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看中國

這樣看中國

  1. HÁ 4 H

    【林子立時間】川普治下紐約人的矛盾

    主持人林子立邀訪上報總主筆李濠仲一同探討川普治下的紐約人為何對他又愛又恨。 李濠仲表示,他旅居紐約六年多,親身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巨大轉變。他指出,紐約本質上是個矛盾體,它崇尚菁英式的成功與競爭,美國總統川普正是這種價值的代表,但同時紐約也是一個強調多元、平等與公平的民主黨大本營,因此對川普極為排斥。然而,COVID-19成為關鍵轉捩點,疫情初期紐約人並未足夠警惕,導致後來經濟遭受重創,這股民怨最終讓川普在2020年於紐約大敗。 但在美國前總統拜登執政下,民生問題浮現。李濠仲以親身經歷舉例,一份麥當勞兒童餐的價格從三、四塊美金飆升至七塊多,加上房租高漲與治安惡化,讓許多對現狀失望的紐約人開始動搖,甚至出現不如讓川普回來改變現況的心態。 林子立分析,這現象在於川普雖是成功者的代表,卻非常懂得掌握失敗者或對現狀不滿者的心理。林子立認為,無論是川普或拜登任內,宏觀的經濟數據或許亮眼,但這不代表人民的真實感受。民眾對通膨、治安的直接體驗,遠比數字更有影響力。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2. HÁ 2 DIAS

    【林廷輝時間】日本的外交防衛政策

    主持人林廷輝邀訪全球話智庫執行長黃惠華一同探討日本的外交防衛政策。 林廷輝首先點出,近期菲律賓與中國海警在南海發生船艦擦撞事件,菲國船隻正是由日本製造,其優異的表現不僅讓日本軍工產業聲名大噪,也成為日本防衛政策轉向的體現。對台灣而言,日本的角色至關重要,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中的「近水」,而日本首相石破茂過去曾多次訪台,也理解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因此他的防衛政策與新版《防衛白皮書》,相當值得台灣關注。 黃惠華認為,石破茂性格頑固、不妥協且有原則,在政壇上以臭臉外交聞名,這雖然讓他在派系林立的自民黨內難以討好,卻也意外地使他避開了政治獻金醜聞,最終得以出任首相。黃惠華分析,石破茂在選前曾提出亞洲版北約、修憲等大膽構想,但上任後迅速修正,回歸到美日同盟的框架下,並繼承前任首相的政策,這顯示了他雖然有軍事迷的熱情,但在現實政治中仍須務實,但他似乎忽略了日本是二戰戰敗國的歷史地位,想要尋求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想法不切實際。 黃惠華接著從日本近五年的《防衛白皮書》封面設計切入,指出日本戰略思維的演變,從傳統的武士精神象徵,轉向AI科技、從封閉的軍事社會走向國際。白皮書強調,日本自衛隊的目標是成為可靠的威懾力量,將強化不對稱戰力、提高裝備可用率、儲備充足彈藥及發展無人系統列為優先事項。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廷輝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3. HÁ 3 DIAS

    【張正霖時間】川普魔法下的國際大變局!

    主持人張正霖邀訪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助理研究員鍾志東和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一同探討由美國總統川普主導的大變局,將如何影響各國的定位與策略。 鍾志東指出,川普看似混亂的作風,其實再次凸顯了美國無可比擬的全球影響力,讓他有本錢扮演美國公司CEO的角色,以國家實力為後盾進行全球操作。他認為,川普急於調停被其視為無意義的俄烏戰爭,也許還包含了爭取諾貝爾和平獎的個人動機,鍾志東分析,這場川蒲會實際上讓俄羅斯總統蒲亭成功的突破國際孤立,成為外交贏家,反倒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學到教訓,聯合歐洲盟友共同應對,展現其並非孤軍奮戰。 吳瑟致觀察,川普的外交看似隨興,實則有其步驟。他分析,川普刻意將中國排除在俄烏問題之外,就是為了專心應對北京,這是在為未來的美中關係定調。至於在美中之間尋求平衡的印度,吳瑟致認為,其長期的「不結盟」外交核心是追求戰略自主,因此不會輕易選邊站,而當前的國際局是一場複雜的談判,川普的任何舉動,都可能在為未來創造更大的操作空間。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張正霖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4. 4 DE SET.

    【林子立時間】台灣媒體在中國面臨的困境與處境

    主持人林子立邀訪鏡新聞「靠近看中國」節目資深製作人兼主持人廖雅玉,探討台灣媒體在中國的處境與挑戰。 廖雅玉表示,中國對媒體的管控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制度性門檻,所有記者都必須申請官方的審批與採訪證,且證件需頻繁更新,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是一種控制手段。第二是題材事前管制,像是採訪西藏、新疆等敏感議題需特別批准,記者有時為求時效會先斬後奏,但若被發現,就可能惹上麻煩。第三則是現場即時干預,她舉例,曾因拍攝批發市場而被城管與公安包圍,攝影機記憶卡被強行拿走,最後還得反過來求助台辦解圍。 廖雅玉觀察,面對敏感議題,例如驅趕低端人口,中國官媒會強調其正當性,而外國媒體立場各異,但可能缺乏理解官方話術背後的潛台詞。台媒則處於中間,既想報導真相,又怕踩到紅線而影響未來的採訪資格。 儘管限制重重,廖雅玉認為,駐點絕對有其必要。首先,它提供了無可取代的現場感,記者能觀察到官方鏡頭外的真實細節,例如官員在兩會上打瞌睡。再來,駐點記者因具備語言文化優勢,能更精準地判讀官方的政治語言。還有,台媒的駐點本身就是一種象徵意義,代表台灣社會在第一線觀察中國,透過這些報導,成為台灣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有助於減少誤判。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5. 3 DE SET.

    【蔡明芳時間】最新國際經濟事件解析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即將撤銷台積電南京廠設備進口的豁免權,此舉並非單獨事件,而是繼南韓三星、SK海力士之後,美國一系列收緊對半導體技術管制的延續,他說明,這不僅是單純的商業考量,更是美國基於國家安全以及全球產業鏈能夠健康有序發展的布局。 關於中國部分,蔡明芳指出,中國正面臨深刻的內部挑戰,包括人口結構高齡化帶來的隱憂,還有產能過剩的問題,尤其在電動車、鋰電池與太陽能板等新三樣產業,已引發了激烈的價格戰與出口傾銷。蔡明芳認為,儘管北京高層已意識到此問題並試圖改變,但這種結構性失衡,短期內是難以輕易扭轉的。 蔡明芳還觀察到,面對中國的困境,美國手中還握有232條款這張王牌,用以對特定產業發動更精準的關稅打擊。他舉例,未來即便汽車整車未被課稅,但只要其使用的鋼鐵、晶片等關鍵零組件源自中國或其夥伴國,就可能被課以重稅,形成一種更具穿透力的間接制裁。 面對圍堵,蔡明芳分析,中國正積極建構替代性的經濟聯盟。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為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僅承諾提供20億人民幣的無償援助,更倡議成立開發銀行,其目的在於利用金融資本拉幫結派,從而打造一個足以抗衡美國的經濟圈。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6. 2 DE SET.

    【林廷輝時間】韓國的經濟戰略

    主持人林廷輝邀訪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巫佩蒂輔佐研究員,一同探討韓國的總體經濟戰略及其面臨的內外挑戰。 林廷輝首先提出,台韓之間長久以來被視為直接競爭對手,從半導體到國民所得的超車追逐戰,似乎都強化了這種印象。他觀察,韓國在看待台灣時,有時流露出一種複雜的競爭心態。 巫佩蒂則表示,台韓關係不全然是競爭,她以半導體為例,台灣的強項在於封測設計,而韓國專精於記憶體,兩者實則存在互補空間。她進一步指出,近年來,台灣的產業觸角已延伸至韓國的健身、數位內容等新興領域,顯示雙邊關係正在從傳統的製造業競爭,轉向更多元的合作與發展。 至於北韓與南韓之間的關係,巫佩蒂分析,可能已經回不去了。她解釋,這不僅因為北韓已在憲法層面放棄統一,更關鍵的是南韓年輕一代的心態轉變。巫佩蒂說明,南韓年輕人缺乏上一代的情感連結,同時對於統一後將面臨的巨大經濟負擔,抱持保留態度。同時,北韓找到了俄羅斯這個新的戰略夥伴,使其在外交上更有底氣,對中美兩國的依賴性降低,也讓重啟對話的難度倍增。節目中還談到,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嚴禁南韓流行文化的措施,正是為了防堵文化洗腦,避免國內人民對南韓產生嚮往,尤其在北韓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思想控制更顯重要。 巫佩蒂認為,韓國正透過務實外交應對挑戰。無論是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協定(FTA)、尋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還是在美日之間強化同盟,都是韓國在面對不確定的威脅與複雜的國際情勢下,為自身經濟與安全尋找出路的具體策略。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廷輝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7. 1 DE SET.

    【張正霖時間】中國九三大閱兵的面子與裡子 陰謀與陽謀

    主持人張正霖邀訪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和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助理研究員鍾志東,共同深入剖析中國九三大閱兵的面子與裡子,以及其中隱含的陰謀與陽謀。 主持人張正霖指出,中國此次閱兵名為「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實則聚焦於抗日戰爭,意圖藉此進行歷史的再詮釋,將抗戰功勞全數歸於共產黨,達成去國民黨化與去中華民國化的意涵。張正霖說明,歷史的軸線已經往前推進了,對今日的台灣而言,中國的威脅遠大於日本。 吳瑟致分析,中共的閱兵存在兩大「結構性矛盾」。首先,二戰是全人類歷史的傷痛,理應共同反思,但中共卻將其當做對內民族團結的論述。其次,閱兵以反侵略為名,卻用展示強大軍力的方式呈現,實際上是一種新軍國主義的再現,與和平主題背道而馳。 鍾志東表示,這次中共閱兵的主題是抗日、全球反法西斯,用這樣的道德高度透過大閱兵來建立其強國強軍的形象,兼具大內宣與大外宣的雙重功能。鍾志東以羅馬競技場的例子為比喻,指出當內部面臨經濟社會困境時,統治者便需要盛大場面來轉移焦點、凝聚民心。對內,這是用民族驕傲感來安撫民眾,對外,則是向美、日等國展示其軍事實力,宣示中國已今非昔比。他也特別點出台灣的歷史特殊性,強調二戰時台灣人是日本國民,並無抗日戰爭的歷史脈絡,這是理解此議題時不可或缺的視角。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張正霖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Classificações e avaliações

5
de 5
4 avaliações

Sobre

這樣看中國

Mais de Rti 中央廣播電臺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 de