:『請您安心地回去,不須憂愁煩惱。我一有時間就會回家鄉開導弟弟,令他實行正法,使人民免除痛苦,生活安樂。』 此人聽聞比丘所說,便回到城中告訴親族大臣的兄長即將回來,此消息展轉流傳到治國大臣的耳中,大臣立刻前往皇宮稟報國王:『我的兄長將來此地。』國王說:『很好!如果他回來,就讓他繼承大臣職位。』大臣說:『我長久以來盡心盡力地效忠陛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如果您讓哥哥繼承職位,那我長期以來的效忠,又該怎麼說呢?』國王回答:『我國法律規定由長子繼承父業,不可改變,難道你有其他辦法?』國王思惟片刻後,又對大臣說:『如果你想繼續維持大臣身份,那麼等兄長回來時,你就說:『我年紀比較大。』大臣蒙受國王指示,歡喜而回。 不久,比丘回到故鄉,便來覲見國王。國王和大眾皆起立迎接,唯獨他的弟弟端坐不動。比丘便問:『你是我的弟弟,為何端坐不動,沒有起立迎接我?』大臣回答:『你年紀比較小,我比較大,所以我沒有起立迎接你。如果不相信,我可以證明給你看。我統理國事已久,大王知道我們年紀長幼。我們可以請大王判定方才所言是真是假。』於是比丘向國王請問:『我們兩位誰才是長子?』國王雖知實情,卻故意說妄語:『大臣的年紀比較大,你年紀比較小。』國王的話才剛說完,天人便將他的寶座棄置於地,國王的口中也頓時發出惡臭,四處瀰漫。 比丘見此情景有感而發,便說道:『如果有人打妄語,天人皆會捨棄,口中也會發出惡臭,失去生天之路。大王應當說實語,才能回復如故。 若有人不說誠實語,必定墮落三塗惡道,或是如同水中的魚,招感無舌的果報;或是墮落蛇身,口中生出兩舌。若能得生人道,所在之處會招感久旱不雨或是暴雨不止的

    10min
  3. 正智正念隨緣住

    12 DE NOV.

    正智正念隨緣住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遊化至跋祇國,淨住鞞舍離的菴羅園中。 當時,菴羅女聽說世尊於菴羅園淨住說法,便裝飾穿戴得十分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外,至世尊所在的林園,想要供養佛。當她抵達菴羅園門口,下車徒步走入,遠遠的就看見眾人圍繞著世尊,專注聆聽法音。 世尊遙見菴羅女走來,隨即向在座的比丘們開示:「諸位比丘!當精勤攝心,保持正念正智。現前有菴羅女來請法的因緣,藉此告誡諸位:比丘應當如何精勤攝心、如何安住?」 「比丘對於已生起之惡念及不善法,應當發起精進勇銳之心,專念修持種種方便法門,速求斷除;對於未嘗生起的惡念、不善法,應當戒慎觀照,不令生起;對於未能生起之善法,則應發大願心,令其速能成就;對於已經生起之善法,恆當憶持,不令忘失,精益求精,使其更臻圓滿……,如此斷惡修善、勤修不懈,以種種方便止觀、回互用功,即是比丘精勤攝心、安住之道。」 世尊更進一步教示:「比丘如何具足正智?若比丘行止進退之間,隨時以智慧心,覺照自身威儀,凡瞻前顧後,或彎腰、起身、俯首、仰望之細行,乃至搭衣持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動靜之間,皆能隨順清淨覺性,保持智慧觀照,去除妄想執著,如是安住用功,能具足正智。」 「比丘如何具足正念?若比丘精勤不懈,修行方便止觀法門─「身念處觀」,繫心觀想自身種種不淨,以正智正念,調伏對色身之執著,乃至世間飲食男女的貪染愛欲;進而更微細諦觀,思惟「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法門,了知「受、心、法」等種種法執,亦虛妄不實,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苦惱,如是修持安住,比丘便能具足正念。 「希望大眾都能勤修攝心之法,保持正智正念。藉著菴羅女來供養請法的因緣,告誡大眾隨緣安住用功。」語落,菴羅女已經來到世尊法座前方,五體投地,頂禮佛足,退坐於一側。 世尊即為菴羅女開示種種法要,教導、勸修,令其生起敬信歡喜。菴羅女默默領受法語甘露,安住法喜之中。隨後,菴羅女整肅儀容,恭敬頂禮佛陀,合掌祈願:「懇請世尊與諸大比丘,明日接受弟子至誠供養午齋。」 世尊默然慈允應供,菴羅女歡喜地再次頂禮佛足,告假歸家,著手精心營設美味佳餚,布置床座,恭迎如來前來應供。 翌日上午,菴羅女派人前去禮請佛陀,告知:「應供的時刻到了!」世尊與諸比丘便隨使者,來到菴羅女的宅舍,庠序就座。菴羅女親自供養各種佳饌。世尊與諸比丘用完齋飯,以水盥掌、漱口、洗缽之後,菴羅女持一小床座,於佛前端坐,恭請佛陀開示法要。 世尊以偈頌歡喜讚歎菴羅女的發心,並祝願其天福受盡,聞法出家,弘化一方: 「施者人愛念,多眾所隨從,名稱日增高,遠近皆悉聞, 處眾常和雅,離慳無所畏。是故智慧施,斷慳永無餘。 上生忉利天,長夜受快樂,盡壽常修德,娛樂難陀園, 百種諸天樂,五欲悅其心。彼於此人間,聞佛所說法, 為善逝弟子,樂彼受化生。」 世尊為菴羅女慈悲開示、教導、勸修,令之信受歡喜,隨即從座而起,安詳而去。 古德云:「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佛陀藉由菴羅女現前求法的因緣,提示眾比丘當藉境練心,於日用中落實解行,如是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方能真正安住,隨緣度化。 世尊教誡比丘,勤修四正勤、四念處觀,恆以慧觀端正威儀細行,乃至照破色、心等法,內外清淨、一無所著,如是安住,

    11min
  4. 道不離心 淨心為本

    4 DE NOV.

    道不離心 淨心為本

    《佛說孫多耶致經》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為眾多比丘弟子說法。 當時有位梵志,名叫孫多耶致,當他見到佛陀時,即拄杖站立,想道:「我每日沐浴三次,只吃水果、喝水,並且不接受他人布施,我的修行勝過這些沙門。他們受用美食、好衣,坐臥柔暖蓆墊,居然被眾人稱讚為賢德!這都是不實的訛傳,他們根本不如我的修行。」 佛知道梵志心中的想法,便對弟子們開示:「人有二十一種惡行,不能得到美食、好衣。一是心生貪淫;二是心生瞋恚;三是心中愚癡;四是貪愛睡眠;五是內心紛擾、糾結,不具有堪受人天供養之威儀;六是狂妄自大;七是傲慢無禮;八是有嫉妒心;九是心存慳貪;十是行為凶殘暴虐,無惻隱之心;十一是言行虛偽,表裡不一;十二是無慚無愧;十三是行為穢惡、鄙陋,不知羞恥;十四是專看他人過失,不知自我反省;十五是放縱逸樂,不讚歎正道;十六是兩舌、讒言,使人交惡;十七是喜見人起爭端,不為其排解;十八是態度無禮,自視甚高,無謙卑心;十九是掩飾自己過錯,不受賢者勸諫;二十是不行孝道,無慈悲心,忤逆長上;二十一是信受邪道,供妖奉蠱,耗盡家財,使親人窮困,不知世間無常的道理,不皈依三寶,追求欲樂,享受奢華的美食、好衣。以上二十一種惡行,使心雜染污濁;就如同想要用染色去除布的污垢,使之潔淨,終究是徒勞無功。造作這些惡行的人,死後將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受苦無量。 沙門應當明白如來所說的行為準則,捨棄舊習,悔過自新,收攝六根、滅除欲望,使內外三業清淨;譬如一塊淨潔之布,稍有染污大眾皆清晰可見;沙門的言行清淨,也同樣為大眾所瞻仰。沙門通達此理,志行高潔,智慧具足,堪受四方供奉衣物、飲食、房舍,受之無過,且能使布施者得大福報。沙門精進修習禪定,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大眾自然知曉沙門高德。 沙門雖未得道,但明白佛典經義,持心端正,恭敬佛經,遵從教義,以大慈悲心普遍化育眾生、潤澤眾生;以恕己之心恕人,使人安穩;對待仇怨,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若見女人,以姐妹之禮對待。見窮苦人,思惟地獄、餓鬼、畜生道之苦,發願使受苦眾生身得安穩,如意喜樂,願其能遇三寶,除滅垢染、無明,以清淨心,見自性光明,回歸本性空寂,永得安康無盡。行道若此,受用美食、好衣,終究無罪。眾生心中充滿貪淫、瞋恚、愚癡、嫉妒,如處濁中之濁、暗中之暗。沙門心開意解,智慧清明,愚癡垢染皆已滅除,雖處濁世,猶如蓮華生於污泥,污泥不能染蓮,沙門亦如是,不被世間煩惱垢穢所染,因此受施無罪。若心懷三毒、不除十惡,毫無顧忌地放縱欲求,諂媚、欺騙以謀取利益,不遵奉佛戒,無非是選擇死後吞熱鐵、飲沸銅水。無清淨行而受供養者,死後墮入地獄,飲沸銅水、吞食火炭,受苦時間難以計算。」 梵志走到佛前,向佛稟白:「我現在要去沐浴了;有條名叫『好首』的溪流,凡是入此溪中沐浴的人,心中垢穢皆能隨溪水漂流而去。我自從聽聞父親的教導,每日都在此溪沐浴三次。」 佛告訴梵志:「此地有許多溪流,人在溪中沐浴,就能洗除痛苦、得到解脫嗎?沐浴上千次之人可除去身垢,但心垢豈能因此洗淨呢?我們佛法中的沙門已斷除欲求之念,思惟諸法體性空寂,願出三界,心垢滅盡,證得清淨道果。你以何人為師?教你以水沐浴可以去除心垢?」 梵志回答:「是我父親所說。」

    11min
  5. 金色王施飯獲福

    28 DE OUT.

    金色王施飯獲福

    《金色王經》  過去,佛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常隨在旁,有眾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王、百官大臣等,皆來護持供養,供應日用所需,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供養,非常豐厚,但是世尊不貪染、不愛著;對天、人、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等,都能應機演說正法,具足初善、中善、後善,義理深遠,言語調柔,具清淨梵行之相。 一日,世尊告訴諸比丘:「假如眾生能知布施、布施的果報,即使是微薄的食物,都能先布施他人而不自己食用,捨離慳嫉則能布施。相反地,假如眾生不知布施、布施的果報,即使是少分的食物,也不肯用來布施他人,只留與自己食用,那是因為慳嫉而不能布施。 以前有位國王名叫「金色」,身相端正,具足三十相好,成就妙勝的色身。金色王非常富樂,真珠、珊瑚、金銀等財寶不計其數,欄廐裡更有數不清的象馬牛群。金色王住在饒金城,饒金城非常寬廣,東西長約十二由旬,南北有七由旬,城中有五十七億聚落,人民充滿,安隱豐樂。又六萬山川都有大城,每一城都有城主,人民充滿、生活安樂,當時的人壽長達八萬四千歲。金色王有一萬八千名大臣,中宮婇女二萬人,金色王對於擁有的一切,乃至於自己的身體都能布施,無一物不捨。有一天,金色王思惟:『我不應該向商人、人民徵稅。』就召喚百官大臣,告訴他們:『從今以後,人民、商人都免其賦稅。』金色王以此方式治國,全國上下豐衣足食。 某日,天上有惡星出現,有通曉星相與咒術的婆羅門,占卜星相後,趕緊來到王宮向金色王報告:『大王!天上出現不祥之兆,未來十二年間,恐怕天不降雨,大地將一片乾旱。』金色王聽完婆羅門的話後,悲泣說道:『苦啊!我的人民原本物產豐饒,安隱豐樂,沒想到不久之後就將一無所有!』須臾間,金色王停止悲傷,思惟:『富人擁有豐饒的財物、糧食,必能撐過十二年,不會餓死。但是窮人只有微少的財物,糧食不足,他們將如何熬過這十二年?如何存活?』 金色王思考了很久,想到:『我現在應該將所有人民、百官大臣乃至王宮裡的糧食都聚集起來,清點數量,存放在一處穀倉,再計算所有人口的數量,十二年間平均分配給每個人食物,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存活下來。』金色王於是召喚大臣、百官、所有城主來到王宮,勅令大眾:『你們快去把所有的糧食都收集起來,並計算數量。』大臣們立即積聚所有的糧食,計算數量並集中在一處穀倉,然後回報金色王。金色王召來國內善於算數、計劃的人來到王宮,命令他們:『將所收集的糧食,平均分配給每個人。』金色王也以身作則,與人民一起平均分配食物。這樣平安地度過了十一年。但是一個月後,所有的糧食都發放完了,穀倉空虛,只剩下供給金色王一頓的五升飯。但離災旱結束之日,還有十一個月,漸漸傳來有人死於飢餓。 當時,有一位已修四十劫菩薩道的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在一棵大樹下,結跏趺坐,端身正念。菩薩隨順觀察色受想行識五陰的生滅,觀此色陰生起、此色陰散滅。又觀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都是生起又復散滅;菩薩如是不斷地觀此五陰皆空,不久,照見一切諸法悉皆散滅,證入空性,以此因緣,即時成就緣覺,證辟支佛果,而說偈言: 『因愛故生苦,如是應捨愛,當樂於獨處,猶如犀一角。』 辟支佛想:『我為利益眾生,多行苦行,卻無一眾生獲得我修行的利益。我於今日憐

    15min
  6. 佛陀過去的勤修精進度

    21 DE OUT.

    佛陀過去的勤修精進度

    《六度集經.卷六.精進度無極章.(五五)》 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修菩薩行時,有一世還只是個凡夫。當時菩薩聽聞到佛的名號,得知佛相好光明,有無畏的大威德力、功德高偉,為諸天所敬重尊崇,而追隨佛陀修行成就者,煩惱諸苦皆滅除。 菩薩也發願想要成佛,可惜當時佛已入涅槃,也沒有比丘眾,所以菩薩無從聽受佛法。他悲泣不已,自語:「我要如何才能得到佛陀所說的經典、受持讀誦,依之實踐乃至成佛、療癒眾生煩惱之病,令眾生回復本然的清淨呢?」。 當時旁邊有位生性貪吝兇殘之人,看到菩薩這樣精進,求法的心懇切勇猛,便告訴他:「我知道佛宣說三戒一章的法,你想領受嗎?」菩薩一聽,歡喜無量,便五體投地,向他頂禮、懇切請戒。貪殘之人說:「這是無上正真、正等正覺、調御丈夫、天人師、佛的重要教法,你覺得有這麼容易就讓你白白聽聞嗎?」菩薩便問:「那麼請問我該如何請法呢?」他說:「倘若你真的是至誠懇切求法,那麼就在你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插入一根針,當你身上的毛孔都插滿針,全身流血、身體十分痛楚,但內心絲毫沒有退悔的念頭,這樣才可以聽聞無上尊貴的教法。」菩薩回答:「即使聽聞佛法後,就要立刻死去,我都會很歡喜,何況只是在毛孔插上針,還能活著修行,我當然要領受奉持。」說完後,菩薩便用針扎滿了身上的毛孔,於是全身血流如泉,但是菩薩因為歡喜聞法,得無痛之定。 天帝釋提桓因看到菩薩心志勇猛堅定,看到他受這樣的苦,心生憐憫。便用神通讓所有插在他身上的針化為一針。那位貪殘之人,看到菩薩求法之願心如此堅毅高遠,便告訴他佛的偈子:「守口攝意,身無犯惡,除是三行,得賢徑度。是諸如來、無所著、正真尊、最正覺戒真說也。」──謹慎持守口業、端攝心念、身業不犯過惡,這身口意三業清淨了,就能入賢聖之位,這是諸佛如來所宣說的戒法。 菩薩聽聞了戒法,很歡喜地向他頂禮,低頭一看,原本插滿全身毛孔的針竟然都瞬間消失不見,菩薩神采奕奕,氣力比從前更好,天人龍鬼沒有不讚歎菩薩的行持。菩薩道心堅定、勇猛精進,梵行高遠,依照佛的教法不斷地努力,終於成就佛道,拔濟眾生。 佛告訴諸比丘:「當初傳偈給菩薩的貪殘之人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提婆達多雖然有因緣能夠先聽聞到佛的偈子,卻不知要如法修行,如同盲人拿著蠟燭,不知道要為自己照明,那又有什麼益處?我過去行菩薩道,修精進波羅蜜時,就是這樣的勇猛堅定、無有疲厭。」                                              《佛遺教經》云:「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正如提婆達多,過去生縱有殊勝因緣比佛陀更早聽聞佛的戒法,但知而未行,所以終究只是「知道」,未能得到真實的法益。而佛累世以來,以堅定勇猛的道心,為了求法不惜生命,同時精勤不懈地依教奉行,所以能夠較提婆達多更早漏盡煩惱、成就佛道。在修行的路上,我們也應該要學習諸佛菩薩,於菩提道上精進不退,直至成佛!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7min
  7. 老婦善愛慳貪緣

    14 DE OUT.

    老婦善愛慳貪緣

    《撰集百緣經.卷第三.授記辟支佛品第三.(二四)老母善愛慳貪緣》   佛住錫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的後宮,有一位年紀老邁,名叫善愛的宮女,她貪得無厭又非常吝嗇,只顧自己吃吃喝喝,捨不得施與他人。 目連尊者很慈悲,想度化慳貪的善愛老婦,於是著衣持缽,以神通力,從地下忽然出現在老婦面前,向她乞食,老婦厭惡地、不願意供養尊者,而自己獨自享用食物。等她吃完,還有一些剩餘的水果,及清洗碗內殘渣的水,老婦不用。 這時目連尊者就向老婦乞討那些殘果及洗食器的水,老婦不耐煩地給了目連尊者。尊者接過這些後,即刻躍升虛空,作十八種神變,促使老婦生起慕道之心。老婦親眼看見尊者的種種神變,知道是聖人,心裡生起敬仰與慚愧,立即誠心懺悔。老婦當天晚上命終,投生於曠野之地,在一棵樹下,食野果、飲生水以活命。 有一天,波斯匿王帶領群臣到曠野打獵,因為奔馳追逐鹿群,疲憊又口渴,看到遠處有一棵樹,樹下有人,於是往那棵樹奔馳而去,希望能得到水以解渴。當離樹不遠時,卻見前方有火燄生起,阻止人靠近,從燄火中看過去,見一人坐在樹下。 大王問:「你是誰?為何在這樹下?」那人回答:「我過去生是大王後宮年邁的宮女,名叫善愛。因為慳貪吝嗇,命終後投生於此。希望大王慈悲憐愍,為我設齋,供養佛及僧眾,使我脫離這衰頹鄙陋、充滿罪惡之身。」大王問:「如果為你供佛齋僧,所培植的福報,我怎麼知道你已經得到?」那人回答:「供佛齋僧,必得福報,大王一定能看到。」 波斯匿王聽後,勅令兵眾:「每隔一百步站立一個人,使訊息可以清楚傳達。我此刻先回城內,為樹下的人供佛齋僧。若是那人得到福報,你們要立刻將所見到的事,一個傳一個,讓我知道,就可以知道事情的真假。」 波斯匿王進城後立即設齋,恭請佛及眾僧慈悲應供,佛的祝願才剛說完,樹下的人面前自然出現各種美味佳餚。經過兵眾們的傳達,波斯匿王知道了供佛齋僧能增福報,是真真確確的事。因此,波斯匿王在佛前生起深刻的敬仰與信心。佛知道大王得度因緣已至,於是為大王說妙法,當下波斯匿王即得須陀洹果。諸比丘們,聽聞世尊所說,皆生歡喜心,深心奉行世尊教化。                                                  《分別善惡報應經》提到,齋食供養佛及眾僧,能得到十種功德:一壽命延長,二形色圓滿,三肢節多力,四記憶不忘,五智慧辯才,六眾覩歡喜,七豐足珍寶,八人天自在,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老婦善愛因慳貪,命終未能超生善道;波斯匿王受老婦之請求為其供佛齋僧,親見勝妙的功德,一念敬信,即得須陀洹果。透過供佛齋僧之殊勝功德,捨除慳貪的習氣,種下出世解脫之淨因。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7min
  8. 輔相聞法離欲緣

    8 DE OUT.

    輔相聞法離欲緣

    《雜寶藏經.卷第八.(九八)輔相聞法離欲緣》 昔日,佛在王舍城弘化時,頻婆娑羅王的大宰相經常隨同國王前往佛所,聽佛說離欲法。因為這個緣故,宰相與妻子間的互動減少,宰相夫人因此心生惡念,找來毒藥放在飲食中,請佛來應供,想要毒害佛。 宰相察覺到妻子懷有惡意,就向妻子索要有毒的飲食,妻子不願意給,而是給了無毒的食物。此時,佛已來到宰相家,宰相稟白佛:「這些食物不可食用。」 佛問:「何故不可食用?」 宰相回答:「有毒。」佛說道:「世間上的毒,最毒的是貪、瞋、癡三毒,此三毒我都能消除,這小毒豈能傷害得了我?」佛食用了這些有毒的食物後,並沒有任何異狀,宰相夫人因此對佛生起信心。佛即為說法,宰相夫婦二人聞法,證得須陀洹果。比丘們見此情景,皆讚歎此事殊勝稀有! 佛說道:「不僅是今日,在過去世,我也曾度化宰相夫婦。過去,迦尸國王有一位有智慧的大臣,名叫比圖醯,經常以正道輔佐國王及眾臣,使大家都能行善。當時有一明相龍王,常到比圖醯的住所聽其說法,也因此與妻子的互動減少。龍王夫人遂生起瞋恚心,說道:『只有以比圖醯的心來祭火,喝比圖醯的血,我才能活下去。』 當時有一與龍王夫婦交往密切的夜叉,聽了龍王夫人的話,說道:『我可以取得妳想要的。』夜叉便從龍王夫人那裏拿了如意珠,然後化作商人,前往迦尸國。夜叉來到國王面前,向國王挑戰,玩樗蒲比賽。夜叉以如意珠作為賭注,迦尸國王則以國土、庫藏、及比圖醯大臣當作一份賭注。比賽結果,夜叉得勝,他不要國土、庫藏,只要比圖醯一人,同時將如意珠送給國王。 國王問比圖醯大臣:『你願意跟夜叉走嗎?』比圖醯回答:『願意。』夜叉就帶走比圖醯。比圖醯問夜叉:『你帶走我,有何意圖?』夜叉不回應。比圖醯一再詢問,夜叉便說道:『龍王夫人想用你的心來祭火,還想要喝你的血。』比圖醯說道:『若你現在殺了我,帶走我的心和血,可是,所有人的心和血都一樣,又如何能知道你獻上的究竟是誰的心和血?須我心者,欲得我智;須我血者,欲得我法。你現在不要殺我,帶我一起去見龍王。』夜叉聽了比圖醯這番話,心想:『此人實是智者。』便將比圖醯帶至明相龍王的住所。 明相龍王一見到比圖醯,便滿心歡喜,比圖醯隨即為其說法。龍王夫婦及眷屬們聞法後,都生起敬信心,皆發心受持五戒,一旁的夜叉眾也受持五戒。閻浮提的龍眾與夜叉們,紛紛帶來各種珍寶贈與比圖醯。比圖醯乃將這些珍寶轉送給國王及人民。當時閻浮提的人、龍、鬼等,皆受持五戒、修行十善。」 佛接著說道:「那時有智慧的比圖醯大臣,是我的過去身;明相龍王,是現在的善見宰相;龍王夫人即是現在的宰相夫人;當時的迦尸國王,是現在的舍利弗;那個夜叉,是現在的目連。」 公案裡,對於懷惡心的龍王夫人和宰相夫人,佛皆能慈心教化,乃至度化了閻浮提的人、龍、鬼等,使皆能受持五戒、修行十善。佛慈心廣大,遍諸有情,始終不疲不厭地救度化導,只為令眾生聞法解悟,脫離苦海。為佛弟子,當隨佛學,對眾生常生慈憫心,以寬廣的心量,隨方應化,於成就一切眾生的同時,也能逐漸圓滿六度萬行。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

    8min

Sobre

《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 de

Para ouvir episódios explícitos, inicie sessão.

Fique por dentro deste podcast

Inicie sessão ou crie uma conta para seguir podcasts, salvar episódios e receber as atualizações mais recentes.

Selecionar um país ou região

África, Oriente Médio e Índia

Ásia‑Pacífico

Europa

América Latina e Caribe

Estados Unidos e Cana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